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微生物实验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二 活性污泥生物相及藻类形态观察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数的计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微生物实验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二 活性污泥生物相及藻类形态观察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数的计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微生物实验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二 活性污泥生物相及藻类形态观察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数的计数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二 活性污泥生物相及藻类形态观察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数的计数 实验五 活性污泥不同微生物种群的分离培养与鉴别

2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 目的 2. 观察蓝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 实验器材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 目的 1.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保养。(高、低倍镜的使用) 2. 观察蓝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 实验器材 1. 光学显微镜 2. 示范片:颤藻、曲霉、青霉、酵母菌、放线菌。 1-1

3 机械部分: 镜筒(双筒,两筒间距离可调,上装有目镜) 转换器(3孔,装有物镜) 载物台(中央圆孔、弹簧夹、移动器) 调节器(粗调、细调)
三. 实验内容 (一)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 构造 机械部分: 镜筒(双筒,两筒间距离可调,上装有目镜) 转换器(3孔,装有物镜) 载物台(中央圆孔、弹簧夹、移动器) 调节器(粗调、细调) 镜臂(支撑作用) 镜座(上有光源,亮度可调) 光学部分:目镜(10×、16×) 物镜(低倍镜10×、高倍镜40×、油镜100×) 聚光器(内有光圈调节) 光源(光量可调) 1-2

4 显微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 物镜上的标识: 1. 25 (0. 65、0
显微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 物镜上的标识: (0.65、0.25) (40、10) / ↓ ↓ ↓ ↓ 数值孔径 放大倍数 镜筒长 盖玻片厚度 数值孔径: N.A. = n﹒s i n α/ n — 玻片和物镜之间的折射率。 α— 光线最大射入角。 分辨率(最大可分辨距离)=λ/ N.A λ—波长 1-3

5 2. 显微镜的使用 低倍镜的使用 (1)双手取出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接上电源,打开开关,调节合适光量。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镜移至正下方。调节两目镜镜筒间的距离。 (3)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夹住,移动观察对象于圆孔正中。 (4)侧视物镜,转动粗调将载物台上移,至载玻片距物镜头约5mm时停止。 (5)双眼向目镜里观察,同时旋转粗调节器使载物台缓慢下移,若标本显出但不清晰,可用细调节器调至清晰。若粗调旋转太快,超过焦点没有看到标本,则必须重复(4)、 (5)步骤。不能在眼睛观察目镜的同时旋转粗调,以防物镜与载玻片相碰撞,造成损坏。 1-4

6 高倍镜的使用 在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目标后,若需要进一步放大观察,将其移到视野中央。用转换器将高倍镜移到镜筒下方,将光量调大一点。若标本不清晰,用细调上下转动使之清晰。(此时不再动粗调) 3.显微镜的维护 (1)将载物台降至最低,取下标本片。 (2)将光量调至最小,关上电源。 (3)用镜头纸先檫目镜、物镜,再擦显微镜其它部分。 (4)将显微镜放入镜箱,还原。 1-5

7 (二)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1. 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颤藻、曲霉、青霉、酵母菌、放线菌、星藻示范片。 2
(二)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颤藻、曲霉、青霉、酵母菌、放线菌、星藻示范片。 画出微生物形态图,并标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0 ╳ 10 颤藻 1-6

8 实验二 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 一. 目的 二. 实验器材 1. 学习测量微生物大小。 2. 学习用压滴法制作标本片。
实验二 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 一. 目的 1. 学习测量微生物大小。 2. 学习用压滴法制作标本片。 3. 观察几种原、后生动物,菌胶团形态。 二. 实验器材 1. 活性污泥混合液。 2.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3. 目测微尺、物测微尺。 2-1

9 三. 实验内容 1.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 标定目镜测微尺
1.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 标定目镜测微尺 装在目镜上的目测微尺中央刻有等分为100格或更多格的标尺,使用前要用物测微尺标定。物测微尺中央刻有1mm长的标尺,等分为100格,10μm/格。将物测微尺的刻度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找出物测微尺的刻度,移动物测微尺使其第一条线与目测微尺的第一条线重合,顺着刻度线找出另一条重合线。算出低倍镜下目测微尺每格的长度。换高倍镜用同样方法标定出高倍镜下目测微尺每格的长度。 2-2

