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67-68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67-68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67-68课

2 科判 论义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认清二谛之理 遣除于此之争论 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如是通达之功德

3 科判 立根本因 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破周遍之实一 建立 离实一 建立宗法 建其理 建立 离实多 破不遍之实一 建立周遍

4 科判 破实一之外境 破不共各自观点 破不遍之实一 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破实一之识 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之实一之识
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破实一之识

5 科判 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 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总说破明智派 破不共各自观点 破顺世派之观点 破数论派之观点 别破各自之观点
破外道之观点 破密行派之观点

6 科判 诸外境虽无,现异种为常, 同时或次第,生识极难立。 破密行派之观点

7 诸外境虽无,现异种为常, 同时或次第,生识极难立。 巳四、破密行派之观点 对方观点 如是一切外境虽然单独无有
但唯一的识本身显现为各种各样有实法的行相,因此一切的一切均是整体独一无二的我——识之自性,而识是亘古不变、恒常、唯一实有的自性。 我方驳斥 倘若如此,那么同时或次第产生千差万别现相的“实一”之识极其难以安立。

8 边缘派系:因为此密行派既可归属在吠陀派中,又有它不共之处,因而根据意义而译为边缘派系。
密行派观点 作为吠陀派的边缘派系的此密行派,通常而言,虽然可归属在前面所说的吠陀派的范畴内,但他们声称吠陀深奥的究竟是胜密,因而本身也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观点。 密行派的二谛: 边缘派系:因为此密行派既可归属在吠陀派中,又有它不共之处,因而根据意义而译为边缘派系。 如同广大虚空般周遍一切并且是心识自性、独一无二的胜我即为胜义谛 多种多样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与明知的我一味一体,因而所显现的器情等形态各异的万事万物则为世俗谛。

9 古印度哲学派系中五教派:数论派、顺世派、胜论派(明智派)、吠陀派和离系派(即裸体派)。
密行派观点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的五种教派都肯定对境与有境分开存在,而此派却主张对境与有境不可分开、全部为一个整体,因此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宗派所说的“识为实有的一体”不可能这一点。 密行派与唯识宗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论议五派: 古印度哲学派系中五教派:数论派、顺世派、胜论派(明智派)、吠陀派和离系派(即裸体派)。

10 唯识宗认为:在迷乱的现相中,境和有境分开。 密行派则认为一切都是常有的识在造作
总相和自相 未加以区分 将猫眼珠的本体与其上各种各样的颜色认为成一体

11 如来藏与外道所谓的常有自在的我有何不同?
密行派观点 九种特征即:本体是有情;具有身体;周遍;常有;唯一;充当生灭的依处;不为众生的功过所染;非为心之行境,口中无可言表;虽然显现身体,但本体无有身体,唯一是识。 将众多事物误认为一体的道理正如在讲吠陀派时所论述的那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派系依靠《学忆轮》等论典而认为有一个周遍一切所知、万法均为其唯一性、具有九种特征的我。 如来藏与外道所谓的常有自在的我有何不同?

12 若法自体不空,彼上他法虽空,然非成自性空,经云:“于一法无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等,有诸多教证。
教证成立 理证遮遣 凡有法想者,无三菩提解脱。 《般若经》 辨析 若法自体不空,彼上他法虽空,然非成自性空,经云:“于一法无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等,有诸多教证。 如来应正等觉是于空性、实际、涅槃、无法、无相、无愿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大慧!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 《楞伽经》 1 另外《楞伽经》又云:“大慧!如来藏非常非无常。何以故?以此二者皆为过失故。” 经云:“戏论为魔执,有无应弃舍。” 余经亦云:“若有较胜法涅槃更为殊胜之法,彼亦如梦如幻。” 2 如来藏与外道神我之不同

13 教证成立 理证遮遣 辨析 1、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无法成为心之法性。 2、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无法遍行一切境。 3、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不能成立于一切时常住。 4、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不可能是不可思议。 5、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不能成立诸功德无偏显现。 如来藏与外道神我之不同

14 教证成立 理证遮遣 辨析 1、若是于意义上如是承许,则根本无法成立。 1)外道所许之神我等,于意义是即是人我。 2)如来藏以客尘空,人我与法我仅为分别心假立之遍计法,于名言中皆无自体,唯一是客尘法,而此客尘是实相如来藏中本来无有之法,故于意义上,从未承许过外道遍计之我。 如来藏与外道神我之不同

