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痹 证 Bi syndrom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痹 证 Bi syndrom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痹 证 Bi syndrome

2 关节肿大变形 重着 酸痛 肌肉 筋骨 关 节 屈伸不利 麻木

3 一、概述(General Introduction)
1、定义: 痹——闭阻不通也。 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4 特点: ①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 ②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发病。 ③有季节性,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 如潮湿、寒冷、气候变化急剧的地 区发病率高。

5 ④本病轻重不一,较轻者仅关节疼 痛、酸楚、麻木、重着;较重者 出现关节变形,活动障碍;严重 者影响到心,出现心脉之胸痹。

6 西医相关病证 ⑴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⑵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 ⑶骨质增生性疾病 ⑷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痹证”范畴。

7 二、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8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阳虚 素体阴虚 风湿热痹 风寒湿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痰瘀交阻于骨节 ( 顽痹)

9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病因 外因——感受风寒湿邪 内因——体虚 病机 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初期——正虚邪入 中期——邪从热化 后期——邪实正虚

10 三、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1.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2.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3.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4.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11 四、治疗(Treatment) 以督脉、局部穴为主。 取穴特点:①分部取穴(近部+循经) ②病因取穴 1、针灸(Acumox)
治则: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以督脉、局部穴为主。 取穴特点:①分部取穴(近部+循经) ②病因取穴

12 肩部:肩髎、肩髃、 臑俞。

13 肘臂:曲池、合谷、 天井、外关、尺泽。 曲池 天井

14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 腕骨。 外关

15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居髎

16 膝部:犊鼻、梁丘、 阳陵泉、膝阳关。

17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 丘墟、解溪。

18 脊背:水沟、身柱、腰阳关。

19 肩部:肩髎、肩髃、臑俞。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 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阴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解溪。

20 随证取穴(Selection of Acupoints):
行痹:风门 风池 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命门 着痹:脾俞 足三里 阴陵泉 商丘 热痹:大椎 曲池 阴陵泉 久痹:足三里 肝俞 肾俞 脾俞 三阴交 大杼 阳陵泉 悬钟

21 刺灸方法: 行痹、热痹——浅刺泻法, 皮肤针叩刺。 痛痹——深刺留针加灸。 着痹——针后加灸,温针灸, 刺络拔罐。

22 其他疗法 耳针:对应部位,肾上腺、神门 穴位注射:当归针,维生素类,野木瓜,局部取穴(注意勿注入关节腔)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散刺10—15次或皮肤针重叩后拔罐。 火针疗法:火针点刺,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风寒性关节炎。

23 皮肤针: 常用于肿胀为主的关节炎。叩刺局部肿胀处,或在患病关节周围叩刺,另在脊柱两侧相应的节段部位,每隔3日叩刺1次。
小针刀:主要适用于关节骨性关节炎。 挑治:主要适用于强直性脊椎炎。 隔姜灸: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

24 蜂针疗法:局部消毒后,用镊子轻轻夹住蜜蜂的头部,使其腹部末端接触皮肤,让蜜蜂弯曲腹部伸出尾部的钩针刺入。每天一次,30~50次为一疗程,适用类风湿性关节炎。
封闭疗法:强的松龙2.5ml加2%普鲁卡因1.5ml局部痛点封闭,2~3天一次,共治疗2~3次,适用于肩周炎、强直性脊椎炎等。

25 药物外敷:风寒湿痹用热敷散、坎离砂、汉热堡、痛瘀消等外敷患处。
理疗:电脑中频治疗、低频磁疗、超短波治疗、TDP电磁感应治疗。

26 小结 由于痹证的临床 症状复杂,注意 分清何为主要矛 盾,以施以补泻 手法。 关节疼痛及畸形 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

27 注意证候转化 与演变特征。 掌握痹证的 (一)发病; (二)病位: (三)病性: (四)病势:

28 由于疼痛表现为 多关节性,故针 刺时应先治较轻 者,后治较重者。 关节红肿甚时, 若穴注,不宜注 入关节腔内。

29 痹证产生多与体质有关,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故凡痹证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均能减轻或治愈。否则,迁延日久或正衰邪盛,则预后不良。
治疗的效果个体差异很大。

30 教学要求 掌握痹证的中医辨证及针灸治疗。 熟悉痹证的定义、病因病机。 了解痹证及相应的现代医学病名。

31 思考题 针灸如何辨证治疗痹证与痿证? 痹证与痿证如何鉴别? “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指导意义如何?

32

33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病种 痿证 痹证 部位 躯干与肢体 肌肉与关节 性质 痿软无力 酸痛、麻木、重着 功能 不能随意活动 屈伸不利 肌肉 萎缩
可存


Download ppt "痹 证 Bi syndrom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