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庄 子
2
一、庄子其人(结合课本P77) 生平: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3
个性: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但不久便辞去,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还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就是《庄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到他鄙薄高官厚禄的故事。
4
庄周一生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他居处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甘愿闲居独处,与《史记》中简单的记载是十分吻合的。因此,从道德上看,他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质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5
二、《庄子》其书 简介:《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们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6
艺术特色: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汪洋恣肆,变化无端,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7
哀感于惠子亡后无辩友 寓言故事:匠人斫垩
8
P78: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参考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弄脏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9
“言”外之意: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充当对象。斫者与被斫者都同样了不起,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成功。故庄子与惠子同匠石和郢人,双方的对立与配合是自然和谐、天衣无缝的。他们的对立与配合,不仅凝聚着思想互异的默契,凝聚着友谊,而且也凝聚着个体生命得以最自由最充分发挥的自然真实。所以,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却极为笃厚,就像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
10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粉饰偏颇琐屑的言论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做对于获得很显达的地位来说,也差得太远了) 寓言故事:任公子大钩
11
背景介绍 战国时候,诸侯王“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策士的游说之风大兴,有些人因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比如苏秦、张仪之流,史书上说他们“一当万乘之主,而都(任职)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但是如果游说的对象只是个小县令,根本就没有飞黄腾达的空间。
12
P79: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参考译文: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修饰浅薄的言辞来游说一县之长,这对于获得显达的地位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没听过任氏钩鱼的风俗,那就不可以参与管理世事了。
13
“言”外之意: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借: 小的钓竿,钓绳 类比 “小说“ “干县令“ 奔向小河沟,守着小鱼儿 类比 钓不到大鱼 类比
小的钓竿,钓绳 类比 “小说“ “干县令“ 奔向小河沟,守着小鱼儿 类比 钓不到大鱼 类比 离“大达”远 故“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治理)于世亦远矣。 ”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没听说过任氏钓鱼风俗的,那就不可以参与到世事的管理中来,还差得远呢,言外之意是说只有具备大思想、大才能、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参与管理世事。
14
庄子的思想 一、自然变化的宇宙观。 (一)“道”的学说。
1.指宇宙的本原。《庄子》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的东西都起源于“气”,“气”合而生物。“气”又是怎么来的呢?天地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庚桑楚》说:“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这样自然就归结为“道”(课文P3老子思想核心)。《大宗师》也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就被视为宇宙的本原,能产生天地,驾驭鬼神,但又无有形象,不可告知。从这一角度说,“道”也就是“气”的推进,“气”的抽象化。
15
2.指万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 庄子十分注重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认为各种事物总处在不停地变化中。《秋水》中就说;“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那么谁在主宰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呢?那就是事物自身,也就是说一切运动变化都是自然的出现、自然的形成、自然的消失,即一切都是本来如此、必然如此。《天道》中说:“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 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由此可知,“道”就是事物的本然性与必然性,即事物的自然规律。《缮性》中说:“道,理也。”既然“道”是永恒的、固有的,因而只能“循道而趋”,遵循它的必然规律。
16
3.指宇宙万物的同一性。 “道”又是“一”的同义语,常用来称述事物的总体性、同一性。《庄子》认为既然事物都源于气,各种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其本质却是同一的,没有差别的,所谓事物之间的对立与差异,全是人为划分的结果。各种事物的生灭与变化,只是整个物质世界内部发展过程中的一小部分,某一事物的消亡就意味着另一事物的产生,这一事物的形成也同样意味着他事物的分解与毁坏。千变万化的世界便总是一大整体。归结起来就是“万物皆一”(《德充符》)和“道通为一”(《齐物论》)。
17
4.指哲学领域里的一种境界。 《庄子》中多次提到“体道”一事,“体道”其实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态,从这一角度说,“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
18
(二)相对论。 首先,事物总是相对的。 (《秋水》)
北海若曰……:(P90)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 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秋水》)
19
参考译文: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大海之水,超过了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但是我不曾凭着这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相比之下显得很少的看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天下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天下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聚居于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员;这表明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有能力的士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20
其次,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向它相对立的方面转化。“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齐物论》)
再次,认知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受时空的制约。因而认知也只具有相对性,不可能有客观划一的标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齐物论》)
21
附《齐物论》译文: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
22
二、善生保真的人生观。 1.逍遥解脱的人生
23
逍遥解脱的人生 寓言故事:逍遥游
24
至人、神人、圣人 无已、无功、无名 什么样的人是逍遥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至人、神人、圣人一类具有最高境界的人呢?
