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常用语文工具书 字书 辞书 韵书 类书 编排检索: 注音方式 释义方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常用语文工具书 字书 辞书 韵书 类书 编排检索: 注音方式 释义方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常用语文工具书 字书 辞书 韵书 类书 编排检索: 注音方式 释义方式
就其功用与特点来说,一般把工具书区分为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年鉴、手册、年表、历表、名录、图册、目录、索引、文摘等。  古书注解: 类型 经典 内容 术语

2 字书 《说文解字》及“四大家” 《玉篇》及其开创性 《康熙字典》 《汉语大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文字诂林》

3 辞书 《尔雅》及雅学 经籍纂诂 辞源与辞海 汉语大词典 故训汇纂 虚词专用工具书
《经籍纂诂》 ,清·阮元主编。116卷。嘉庆三年(1798)成书。该书把有关经传的各家注释汇为一编,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106部。只释字义不注音。

4 韵书 《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由宋陈彭年、 丘雍等人奉诏在《切韵》、《唐韵》(均失传) 等韵书的基础上增广修订而成,是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一部韵书。全书分206韵,收单字 26194个,每个字下有注释。代表中古音,可上 溯上古音。 《集韵》宋·丁度等奉诏修。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代表近代官话。

5 类书 撰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 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 引的工具书。共计千一百余种。 《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韵府 群玉》、《文馆词林》、《玉海》、 《北堂书抄》、《册府元龟》、《太平 广记》、《渊鉴类函》、《佩文韵府》、 《初学记》、《永乐大典》、《古今图 书集成》、《文苑英华》、《骈字类 编》……

6 《说文》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 南人,“五经无双许叔重”,公元121年 《说文解字》,收字9353,540部。
历史背景 编纂原则与方法: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据形系联”、“以义为次” 版本及流传 价值及局限

7 段玉裁:(1735-1815),江苏金坛人。著有《说文解字注》。 该书阐发《说文》体例;综合考察形、音、义;纠讹;说明 词义的引申、假借和变迁等发展规律;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 微差别。
桂馥:( ),山东曲阜人。著有《说文解字义证》。 简称《说文义证》,50卷。所谓“义证“就是广泛征引经史 子集,对《说文》的解说加以疏证。换言之,此书的主旨在 于推寻《说文》说解的根源,以证明许慎的说解。 王筠:( ),山东安丘人。著有《说文释例》20卷, 《说文句读》30卷。前书专为解释许书的体例而作。后书是 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严可均 《说文校议》的基础上,博观约取整理而成,分析文字的形 义。 朱骏声( ),江苏吴县人。著有《说文通训定 声》。该书打破了《说文》540部首的顺序,把书中的全部 字分析出1137个声旁,再以这些声旁统领9353字,按照古 韵十八部排列。该书由三部分组成:说文、通训和定声。 说文四大家

8 《玉篇》: 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为奉命而作(呈梁武帝之子萧绎)。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第一部楷书字汇,现存本为22561字; 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542部; 义项罗列、引证; 唐上元元年(760)由孙强增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重修; 《玉篇》残卷存于日本; 日·释 空海《篆隶万象名义》

9 部首排列法,分214部。分为子集到亥集共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1710年)由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奉敕编纂,康熙五十五(1716)年成书。收录了47035个字。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 编排方法: 部首排列法,分214部。分为子集到亥集共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体例: 正音→正义→训义,转音→训义→材料。 检索歌诀: 一二子中寻 三画问丑寅 四在卯辰巳 五午六未申 七酉八九戌 其余亥部存

10 辞书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 辞书,是“十三经”里一部特殊的典籍。 作者及成书时代 内容:19类
例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体例:二义不嫌同条 例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 侯,君也。”

11 虚词辞书 《助字辨略》清·刘淇撰。单词476字(除同音相通 者);例句先秦至唐宋;复音词众多,约略计算有 1140条。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10卷,收虚词160个, 按照喉、牙、舌、鼻、唇等发音部位和方法,以唐 代僧人守温的36字母为序编次。学术成就远在《辨 略》之上。 《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著,唐宋元明诗词曲特殊 语词专著。补了刘淇不收元曲之缺。 《词诠》杨树达著,收469字,适宜初学者。 《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董志翘等,收录魏晋至唐宋 虚词752个。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收入虚词639个。 虚词辞书