10 测微尺示意图 (2) 微生物大小的测量    将物测微尺取下,换上标本片,选择适当物镜测量微生物的长度和宽度占目测微尺的格数,再按目测微尺1小格的长度换算出微生物的长度和宽度。 2-3

11 2.压滴法观察活性污泥中生物相 (1)压滴法制作标本片
用滴管取活性污泥混合液一小滴,放在载玻片中央。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混合液接触,然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使其盖在混合液上。片内不能有气泡。 (2)观察活性污泥中生物相 先用低倍镜观察活性污泥中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画出所观察到的生物形态图。标明名称、放大倍数和微生物的大小。 2-4

12 四. 实验结果 1. 标出低、高倍镜下目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um/格)。 2
四.实验结果 标出低、高倍镜下目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um/格)。 画出3种污泥中所观察到的生物形态图。标明名称、放大倍数和微生物的大小(um)。 2-5

13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 一. 目的 1. 学习微生物的染色技术,掌握微生物的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2. 学习油镜的操作。 3-1

14 二.染色原理和油镜的工作原理 1.油镜工作原理 因折射或反射而 不能进入 镜头。物象就显 现不清。 为了不使通过的 光线有
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100),故镜头焦距短,直径小,但所需光照强度却最大。从标本片透过的光线是从玻片进入空 气,再进入镜头。由于玻璃和空气的介质密度不同,有些光会 因折射或反射而 不能进入 镜头。物象就显 现不清。 为了不使通过的 光线有 所损失,须在油镜与玻片 之间加入折射率和玻璃 (n=1.52)相仿的香柏油 (n=1.515)。故而称之为 “油镜”。

15 2.单染色法原理: 微生物不但个体微小,且无色半透明。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必须染上颜色 。微生物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一类两性电解质:在酸性溶液中结合质子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给出质子而带负电。等电点一般在pH=2~5。所以,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微生物细胞通常带负电荷。碱性染料在电离时,染色部分是带正电荷的,容易与带负电荷的菌体结合使之着色。经染色后的菌体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 3-2

16 3.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细菌分为G+和G- ,这由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的不同而决定。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的细菌都染上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了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力。用乙醇脱色处理时,两类细菌脱色效果不同。G+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且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时使细胞壁脱水、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复染后仍然保持初染剂的蓝紫色。G-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在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颜色。 3-3

17 三.实验器材 1.显微镜、香柏油、接种环、酒精灯等。 2.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沙黄(番红)染液。
3.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3-4

18 四.实验内容 (一) 单染色 1.涂片 取一块载玻片,用记号笔划分出两区域并做上记号,在两区域中央各滴半滴无菌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法分别取两种菌种在左右两滴水中,和匀后涂成薄膜。 2.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或吹干。 3.固定 涂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 4.染色 在涂片薄膜上滴加结晶紫染液,使之覆盖2分钟。 5.水洗 傾倒去染液,斜置载玻片,用洗瓶小水流沿玻片边缘冲洗,直至水呈无色为止。 6.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 3-5

19 7. 媒染 加媒染剂碘液使之覆盖1分钟,水洗,吸水纸吸干。
(二)革兰氏染色 完成单染色的1~6步骤后 7. 媒染 加媒染剂碘液使之覆盖1分钟,水洗,吸水纸吸干。 8. 脱色 滴加95% 乙醇数滴使之覆盖16秒钟,立即水洗,吸干。 9. 复染 用沙黄(番红)液复染 2 分钟,水洗,吸干。 3-6

20 (二) 镜检 油镜用完后,用镜头纸沾取乙醇-乙醚混合液擦拭油镜头。再用干的镜头纸擦干镜头。
(二) 镜检 先分别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后,用转换器将物镜转到空挡,在样品区域滴加香柏油,再将油镜慢慢转到工作位置浸入油中。若不清晰,慢慢转动微调直至清楚。 油镜用完后,用镜头纸沾取乙醇-乙醚混合液擦拭油镜头。再用干的镜头纸擦干镜头。

