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课

2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 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 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第一品 观境 入论分支 何为观?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真实论义 所知境 法相 一般情况,论师在造论的过程中休息时,有时会作一个暂停偈或摄义偈来归纳上面的内容。 作者以暂停偈总结前文并驳斥对方观点 破他宗 宣说对方观点 分类 能知识 释说破彼观点 立自宗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造论究竟之事宜 彼识知境之方式 暂停偈 摄义总结偈 遣诤

4 暂停偈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 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两种所取境本不存在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 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量理宝藏论释》 大多数雪域因明前派的论师 义总相和本无见有认为是所取境 上述意义以暂停偈来说明, 如果以事势理来观察这样错乱识的两种所取境,就会认识到,实有的真实境本不存在,可是多数人仍旧耽著境存在, 通过正理(事势理的比量和现量)观察,发现义总相和本无见有根本就不实有 而有些因明前派的人还是执迷不悟,一直认为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的本体是存在的,这是相当愚笨的行为。 什么是事势理呢?就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真正的正理——观察名言量与观察胜义量。 ——《解义慧剑》 此处指比量和现量

5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暂停偈 《量理宝藏论释》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这就像愚笨的人们误认为看见虚空一样。比如,有人问:“虚空在哪儿?”另有人用指尖指示说“虚空在这”,对方朝着手指方向的空间望去,虽然他一无所见,却说“我已经见到了虚空”。 此处以讽刺的语气,以见虚空的比喻来破斥因明前派将根本不存在的义总相和本无见有认为是实有存在的观点。

6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暂停偈 《般若摄颂》云: 有情声称见虚空, 虚空岂见观此义, 佛说见法亦复然, 见以他喻不能诠。 依理观察本无有,多数仍旧耽著境,如以指尖指示时,愚者误谓见虚空。 比喻 喻义 愚者 大多数雪域因明前派的论师 见到了虚空 义总相和本无见有认为是实有存在 虚空的本体丝毫都不存在 义总相和本无见有本不存在

7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入论分支 所知境 法相 破他宗 所量唯独一自相。 立自宗 能知识 分类 遣诤 真实论义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彼识知境之方式
量理宝藏论科判及颂词 入论分支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所知境 法相 破他宗 立自宗 所量唯独一自相。 自宗即萨迦班智达的观点 能知识 分类 遣诤 名言现相以经部宗来安立 名言实相以唯识宗作为自宗 真实论义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分析科判: 此处为何以“所量唯独一自 相”立宗? 与破他宗有何差别? 彼识知境之方式 造论究竟之事宜 摄义总结偈

8 立自宗 所量唯独一自相。 《量理宝藏论释》 任何一个事物,它的本体、本质叫做自相。 究竟的所量或真正的所量
究竟的所量或真正的所量唯是独一无二的自相,如果对它直接加以衡量,它就是所取境;倘若隐蔽衡量,它则为耽著境;假设人们以这两种方式取境,都不会受欺惑,因此是照了境。 所量唯独一自相。 任何一个事物,它的本体、本质叫做自相。 究竟的所量或真正的所量 我们分别识和无分别识的对境叫做外境 用能量(分别识和无分别识)来衡量、缘取对境,此对境叫所量, ◎如眼睛看见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等,它们分别是眼识、耳识等的对境,都叫做所量。

9 何谓自相、共相 指不与他相共通,唯自独有的体相。 自相 由各自特性表明其存在之实有事物,即不由内 心思惟假名安立,而是外境本身实际存在者,
Eg:柱及瓶等不待断除应破分及现起概念, 而自身现于现量中之一切有为法。 ——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10 自性存在或自相事物的“自性”、“自相”是指: 不依靠人们的思想意识作用而自生自立的客观性。
异地 不共 异时 不共 自性 不共 “花”这个名词概 念代表的花有具体 的特定的地点,没 有东西南北、寒带 热带之分,没有特 定的地点。 具体的花不会同时 生在北方等异地。 “花”这个名词概 念代表的花具有此 时此刻的具体时间 性,没有春夏秋冬, 过去、现在、未来 的时间性。 具体的花可能不会 在冬季存在。 “花”这个名词概 念代表的花除了从 非花类存在中分离 出来的“花”的共 性外,不存在任何 自性特点。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 地点存在具体自性 的花,只有单一的 存在,没有第二个。