12 二、工具书的编排检索 释义方式 (一)直训:也叫语词式。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 一个词。如“元,始也”。
注音方法 (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如:“尨,音茫” (二)譬况法(读若、读如):以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字音的 特征,或以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让读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 确读音来。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诱注:“旄读绸 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又《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 言而,或言乃?”“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说文解 字·玉部》:“珣,读若宣。” (三)反切法: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读汉字,上字取其声 母,下字取其韵母,兼取其声调。始称为“反”、“翻”,后称 “切”,又合称“反切”。如:“东,德红切” 。 (四)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释义方式 (一)直训:也叫语词式。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 一个词。如“元,始也”。 (二)描写:对被解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 作用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 人鼓之一节歌。” (三)比况: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 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貘, 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即今小熊猫) (四)义界:也称定义式。如《说文》“斗,十升 也。”“蓏,在木曰果,在地曰蓏。” 工具书的编排及检索方式 (一)形序排检法: 1.部首排检法 2.笔划和笔顺排检法 3.笔形号码排检法 (二)音序排检法: 1.韵部法; 2.汉字注音字元音序法 3.汉语拼音字元音序法 (三)义序排检法: 1.分类法 2.主题法 (四)时序法和地序法

13 三、古书注解 ——古注类型 1.传注类:解释古书正文词义为主,常见诂、训、传、注、 笺等名称。 (笺,表识书也,始于郑玄,一般是对原注“昏 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 2、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烦琐,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 3、义疏,疏通其义。经文注文兼释。义疏常常旁征博引,罗 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 4、集解,汇集众说及己见。 5、音义,注音为主,偶兼释义及校勘,兴于魏晋,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十四部典籍的音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14 三、古书注解 ——古注经典 古注是掌握古汉语、了解历史文化的阶梯和桥梁, 更接近本来面貌。
三国注家以王肃、韦昭著称。魏国王肃注本已佚,吴人韦昭仅 《国语注》存世。 南北朝出现既解经文、又释注文“义疏”。如:王弼、韩康伯 《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裴骃 《史记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王 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郭璞、 《尔雅注》、《方言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 《水经注》等。 唐代又一高峰。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 《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 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 《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成玄英 《庄子疏》,李善《文选注》等。 古注是掌握古汉语、了解历史文化的阶梯和桥梁, 更接近本来面貌。 古书注释,两汉大兴。古文经学大师:贾逵、服虔、 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等。郑玄遍注群经, 集两汉经学大成。 汉注流传至的有: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 诗笺》、《 “三礼” 注》、孔安国伪《尚书传》、 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 《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等。 北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南宋托名 孙奭《孟子疏》,南宋绍熙年间加上唐人九经义疏合刻成 《十三经注疏》。此外,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 《楚辞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 注》、《孟子集注》等影响深远。 清代朴学大兴。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梁玉绳 《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庄子集解》、 《荀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 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阮元《十三经注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郝懿行《尔 雅义疏》、邵晋涵《尔雅正义》、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等等等。

15 三、古书注解 ——古注内容 (一)语言文字方面 1.解字词 (1)注音:反切、直音、读若、读如、如字。
(2)释义:曰、为、谓之、“某,某也”、“某者,某也”、“某,某 者也”、“某,某”、浑言(统言)、析言、散言,对言、犹、之言、之 为言等。如: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朱熹集注:“政为之言 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3)破读: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读如、读为、读曰。 (4)文字校勘:衍,脱(夺),当为(当作),倒文、本作、本或作、 本亦作、一本作等。  2.释文句 (二)非语言文字方面释  1.诠释成语典故 2.考证名物制度

16 三、古书注解 ——古注术语 之言、之为言:声训。如:《礼记·内则》:“子妇 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郑玄注:“庸之言 用。”
读如、读若:注音。如,《说文·口部》:“哙,咽 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读曰、读为: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如,《诗经·卫 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 曰畔。畔,涯也。” 衍:又叫“衍文”、“衍字”。 脱:或作“夺”,又叫“脱文”、“脱字”。 讹:也称“讹文”、“误文”、“误字”。 曰、为、谓之:相当于叫、叫做,被释词至于术语后。“陟彼高 冈”毛传:“山脊曰冈。” 谓:相当于“指”,被释词置于“谓”前,以具体释抽象,以一 般释特殊。例如,“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 犹:释同义词或近义词;语境义相近;古语释今语;本字释借字, 如:“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索犹散也。”。 貌:相当于“……的样子”,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如:“桑之 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Download ppt "一、常用语文工具书 字书 辞书 韵书 类书 编排检索: 注音方式 释义方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