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李坚 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6版 口腔医学本科理论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李坚 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6版 口腔医学本科理论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李坚 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6版 口腔医学本科理论课

2 颌面骨炎症 Inflammatory lesions of facial and jaw bones
颌面骨炎症:微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所引起的颌面骨炎症过程的总称。 骨髓炎累及范围 骨髓 密质骨 骨膜

3 细菌毒力 颌骨骨髓炎 发生发展的 有关因素 机体抵抗力 局部血液循环 颌骨骨髓炎 的易感因素
减低宿主抵抗力的因素: 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粒细胞缺乏症 白血病、重度贫血、营养不良、化疗 使用激素类药物等 颌骨骨髓炎 的易感因素 改变局部血循环的因素: 放射治疗、骨质疏松、骨硬化病、 Paget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4 颌骨骨髓炎 按病原分 颌骨骨髓炎按病程分 急性、亚急性、慢性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慢性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 Garré骨髓炎 非化脓性 放射性骨坏死 结核 特异性骨髓炎 放线菌 颌骨化学性坏死 磷毒、砷毒

5 上颌骨骨髓炎常较局限,远少于下颌骨—— 上颌骨血供丰富、密质骨较薄及骨髓组织 相对缺乏,水肿和脓液易扩散至周围软组织及鼻窦。 下颌骨骨髓炎多弥散且范围较大, 远较上颌骨多见,且病情较重—— 下颌骨血运较差,下颌骨颊侧、舌侧密质骨较厚,炎症渗出物不易引流。

6 牙源性 颌骨骨髓炎 按感染途径分 损伤性 血源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致病菌 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 厌氧性致病菌

7 颌面骨炎症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平片 CT:敏感度及分辨率较高,可较早期发现骨质改变,可较好地显示骨膜成骨及死骨 MRI
核素扫描:症状出现3天后即有阳性改变,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99mTc骨扫描,在血流增加和成骨细胞活跃的区域发生浓聚

8 髓质骨:松质骨、骨髓腔 密质骨:骨皮质 阻射影:致密影,密度增高影 透射影:透亮影,密度减低影 骨质破坏(密度减低):病理组织取代正常骨组织,见于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 骨质增生硬化(密度增高):成骨增生或破骨减少见于慢性炎症、外伤、退行性改变、成骨肉瘤等。 骨膜反应:骨膜增厚、水肿,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 见于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 死骨(密度增高):局限代谢停止形成坏死骨质

9 第1节 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odontogenic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of jaws
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因其感染途径和病理特点不同,可分为两种。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牙源性化脓性 颌骨骨髓炎 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0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odontogenic central osteomyelitis of jaws
病原牙首先引起根尖周组织感染,若未及时合理治疗,炎症由颌骨内向周围扩散,进而累及密质骨和骨膜。 临床上局限性骨髓炎较常见,弥散性少见

11 慢性期,死骨可经瘘口排出,骨质修复形成新骨
根尖周感染 病因病理 毒力强或抵抗力差 保护性脓腔膜破坏,炎症在骨内扩散 骨内局部骨破坏形成脓肿 骨膜下脓肿将骨膜掀起 向外穿破颌骨颊、舌侧密质骨 ----局限性骨髓炎 沿骨髓腔扩散 ----弥散性骨髓炎 颌骨动脉及骨膜动脉血运障碍,死骨形成 慢性期,死骨可经瘘口排出,骨质修复形成新骨

12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临床表现] 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发生在下颌骨。
临床特点是面深部剧烈疼痛、发热及下唇麻木等,有明确的病原牙,常为深龋。 慢性期有经久不愈的瘘管,有脓液溢出。瘘管与死骨或感染的骨髓腔相通。 发生于上颌骨者症状轻且局限,可并上颌窦炎

13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检查] 早期阴性,脱钙量达至30%/发病10天X线才能显示 一、骨质破坏期
骨小梁破坏→轻微的骨密度减低。 炎症进展致骨质破坏→颌骨内以病原牙为中心的单发或多发密度减低区,大小不等,边界模糊不清。 炎症扩展,病变区骨质破坏范围加大→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逐渐明显,代表坏死和骨破坏区。

14 第一磨牙深龋,根尖及下方骨质破坏,多发局限性骨密度减低
下颌骨体骨质不均匀密度减低,其中见多个小块死骨

15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二、病变局限期 (一)病变开始局限期 病变逐渐开始局限,骨质破坏区和骨质硬化区同时存在。
骨破坏区中可有死骨形成——骨髓炎特征。 死骨是坏死的骨质从颌骨分离形成的不规则致密团块,X线上密度较高且境界清楚,死骨钙质沉着、周围正常骨组织脱钙造成对比度增强。