11 何谓自相、共相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与自相相对,不囿限于自相,诸法共通之相,称为共相。 共相
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eg:五蕴中五蕴各事; 通于他之相曰共相。eg: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 唯识述记二末曰: “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12 何谓自相、共相 非具体存在而以思维摸拟的意境为共相。 共性、共相、常法、无为法、假有、名有、无实际作用 者等概念相同。
共相就是抽象存在,是思维的产物。 西红杮 声总相 如人口腔里发出来的声音,在耳边回响的语言 义总相 在我们的心里、分别念当中所执著的对境

13 为什么“所量唯独一自相”? 因为此处是抉择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是有自相的物质.
眼睛、耳朵等的对境,凡是成了真正对境的这个法,肯定都是自相的物体,它并不是总相的概念,因为总相或概念毕竟都是虚假的. 在因明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得到一个真实的意义,如果没有真实的意义,就不能称它是一个真正的对境.

14 不同观点 对境的分类: 定义 他们的观点: 柱子等自相法既是显现境,又是所取境; 二月等是迷乱的显现 境、迷乱的所取境。 果仁巴论师的观点
(蒋阳洛德旺波尊者) 果仁巴论师的观点 所取境 无分别的对境 显现境 包括分别、无分别 照了境 分别念的对境 所取境 直接方式缘取外面具有自相的对境 首先心里面执著这个物体,然后逐渐趋入这个法 耽著境 不欺惑有境的一种对境(包括自相、总相;真实现量和比量) 照了境 全知麦彭仁波切=格鲁派克珠杰尊者 所取境 包括分别、无分别 耽著境 分别念的对境 显现境 无分别的对境 照了境 他们的观点: 柱子等自相法既是显现境,又是所取境; 二月等是迷乱的显现 境、迷乱的所取境。

15 解释“所量唯独一自相”时,只讲了三种境——照了境、所取境、耽著境,为什么不讲显现境?
此处并非讲对境的分类,而是主要抉择自相的对境。 讲自相对境时,显现境已经包括在这三种境中: 属于无分别的对境,或者是直接把自相作为对境而缘取,故包括在所取境当中; 分别念的总相包括在耽著境或照了境中。 除了照了境、所取境、耽著境以外,显现境自己并没有单独的一个法,所以这里并没有讲。

16 唯识宗的观点中有没有所取境? 有论师如班钦阿穷等认为 所取境是外境的自相,经部以下的观点承认外 境有自相,因此承认所取境; 但唯识宗承认万法都是自己的心,不会有外境 的自相,因此,唯识宗的观点中不会有所取境. 有的论师如洛沃堪布认为: 唯识宗也有所取境. 因为在暂时抉择显现时, 应该承认自性的外境是存在的. 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 名言实相:万法唯心 名言现相:承认外面真实的对境,是唯一的自相.

17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入论分支 所知境 法相 破他宗 立自宗 遣除于错乱识无境之诤 能知识 分类 遣诤 真实论义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量理宝藏论科判及颂词 入论分支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所知境 法相 破他宗 立自宗 所量唯独一自相。 若谓相违许二境。取境式言自共相。 若谓无现同所量。彼无境之必要力,发等相即识本身,浮现毛发实不成。若分析彼有实法,存在与否乃共相。 若谓二种无实法,自证间接成立破。二颠倒识无有境,以自证所领受故,彼等即为识自身,无执有故乃错觉。 遣除与二所量之说相违 遣除于错乱识无境之诤 能知识 分类 遣诤 真实论义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彼识知境之方式 造论究竟之事宜 摄义总结偈 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 遣除与领受相违 遣除遮破以量不可知之过

