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医风湿病学》 筋 痹 辽宁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科 高明利
2
【概述】 筋痹,病在筋,是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 多由正虚邪侵,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致。
3
文献综述
4
《素问·痹论》中日:“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唐·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及“筋极”,与筋痹关系密切。
文献论述 筋痹之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中日:“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唐·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及“筋极”,与筋痹关系密切。
5
文献综述
6
临床表现: 《素问·痹论》中有“痹在筋则屈不伸”的表现。 《素问·长刺节论》也指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
7
文献综述
8
《灵枢·刺节真邪》认为本病是“虚邪搏于筋”所致。
《中藏经》则认为“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人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 汉·华佗《中藏经》认为“大凡风寒暑湿之邪人于肝,则名筋痹”,强调了外邪致痹。
9
文献综述
10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创治筋痹名方“羚羊角散”,其舒筋以愈筋痹的治法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中藏经》提出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 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提出治疗筋痹的常用穴位,如阳陵泉、中渎和解溪。
11
西医学的坐骨神经痛、纤维肌痛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及各种因素等出现筋痹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2
病因病机 严冬涉水、或久居湿地、负重远行 气血受阻,筋脉失养 禀赋不足, 或久病体弱, 或其他痹病日久, 内因 外因 迁延不愈,
导致正气不足 严冬涉水、或久居湿地、负重远行 内因 外因 气血受阻,筋脉失养
13
1.寒湿阻滞 正虚之人,行走奔急,腠理疏松,寒湿侵袭,阻滞经络,犯及筋脉,或久居湿地、严冬涉水等,致使气机运行受阻,筋脉痹阻而发为筋痹。 2.湿热蕴结 湿热之邪侵袭,或寒湿郁遏日久化热,或肝胆湿热,湿热蕴结,阻滞筋脉而发为筋痹。
14
3.气滞血瘀 情志刺激,怒叫无时,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因外伤筋脉,疲血阻滞于筋,经络不通,皆可发生筋痹。 4.肝肾亏虚 素体亏虚,或年高体弱,或痹病日久,肝肾不足,肾精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筋痹。
15
总之,本病的病位主要在筋,可涉及经脉、肌肉、骨节,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筋痹的发病原因多为感受寒湿、湿热之邪、气滞血瘀和肝肾亏虚。 其基本病机为气血痹阻,筋脉失养。 病性有虚实之分。 邪实多为寒、湿、热、气滞、瘀血; 正虚多为肝肾亏虚。
16
【诊断】 1.男女均可发病,春季多发。 2.病前多有感受寒冷或潮湿,或外伤劳损病史
3.筋急疼痛,可有凉痛、热痛、胀痛、酸痛。刺痛、掣痛等;或筋惕肉润,筋脉拘急,甚则关节屈伸不利。筋痹可只限于某一肢体,也可累及肢体多部位。肢体多部位受累者多与情志有关。 4.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7
鉴别诊断 1.肝痹 2.经筋痹
18
两者均有筋挛节痛的症状。 肝痹以胸胁胀满,夜卧多惊,或阴囊缩小等肝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精神症状明显; 筋痹则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而相关脏腑症状不明显。
19
鉴别诊断 1.肝痹 2.经筋痹
20
两者可合并出现。 经筋痹发病部位较局限,具有明显的阳性病灶,其病变范围局限于某一个或两个痛点,且痛点多位子经筋循行上,少有全身症状,日久可见筋痹。 筋痹发病部位常较广泛,病变范围不局限,全身症状较明显。
21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邪 寒盛者多见患肢抽掣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得温则舒;
热盛者多见肢体筋脉掣痛、胀痛或灼痛,遇热痛甚气滞者,多见胀痛走窜,痛无定处; 血瘀者多见痛如锥刺,固定不移。
22
2.辨虚实 实证表现为筋挛节痛、肢体关节屈伸不利,腰背强直,局部按痛或肿胀,疼痛较剧; 虚证表现为筋脉拘急,筋惕肉润,疼痛隐隐,腰膝酸软。
23
治疗总则 实证通络 虚证补益
24
分证论治
25
主症:筋脉抽掣凉痛,肢体沉重。 兼次症:肢体抬举困难,遇阴雨天加剧,得温则舒。 舌象:舌淡,苔白腻。 脉象:脉沉细或弦。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方药:独活散加减。
26