16 慢性化脓性 骨髓炎 侧斜位平片 散在骨质破坏和骨质硬化,伴死骨形成

17 (二)新骨显著形成期 病变更为局限 脓液突破密质骨至骨膜下将骨膜掀起 刺激骨膜内层出现骨膜新生骨,X线表现为密质骨外有密度高的线条状影,即线状骨膜反应 脓液穿破密质骨、骨膜及表面皮肤形成瘘管,X线表现为带状低密度影。 广泛破坏及较大死骨可致病理性骨折。

18 骨质弥漫性破坏区边界不清, 下颌骨下缘密质骨外可见骨膜反应

19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三、修复期(痊愈期)
骨质破坏结束后病变区开始修复,修复后的原病灶区骨小梁变粗、增多,呈较致密的影像(骨质增生为主)。 死骨脱落致骨缺损、病理性骨折错位愈合、新骨过度沉积,使原有骨外形改变(颌骨畸形)。

20 炎症修复后,颌骨畸形且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

21

22

23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骨髓腔内低密度透亮影 密质骨破坏 骨膜成骨 死骨形成 颌周软组织肿胀

24 右下颌骨慢性骨髓炎(右下颌骨肿痛4个月)

25

26

27 左下颌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8

29 骨硬化症:全景片示左下颌骨骨质密度增高并可见死骨提示慢性骨髓炎;CT横轴位显示死骨更清楚

30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核素检查] [MRI检查] 急性炎症期骨髓腔水肿,T2加权呈高信号
症状出现后3天即有阳性改变,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病变区核素浓聚。 急性期锝扫描阳性表明骨代谢增加 枸橼酸镓扫描阳性表明局限炎症细胞浸润 [MRI检查] 急性炎症期骨髓腔水肿,T2加权呈高信号

31 [鉴别诊断1]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颌骨膨隆,密质骨变薄,无骨膜反应

32

33

34 [鉴别诊断2] 骨肉瘤 骨破坏边缘模糊,见高密度瘤骨,放射状骨膜反应, 无病原牙,无死骨

35

36

37 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odontogenic peripheral osteomyelitis of jaws
病原牙首先引起颌周间隙感染, 进而侵犯骨膜、密质骨,乃至骨髓。 分两类,一类以骨质破坏为主, 另一类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

38 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病因病理] 多起源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感染途径:经颌周软组织到达下颌骨表面,发生颌周间隙感染,多见于咬肌间隙感染,少数为翼下颌间隙感染。 脓性渗出物刺激骨膜,引发骨膜下成骨。 大量脓液积聚致骨膜溶解破坏,呈凹陷缺损,密质骨及附近骨小梁破坏消失。

39 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临床表现] 青少年多见,常有冠周炎或其他牙痛病史 急性期症状与颌周间隙感染相似。
慢性期为反复发作的腮腺咬肌区或颌周肿胀、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及局部压痛。 相应部位可出现经久不愈或时好时发的瘘管,通过瘘管可探及粗糙的骨面。 少数向颌骨深部扩展,局部及全身症状重

40 曲位体层片(局部)右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阻生,喙突下方升支骨质局限性破坏
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检查] 下颌升支侧位、曲面体层片、升支切线位 颌骨弥漫性的骨质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 密质骨外有骨膜成骨。 增生的骨质边缘整齐,升支外侧密质骨无破坏 主要血供尚好,骨质破坏局限,无死骨形成。 曲位体层片(局部)右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阻生,喙突下方升支骨质局限性破坏

41 同上患者,CT横断面示升支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颊侧密质骨外侧可见骨膜成骨,边缘光整
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CT横断面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变 骨小梁破坏消失,骨髓腔内密度减低 密质骨破坏 骨膜下成骨 同上患者,CT横断面示升支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颊侧密质骨外侧可见骨膜成骨,边缘光整

42

43 第2节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infantile osteomyelitis of jaws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少见,是非牙源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症状不同于成年患者,婴幼儿颌骨更富有松质骨,而密质骨薄,血运丰富,容易引流。

44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病因病理]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见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多为血源性感染,血运丰富的上颌骨多见。感染途径由远处化脓灶如脐带、疖肿等感染血行播散,也可由出生时口腔粘膜损伤引起。 上颌窦炎和母乳或人工喂养污染也可为感染来源 发生于下颌骨罕见,可与产伤所致骨折有关

