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阿Q正传 鲁迅 制作: 余姚中学 沙佳
2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鲁迅其人
3
(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4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5
1898年,18岁的鲁迅,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遇到了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
6
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它的病根何在
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7
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8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9
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 编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 年10月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10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等等鲁迅的笔下却全都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 “民族魂”
11
《阿Q正传》简介 1、《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2、在《呐喊》这部小说里还塑造了哪些形象? 明确:《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小城镇中的人物形象。如: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12
、 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
13
城镇贫民(《药》
14
人力车夫(《一件小事》)、 饱受凌辱的农民(《故乡)等。
15
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16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17
阿Q正传 鲁迅
18
未庄社会最底层: 六无—— 无姓无名无籍贯 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1、阿Q一开始的现状如何? 阿Q其人 未庄社会最底层: 六无—— 无姓无名无籍贯 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2、阿Q安于现状吗? 不安 安
19
要姓氏 勤奋质朴—— 要自尊 自尊要强—— 要恋爱 憎恶权势 要造反 能屈能伸—— 要报复 率真长乐—— 要活命 其它 其它 阿Q安于现状
情节 表现 实质 要姓氏 要自尊 要恋爱 要造反 要报复 要活命 其它 勤奋质朴—— 自尊要强—— 憎恶权势 能屈能伸—— 率真长乐—— 其它 懦弱愚昧 狭隘保守 妄自尊大 敏感禁忌 无赖霸道 盲目趋时 欺软怕硬 趋炎附势 狡黠圆滑 自轻自贱 易于满足 麻木健忘 其它
20
1、社会地位如何? 序/优胜纪略——阿Q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
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阿Q正传 1.htm 2、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生活需求? 自尊: A:自己看不起别人 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睛里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没见城里的煎鱼 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条凳”“葱丝” B: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讳人说自己的癞疮疤。 阿Q正传 2.htm
21
4、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阿Q保持了内心的平衡?阿Q正传 2.htm
3、面对尖锐的冲突他生活的心态怎样? 4、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阿Q保持了内心的平衡?阿Q正传 2.htm 骂。――口讷者 打。――气力小者 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 没有办法――说“你还不配”。 被人揪打――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说“我是虫豸” 想“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 “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钱被抢 ——打自己,如同打了别人。 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睡着了。
22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蓬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要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5、这种方式有什么特征?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蓬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要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23
自以为成了赵太爷的老子 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 在幻想中身为奴隶的他做着主子的迷梦, 幻想着凌驾于他人之上压迫和欺辱他人
续优胜纪略——阿Q精神胜利法的进一步表现RECORD7.WAV 1.阿Q得意了许多年的原因是什么?阿Q正传 3.htm 自以为成了赵太爷的老子 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 在幻想中身为奴隶的他做着主子的迷梦, 幻想着凌驾于他人之上压迫和欺辱他人
24
① 看不起王胡,为虱子不多而失望不平,无理寻衅,欲欺侮王胡却被打:记忆中的第一件屈辱(无所适从)
2.他又做出了哪些“光辉事迹”?阿Q正传 3.htm ① 看不起王胡,为虱子不多而失望不平,无理寻衅,欲欺侮王胡却被打:记忆中的第一件屈辱(无所适从) ②最厌恶假洋鬼子 被假洋鬼子殴打, 生平中的第二件屈辱 (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 ③欺辱尼姑,借以转嫁屈辱 兴高采烈
25
-腹诽战术 3、寻找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26
阿Q过去对革命的看法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阿Q“神往”革命?