18 遣除与二所量之说相违 若谓相违许二境。取境式言自共相。 《量理宝藏论释》
对方辩 若谓相违许二境。取境式言自共相。 《量理宝藏论释》 辩方发太过:如果义共相不是境,显然与陈那论师所说“所量二故量为二”即所量境有二的观点相违。 对方说: 对境唯一是自相的法,这明显地违背了两位大师的观点: 因为陈那论师的《集量论》、 法称论师的《释量论》等因 明论典中,都明确宣说了所 量有两种:总相和自相; 因所量有两种,所以量也有两种 所量 自相 现量 总相 比量 因 为

19 遣除与二所量之说相违 若谓相违许二境。取境式言自共相。 《量理宝藏论释》
我方破 《量理宝藏论释》 若谓相违许二境。取境式言自共相。 答辩:并不相违,陈那论师指的并不是真正的所量境有两个,所量原本只有一个自相,但从有直接(明)、间接(暗)两种取境方式的角度而说量的对境有自相与共相两种。 不矛盾。陈那论师等建立的两种量实际上是两种对境,这是因为取境方式不同导致有两种对境。 我们取境时,是用分别念、无分别念来取境。 ①当无分别念取境时,它的对境唯一是自相; 凡夫的分别念取境,假的成分多 ②用分别念取境时,它的对境是总相。

20 当我想到火时,心里有没有火的特征(热性)?只有形象而已,没有真实的对境。
遣除与二所量之说相违 所以,法称论师说有两种量的对境,是从取境方式的角度来讲的。 那这里为什么讲境是唯一的自相呢?这是从究竟、真实的角度来讲的。 比如我看见红色的火焰,这是眼睛看见的, 当我想到火时,心里有没有火的特征(热性)?只有形象而已,没有真实的对境。 从直接的角度讲, 现量的对境是自相; 从间接的角度讲, 比量的对境是总相。 所以,从取境方式的角度讲有两种对境: 总相和自相。但真正的对境唯一是自相

21 若谓无现同所量。彼无境之必要力,发等相即识本身,浮现毛发实不成。若分析彼有实法,存在与否乃共相。
量理宝藏论科判及颂词 入论分支 从总反体抉择所知 所知境 法相 破他宗 立自宗 所量唯独一自相。 若谓相违许二境。取境式言自共相。 若谓无现同所量。彼无境之必要力,发等相即识本身,浮现毛发实不成。若分析彼有实法,存在与否乃共相。 若谓二种无实法,自证间接成立破。二颠倒识无有境,以自证所领受故,彼等即为识自身,无执有故乃错觉。 遣除与二所量之说相违 遣除于错乱识无境之诤 能知识 分类 遣诤 真实论义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彼识知境之方式 造论究竟之事宜 摄义总结偈 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 遣除与领受相违 遣除遮破以量不可知之过

22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若谓无现同所量。 《量理宝藏论释》
对方辩 《量理宝藏论释》 若谓无现同所量。 对方辩道:两种错乱境中,既然义共相被称为所量,那本无见有为何不立为所量?安立的理由相同嘛! 对方问: 本无见有与总相没有任何差别, 既然总相可以安立为对境, 那么本无见有为什么不能安立为对境呢?

23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无现与总相有何不同? 彼无境之必要力, 《量理宝藏论释》 我方破 答辩:这两者并不相同,
义共相虽然不是自相,但将它误解为自相而取境,结果能得到照了境的自相。 而本无见有,不仅自体不是自相,而且将其耽著为自相也不具有对境的必要, 再者,即使将它耽著为自相也得不到照了境的自相,因此也不具备对境的功能。 无现与总相有何不同?

24 无现与总相不同点 总相 有趋入对境的功用与能力; 如果把总相误认为是自相而进行取舍,实际上终究会得到它的所取境。
以烟推理有火时(总相的分别念) ——通过烟去找火,能得到火的自相 听到水声时,耽著水的自相, ——依心里面浮现出的总相而取自相,也能得到水。

25 无现与总相不同点 本无见有 二月的显现当作所取境,没有任何必要。
虚空当中不可能有二月,只不过是我的眼识错乱而已,跟着眼识去找,永远也得不到第二个月亮的本体。 耽著二月的显现而取境,无法得到真实的法,因为它没有这种功用或能力。 本无见有的二月,如果作为对境而取,根本得不到一个不受欺惑的对境。