45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临床表现]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多发生于上颌骨,表现为眶下区蜂窝组织炎。
全身症状常较轻,可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也有起病急重,高热、厌食和脱水。 局部表现为内眦和外眦肿胀、结膜炎及眼球外突 口内检查示病变侧上颌颊、腭侧粘膜充血,龈颊沟肿胀,尤其是磨牙区。 发病数天即可形成瘘管,脓液经口内/外瘘管排出

46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影像表现 [X线表现] 病变早期,X线表现无异常。 晚期病变颌骨广泛骨质破坏,不规则骨质密度减低;死骨形成;牙胚移位、缺失。 死骨脱落而导致颌骨畸形。 [CT检查] 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程度,尤其是病变累及筛窦及形成眶内脓肿者。

47 CT冠状位:右上颌骨骨质破坏,牙胚移位, 牙囊骨硬板大部破坏、消失

48 第3节 Garré骨髓炎 Garré’s osteomyelitis
一种少见的、非化脓性骨髓炎 细菌毒力较弱、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表现以增生的主的牙源性边缘性骨髓炎。 特点是骨膜成骨,不形成脓肿,无骨坏死发生 [病因病理] 感染途径:常见根尖周感染,常与第一磨牙龋齿有关,有牙痛史;也可来自冠周炎或牙滤泡;少数无明确病原牙,可能为血源性感染。 病理:密质骨板内侧骨膜下新骨形成、轻度炎症细胞浸润。

49 Garré骨髓炎 Garré骨髓炎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存在慢性炎症 宿主抵抗力和感染的毒力达到平衡
因而常见于骨膜具有活跃成骨能力的青年人。 [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老年人偶有发生 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及开口受限。 肿胀常见部位是单侧下颌角下缘及升支,不累及前牙区,也可发生颌骨膨胀。

50 Garré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影像特点:致密性骨硬化伴骨膜新骨形成
早期密质骨外见薄层膨出的骨质,其间见无骨小梁的低密度影;炎症刺激持续存在,骨膜新骨间断形成并分层,阻射层与透射层交替,呈葱皮样改变;层状骨膜成骨融合形成团块状新生骨 邻近的髓质骨常有骨质硬化,可呈均匀硬化,或在硬化骨质中有低密度影。 新骨形成致颌骨膨隆,原密质骨板消失。 炎症刺激去除后,病变骨可改建为正常形态。

51 曲面体层片 左下颌第二乳磨牙深龋,下颌骨下缘密质骨板外骨膜反应 CT横断位图像左下颌骨颊侧和舌侧密质骨外可见新骨形成

52 曲面体层片:左下颌骨体后部及升支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下颌骨下缘密质骨板外骨膜成骨
CT冠状位图像:左下颌骨颊侧和舌侧密质骨外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质边缘光整。

53 Garré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密质骨增厚,骨膜新骨形成,边缘光整;常伴有髓质骨硬化。 周围软组织肿胀,无明确骨膜反应。 [核素扫描] 病变区99mTc摄取增加。

54 第4节 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 chronic sclerosing osteomyelitis of jaw
分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类,多见于下颌骨。 局限性硬化性颌骨骨髓炎是牙髓感染导致根尖周骨质致密性反应,也称致密性骨炎,发病年龄多为20岁以下。 慢性弥漫性硬化性颌骨骨髓炎主要表现为颌骨的反应性增生,缺乏急性过程。 [病因病理 ] 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低毒性感染有关。 也有认为与机体对细菌毒素免疫反应亢进有关。

55 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见于任何年龄,但老年人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由低毒性感染引起,无脓肿、瘘管及死骨形成。
宿主不能完全控制低毒性感染,病变范围多较大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肿胀和疼痛,可持续数年。急性期咬肌感染可伴有开口受限和咬肌区肿胀 进展期与静止期交替发生,疼痛与进展期有关。 由于骨膜下骨沉积,颌骨可见不同程度膨隆。

56 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影像表现 [X线检查] 与广泛骨改建过程有关
骨破坏低密度区及骨硬化高密度区,境界不清;病变进展,骨质密度增高,常累及大部分下颌骨 早期、年轻者以骨膜成骨为主,受累骨体积增大慢性、老年者骨吸收占主导地位,致骨密度减低 小的低密度区与疼痛期有关,随着临床症状改善,透亮区减小或消失。 [CT表现] 骨质硬化明显,硬化区内散在低密度区,密质骨明显吸收或消失。