21 五.实验结果 观察两种细菌的形态和颜色,绘出油镜下细菌形态图,说明革兰氏染色的结果。 六.思考题
五.实验结果 观察两种细菌的形态和颜色,绘出油镜下细菌形态图,说明革兰氏染色的结果。 六.思考题 通过实验,你认为革兰氏染色成功关键是那一步?为了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出现,在对未知菌种做革兰氏染色鉴定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3-7

22 实验四 微生物的计数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方法。
实验四 微生物的计数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一.目的    1.了解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原理,掌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方法。 二. 实验器材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酵母菌液、美蓝染液、盖玻片。 4-1

23   三.原理 血球计数板计数原理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有四条竖槽和一条横槽。横槽两边的平台上各有一个有九个大方格的方格网,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边长为1mm,深为0.1mm,容积为0.1mm3(10-4ml)。计数室有两种规格:一是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两种都共有400个小方格。 4-2

24

25 计数: 数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A,若菌液的稀释倍数为B,则计算公式如下:
(1) 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2) 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4-3

26 2. 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基本原理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是无色。用美蓝对酵母菌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成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或淡蓝色,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27 四. 实验内容 1.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1) 在载玻片上加半滴美蓝染液,在染液上滴一滴菌液。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接触,然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盖在菌液上。 (2) 将标本片放3分钟后,先用低倍镜然后用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情况,并根据颜色来区别死活细胞。

28 (2) 加样品 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 用滴管将摇匀的酵母菌液由盖玻片边的小槽滴一小滴,菌液会自动进入计数室,静置5分钟。
  2. 酵母菌液的计数 (1) 镜检计数室 对计数板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则用自来水冲洗,用电吹风吹干后 才能 进行计数。 (2) 加样品 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 用滴管将摇匀的酵母菌液由盖玻片边的小槽滴一小滴,菌液会自动进入计数室,静置5分钟。 (3) 计数 将血球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的位置,再换高倍镜计数。每计数室计5个中格(四角和中间)。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芽体占母细胞一半时算一个。 (4) 清洗血球计数板 计数后将血球计数板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硬物刷,吹干后镜检。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洗涤干净为止。 4-4

29

30 五. 结果记录 1. 2.酵母菌的生物图和死活细胞的比例。 六. 思考题 用此法计数的结果是活菌体还是死、活菌体的总和? 4-5

31 实验五活性污泥不同微生物种群的分离培养与鉴别
一. 目的 1.掌握配制培养基和制备无菌水的方法。 2. 学会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和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3. 学习倒平板的方法和两种分离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4. 学习微生物分离、培养、初步鉴别及菌落的观察。 5-1

32 二. 实验器材 1.培养皿、试管、吸管、锥形瓶等。 2.牛皮纸等包扎材料。 3. 10% HCl、10% NaOH、精密pH试纸。
二. 实验器材 1.培养皿、试管、吸管、锥形瓶等。 2.牛皮纸等包扎材料。 3. 10% HCl、10% NaOH、精密pH试纸。 4.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 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KH2PO4、1%孟加拉红、10%苯酚、链霉素、琼脂/结晶紫染液等。 5. 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6. 活性污泥。 7.接种环、酒精灯、恒温箱(培养箱)等。 8.显微镜、载玻片。

33 三. 实验内容 (一)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1. 玻璃器皿的包扎与灭菌 (1) 六套培养皿一组, 用报纸包装。
三. 实验内容 (一)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1. 玻璃器皿的包扎与灭菌 (1) 六套培养皿一组, 用报纸包装。 (2) 取四支吸量管,用长报纸条包扎。 (3) 干热灭菌:上述玻璃器皿在160°C烘箱内2小时。 2.无菌水的制备 在3支试管中各装入9ml自来水,塞上硅胶塞, 同下述培养基一起用高压蒸汽灭菌。 5-2

