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概念: (一)中医病机学说的概念 病机的概念: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意义: 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3 病机学说的概念 含义: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的学说。 主要理论观点: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正气强弱及 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4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1、正气中足——内在依据 2、邪气——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发病与否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必要条件——主导性因素 3、正邪斗争——发病与否 正盛邪负、邪盛正负

5 二、影响病机的因素: 1、发病部位、病邪性质及气血津液盈亏等不同,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亦不一样。 在心则心神不安; “火” 在皮肤则红肿热痛; 在眼则目赤羞明等等。 2、天气、地区、环境,以及人体的性别、年龄、体质等。 3、疾病本身的变化。 综合患病机体各方面的情况,对其病机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判断,方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6 三、发病形式: 1、卒发:新感外邪、情志遽变、疫气致病、毒物所伤、急性外伤 2、伏发:破伤风、狂犬病、伏气温病、伏暑 3、徐发 4、继发:以原发病为前提 5、复发:邪未尽除,正虚未复、诱因

7 主要内容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8 病邪 作用于 人体 机体的正气抗击 1)破坏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 正邪相争 2)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3)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从而影响及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9 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颈项强,皆属于湿 诸病浮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10 病机规律: 1.邪正斗争 2.阴阳失调 基本病机 3.气血失常 4.津液失常 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11 第一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分析认识各种各类疾病和病证的理论基础。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

12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的概念 邪正盛衰-----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奋起与致病邪气进行斗争所发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变化。 疾病 正气 邪气 正气衰 邪气盛

13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 邪正盛衰决定病机的虚实变化。 1、虚实的基本病机

14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1.邪气盛,正气亦不虚,邪正斗争剧烈,病理产物蓄积。 2.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如:高热,疼痛拒按,痰饮,食积,二便不通。

15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16 (2)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特点:1.正气虚,邪气亦不盛,脏腑功能低下。 2.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如: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畏寒肢冷。

17 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形成: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二便失禁、盗汗、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先天禀赋不足 气、血、津、液、阴阳耗伤;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邪气损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二便失禁、盗汗、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18 2、虚实错杂的病机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特点:1.既有正气虚损,又有邪气较盛,或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变化。
2.虚实症状同时出现 如 高热 口渴 气短乏力、水肿

19 形成: 邪实为主---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 正虚为主---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 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 表现: (1)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脾气虚 水肿,治以健脾益气,佐以利水。 (2)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 实热 伤津,高热 口渴,治以清热为主,佐以养阴。 (3)虚实并重

20 3、虚实转化的病机 含义: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邪正双方发生由实转虚或因虚而致实的病理机转。
特点:1、疾病的虚、实病理状态随邪正双方的力量而产生转化。 2、先见实证,后见虚证——由实转虚 先见虚证,后见实证——因虚致实

21 (2)由虚转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转化过程。邪实占主要地位,正虚仍在脾气虚导致 水肿。
形成: 邪实----失治或误治,致病情迁延日久,虽邪气渐退,或余邪未清,但人体正气 已受到损伤。 正虚----脏腑功能减退,致气、血、水等代谢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饮等实邪滞留于体内。 表现: (1)由实转虚——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的病理转化过程 实热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2)由虚转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转化过程。邪实占主要地位,正虚仍在脾气虚导致 水肿。 大 汗

22 4、虚实真假的病机 含义: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合的临床症状的病理现象。
特点:1、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临床症状是不符合疾病本质的假象。 2、“至虚之病,反见盛候” “大实之病,反见羸状”

23 (1)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 病机本质为“虚”,却见某些假实之象的病理变化。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表现:本虚表实 脾气虚,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24 (2)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 含义:病机本质为“实”,却见某些假“虚”之象的病理变化。
形成: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本实表虚。 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反见面色苍白,神情默默,精神萎顿,手足不温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25 (二)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正盛邪退;邪盛正衰; 邪正相持(疾病迁延); 正虚邪恋(后遗症); 邪去正虚(易复发)。

26 1、正胜邪退 含义:正气抗邪,日趋强盛,邪气日衰疾病好转,向痊愈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
形成:患病机体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或邪气较弱;或治疗正确及时 转归: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发展的最常见的转归。

27 2 邪胜正衰 含义: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
形成:受邪机体正气日虚,无力抗邪,病势加重,毒力加强,生理功能衰惫,病情趋向恶化。 转归:邪盛正虚,正不敌邪,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28 3、邪正相持 含义:疾病过程中,正气不虚弱,邪气不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 形成:多见病的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转归: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病邪稽留于一定部位(邪留、邪结),或为慢性病证。

