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2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概 说 一、概念: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为纲,对病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病位、病因、病性的辨证方法。

3 二、沿革 1、《内经》提出脏腑辨证的观点。 2、《金匮要略》开始以脏腑病机辨证。 3、《中藏经》初步建立脏腑辨证系统。
4、唐、宋、金元时期对脏腑辨证有较大的充实和发展。《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医学启源》《脾胃论》。 5、明清时期对脏腑病证取得较大的成就。(张景岳、绮石、李中梓、王泰林、叶天士) 6、解放后建立较完整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

4 三、理论依据: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理论依据。生理、病理不同,反映症状、体征有别,故可作为辨证依据。
四、目的:脏腑辨证的主要目的是判断疾病病位。它是以病因病性辨证为基础,三者相互结合,辨明病机,为论治提供可靠依据。 五、方法:脏腑辨证要以五脏为中心,从整体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相互联系。 详于五脏,略于六腑。

5 六、意义: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核心,是中医临床各科的辨证基础。
各种辨证方法均要落实到有关的脏腑,故与脏腑辨证有密切联系。 七、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6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心的经络循行手臂内侧后缘。 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下络小肠。 2、病因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心的经络循行手臂内侧后缘。 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下络小肠。 2、病因 虚证:思虑劳神太过,先天不足。 脏气虚弱,久病伤心。 实证: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

7 3、常见症状:以血脉、神志为主要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促。 此外,舌体病变,舌痛,舌疮。 4、常见证型 虚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气暴脱。 实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附:瘀阻脑络。

8 一、心血虚证 1、概念:指心血亏虚失于濡养,以心悸,失眠及血虚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神病变和血虚。 2、病因:
生化之源不足,失血过多,久病失养,思虑劳神过度。

9 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血虚见症:头晕,面色淡白,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4、证候分析:血失濡养。 心失血养: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头面失养:头晕、健忘。 面色淡白。 唇舌色淡。 血脉失充:脉细无力。 5、审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10 二、心阴虚证 1、概念: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以心悸、失眠、多梦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神病变和阴虚。 2、病因:
思虑劳神太过; 热病后期; 肝肾等脏阴亏。

11 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阴虚见症: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4、证候分析:阴失滋养,虚热内生。 心失滋养: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虚热内扰:五心烦热,盗汗。 潮热,颧红。 阴亏热扰:舌红少津,脉细数。

12 5、审证要点: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
6、鉴别诊断:心血虚与心阴虚。 共同点:心悸、失眠、多梦,同属虚证。 不同点: 心血虚:面白,唇白,舌淡,脉细无力,无热象。 心阴虚:面红,唇红,舌红,脉细数,有虚热。 主要鉴别为有无热象。

13 三、心气虚证 1、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症表现的虚弱证候。 血脉病变为主。 2、病因: 素体久虚; 久病失养;
老年体弱。

14 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 气虚见症:精神疲惫,面色淡白,自汗,舌质淡,脉虚。

15 4、证候分析: (1)心气失运: 鼓动无力——心悸怔忡。 宗气衰少——气短胸闷。 卫外不固——自汗。
脏腑衰弱——精神疲惫。活动后以上诸证加重。 血脉失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2)心神失养: 神气不足——精神疲乏。 5、审证要点:心悸、神疲及气虚证。

16 四、心阳虚证 1、概念: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血脉病变为主。 2、病因:
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其它脏腑波及。

17 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怔忡,心胸闷痛,气短。 阳虚见症:畏寒肢冷,面色 白,自汗,面唇青紫。 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 脉弱,结,代。

18 4、证候分析: (1)心阳失运: 鼓动无力——心悸怔忡。 脉失温养——心胸憋闷,疼痛,气短。 阳失温煦——畏寒肢冷,自汗。
面色 白,舌淡胖,苔白滑。 血脉寒凝——面唇青紫。 舌质紫暗,脉弱、结、代。 (2)心神失养: 精神不振——精神萎靡。 5、审证要点:心悸,胸闷痛与阳虚症状共见为主 6、鉴别判断:心气虚无寒象。 心阳虚有虚寒内生的表现。

19 五、心阳虚脱证 1、概念: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2、病因: 心阳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寒邪暴伤阳气; 痰瘀阻塞心窍。

20 3、临床表现:心阳虚为基础。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心痛剧烈,口唇青紫,重则神志模糊,昏迷,脉微欲绝。

21 4、证候分析:阳衰失运 卫外不固——冷汗淋漓。 肢体失温——四肢厥冷。 宗气外泄——呼吸微弱。 脉道失充——面色苍白。 心脉瘀阻——心痛剧烈,口唇青紫。 神散不收——神志模糊,昏迷。 5、审证要点: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