57 右下颌骨体部及升支密度不均匀增高,其间有密度减低影。
右下颌骨密度不均匀增高,密质骨影像消失。

58 边缘性 根周硬化性骨炎 第三磨牙龋齿,根尖可见明显硬化环包绕。

59 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鉴别诊断 1 成骨肉瘤: 生长迅速,下唇麻木,牙松动常见 骨质密度斑点状增高,边界不清,
密质骨破坏,日光放射状肿瘤骨形成, 牙槽骨骨硬板破坏,牙周膜增宽。 右下颌骨溶骨-成骨混杂病灶伴有针状骨膜反应

60 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鉴别诊断 2 Garré骨髓炎: 青少年,伴牙感染,第一、三磨牙感染常见。
骨膜成骨和骨沉积,见黑白相间的层状骨膜成骨 范围较局限,主要累及下颌角及升支。

61 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青少年期,无痛性颌骨膨大 毛玻璃密度,密质骨变薄 牙槽骨硬板消失,牙周膜变窄,下颌管移位

62 牙源性上颌窦炎 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
病因:常见由上颌磨牙及第二前磨牙根尖周炎扩散至上颌窦引起。 临床:常伴上颌区疼痛;面颊与下睑肿胀;头痛;患牙松动、叩痛、相应的龈颊沟变浅; 牙痛可放散至同侧上颌部或额颞部

63 牙源性上颌窦炎影像表现 根尖片、牙根专用CT片 可见病原牙根尖周骨质破坏,牙周膜及牙槽骨骨硬板影像消失 牙槽窝与上颌窦相通、上颌窦粘膜肥厚;
窦内有断根遗留。 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尖区上颌窦壁骨质模糊,局部上颌窦粘膜肥厚。

64 牙源性上颌窦炎影像表现 华氏位 患侧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或气腔缩小,周围见环绕窦壁的肥厚粘膜
窦壁致密线条影多清晰可见;若细菌毒力强,窦壁可吸收而模糊不清 窦腔积液坐位见液平面 慢性可致窦壁骨质硬化 华氏位: 右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窦壁骨质完整。

65 牙源性上颌窦炎鉴别诊断 牙源性上颌窦炎 鼻源性上颌窦炎 单侧多见 双侧多见 有病原牙 无病原牙 继发于牙根尖周炎 继发于上感及鼻部疾病
上颌牙痛时间明显长于 上颌窦炎症状明显 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 上颌窦恶性肿瘤:患侧面部麻木及疼痛症状明显,鼻腔分泌物多为血性。可见窦壁骨质破坏。

66 第5节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定义:由放射线照射导致的、不能愈合的、细胞缺氧性损伤,而非受照射骨的真性骨髓炎。
第5节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定义:由放射线照射导致的、不能愈合的、细胞缺氧性损伤,而非受照射骨的真性骨髓炎。 一般认为放射、创伤及感染是导致颌骨骨坏死的三大主要因素。 发生放射性骨坏死的部位与照射部位有关。 照射剂量越大,放射性骨坏死的发生率越高。常见的发病时间为半年至3年。

67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病因病理] 颌骨照射剂量超过50Gy后可致成骨细胞的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进行性阻塞性动脉炎。
骨膜血管和较大动脉受累可致颌骨直接受照射部位发生无菌性坏死,邻近骨及软组织受累使其对感染缺乏抵抗力。 细胞受辐射损伤缺乏再生能力。纤维变性和供血障碍,受照射组织修复能力明显减低。

68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临床表现] 下颌骨远多于上颌骨,下颌骨后部多于前部 疼痛:间断性、深部持续性剧痛,部分无疼痛症状
开口受限:颌周蜂窝织炎及软组织挛缩。 骨暴露:呈灰色或黄色,伴粘膜或皮肤瘘管 易继发感染:创口不愈,溢脓。 大块死骨形成,可致颌骨病理性骨折,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可发生放射性龋病或牙周炎,可口干、下唇麻木。

69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牙及牙周: 放射线致涎腺损害,唾液减少,易致龋齿 牙颈部浅龋,环形龋,牙冠折断,遗留多数牙残根
牙周膜增宽、骨硬板密度减低,牙槽突吸收。 2 颌骨: 早期骨质疏松,进而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内见散在增粗骨小梁及密度增高小团块状病理性骨沉积 继发感染,始于牙槽突;骨质疏松、根周密度减低 骨破坏加重,见多发死骨;死骨不易分离;较大的死骨可致病理性骨折。 照射后骨膜活力明显降低,很少发生骨膜成骨。