事件 结果 恋爱的悲剧 五个条件 求食—行窃—进城 生计问题 穷途末路 从中兴到末路
27
——阿Q的思想源于封建那文化、思想的影响。
恋爱的悲剧 1、“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许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讽刺了什么? ——阿Q的思想源于封建那文化、思想的影响。 2、在这一章中他所表现的具体封建思想有哪些? 3、阿Q要求恋爱正当吗?结果如何? ——年近三十的阿Q想恋爱是合乎人性的,最终却被挨打, 连可怜的家产也被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 可见封建礼教的虚伪,统治阶级的残暴 4、请你说说地保和吴妈形象
28
生计问题 1、写了几个生活片段? 静修庵偷萝卜 觉得古怪 和小D “龙虎斗” 愚昧麻木不觉悟,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29
从中兴到末路 未庄人对阿Q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刮目相看 斯亦不 足畏也 肃然 惊异 敬畏 敬而远之 不再躲避 世态炎凉 愚昧无知
30
革命不准革命——七、八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1、未庄对革命的了解是从一艘乌篷船开始的。城里举人老爷的船停在赵府的河埠头,给未庄带来大不安,一时传言四起。 A 、有哪些传闻?传闻的来源、船的使命、结果各是什么? 传闻来源 船的使命 最后结果 1、 茶房酒肆 运箱子、举人老爷 不详 乡下逃难 2、 邹七嫂运 运几口破衣箱 回复转去 不详 运箱子、书信 塞在太太床下
31
B、从这些内容里你推断出阿Q生活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社会环境:
未庄——偏僻的乡村 封建势力统治 农民——政治压迫、经济剥削 思想毒害、人格侮辱 安于命运、麻木顺从 互相欺侮、争斗
32
2、革命浪潮波及未庄时,未庄人表现各不相同,根据课文,请举例说明:
3、阿Q宣布革命 A、①阿Q对革命的态度 ②阿Q对革命的认识 a 革命纲领 b 革命对象 c 革命目的 混沌状态 报私仇 金钱、权利、女人 ——勤劳质朴、生活艰辛。有自发的革命的要求,但受封建思 想的毒害,自私、狭隘、封建、保守。落后性集中表现在 “精神胜利法”上。
33
本文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等形式来揭示人物所追求的“形象”,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性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与幻想,往往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过分”追求时的反映。
阿Q在那土谷祠中绝妙的幻想(虽非梦境,却也近于梦境),就是他所追求“对象”的生动图解。这段畅想曲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他的革命方式,来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拿着钢叉招呼阿Q一同去。第二部分是对未庄里欺负过他的人的处置态度,一概杀掉,“王胡本来还可以留,但也不要了……”第三部分,对于财物金钱的态度,大把大把地拿进:元宝。洋纱衫、洋钱,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对女人的选择,他充分考虑,认真推敲,有的太丑,有的作风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他的得意之态,他的贪婪之心,他的敌我不分,他的“精神胜利”,跃然纸上。这一人物形象的归结,都离不开对主人公的追求“对象”的分析。
34
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 假如阿Q在未庄的革命成功,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未庄将变成怎样的社会?
革命的未庄 a 样样都照旧 b 封建势力投机革命 c 反动势力迅速联合 d 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
35
革不革命 ——这是一场变态的革命 不准革命 (1)未庄没有革命 ①城里人 ②未庄人 ③投机者 剪不剪辫子 盘不盘 辫子 拆不拆辫子
①城里人 ②未庄人 ③投机者 革不革命 剪不剪辫子 盘不盘 辫子 拆不拆辫子 (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 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 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 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 ——这是一场变态的革命
36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这里边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举人老爷害怕,二是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慌张。从而可见阿Q对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这也恰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后果。 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辛亥革命之风吹醒的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直至使他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遗憾的是,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为了提醒: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鲁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视而不见这支力量。上述两点,无疑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37
大团圆 告发阿Q的是谁? 压迫阿Q的是谁? 不准阿Q革命的是谁? 审判阿Q处决的是谁?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38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泯灭意志 退回内心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39
作业 1、请根据课本内容依次分析以下人物形象: 赵太爷 赵秀才 假洋鬼子
2、给“精神胜利法”下个完整的定义,并举两到三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Nanyang Online.htm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