29 4、正虚邪恋 形成: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转归: 1.增强正气,祛除余邪,病趋好转或痊愈。
含义:正气已虚,余邪未尽,但正气难复,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特殊病机。 形成: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转归: 1.增强正气,祛除余邪,病趋好转或痊愈。 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病邪粘滞缠绵、难以速除,正气虚,病转迁延或慢性,留下后遗症。

30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指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阴
阳互损,或阴阳相互格拒,或阴阳亡失等的病理状态。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 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

31 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阳气和阴精(包括精、血、津液等物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失调 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32 阴 阳 偏 胜 含义: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表现 转归 阳胜则热(实热)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表现 转归 阳胜则热(实热) 阳胜则阴病 特点: “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33 阳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 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 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1、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2、高热、面红目赤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机理: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34 阳偏胜 感受温热阳邪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热——壮热、面红、目赤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热——壮热、面红、目赤 表现: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口渴、便干、苔黄 转归: 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35 阴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 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1、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2、恶寒、喜暖、肢冷 机理:阴寒邪盛 、 阳不制阴 寒湿内聚、阴寒内盛 阴盛实寒

36 阴偏胜 形成原因: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抑阳气 表现: 寒—恶寒、喜暖、肢冷 阴胜则寒 湿—水肿、泄泻、
寒—恶寒、喜暖、肢冷 阴胜则寒 湿—水肿、泄泻、 静—舌淡、脉迟、踡卧 痰液清冷 以寒为主 转归:实寒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虚寒证(久之由实转虚)。

37 2 阴阳偏衰 含义:指机体阴或阳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现: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证
2 阴阳偏衰 含义:指机体阴或阳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现: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证 阴或阳的某一方面物质减少或功能不足时,则必然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从而出现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的病理变化。 特点:“精气夺则虚”的病机和病证。 “精气夺”,指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功能的减退,也概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或衰弱。

38 (1)阳偏衰——阳虚则寒以虚为主 含义:指机体阳气虚损,机体衰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1、一般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2、恶寒、喜暖、肢冷 机理:阳气虚衰,不能制阴--阴寒内盛 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阳虚则寒

39 阳偏衰——阳虚则寒以虚为主 形成 后天饮食失养 以脾肾阳虚为主 原因 劳倦内伤 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久病伤阳 (肾阳为诸阳之本)
先天禀赋不足 机体阳气虚损, 形成 后天饮食失养 以脾肾阳虚为主 原因 劳倦内伤 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久病伤阳 (肾阳为诸阳之本)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 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 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 表现 神疲、喜静瞋卧, 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40 (2)阴偏衰——阴虚则热,以虚为主 含义: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1、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2、盗汗、五心烦热 机理:阴液不足 不能制约阳气 阴虚内热 阳气相对亢盛 阴虚火旺 阴虚阳亢

41 阴偏衰——阴虚则热,以虚为主 形成 阳邪伤阴 以肺、肝、肾为主,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尤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 久病伤阴 (肾阴为诸阴之本)
形成 阳邪伤阴 以肺、肝、肾为主,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尤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 久病伤阴 (肾阴为诸阴之本) 表现: 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阴虚则热(全身热象) 颧红升火、消瘦、咽干口燥 火旺(多局部热象) 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阳亢(上部或全身症状)

42 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的区别 病机上 阳虚则寒----机能减退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阴盛则寒---- 机能障碍“实寒”性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阴盛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甚明显

43 阳盛则热与阴虚则热的区别 病机上 阴虚则热----阴虚阳亢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机能亢进“实热”性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盛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甚明显

44 3.阴阳互损 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累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形成: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互损
表现: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肾藏之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本,均以肾中精气为基础,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及肾阴或肾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时,才易发生阴阳互损。

45 (1)阴损及阳 含义:阴虚到相当程度,累及阳气生化不足,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于阴液亏耗,以及遗精、盗汗、
失血等慢性消耗性病证发展而成。 表现:肝阳上亢,阴虚不能制阳 继而损及肾阳 见畏寒肢冷、面白而灰黯、脉沉细等阴阳两虚证。

46 (2)阳损及阴 含义:阳虚较重,导致阴虚,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无阳则阴无以生” 形成:慢性消耗性病证发展而成
表现:肾阳不足,气化失司之水肿,继而发展为烦躁升火,抽搐等阴虚症状,形成阴阳两虚证。