22 六、心火亢盛证 1、概念:指心火内炽,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神、舌窍的病变。
2、病因:情志抑郁化火;火热之邪内侵;过食辛热、温补之品。 3、临床表现: 主症:心烦失眠,面赤口渴。 兼症:身热,舌赤烂痛,小便短赤,灼痛,大便秘结,或吐血衄血,或狂燥谵语,神识不清。舌尖红赤,苔黄,脉数。

23 4、证候分析: 热扰心神——轻症:心烦失眠。 热闭心神——重症:狂燥谵语,神识不清。 上扰舌窍——舌赤烂痛,口舌生疮。 下移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心火迫血——吐血、衄血、脉数。 里热炽盛——身热、面赤、口渴、尿黄、便秘。 5、审证要点: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24 七、心脉痹阻证 1、概念: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 心阳不振为本;
瘀血、痰阻、阴寒、气滞为诱发因素。

25 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兼症: 瘀血:痛如针刺,舌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 痰阻: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 寒凝: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紧。 气滞:疼痛而胀,与精神因素有关,胁胀,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26 4、证候分析: 心失温养: 心动失养:心悸怔忡。 心脉痹阻:心胸憋闷疼痛。 经脉牵引:肩背内臂引痛,时作时止。 瘀血阻络,痰阻经脉,寒凝经脉,气滞经脉,故有各种兼证。 5、审证要点: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瘀血症状共见为主。 6、注意:本证为本虚标实,发作为实证,缓解为虚证,各种诱因挟杂为病。

27 八、痰蒙心神证 1、概念:痰浊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痰迷心窍,痰迷心包。
2、病因:湿浊酿痰,阻遏气机;情志不遂,气郁生痰;痰浊挟肝风内扰。 3、临床表现: 主症:神志痴呆,意识模糊,昏不知人,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兼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口吐涎沫,喉有痰声,面色晦滞,胸闷呕恶。 舌脉:舌苔白腻,脉滑。

28 4、证候分析 湿浊酿痰:(湿温病) 痰蔽心窍:意识模糊,昏不知人。 痰浊上逆:面色晦暗,胸闷呕恶。 肝气挟痰:(癫证) 气机郁滞:精神抑郁,表情淡漠。 神志失常: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肝风挟痰:(痫证) 痰浊闭窍: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痰浊内盛:口吐涎沫,喉有痰声。 5、审证要点: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主。

29 九、痰火扰神证 1、概念:指火热痰浊交结,扰闭心神,以狂躁、神昏及痰热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痰火扰心,痰火闭窍证。 2、病因:
精神刺激,思虑动怒,气郁化火,炼液为痰; 外感温热、湿热之邪,炼液为痰。

30 4、证候分析: 外感热病:(外感) 邪火炽盛:发热烦躁,面红口渴, 呼吸气粗,尿黄便秘。 痰火内盛:吐痰黄稠,喉间痰鸣,胸闷。 痰火扰神:神昏谵语,躁扰发狂。

31 痰火扰心:(内伤) 轻症:心烦失眠。 重症:狂躁谵语,打人毁物, 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笑无常。 痰热内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审证要点:狂躁、神昏与痰热共见为主。

32 6、鉴别诊断: 共同点:均有痰闭心神的病机,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属心的实证。 不同点: 病因:痰蒙心神证为痰浊,不兼热象;痰火扰神证为痰火,兼有热象。

33 病性:痰蒙心神证为阴证,痰火扰神证为阳证。
病机:痰蒙心神证为痰浊蒙蔽,神志抑郁;痰火扰神证为痰火扰动,神志狂躁。 症状:痰蒙心神证为神志呆痴、静而少言;痰火扰神证为狂躁妄动,动而多怒。 舌脉:痰蒙心神证为苔白腻,脉滑;痰火扰神证为苔黄腻、脉滑数。

34 十、瘀阻脑络证 1、概念: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以头痛,头晕及瘀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头部外伤;久痛入络。 3、临床表现:
主症:头痛、头晕经久不愈,固定,刺痛。 兼症:健忘,失眠,心悸,或昏不知人,面色晦暗。 舌脉: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细涩。

35 4、证候分析: 瘀血阻络:头痛、固定、刺痛、 或昏不知人。 脑失血养:头晕。 心神失养:健忘、失眠、心悸, 瘀血阻脉: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细涩 5、审证要点:头痛,头晕及瘀血证为主。


Download ppt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