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0 勞動市場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0 勞動市場分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0 勞動市場分析

2 10.1 勞動市場供需 在勞工追求最大效用前提下,以無差異曲線圖配合個人的預算限制,即可分析他們的最適時間配置行為。
類似產品價格改變對需求量的影響, 工資率改變後也產生替代效果與所得 效果,二者聯合作用,達成最適時間 配置的調整。

3 10.1 勞動市場供需 替代與所得兩效果對休閒(或工時)的影響剛好相反,導致工資率的上升對工時影響的淨效果不確定。
一般而言,替代效果的作用力大於所得效果, 造成工資率上升帶動工時增加,個人勞動供給 曲線具有正斜率。唯當工資率上升至某一程度 後,所得效果就會超越替代效果, 個人勞動供給曲線變成負斜率, 稱為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 如圖10.1所示。

4 10.1 勞動市場供需 工資率以W0為分界線,工資率低於 W0時, 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勞動供給曲線(LS)具正斜率,工資率高於W0之後,所得效果 大於替代效果,LS因具負斜率 呈向後彎曲狀。

5 10.1 勞動市場供需

6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均衡分析 如果所有勞工均具有相同技能、完全的市場訊息和充份的移動性,可將整個國家視為一個總勞動市場,如圖10.2所示,圖中 LS代表總勞動供給曲線,LD為總勞動需求曲線。 市場均衡工資率與全國均衡就業水準決定於 勞動供需的交叉點上,即E點, W0 為均衡工資率,LE為 均衡就業水準。

7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8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假使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動需求曲線往右上方移動,從圖10.2可知市場均衡工資率與就業水準也會上升,假設一般物價水準保持不變的話,實質工資率(名目工資率除以物價水準)亦上升。 政府提供教育與職業訓練、鼓勵企業多使用 資本密集生產方式等措施,均有助於提升 勞動生產力,進而提高實質工資水準 與就業水準,勞工所得因而增加。

9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工資差異分析 表10.1列出我國最近三年各職業別受雇勞工的平均薪資。男性平均薪資高於女性;不論男性或女性,都以農、林、漁、牧工作人員的 平均薪資最低;民意代表、 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最高。

10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11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工資差異分析 表10.2則依產業別列出受雇者平均月薪,以住宿及餐飲業和其他服務業最低,水電燃氣業最高;最高與最低產業平均月薪差距達三倍以上,且有逐漸上升趨勢,所得 分配不均程度正在惡化當中。

12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13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勞動經濟學把工資差異分成兩類討論,即均等化工資差異(equalizing wage differences)與非均等化工資差異 (none qualizing wage differences)。

14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均等化工資差異: 也稱為補償工資差異(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s)。均等化工資差異的存在, 是對工作條件不佳的一種補償。 上述分析乃基於二個假設條件而來: (1) 效用極大化行為 (2) 勞工對於工作條件掌握充份訊息

15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總括而言,造成補償工資差異的原因,可歸納為六點: (1) 工作安全(指受傷或死亡)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總括而言,造成補償工資差異的原因,可歸納為六點: (1) 工作安全(指受傷或死亡) (2) 勞工福利(fringe benefits) (3) 職業地位(job status) (4) 工作地點: (5) 工作保障(job security) (6) 未來發展潛力

16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建築工地的工作環境普遍不佳,危險性高,工作更無保障。

17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非均等化工資差異: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非均等化工資差異: 除均等化工資差異外,所有其他的工資差異現象,都屬非均等化工資差異。如果勞工可自由選擇職業,經由供需調整,這種非均等化工資差異現象會消失,故此現象的存在必有原因。歸納而言,計有: (1) 特殊技能 (2) 工會 (3) 政府管制

18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1) 特殊技能 圖10.3中垂直的供給曲線 , 表示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化,具有特殊技能的勞動供給量不會變動,固定在 。市場均衡工資率的決定取決於市場需求,若需求曲線為 ,均衡工資率等於 ,若需求增加成 ,均衡工資上升為 , 均衡雇用量皆為 。