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又“无所待” 的 人。 至人、神人、圣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至人、神人、圣人一类具有最高境界的人呢? 无已、无功、无名
25
请在文中划出最能体现寓言中主人公许由思想观点的句子。
(P85)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逍遥游》) 请在文中划出最能体现寓言中主人公许由思想观点的句子。
26
参考译文: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觉心里不安,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27
名 实 开头的两个比喻很有道理,一个是比方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如日月的光明。另一个比方是说,人有功德,在这个社会世界,就像天上的大雨下来了。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一个人的名声,只是实际行为的附属品(即有了实际的功劳,名声才有实质性的意义,言外之意说,如果少了事实上的功劳作为名声的基础,那么所谓的名就只是个没有意义的虚名而已), (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帝位)我岂不就是个虚名吗? 名 人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不管别人怎么样才觉得了不起,我,只需要我现在的这个舒服的境界。 实 你为天下人当了几十年的家,现在累了不想做了,许由说:“我呢,对不起,不会做饭当家,只会像神父、法师一样念经诵佛,各有一行,所以‘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28
“言”外之意: 重实而不重虚名的人 (这一寓言,主旨是“圣人无名”)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呢?”—— 重实而不重虚名的人 (这一寓言,主旨是“圣人无名”)
29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参考译文: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始终凝定,不散不乱,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30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参考译文: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智慧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功德,体现在能将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世人祈求天下大治,他们怎么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
31
“言”外之意: 不求功,不居功而反有惠及苍生的大功。 (这一寓言,主旨是“神人无功”)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呢?”—— 不求功,不居功而反有惠及苍生的大功。 (这一寓言,主旨是“神人无功”)
32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33
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34
“言”外之意: “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事物无所谓大小或好坏,关键看是什么人在用,同一样东西,如果是那些智量大,见地境界高的人去用,那么它就会有无穷大的作用,相反,如果是那些,被自己已有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蔽塞和拘囿的世俗之人去使用,那么它将一无是处。因此 “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 就是不被自己已有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蔽塞和拘囿的高境界,大智量的人。
35
2.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P97)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大宗师》) 参考译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谈论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臀,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共同结为成为朋友。
36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沴,其心闲而无事,跰xian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参考译文: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他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朝天隆起,阴阳之气凌乱了。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37
参考译文: 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
子祀曰:“女恶之乎?” 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 ,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参考译文: 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 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猫头鹰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38
3.无用之用 (P94)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 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 ,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 ,故能若是之寿。” (《人世间》)
39
参考译文: 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十围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树枝当中可以做独木舟的将近十几个。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了个够,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 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40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 ,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 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 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 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41
参考译文: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社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自己的才能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险些死掉,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42
三、放任无为的政治观。 1.无为而治。 (P79)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 参考译文: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43
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 寓言故事:浑沌的生死缘
44
“言”外之意: 浑沌,一个纯粹自然的原生体,没有七窍,没有正常人、事、物的功能和特征,却居中央帝位,是最高形式的统治者形象,同时也是“无为”政治思想的形象代表。与之相对,儵、忽二帝“有为”政治的典形代表,他们固执世俗有为观念,不理解浑沌的非常态,以后天有为的途径来恢复其七窍,岂知自然原生与后天有为是截然对立的,结果造成了悲剧。可见,有为实在有害,由此推及现实,说明人类宜取消一切有所作为的政治事任,恢复人类初始的原生态,保持自然质朴的千奇百态,无欲无知,无名无利,不以人的智慧玄机去看待自然,更不要以人的有为规范去对待万民,因此,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 天下无治者安,有治刚乱。
45
2.复古倒退 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 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胠箧》)
46
附《胠qū箧qiè 》(原谓撬开箱子。后亦泛指盗窃。 )译文:
你唯独不知道那盛德的时代吗?从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民靠结绳的办法记事,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把纯厚的风俗认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来。像这样的时代,就可说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