47 4 阴阳格拒 概念: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为在阴阳偏胜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形 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
4 阴阳格拒 概念: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为在阴阳偏胜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形 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 成 阴和阳中一方极端虚弱 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间不相维系,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之病理。

48 (1)阳盛格阴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于内,邪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阳气壅遏深伏于内,格阴于外,故现真热假寒证(很重的实热证)。 表现: 外感热病,实热炽盛——壮热、面红、气粗 烦躁、舌红、脉数有力 假寒——突然四肢厥冷,畏寒。

49 阳盛格阴的要点 阳盛于内—内真热:身大热,口渴。 格阴于外—外假寒:四肢厥冷(不欲 衣被)脉伏(沉数有力)

50 (2)阴盛格阳 含义: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迫阳浮越于外,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内盛是疾病本质。因格阳于外,现真寒假热证(严重的虚寒证)。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

51 阴盛格阳的要点 阴盛于内—内真寒:四肢厥泠,面色苍白。 格阳于外—外假热:身热(欲衣被), 口渴(不欲饮),
面红(非正常,戴阳,面红如妆,游移不定)

52 5.阴阳亡失 含义: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亡失,是阴阳两大类生命物质互根关系的解体。
阴精亏竭,可迅即导致阳脱;而阳气脱失,亦可立即导致阴竭。 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

53 (1)亡阳 含义:指机体阳气发生大量脱失,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全身属阳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最为明显

54 亡阳 素体阳虚,劳伤 阳气亏损殆尽 形成 汗吐下甚,气随津脱 ↓ 大量失血,气随血脱 属阳的功能突然 慢性病长期大量耗阳 严重衰竭
邪气太盛,阳损太多 素体阳虚,劳伤 阳气亏损殆尽 形成 汗吐下甚,气随津脱 ↓ 大量失血,气随血脱 属阳的功能突然 慢性病长期大量耗阳 严重衰竭 表现: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 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

55 亡阴 含义:机体阴气发生大量亡失,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全身属阴的功能会衰竭,而以宁静、滋润与内守功能衰竭最明显。

56 亡阴 形成 邪热久留,严重伤阴 ↓ 长期慢性消耗 属阴的功能 突然严重衰竭 表现: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 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脉数疾等
邪热炽盛伤阴 阴气耗竭 形成 邪热久留,严重伤阴 ↓ 长期慢性消耗 属阴的功能 突然严重衰竭 表现: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 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脉数疾等

57 关于亡阴与亡阳病机的分析 一是功能衰竭 亡阳是机体属阳的功能衰竭,如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
亡阴则是机体属阴的功能衰竭,如宁静、滋润、内守等功能 临床治疗亡阳用温阳药,亡阴用养阴药 二是与气的耗损密切相关 气的耗损是亡阴与亡阳形成的其关键。 临床治疗要用大剂量的补气药 三是大汗不止 亡阴患者“内守”的功能衰竭,则汗出不止; 亡阳病人的“卫外”功能衰竭,则大汗淋漓 临床治疗亡阴、亡阳时,则必须重用固摄药。

58 三、气血失常 指气与血的亏损不足,各自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逆调论》

59 三、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 气虚——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过多的病理 状态。 气机失调——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运动失
常,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的病理变化。

60 (1)气虚 含义: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形成:气之化生不足——与后天失养,先天禀 赋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之耗损过多——劳倦内伤、久病不复 表现 :脏腑气虚脏腑则功能减退 元气虚 --- 卫气虚 --- 宗气虚 ---

61 脏腑气虚则功能减退 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退、气短; 肺卫气虚则怕冷、自汗、易感冒; 脾气虚则清阳不升,精神萎顿,头昏
心气虚则行血无力而心悸、血瘀。 肾元之气虚则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 能低下,生理功能减弱。

62 (2)气机失调 概念: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表现: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气机升降失常病变中,脾胃和肝肺升降失常较重要,尤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

63 ①气滞 含义:即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情志抑郁不舒 形成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气虚运行无力 表现:
形成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气虚运行无力 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闷 气滞宜通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胀 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 痛 气郁宜散 得矢气嗳气则舒

64 含义: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②气逆 含义: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形成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因虚而气上 (肺、胃、肝虚) 表现:(常见肺、胃、肝气逆)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65 上气不足——则头目失养致头晕、眼花、耳鸣。 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胀坠,便意频频兼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等。
③气陷 含义:是在气虚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能不足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与脾气虚关系最密切。 素体虚弱 清气不升 形成 脾气虚损 病久耗伤 中气下陷 表现: 上气不足——则头目失养致头晕、眼花、耳鸣。 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胀坠,便意频频兼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等。

