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导论 思考、 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 2、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3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

5 《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6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7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及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从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8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9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呢?这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选择。

10 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泽东

11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12 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在太平天国后期,不仅主张办工业、开矿藏、兴银行,而且主张“请富者准予雇工”,对穷人“以令作工以受其值”,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生产关系。

13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系统地学习西方,以开民智,并通过译介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国宣传了唯物论的经验论、进化论的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三权分立等社会政治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14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直接参照欧美经验,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简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15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师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人们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它推动着人们去思考救国救民的新路,为人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16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正如马克思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一样,无产阶级则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的传播,是以这个国家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

17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由此壮大起来。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60万人。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工人阶级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18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 三、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和方法

20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历史阶段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地对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更是为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所必须。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当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1 2.学习本门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2 2.学习本门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由来和历史进程,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解,为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2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成果的方法
1、明确本课程的重点 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重点是要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理论精髓、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4 2、做到“三个结合”——学习原著与阅读教材相结合、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要做到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著作、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与阅读教材相结合,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6 本章的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 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 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2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28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29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0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 要求学生网上阅读有关资料 观看有关影视资料 课堂讨论 按照教学大纲讲述 结合案例教学资料
《世纪伟人-毛泽东》、《世纪-伟人邓小平》等 课堂讨论 布置讨论题目

3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32 本节的提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为什么他能够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34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合影

35 五四时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就提出,对于社会主义,“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他的实际”。

36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报告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实际,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思想理论,并认为这种理论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各种斗争才能形成。

37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方法和认识路线上概括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之作。

38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达到了成熟。
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合影

39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并达到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胜利实现。

40 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彻底清算了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会议上

41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

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和特征 含 义 特 征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4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和特征 含 义 特 征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为着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

4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意义 进 程 意 义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进 程 意 义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3)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意义 进 程 意 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进 程 意 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 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时期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7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48 本节的提纲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6个方面)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

49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阶级基础 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昭示人类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苏联十月革命

50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阶级基础 实践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先进的中国人在众多的西方思潮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5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阶级基础 实践基础
中国早期产业工人的发展图 2-2 安源路矿工人 2-1   以中国民族工业为标志的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新生产力的代表即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52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阶级基础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53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开始萌芽 基本形成 走向成熟 继续发展 开始萌芽时期(1921年——1927年) 萌芽的主要标志: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54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开始萌芽 基本形成 走向成熟 继续发展 形成的主要标志 基本形成时期(1927年——1935年)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55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开始萌芽 基本形成 走向成熟 继续发展 走向成熟时期(1935年——1945年)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走向成熟时期(1935年——1945年)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战争和战略问题》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56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开始萌芽 基本形成 走向成熟 继续发展 继续发展时期(1945年以后) 主要标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关于重庆谈判》 《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等。

57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58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 党建 哲学
文化 军事 经济 外交 政治 统战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 党建 哲学 它既不是零散的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也不是毛 泽东全部言论不加鉴别的汇总,而是经过实践 检验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即内在逻辑联系的理 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完全不同的。毛泽东的武器--文房四宝.rm 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rm怀念毛泽东主席.ram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rm 毛泽东生平.ppt

59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发动“文化大革命”

60 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 1. 它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
2.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3. 它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4. 它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 5.它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 。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 1.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 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东方的重大发展。

61 结 论 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确立,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愿望和人为安排,也不取决于任何主观的贬抑或溢美之词,而是由它所经历的历史进程、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解决的历史课题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决定的,是由它的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决定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rm

62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63 本节的提纲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64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历史根据 现实依据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65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历史根据 现实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66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历史依据 现实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和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67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历史依据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68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理论发端 构建轮廓 形成体系 树立旗帜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69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理论发端 构建轮廓 形成体系 树立旗帜 (十二大)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70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理论发端 构建轮廓 形成体系 树立旗帜 (十三大~十四大)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十二个理论点,确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邓小平的理论创造,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71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理论发端 构建轮廓 形成体系 树立旗帜 (十五大以后)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7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三个层次: 实践形态--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作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这是以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而制定的。 第二个层次: 基本原理--奠基的作用 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 第一个层次: 哲学基础--精髓作用,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3 文化 民族 教育 军事 科技 外交 政治 基本路线、纲领、战略、政策 统战 经济 党建 政治经济学 哲 学 科学社会主义 本质论 初级阶段论 发展动力论 市场经济论 发展战略论 政治保证论 战略步骤论 领导依靠论 祖国统一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4 哲学基础 继 承 发 展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继 承 发 展 首先,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都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而邓小平理论不仅始终贯彻了实事求是,并且还将解放思想纳入到了理论的精髓之中,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路线。

75 哲学基础 继 承 发 展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继 承 发 展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邓小平理论全面地、准确地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76 哲学基础 继 承 发 展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继 承 发 展 再次,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体系。

7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境界 新水平 新判断 新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7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境界 新水平 新判断 新体系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7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境界 新水平 新判断 新体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80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境界 新水平 新判断 新体系
第四,总体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体系。财富10.wmv