19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20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勞工的保留工資(reservation wage)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勞工的保留工資(reservation wage) 指為使該勞工願意到勞動市場工作,必須給付的最低工資。若給付的工資率高於保留工資,該勞工就會進入勞動市場工作;反之,若低於保留工資,該勞工選擇不工作。 利用保留工資計算的每月或每年所得, 下文稱為保留工資所得。

21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明顯地,職業運動明星和影歌明星賺取的所得,遠遠超過他們的保留工資所得,經濟學稱超過的部份為經濟租(economic rent),特指要素所有人因提供該要素而獲得的所得,超過該所有人要求的最低所得的部份;要素所有人要求的最低所得稱為移轉所得(transfer earnings), 也有經濟學教科書稱為機會成本。

22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圖10.4繪出三種不同情況的要素供給曲線,(a)圖為流行音樂歌手的市場供需圖,其供給曲線具正斜率。 (b)圖假定非技術性勞工的供給彈性無窮大,其供給曲線呈水平狀。(c)圖則與 (b)圖剛好相反,假定土地的供給 曲線為垂直,供給彈性等於零。

23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24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職棒球星因供給有限,短期內可說完全無法增加,所以待遇往往非一般受薪階級可以擬。

25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2) 工會 (3) 政府管制
10.2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差異 (2) 工會 工會可透過集體議價方式,與雇主簽訂勞動契約,要求較高的工資和較佳的各項福利。因此,工會會員的工資往往較非工會會員為高。 (3) 政府管制 我國有些專門職業,如醫師、律師、會計師等, 依規定除有學歷上的限制外,還必須考試及格後 方能執業,其目的在於控制這類人員素質; 但另一方面,卻也限制這類人員的供給, 造成這些人員薪資較高。

26 10.3 勞動市場專題 人力資本投資決策 人力資本指一位勞工擁有的技術和才能,這些技術和才能的高低決定該勞工生產力的高低。
10.3 勞動市場專題 人力資本投資決策 人力資本指一位勞工擁有的技術和才能,這些技術和才能的高低決定該勞工生產力的高低。 圖10.5是勞動經濟學常見的年齡—所得縱剖圖。由該圖可看出教育程度愈高的勞工,其年齡—所得縱剖圖愈高,而且其所得 上升的速度也愈快。

27 10.3 勞動市場專題

28 10.3 勞動市場專題 有關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與廠商的投資決策大致相同,即從成本和效益的觀點出發。先談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面,並以高中畢業後是否繼續唸大學為例說明。 (1) 直接成本 (2)間接成本或機會成本

29 10.3 勞動市場專題 一個理性決策者判斷是否要投資四年時間唸大學,需要比較圖中區域 (1) 與 (2) 兩種成本的折現值跟區域 (3) 預期所得增量的折現值,若前者大於後者,表示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效益,不值得進行這項人力資本投資,即應選擇不唸大學;反之,則應選擇進入大學深造。 上面分析會遭遇的最大困難,在於 有些成本與收益無法量化,或不易 準確估計,致影響決策的正確性。

30 10.3 勞動市場專題 勞動市場的歧視 勞動市場中的歧視(discrimination),指兩個才能、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和態度等相當的人,其中一人因為性別或種族等關係,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包含: 工資歧視(wage discrimination) 雇用歧視(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職業或工作歧視(occupational or job discrimination) 人力資本歧視(human capital discrimination)

31 10.3 勞動市場專題 根據表10.3,二十年前我國女性受雇者平均薪資,僅及男性受雇者約65%,但隨教育普及與觀念改變,女性教育程度日益提高,兩性平均薪資差異逐漸縮小。至民國95年, 我國女性受雇者平均薪資,已達到 男性受雇者約78%。

32 10.3 勞動市場專題

33 10.3 勞動市場專題 表10.4列出二十年前與後,男女兩性的勞動力運用狀況。顯示二十年前我國女性勞動力中,未適當運用的比率較男性高,其中又以所得偏低和教育與職業不稱兩類,兩性間差異較大;工時不足的比率則以男性較高, 或許因為男性希望工作時間較長; 而失業率卻以男性較高。

34 10.3 勞動市場專題


Download ppt "10 勞動市場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