70 放疗前 下颌骨骨质正常 放疗后2年半 右下颌第2磨牙缺失,第1-3磨牙处下颌骨骨质密度不均匀减低,下颌骨下缘密质骨受累

71

72 下颌骨放射性骨髓炎

73

74 第6节 特异性颌面骨骨髓炎 一、颌面骨结核 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多发生于颌骨及颧骨 感染途径为其他脏器结核灶经血循环侵入颌面骨
第6节 特异性颌面骨骨髓炎 一、颌面骨结核 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多发生于颌骨及颧骨 感染途径为其他脏器结核灶经血循环侵入颌面骨 结核非特异反应,肉芽组织,干酪性坏死,冷脓肿 [临床表现] 口腔结核肉芽肿、溃疡、牙龈炎、根尖脓肿和骨髓炎 口腔粘膜结核:局部疼痛性溃疡,缓慢发展且经久不愈,溃疡边缘不整;破坏牙槽突,致患牙松动脱落。 多见下颌角及颧颌缝,无痛性肿胀、冷脓肿、窦道

75 颌面骨结核影像表现 颌骨骨质破坏,局限性密度减低,边界不清 刺激骨膜,骨膜新骨形成 儿童可颌骨膨隆 血运障碍,有细小死骨形成
好发于下颌角,无病原牙,骨质破坏常远离牙根,但较大病灶可波及牙胚。 颌骨体部骨质破坏,下颌缘密质骨破坏,周围无骨质增生

76 颌骨结核病变范围大,局部有死骨形成, 下颌缘处有骨膜成骨

77 右颧骨破坏,边界不清,其内有死骨形成。

78 二、颌骨放线菌性骨髓炎 特点: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和化脓性病变 颌骨损害为软组织放线菌病侵及颌骨。
放线菌是内源性寄生菌,存在于龋洞、牙周袋、扁桃体窝等处。抵抗力低时侵入软组织、骨内。 [临床表现] 慢性多见;青壮年男性好发;见于下颌骨后部。 硬性软组织包块进行性缓慢增大。 多发窦道形成,窦道深在,肉芽组织或脓液中含菌体及菌丝形成黄色颗粒样物质,即“硫磺颗粒” 不同程度开口受限。

79 颌骨放线菌性骨髓炎影像表现 骨质破坏,呈多发大小不等透亮区 周围反应性骨质增生,骨质密度增高 骨膜成骨致骨膜明显增厚,颌骨膨隆畸形
右下颌骨体部密度增高,但其内有局限性密度减低影像,体部稍有膨隆畸形

80 第7节 颌骨化学性坏死 一、颌骨砷毒性坏死 三氧化二砷作为牙髓失活剂 [病因病理] 药物渗出根尖孔或与牙龈组织接触可致骨坏死 [临床表现]
第7节 颌骨化学性坏死 一、颌骨砷毒性坏死 三氧化二砷作为牙髓失活剂 [病因病理] 药物渗出根尖孔或与牙龈组织接触可致骨坏死 [临床表现] 患牙松动、叩痛,牙龈红肿并与牙分离,牙槽骨暴露,疼痛、口臭。

81 颌骨砷毒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局部牙槽突破坏,密度减低, 根尖周见较大的密度减低区,境界清楚, 可有死骨形成。
[影像学表现] 局部牙槽突破坏,密度减低, 根尖周见较大的密度减低区,境界清楚, 可有死骨形成。 右下第一磨牙已拔除,局部大块死骨形成,部分分离,下颌缘密质骨也有破坏

82 二、颌骨磷毒性坏死 [病因病理] 长期接触磷蒸气致慢性磷中毒。
磷沉积于骨中,使生长发育阶段的松质骨显著增生;生长停止后,使骨膜增生;受累骨减少对钙盐的吸收,变得脆弱。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及牙龈暗红无光泽,可轻度充血和糜烂 牙周出血、溢脓,侵及牙槽骨使牙酸痛、叩痛、松动脱落,咀嚼无力及蒜样口臭。 神经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消化道症状

83 颌骨磷毒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双侧牙槽骨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 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 病变区骨硬板模糊不清或消失,牙周膜间隙增宽。
颌骨骨质稀疏,呈虫蚀样,与正常骨境界不清,其间见点粒状或条索状密度增高影 多数牙残根形成,牙槽骨吸收,根尖周局限性密度减低,外围骨质明显增生

84 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 双膦酸盐广泛用于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相关的骨骼疾病及高钙血症。
诊断标准:双膦酸盐用药史,在未接受头颈部放疗的前提下,出现颌骨暴露时间超过8周。 多发生于下颌骨。 局部骨硬化,骨硬膜的下颌管壁增厚、密质骨沉积导致颌骨膨隆。

85


Download ppt "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李坚 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6版 口腔医学本科理论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