26 无现与总相不同点 本无见有 总相 连当一个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它自己没有能力、智慧、文化,你把它提上去也没有用,马上就会下台。
具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当副局长,但要当县长、书记就不行了,当省长就更不用说了;

27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量理宝藏论释》 对方发问:那么,有眼翳者前浮现毛发等,既不是自相,也不是总相,到底包括在什么当中呢?
二月的显现、眼翳者面前所显现的毛 发,这些迷乱的显现没有自相,所以不 是胜义谛; 缘此毛发,无法得到自相之法,所以 它不是总相,故也不是世俗谛。 ◆因此无现成了不是二谛的第三品物体, 这是极不合理的。

28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如果说无现既不是自相,也不是总相,那它就不属于二谛,于二谛之外存在,这有很大过失。 胜义谛
真正能起功用的法叫做胜义谛 胜义谛 比如:火能燃烧,这一种特性叫胜义谛; 虚妄的法叫做世俗谛 世俗谛 比如:火的影像、图像,画的红色火焰等,因为它不能遣除黑暗,不具有光明的力量,所以叫世俗谛。 因明中二谛的安立

29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发等相即识本身,浮现毛发实不成。 《量理宝藏论释》
我方破 《量理宝藏论释》 发等相即识本身,浮现毛发实不成。 浮现乱发等情况外境根本不存在,这种显现其实就是识本身,由此可包括在自相中。想当然认为与识异体而显现外界毛发,纯属是事物原本不存在情况下的一种迷乱,因此实际不成立。 是眼识迷乱的一种现象,就是识的本体 在外境中根本不存在 所有毛发、二月等这些现象

30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若分析彼有实法,存在与否/乃共相。 《量理宝藏论释》
我方破 《量理宝藏论释》 若分析彼有实法,存在与否/乃共相。 在以分别念来分析“浮现毛发到底存不存在有实法”时,显现毛发的概念会呈现在心中,这属于共相。可见,绝没有(除共相自相之外)的第三种所量。 刚才眼睛面前所显现的毛发,到底存不存在呢? ◆把毛发作为分别念的对境来判断、剖析时,对境已经成为共相了, 毛发是分别念的对境→可包括在世俗谛中; 毛发等是自相的识→可包括在胜义谛中。 故不包括在二谛中的第三品物体是不存在的。

31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自相 共相 属于自相 绝没有(除共相自相之外)的第三种所量。 属于共相
浮现乱发等情况外境根本不存在,这种显现其实就是识本身 属于自相 共相 认为与识异体而显现外界毛发——迷乱——实际不成立。以分别念分析“浮现毛发到底存不存在有实法”时,显现毛发的概念呈现在心中 属于共相 绝没有(除共相自相之外)的第三种所量。

32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Q:二月的显现是总相or自相? 从与眼识无二无别的角度讲 是自相,因为是识本身的缘故
从外境中不存在的角度讲 是总相,因为仅仅是分别念认为看见了二月,分别它到底存不存在时候,可以说它是总相。

33 下面这些对境是自相还是共相? 二月 玫瑰花 水月 海市蜃楼 这是什么? 楼房

34 现量不误离分别,分别名言义执著。 ——《量理宝藏论》 这种分别念就是要远离的分别, 现量绝对不会将自相和共相混 为一体而取境。 因此,远离分别且如理如实照 见自己对境的识就是现量。 分别念 有三种 本性分别念 寻伺分别念 包括所有的心和心所 了知瓶子是寻思,了知瓶子的裂 缝以及瓶子上细微的花纹是伺察。 名言和意义混合为一体的分别念 1 2 3

35 遣除义共相与本无见有对境相同之诤 自宗历代的传承上师像全知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大恩上师全知法王如意宝,都对因明有非常大的信心。
有一次,法王在后藏扎什伦布寺,身体状况很不好。后来一个格西讲了一些因明方面的辩论,说来说去,法王的身体就越来越好了。 然后法王跟格西辩论,辩论结束以后,身体也完全恢复了。 高僧大德们对学问、对真正的知识是非常有兴趣的,不管是因明方面,还是中观方面,一提起来就精神倍增。


Download ppt "第五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