15 2、若仅于词句上有谛实与我之说法,则仅以词句相同不决定周遍二者意义相同。
辨析 2、若仅于词句上有谛实与我之说法,则仅以词句相同不决定周遍二者意义相同。 1)龙树与无等阿底峡之宗亦应成不作意之邪宗,以词句相同故。 2)诸外道亦应成内道之观点,以词句相同故。 分别不假立,极为不住意,无念非作意,敬礼无所缘。 龙树菩萨 《五索论》 唯名尽超离,断有实无实,生摄定解脱,彼称财神子,实非有实性,无实亦无实,解脱实无实,了彼知吠陀。 《密甘露滴论》 唯识恒常而清净,如此正等恒解脱,尽知所谓无取舍,梵天无忧常存在。 如来藏与外道神我之不同

16 又云: 夫金刚者,所有刀斧不能破坏。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论者天魔波旬及诸人天所不能坏。五阴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犹如石沙可穿可坏。佛性真我,譬如金刚不可毁坏。 《大涅槃经》云: 佛性雄猛,难可毁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毁坏烧灭。 如来藏谛实为佛陀亲口所宣,如何理解呢? 答:种性如来藏本体远离一切戏论,是对于无为光明之妙力不灭之显现分安立“我”与“谛实”。

17 《定解宝灯论》 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在尸陀林的尸体中看不到呢? 看不到并不等于活人身体中不存在,比如不管我们活着还是已死亡,我们的分别心也根本找不到,但我们自己就可现量知道自己分别心的存在;又比如我们梦中会见到日、月、灯火的光明,但在身体内外都找不到这些光明的痕迹;又比如闭起眼睛,再用手揉挤一下,就会看到亮光,但这亮光也不可能在身体内外找到。这些还都是有为的世俗法,那更何况是出世智慧的光明?

18 《定解宝灯论》 因为此自成身智之自性光明虽然在实相上远离了一切边戏,但从世俗缘起法讲,它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故称为“内明”,又因这光明在我们活着时一直存在于身体里面,不会衰退、消失,故称为“童瓶身”。 瓶子如果被打破,则光明自然射出,同样,众生不清净的忽然无明如果消尽在大圆满的法界本性中而证得佛果时,这内明就显露在外面,这时一切都是大清净,一切都是大平等,一切都是明空无别自成身智之自性光明,就象金洲不存在瓦砾一样。这时好比外面的宝瓶已消失,内在的光明普照内外一切。佛与众生的区别也就在于有没有瓶壁的阻隔而已。

19 本来,虚妄迷乱的对境内外器情的万法所知自性单单是假立的“一”,而他们却在那个“一”上强加改造而假立为“我”,将“我”视为具有多种特色的自性。
密行派所认为的“我” 本来,虚妄迷乱的对境内外器情的万法所知自性单单是假立的“一”,而他们却在那个“一”上强加改造而假立为“我”,将“我”视为具有多种特色的自性。 所谓的“树”只是一种假立的法 但密行派认为这种假立的“一”其实是由我所主宰的

20 虽说万事万物通过这样的方式由“我”而生、安住于其中、最后融入它的怀抱,但作为独一无二的“我”,自本体是一成不变的常法并且是识。
密行派所认为的“我” 他们认为:“我”的身体是如此组合起来的:上方是“我”的头;下方为脚;虚空是腹;四方为手臂;星辰是“我”的头发;须弥山是胸膛;恒河等百川为脉;森林是汗毛、指甲;善趣为背;梵天作额; 法是右眉、非法为左眉;死主是皱纹;日月为左右双目;风为呼吸;妙音天女为舌;白昼是睁眼;夜晚为闭目;男士为右侧;女人为左侧;遍入天为骨髓;所有色彩是血;世间为右乳;出世间为左乳;欢喜的自性是众生的怙主…… 虽说万事万物通过这样的方式由“我”而生、安住于其中、最后融入它的怀抱,但作为独一无二的“我”,自本体是一成不变的常法并且是识。

