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鲁迅的小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鲁迅的小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鲁迅的小说

2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鲁迅( ~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 名字的由来?

3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故乡生活(1881-1898): 童年接受封建传统文化、吴越民间文化的影响。 1893年入三味书屋,塾师为寿镜吾。 1893年祖父介孚因科场作弊案入狱。 1896年父亲病死。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4 南京求学(1898-1902): 逃异地、行异路的人生选择。 1898年进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的矿路学堂。
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5 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
扶桑求学(1902-1909): 1902年4月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日文。 1904年9月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幻灯片事件与弃医从文。1906离开仙台去东京,筹办《新生》杂志失败,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 1907发表《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6年回国与朱安成婚。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拜伦、雪莱、易卜生、普希金、裴多菲等: “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 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 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 掊物质而张灵明, 任个人而排众数。

6 沉默的十年(1909-1918):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回到古代”,辑录和校勘古书,看佛经,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编了《古小说钩沉》《会稽郡故书杂集》。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7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此时期的创作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五本杂文集。 呐喊到彷徨。 1925年支持女师大风潮与“驱羊(杨荫榆)运动”。与许广平的爱情。 1926年8月,因“三一八”惨案后北平的政治气候和爱情的发展,赴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9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S会馆关于 铁屋子的对话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高长虹:《给——》  我在天涯行走,月儿向我点首,我是白日的儿子,月儿呵,请你住口。我在天涯行走,夜做了我的门徒, 月儿我交给他了, 我交给夜去消受。 … 鲁迅:我可以爱

8 1928年春,鲁迅遭到创造社、太阳社的攻击,参加革命文学论争。
战斗的最后十年(1927-1936): 1927年10月初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 1928年春,鲁迅遭到创造社、太阳社的攻击,参加革命文学论争。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完成了《故事新编》的写作。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人物”。 叶灵风 :鲁迅先生,阴阳脸的老人,挂着他已往的战迹,躲在酒缸的后面,挥着他“艺术的武器”,在抵御着纷然而来的外侮。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常从幽暗的酒家,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常追怀过去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鲁迅《文艺与革命》: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9 鲁迅人生的总结 人生的体验:几个关键时期和历史的教训 时代出英雄:近代历史的风起云涌
思想的成长:从达尔文、尼采、易卜生、柏格森、弗洛伊德到托尔斯太、马克思等; 国民性 反封建 立人; 反抗绝望

10 二、《呐喊》和《彷徨》 《呐喊》(1918-1922小说14篇):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药/ 故乡/ 孔乙己/ 社戏/风波/ 明天/白光/ 鸭的喜剧/ 端午节/ 兔和猫/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彷徨》(1924-1925小说11篇): 伤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 祝福/ 离婚/ 示众/ 长明灯/ 高老夫子/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弟兄/

11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文化分析 主题:思想启蒙。用小说参与历史发展;国民性改良;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鲁迅精神结构的象征:自我拷问和否定,对死(过去、绝望和悲哀世界)和生(未来、希望和觉醒的世界)的关注,看客意识,审视吃人,绝望的还乡意识,对黄金世界的否定。 两大题材:农 民:《阿Q正传》《故乡》《离婚》《祝福》 知识分子:《孔乙己》《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 “看--被看”模式:《示众》《祝福》《药》; “离去--归来--离去”模式:《故乡》《孤独者》《在酒楼上》 《祝福》 五大叙事模式:看客模式(《示众》《药》);批判模式(《阿Q正传》《孔乙己》);还乡模式(《故乡》《祝福》);解构模式(《孤独者》《在酒楼上》);吃与被吃的模式(《狂人日记》《长明灯》)。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12 (二)《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为主,同时带有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色彩等。 在艺术风格上,白描为主,亦有抒情、讽刺等多种风格。 在格式上,“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诗意渗透,散文笔法,杂感法,创作方法综合运用等。 在情节上,不追求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注重细节。 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典型性。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常用“画眼睛”的方式。

13 三、《狂人日记》 1.背景 2.“吃人”主题 小说“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的言行及遭遇,揭露出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吃人” 历史,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启蒙精神。 从三个层面揭示封建社会吃人本质:外部环境;家庭内部;狂人自己。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4 2.主题的建构方式 狂人形象的塑造:真疯子;假疯子;斗士;先觉者;特立独行的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启蒙者)。 幻想的吃人与现实的吃人
肉体的被吃与精神的被吃 吃人者与被吃者:主体的对抗与同一

15 3.文本结构 《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由小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充满了张力。 小序(文言):写实风格,交待出:日记的来历、性质是病历、语无伦次、供医家研究。狂人已病愈,到某地候补去了。 正文(白话):13则日记构成。记录了狂人的心理状态,在现实吃人与制度、文化吃人之间建立观念联络,以此表明“吃人”主题。

16 4、《狂人日记》的喻指 赵贵翁:百家姓中赵为第一,贵是地位的象征,翁是老年。喻指中国社会最高权利总代表。
古久先生 :中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象征。 狼子村:吃人文化的基本单位。 医生:社会的维护者。“何”,手艺和人品说不清楚。 哥哥:家长,家中的吃人者。历史吃人转述者。 母亲:悲伤中依然因循旧文化,有意无意吃过人。 陈老五:帮手。 小孩:吃人的继承者。 狗:是赵家的狗,帮凶。

17 5、《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主题的现代性:反叛意识 忏悔意识 国民性批判 语言的现代性:反讽。疯语与真理。 结构的现代性:日记体与片段结构二重互补 人物的现代性:人物的象征性 手法的现代性:象征手法 意识流 心理分析

18 四、《阿Q正传》 背景。《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体现国民性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此刻画出了国民的灵魂,集中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从物质到精神戕害的严重性,使人痛切感受到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族文化启蒙的重要性。

19 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贫苦雇农 、愚昧无知、油滑流气) 阿Q有什么样的精神特征?(精神胜利法)
群众是如何看待阿Q的?(看客、麻木、酱缸,阿Q看阿Q)

20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农民典型阿Q。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21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在: 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性幻想狂、泼皮耍赖、善于投机、奴隶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暴露和国民性的入木写照,画出了国民的灵魂和嘴脸。

22 1、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阿Q形象的意义 1、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2、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3、刻画出了世人的“病状”,人类的某种根性。

23 《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24 五、《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收录了写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历史小说。这些历史小说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而是“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而成。《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年-1935年。《故事新编》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针贬时弊。

25 《故事新编》艺术特点 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化。 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 语言幽默、精炼与反讽。
简析:历史小说中融入现代情节(现代恶搞),古今杂糅的“间离”效果。庄子吹警笛;文化人说OK,小姐走时装秀;嫦娥吃乌鸦杂酱面。 《补天》:被创造者控制创造者。异化消解创史者的意义。《奔月》:解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末路。反思人类的英雄。

26 简析续: 《铸剑》:眉间尺复仇。英雄复仇的虚无和游戏。对中国侠文化的无意义的解构。
《非攻》:写墨子的机智和反抗侵略的务实作风。批评9.18事变后无所作为的空谈家。 《理水》:写大禹治水,对现实的黑暗和腐败的官僚进行了嘲讽。 《采薇》:批评消极避世,反对超然和闲适。 《出关》:对老子无为哲学虚伪的批判,超越和逍遥不解决现实问题。 《起死》:对庄子无为哲学的批判。

27 《故事新编》主题的整体意义 1、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无意义性。 2、把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神性世俗化,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存在。目的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现相似性,发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荒谬性。

28 20年代小说


Download ppt "鲁迅的小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