34 3. 培养基的制备(选一种)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 牛肉膏 蛋白胨 氯化钠 琼脂 自来水 pH 0.75g 2.0g 1.0g 4.0g
200ml 7.4~7.5 高氏1号培养基配方: 可溶性淀粉 NaCl KNO3 K2HPO4 MgSO4 FeSO4 琼脂 pH 4g 0.1g 0.2g 0.002g 3~4g 200ml 7.4 马丁氏培养基的配方: KH2PO4 MgSO4 蛋白胨 葡萄糖 1/3000孟加拉红 琼脂 pH 0.2g 0.1g 1g 2g 20ml 3~4g 160ml 自然 5-3

35 [1]配制溶液 : 按培养基的配方,称取各种原料。将上述各物依次加入烧杯(高氏1号培养基先将淀粉用一个小烧杯调成糊状,再加入所需水量的沸水中,加热使淀粉完全溶化,再将其它成分依次溶化 ),在电炉上加热溶解时应不断搅拌以防原料在杯底烧焦。注意补充水。 [2] 调pH值: 溶液稍冷后用pH试纸、10% NaOH或10%HCl 调整溶液 pH。 [3] 分装:试管4支各装其高度1/5的溶液,其余溶液装锥形瓶。 [4] 加塞包扎 :锥形瓶加棉塞并用牛皮纸包扎。 [5] 湿热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1.05kg/cm2(103kPa)、 121℃灭菌 20min。 [6] 搁置斜面: 试管培养基冷至50℃时斜搁使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一半。

36 (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1. 平板划线分离法 (1) 倒平板: 将融化并冷至50℃的细菌培养基(向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10%的苯酚几滴;向马丁氏培养基中加入0.03%链霉素溶液20毫升)倒约15~20ml于无菌培养皿中,立即放在桌上轻轻转动使之均匀。冷后成平板。(3个) (2) 划线:在火焰旁,左手拿平板,右手拿接种环,取一环菌液(原污泥)在平板上划线。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平板 倒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1~2天 (高氏1号和马丁氏培养基于 28℃恒温箱内培养3~5天)后观察结果。 6-1

37 2.稀释平板分离法 (1) 取样 … (2) 稀释水样 以无菌操作按十倍稀释法用无菌吸量管和无菌水将10-3倍的水样稀释至10-4、10-5、10-6倍。 (3) 平板制作 将三套无菌培养皿编号,将上述三种浓度的水样各吸0.5ml 于相应的培养皿中。加热融化培养基,待其冷至约45℃时以无菌操作倾注10~15ml 入培 养皿中,马上将培养皿平 放桌上 轻轻转 动使之混合均匀, 冷却后 成平板。 倒置,于 37℃培 养1-2天(高氏1号和 马丁氏培养基于 28℃培养3~5天) 后观察结果。 6-2

38 3.菌落形态特征的观察 4.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 观察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结构、大小、菌落高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及粘滞性等。
选定2个菌落。分别涂片,干燥后固定,用结晶紫染色,干燥后用油镜观察。并绘制形态图。 5. 纯种培养 在培养好的平板上选定一个 典 型的菌落。将接种环在火焰上 灼烧灭菌。以无菌操作法轻轻挑取 少许菌种,迅速将接种环伸进斜面 试管中,在培养基上由底部向顶部 轻轻划线。试管塞好塞子,在37℃ 培养1天(高氏1号和马丁氏培养基于28℃培养3~5天)后观察。 6-4

39 你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几种微生物,属哪个微生物类群?描述选定的2种菌落的形态特征,画出2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四. 实验结果: 你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几种微生物,属哪个微生物类群?描述选定的2种菌落的形态特征,画出2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五.思考题: 1. 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高、时间长? 2. 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 3. 分离活性污泥为什么要稀释水样? 你考虑怎样来进行生物膜法中生物膜的纯种分离和培养?


Download ppt "微生物实验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二 活性污泥生物相及藻类形态观察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数的计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