21 《心性休息大车疏》 到了死亡时,外四大摄入内四大中,即被七火一水毁为灰尘,之后内四大、密四大皆融入本来光明中,此时一切均成为一虚空。身体四大所摄的风脉明点七次为火所焚而殆尽,一次为水所冲而使生命死亡,最后为风吹散而使呼吸中断,身体也就各自分离、消失,最终如虚空般一无所有,此时与从前未形成身体时一模一样。 首先于心之法性虚空中,形成了无明分别之风,以此为因,形成轮回业地之水,以此为缘,由父母精血形成身体之须弥山王,之后形成双目的日月白红明点、十二处、界之四大洲八小洲以及八识聚的七山和铁围山。身语意所依靠的精脉、血脉、中脉是三门三毒三身之所依,代表三界,五脉轮或六脉轮代表五趣或六趣。

22 密宗经常会说一切显现融入普贤王如来的怀抱当中……
如何与外道观点辨别?

23 《定解宝灯论》 从显宗角度讲,应分开究竟的实相胜义谛与暂时现相的世俗谛。 在实相上众生是佛,不需要取舍与清净业障,暂时现相上有无明的垢染时应取舍善恶,舍弃垢染的轮回,追求清净的涅槃,而密宗见解是直接建立在实相的高度上的,这时一切众生都是佛,除此别无他佛,一切众生的分别心之本性即是无生大清净自然智慧的光明,除此再无其余佛智。 故对众生是佛提出疑问的人没分清实相与现相,实际上它无有丝毫疑问之处。

24 《定解宝灯论》 般若经典、狮子贤的《现观庄严论释》等对此作过很贴切的比喻:一件新衣服穿久了,有了污渍,虽然其衣服的本性没变,但已看不见衣服原来的颜色,这时便要清洗。 如果垢染是衣服的本性,则根本不可能洗干净,如本来是黑色的乌鸦、木炭怎么也不可能洗成白色,说衣服洗了可干净,也就意味衣服本体上本没有垢染。 同样,无生的大空性、大清净、大平等的究竟实相本来就没有一丝垢染,暂时由无明与分别心产生的万法就象日后沾上的污渍,遮住了本来大空性、大光明的法身智慧,去掉垢染后,法身光明才会显露出来。如果众生本来是佛,就在现相上也不用修道,则衣服脏了,是否也不必要去洗了?

25 《定解宝灯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还用了海螺的比喻:一个白色的海螺,没眼病的人看到的是白色,但有眼病者看到的却是黄色,无论看到了黄色、白色,海螺白色的本性依然没变。如果因为众生本身处于究竟法界中,就不用修道净除业障的话,则见到黄色海螺的病眼也用不着医治了。 关于众生的实执,我们可做一个实验,黄昏时在他人房门前放一条黑绳,他人将此误当成蛇,不消一、两分钟,心里就会产生几分恐惧,然后慢慢往后退。无始时来所积存的习气更是远远比这要稳固,因此众生才有深重的实执不能见到真正实相。 又如在梦中,感受了种种恐惧怖畏或荣华富贵,醒来之后,方知是南柯一梦,众生目前所执著的一切,也是犹如梦幻,毫无实质可言,但梦要醒后才知是梦,众生也要修行证悟后才知本身正处在实相中。

26 《定解宝灯论》 而且,正因为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无明垢染障蔽才成为众生,因此成佛才有可能,反之,要去追求一个有为法的佛果绝无可能,而且发心在获得坚固之前就很容易退失。众生只要完全安住于心的本性,调伏了分别心,就可返朴归真而成佛,如果真正有堪忍的分别心,这分别心就不可能被灭除。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对佛法究竟深义产生疑惑。 说众生是佛,是说众生无明分别心的本性即是佛的智慧。因此,安住于分别心上的是众生,安住于分别心胜义本性的是佛,佛与众生的差别就象一只手的手背与手掌,众生要成佛其实易如反掌。

27 因此,那个我的自性无别遍及一切,然而各自偏袒而显现完全是受有法的牵制而现为不同的,就像瓶内的虚空一样。
密行派观点 因此,那个我的自性无别遍及一切,然而各自偏袒而显现完全是受有法的牵制而现为不同的,就像瓶内的虚空一样。 比如一百个瓶子就会有一百个虚空存在,如果将瓶子全部敲碎,这一百个小虚空就会融入于大的虚空当中,这时有法已经融入法界了。