81 第四节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82 本节的提纲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3 “三个代表”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 历史根据 现实依据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84 他简直风靡了美国 2000年9月初,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千年峰会,有150多位国家元首参加。此次出访江泽民采取了一个大胆而史无前例的举动,他邀请因言辞尖刻而名扬全球的记者麦克 华莱士在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上对他进行采访,而且没有任何问题限制.这让他的顾问们紧张不已。节目开始时,江首先用英语回忆了1986年第一次和华莱士见面时的情景,当时他还是上海市的市长。接着他用英语说到:“我希望通过你的节目向美国人民传达我的美好祝愿”。 除了对人权问题和所谓的集权统治进行了一般性提问外,华莱士还挑了一些具体的、敏感的事情发问。在轰炸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问题上,江进行了巧妙的回旋,做到了既不引发美国公众的反感,也不和中国的国家政策相矛盾。 “你今天还认为美国是故意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吗?”华莱士问道。 江巧妙地避开了陷阱,他说:“我只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美国是一个科技水平很高的国家。因此,到目前为止,美国‘误炸’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85 同时,他暗示自己的政府在事发之后所发挥的作用——中国政府努力控制了国人的抗议活动,而不是像许多美国人想的那样去煽动人民进行示威。“我们引导我们12亿人民的怒火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江泽民重复了一句在轰炸事件刚刚发生时他对克林顿总统说过的话,“这并不容易。”接着他很策略的补充说,“这主要是因为你代表着美国人,而我代表着中国人。要让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完全达成一致恐怕非常困难。” 江泽民呼吁中美之间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此,他使用了气象学上的一个比喻来描述中美关系的起起落落。他说,“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风雨雨,有时多云,有时甚至乌云密布,有时也会多云转晴。” 因为江对林肯的 葛底斯堡演说 非常推崇,所以华莱士向江发问说,为什么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府不适用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不允许自由选举? 江回答说,他相信林肯所描述的政府即便在美国也尚未实现,而“仍是美国眼下领导人的目标。”他补充说:“我也是一名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尽管我们有不同的选举制度。每个国家都应该有它们自己的制度,因为我们两国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有着不同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 在采访过程中,华莱士试图用幽默来得分。当江主席说“我在共和与民主两党的领导中都有许多朋友”时,华莱士针锋相对地反问道:“所以双方的竞选你都给钱?”

86 江变得严肃起来:“你是在开玩笑吗?我们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我读过两党的竞选纲领,不管谁当总统都会(对中国)友好,因为这符合整个世界的战略利益。”当华莱士攻击说“这像一个真正的政客说的话,没有任何的诚意”时,江避而不答,说“我认为‘政客’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后来他用英语说,有人告诉他“不要去理会大选中候选人对中国的那些不友好的言辞,因为一旦当选,他们就会变得友好起来。”他补充说:“我希望这是真的。” 采访中间也有言辞上的尖锐对立。当华莱士指责江泽民是“独裁者”时,江反驳道,“你对中国情况的描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任何对中国政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江也必须严格执行政治局常委会多数成员所做的决定。并且中国也决非一个独裁国家。 尴尬但很精彩的一刻出现在华莱士询问江主席对李文和事件有何看法的时候。李是美籍华人,被指控为中国进行间谍活动。 华莱士:“看起来在这次采访中你第一次采取守势了。我感觉这对你是一个难题。” 江用英语说:“不,对我来说并不难。这是你的感觉。”然后他把问题转向了这位采访者。江问:“你的看法呢?” 华莱士说;“考虑这个问题的不该是我。”

87 江开始微笑起来。“是不是中国间谍?”他说。
华莱士说:“我的看法吗?” 江笑得更加开心了:“是啊。” 华莱士坐在那里没有作声。外界早已对此案提出了质疑。这件事最终以法官为李博士所遭受的美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向他正式道歉而了结。 江说:“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华莱士说:“我正在仔细考虑,你打断我了。” 江还是用英语继续说到:“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你遇到了难题。” 华莱士承认说:“是的,没错,我也许不该回答它。”

88 “三个代表”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 历史根据 现实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89 “三个代表”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 历史依据 现实依据   党成立以来的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90 “三个代表”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 历史依据 现实依据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9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孕育阶段 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
从1989年6月至2000年2月,这一阶段,江泽民同志虽然没有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一起集中、完整地论述,但在他的一些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已经蕴涵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这一段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时期。

9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发展阶段 孕育阶段 形成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阶段从2000年2月至2001年7月,这一阶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提出的阶段,是江泽民同志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通过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阶段。

9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发展阶段 孕育阶段 形成阶段
从2001年7月至2002年11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江泽民同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三个代表”开始由一个重要论断发展成为思想体系,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9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96 理论基础 继 承 发 展 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继 承 发 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

97 理论基础 继 承 发 展 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继 承 发 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条主线。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展开的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拓展和深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都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都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集中体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路的一致性上。

98 理论基础 继 承 发 展 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继 承 发 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99 “三个代表”--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100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01 本节的提纲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0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现实基础 重要借鉴 过 程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重挑战。

103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惩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104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05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06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现实基础 重要借鉴 过 程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107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关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 《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

108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现实基础 重要借鉴 过 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109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 核 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 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10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核 心 第一要义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核 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包含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1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第一要义 核 心 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核 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基本矛盾内部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1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根本方法 第一要义 核 心 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核 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13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114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第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二,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妥善应对发展关键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第三,促进了我国科学发展的进程和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

115 本章阅读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出版。 4、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5、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掉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6、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6 思考与练习 1、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阐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5、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Download ppt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