独活,防风,祛风除湿; 配羌活、薏苡仁以增加祛风利湿之功; 附子、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 痛; 五加皮、木瓜、伸筋草、秦艽舒筋祛湿。 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27
随证加减: 若筋脉拘挛不伸者加赤芍; 疼痛难忍,舌质淡紫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 若筋痹以筋虚为风所伤,故筋挛缩,腰背不伸,强直时痛者,宜牛膝汤。
28
分证论治
29
主症:筋脉抽掣热痛,肢体沉重。 兼次症:胸胁胀满、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小便色黄,大便黏腻不爽。 舌象:舌红,苔黄厚腻。 脉象: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30
蚕沙利湿化浊,祛风通痹; 薏苡仁利湿健脾; 防己祛风胜湿; 连翘、山扼、赤小豆清热祛湿; 伸筋草舒筋通络; 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之功。 若热甚者,加黄柏。
31
分证论治
32
主症:筋脉抽掣胀痛,面色晦滞。 兼次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常随情志而发。 舌象: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舌苔白。 脉象:脉沉涩或细弦。 治法:理气化瘀,舒筋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33
川芍、乳香、没药、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 地龙以通络止痛;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活血化瘀; 柴胡、郁金理气止痛。 理气化瘀,舒筋通络。
34
随证加减: 病久瘀甚者,加白花蛇、土鳖虫、水蛭; 筋脉拘急不伸,活动受限者,加透骨草、伸筋草、木瓜。 筋痹风痰痹阻,肢节拘急,挛缩疼痛,宜五加皮散。
35
分证论治
36
主症:筋惕肉瞤,筋脉拘急,头晕耳鸣。 兼次症:肌肉消瘦,肢体无力,隐隐作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夜卧则惊。 舌象:舌淡苔少。 脉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通络。 方药:老寒腿方加减。
37
首乌、独活、桑寄生、怀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熟地、当归大补精血; 木瓜、白芍柔肝舒筋; 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 补益肝肾,舒筋通络。 随证加减: 若上肢拘急痛者加桑枝, 下肢肿者加五加皮, 若筋痹,四肢疼痛,宜干地黄丸。
38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2.刮痧疗法
39
(1)毫针: 寒湿阻滞选用大椎、肺俞、曲池、足三里穴,或选阿是穴; 湿热蕴结选曲池、合谷、太渊、血海、阴陵泉、大冲等穴。强刺激,或刺血法,不留针,隔日或多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40
(2)耳穴:湿热蕴结证可选用心、胃、皮质下、交感、内分泌压丸。
(3)针刀:风湿性肌筋膜痛,周身出现的结节样物或压痛点,以肩、背、腰、腿等处的压痛点为主取穴。在痛点处以小针刀切开筋膜深达骨膜后,用划痕剥离法3-4次。一般第1次治疗后痛点消失可持续3-5个月,在治疗期间如有新的痛点出现,再用同法治疗,每周1次,至疼痛全部消失。
41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2.刮痧疗法
42
颈肩纤维织炎:刮取风池、颈部夹脊穴、肩井、肩贞、天宗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令患者取仰卧位,刮取曲池、臂孺、尺泽、太溪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若寒湿阻滞则加刮合谷、列缺、人迎穴;若气滞血疲则加刮气海、血海、天柱穴。
43
【转归预后】 筋痹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病变程度、治疗措施得当与否。 若正气不虚,感邪较轻,诊疗及时、准确,病情多能控制,预后较好; 若正气亏虚,邪深入里,病久失治误治,进一步发展,影响脏腑,则预后不佳。
44
筋痹寒湿阻滞多见于初起阶段,若诊治适时,方药得当,多能控制病情,恢复功能,预后一般尚好。
若寒湿郁遏气机,阻滞经脉日久,可出现湿热蕴结之征象。 若病证进一步发展,气血瘀阻经络,筋脉瘀阻,则出现气滞血瘀征象,临床处理棘手,功能恢复欠佳。 若病程日久,肝肾亏虚,功能受限严重,预后较差。
45
【预防及护理措施】 1.了解本病的病变特点,正确认识疾病,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2.避免劳累,不宜久站、久坐、久行和久卧。
3.避外邪,不宜过食辛辣、肥甘之品。 4.辨证施护,正确指导功能锻炼。
46
【结语】 本病病位主要在筋,可涉及经脉、肌肉、骨节,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筋痹的发病原因多为感受寒湿、湿热之邪、气滞血癖和肝肾亏虚。
基本病机为气血痹阻,筋脉失养。 病性有虚实之分。邪实多为寒、湿、热、气滞、瘀血;正虚多为肝肾亏虚。
47
筋痹治疗实证以通络为原则,治以散寒祛湿、清热利湿、理气化疲;虚证以补益肝肾为原则,兼以舒筋通络。
本病若早发现,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病久气血亏虚,筋脉失濡,肢体功能受限严重,预后较差。迁延日久,复感外邪,可转为肝痹。
48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