28 《定解宝灯论》 “内明童瓶身”是用比喻来说明大圆满自成身智的光明。 在一个宝瓶里有一盏灯,故宝瓶的内部很明亮,但由于瓶壁的遮挡,故无法从瓶外面看到,等到宝瓶破碎后,光明就自然显露出来。同样,我们众生具有的是有漏的身体,以世俗缘起而言,在我们有漏身体内的心间上,安住着大圆满自然清净大智慧的明点。

29 意思是说,胜义中那个“我”的自性唯一是识的本性,无缚无解,无生无灭。如果未如实了达此理,则如同将绳子误认为蛇一样迷乱显现二取;
密行派观点 意思是说,胜义中那个“我”的自性唯一是识的本性,无缚无解,无生无灭。如果未如实了达此理,则如同将绳子误认为蛇一样迷乱显现二取; 此处所说实际与佛教的很多道理非常相似。

30 也将这个世间见为如梦如幻、如寻香城,有些人认为将它假立为四大,也有些人认为它是功德而在它上面假立。
密行派观点 也将这个世间见为如梦如幻、如寻香城,有些人认为将它假立为四大,也有些人认为它是功德而在它上面假立。 他们认为:顺世外道将迷蒙的世间万法安立为地水火风四大,数论外道认为它是功德而于其上进行假立等等,这些观点均是未通达其真正本体而导致的,只有自宗观点才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

31 尽管显现清净不清净法,但实际上,就像云遮不遮障虚空一样,如果通晓了谛实的“我”而安住于无分别的状态中,则意将不复存在,当时二取也会化为乌有。
密行派观点 尽管显现清净不清净法,但实际上,就像云遮不遮障虚空一样,如果通晓了谛实的“我”而安住于无分别的状态中,则意将不复存在,当时二取也会化为乌有。

32 关于这一点,是依照《自释》中引用对方作品的观点所说而叙述的。
密行派观点 关于这一点,是依照《自释》中引用对方作品的观点所说而叙述的。 著此论后,就送给附近一些修法的老喇嘛们看,他们有的人看了后说:“这种修法对我们真是太殊胜了,照这样修,一生当中,就可以成为圣者,乃至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法王如意宝年轻时曾著过一部论典,叫《披戴天饰的恶魔》,文中完全使用大圆满的语句,但宣说的其实是外道秘密、数论派的观点。 因此法王如意宝让大家注意自己的见解,不要颟顸笼统,连堕入外道见解也不自知。

33 有一个喇嘛,最喜欢闭关修行,听经念诵等都不参加,有一天出关晒太阳时,一位闻思过大乘中观的喇嘛顺着老喇嘛的观点说实修特别重要,能清净业障,成为一个真正的瑜伽者。
老喇嘛连声称是,于是喇嘛就试探性地提出外道那种“不可思议我”的见地,老喇嘛赞赏说:“你所说的百分之百正确。”结果出了洋相。

34 密行派说能取所取融入我的本体当中,大圆满中也经常讲能取所取消融于普作我或普贤如来的本体当中。
单从文字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内外道的区分方法是什么呢?

35 二转法轮: 将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 实空 三转法轮: 以二转为前提,才宣说了如来藏光明的本体 外道经常抓住一个常有不放,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一切万法,这就是他们的特点。

36 密行派观点 如果未能通达它,则变成轮回,何者证悟了它,那么诸法均成了一味一体,(此时此刻,)愚者与智者、罪恶与福德、婆罗门与贱种平等一性,不被善恶所玷污。当融入那一“大我”之中时,就不再投生三有。 证悟大我本体 一切法成为一味一体 未通达大我的本体 不断流转轮回

37 很多外道的说法中都有善趣、恶趣等词句,也会行持十善等,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大家一定要了知佛教的空性见解——胜义中万法皆空、世俗中因果不虚,这是佛教最为殊胜的特点。

38 密行派观点 所以,瑜伽行者不思一切、一语不发而安住于所知自性、无所畏惧、空性的“我”的境界中,从而便可远离甚至飞禽走兽等相续中也自然存在的俱生无明以及由听闻与此胜义自性不符之论典所生的增益——遍计无明,好似瓶内的小虚空与大虚空浑然成一味一体一样融入无二无别的“大我”当中而得解脱。 他们所讲到的“俱生无明”与“遍计无明”等词句,与佛教所说的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基本相同,但实际上,二者并不相同。 每个众生相续中与生俱来的一种所谓我的概念,即是俱生无明或俱生我执; 听闻与真实义不相符的书籍等所产生的增益、怀疑,则称为遍计无明。