66 含义: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情志抑郁 形成 外邪、痰浊阻滞
④气闭 含义: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情志抑郁 形成 外邪、痰浊阻滞 阻滞气机,出入不利,闭塞清窍表现为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可见闭厥、气厥、痛厥)

67 ⑤气脱 含义:指气不内守,大量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形成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气随津血脱泄 气不内守,大量外脱 气虚之甚致功能全面突然衰竭 表现: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68 血的失常 一为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形成血虚。 二是血的循行失常,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69 (1)血虚 含义: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久病不愈、营血暗耗 1.生 损耗过多 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 血物
1.生 损耗过多 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 血物 质亏 饮食营养摄取不足 形成 少 化源不足 脾运无力,精微化生不及 2.生血功能减退—五脏皆衰,尤以肾中精气为甚

70 表现 (1)血亏则气虚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动则气短心悸等 (2)血虚失养,面淡白,唇、舌、爪甲淡白无华,伴气虚 (3)皮肤干燥,毛发枯槁,手足麻木,运动无力,肢节屈伸不利 (4)血不养神则心悸怔忡,多梦失眠,健忘,甚则痴呆

71 (2)血瘀 含义: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 1.气机郁滞 推动无力 血液郁滞不畅 形 2.气虚
推动无力 血液郁滞不畅 形 2.气虚 统藏失职,血离经脉 未及时消散 3.痰浊阻滞脉道 成 4.寒侵血分 血液瘀结成积 5.热邪入血,煎灼津血;热与血互结 6.产后恶露不下或不尽,外伤

72 (2)血瘀 表现: 血瘀 气滞——疼有定处, 局部血液凝结成瘀血——肿块,肌肤甲错,唇舌紫暗、瘀点、瘀斑或血缕。 血瘀 兼气滞——肢体麻木
血瘀 气滞——疼有定处, 局部血液凝结成瘀血——肿块,肌肤甲错,唇舌紫暗、瘀点、瘀斑或血缕。 血瘀 兼气滞——肢体麻木 津液运行不畅——局部组织肿胀

73 (3)出血 含义:指血液溢出脉外的病理状态。 外感温热病邪入血分 邪热入血 形 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血 成 气虚统藏失职,血离经脉 外伤
形 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血 成 气虚统藏失职,血离经脉 外伤 瘀血内阻,不循常道

74 (4)血热 含义:指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 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外感温邪、疠气入血分 形 邪热入血
形 邪热入血 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血 成 情志内伤,肝气郁久化热致内火炽盛,郁 于血分 阴虚火旺

75 表现 : (1)热象:实热证。 (2)动血:血流速,络脉充血则面红、目赤,舌红绛。 (3)出血:热邪灼伤脉络出血,吐衄,尿血,月经量多 (4)扰神:血脉与心通,血热扰神则心神不安而心烦,或躁扰发狂。 (5)伤阴:热邪炽盛必伤阴津。 (注:血热病变,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为其特征。)

76 气血关系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77 (1)气滞血瘀 含义:气的运行郁滞不畅,血行障碍而血瘀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抑郁不遂 形成 闪挫外伤,伤及气血 表现:
气滞血瘀——胸胁胀满疼痛,瘀斑、瘕。 心肺瘀阻——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

78 (2)气虚血瘀 含义:指气虚推动血行无力而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心气虚运血无力则全身血瘀 形成 年高气虚或气暴虚则血行无力
表现: 惊悸怔忡、喘促、水肿。 气虚血滞则瘫软不用,甚或萎缩。 气暴虚则血不运于经络,肢体失养而半身不遂。

79 (3)气不摄血 含义: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脾气虚统血无权
形成 肝肾气虚 统摄功能减弱 肺胃气虚 表现 为多种出血证(伴气虚证,略。)

80 (4)气随血脱 含义: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脱散,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外伤出血 形 呕血
形 呕血 成 妇女崩中 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之散脱 产后大出血 表现: 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或有抽搐,或有口干,脉芤或微细。

81 (5)气血两虚 含义: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久病耗伤 形成 先失血,气随血耗 气虚血无以生化 表现:
形成 先失血,气随血耗 气虚血无以生化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乏力瘦怯, 心悸、失眠,肌肤干燥, 肢体麻木甚则萎废不用。


Download ppt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