39 没有探究到实空的堂奥而耽著心性恒常周遍的有实法之人,也有变成执持这种观点的危险性。因此,闻思大祖师的无垢观点做到穷究到底为妙。
麦彭仁波切的分析 没有探究到实空的堂奥而耽著心性恒常周遍的有实法之人,也有变成执持这种观点的危险性。因此,闻思大祖师的无垢观点做到穷究到底为妙。 不论持他空观点还是其他任何一种佛教观点,一定要首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 如果未通达实空之堂奥,反而执著心的本性为常有、周遍之法,或者认为如来藏实有,这种人都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 我们一定要将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诸位大德的教典研究究竟,将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教法弘扬于人间,这一点对我们来讲相当重要。

40 1、第二转法轮主要宣说空性分,第三转法轮着重抉择身智功德,第三转法轮是于离戏大空性之上,从光明分宣说如来藏,而于此点超胜第二转法轮。
2、1)萨迦派、格鲁派等内道都承许现空双运。 《中观庄严论》总义:离戏之殊胜胜义法界本性,非为宁玛派之不共观点,因佛在殊胜显密经续中再三宣说了远离四边之本性,且六庄严等圣者们以直接、间接等的方式作了极为明显的开显,一切大成就持明者以意修持而感受,此是通向一切智智之唯一道路,故新旧各派的究竟观点一致。 格鲁派的究竟见——《三主要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萨迦派的究竟见——《离四边耽著窍诀论》: 耽著今生非佛徒,耽著轮回非出离, 耽著自利非菩萨,耽著实执非正见。 嘎举派的究竟见——玛尔巴大译师云: 究竟不共双运见,即是极为不安住,此乃三世佛密意,若欲分离方便智,堕于边际故所破。

41 2)若对显空双运法界一无所知,仅是将相似胜义无遮单空执为法界、种姓、空性,则与宣说本具功德之经相违,如此极不应理。
空性不生谁亦未造作,非见非来非去缘此境,对于空性吾等善巧学,如此宣说之人即法贼。 ——《智印等持经》 呜呼!世间有二士夫毁坏圣法,执著极空性及于世间谓我实有,此二毁坏圣法,由是圣法覆灭。 ——《利益指鬘经》 3、1)内外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空性的见解。 2)外道虽然个别名词的名称与内道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

42 藏传佛教个别教派的大德认为:他空派不是真正的佛教。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说:当今时代,守持此种观点的无有头脑、自以为是之人,实在是非常可悲!

43 而实际上,觉囊派所抉择的是第三转法轮的究竟密意,这一点在《山法如海论》 中讲得非常清楚。
可是有些大德并未详加分析,仅仅从如来藏的光明部分抉择不可思议、常有,这样肯定是不合理的。 麦彭仁波切在《他空狮吼论》中也已经讲到 :如果想要真正通达他空的道理,必须首先学习龙猛父子所宣讲的自空中观,将一切万法抉择为无有自性。

44 麦彭仁波切的分析 可是经中已说过:对于法界与佛智,甚至仅仅从名称上耽著,缘佛的功德也不会虚耗。因此,断言说与外道无有差别,这也是我们不敢胆大妄为的,由于因果不可思议的缘故。 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曾经说过:觉囊派和格鲁派的观点,比较容易让人误解为常派与断派,萨迦派所行持的才是真正的中道。 我们在听到佛教个别教派或论师的观点时,千万不要妄下定论,他们的观点从表面上来讲虽然并不究竟,但是引用了佛法的名称、教证的缘故,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经中也说:对于佛陀的名称或者智慧等,哪怕以分别心执著或语言进行宣说,以此缘佛的功德,历经百千万劫也不会耗尽。

45 尽管如此,但是说“具有实执毕竟不是如来欢喜的正道”这一点依教、理完全可以证明。
麦彭仁波切的分析 尽管如此,但是说“具有实执毕竟不是如来欢喜的正道”这一点依教、理完全可以证明。 如来所欢喜的道,就是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的同时,如来藏的自性光明仍然存在。 不论执著如来藏实有还是对单空有一种实执,都不是如来欢喜之道。 《三摩地王经》云: 谓有或无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善灭诸二边,智者亦不住中间。

46


Download ppt "第67-68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