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主讲人 齐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主讲人 齐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主讲人 齐心
英国王冠上的明珠

2 教学目的: 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时期、作品

3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4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 5 2 年 成就一个时代

5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 。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6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7 (一)莎士比亚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 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
1954年4月生于英国外省的斯特拉福镇(Stratford-Upon-Avon), 父亲叫约翰·莎士比亚;(John Shakespeare),做手套生意又兼营农业的市民,曾被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的父亲在他出生时非常富有,但是后来被控卷入黑市羊毛交易,而家道中落,并失去了市议员的位置。

8 莎士比亚幼年被父亲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此时欧洲正兴起文艺复兴的热潮,威廉·莎士比亚在学校里接触到大量的古罗马文化典籍,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 在威廉·莎士比亚的少年时代,由于家道中落,他中途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威廉·莎士比亚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子女。1585年-1592年,莎士比亚的经历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据说他因得罪了家乡的一位贵族而逃亡伦敦。

10 1596年,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Hamnet死亡,于1596年8月11日安葬。很多人相信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Hamlet)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的.
1597年,莎士比亚把他在特拉福德镇的“一栋家宅、两间畜舍、两个花园、两个果园,和其他所有东西”以60英镑的价格售出,到伦敦,成了一名著名的演员和作家。

11 传说到了伦敦以后,莎士比亚曾在剧院当看马人,渐渐变成剧院的杂役、演员,直至剧院的股东。莎士比亚进入戏剧圈,戏剧才华渐渐显露出来。莎士比亚改编和创作的剧本都受到观众的欢迎,他所在的剧团也在伦敦的戏剧界崭露头角。

12 他最后还成为一家剧团的合伙人——张伯伦勋爵剧团(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是以资助它的贵族的名字命名的。该剧团十分受到欢迎,以至于当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詹姆士一世赞助了它,剧团更名为国王剧团。他得以在伦敦的富人区买了一栋房子,还在家乡特拉福德镇拥有一座最大的住宅。

13 莎士比亚的戏剧受到如此大的欢迎,引起了当时“大学才子派”戏剧家的不满,因为他所改编的戏剧的素材大多是“大学才子派”戏剧家首次从古希腊、古罗马借鉴来的题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莎士比亚在伦敦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14 到了1593年,莎士比亚开始发表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长诗《维纳斯和阿童妮》。
莎士比亚的剧团从1594年开始一直受宫内大臣的庇护,和当时伊丽莎白女王也有一定联系,被称为“宫内大臣剧团”。当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基后,莎士比亚剧团又被升为“国王供奉剧团”之一。

15 1596年,莎士比亚帮助父亲申请并获得了加徽,从此正式获得了贵族的身份。
1597年,他在家乡购置了房产和土地。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他的十四行诗,其中很多是写给一个神秘的女人(“Dark Lady”)和一个男人(“Fair Lord”)的。 1612年左右,莎士比亚停止了戏剧活动,从伦敦回到家乡安度晚年。

16 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表其他作品了,直到1616年去世。
巧合的是,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个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死在同一天。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也于同一年去世。

17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其发展家业的一个手段。所以,为了得到观众的认可,他很注意调动一切因素增强戏剧的效果,而不像“大学才子派”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从而在戏剧创作上十分丰富,远远超过“大学才子派”。

18 (二)莎士比亚的创作 莎士比亚的创作持续了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一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取材于古代神话的两首长诗《维纳斯和阿童妮》、《鲁克丽斯受辱记》。 英国的十四行诗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

19 莎士比亚的作品版本比较复杂。 一般把他的戏剧分成四类: 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

20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
关 于 悲 剧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 ----鲁迅

21 1.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1590-1600年) 1)历史剧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要内容是从1199年的约翰王开始到亨利八世的英国国王的历史。
莎士比亚最早的历史剧是《亨利六世》三部曲,接着又写了《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等。

22 据专家考证,前面八部作品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据说与1588年英国取得海上霸权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英国国民关心国家政治,莎士比亚应时代的要求创作了这一系列历史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

23 2)喜剧 莎士比亚在早期的创作中还有大量的喜剧,如《威尼斯商人》、《错误的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一报还一报》和《终成眷属》等,这些都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名剧。

24 《威尼斯商人》 杰西卡 鲍细娅

25 喜剧 《第十二夜》 薇奥拉和孪生哥哥西巴斯在海难中失散,薇奥拉被救,来到一个浪漫的国家。她爱上了统治这里的公爵,并女扮男装作了公爵的侍从。公爵正深爱着美丽的奥丽维亚小姐,派薇奥拉去奥丽维亚府代他表白爱情。小姐却爱上了薇奥拉。发生了一连串的趣事。   被人搭救的西巴斯路过,巧遇奥丽维亚小姐。薇奥拉换回了女装,有情人皆成眷属。

26 3)悲剧 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主要是历史剧和喜剧,另外还有两部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27 《罗密欧与 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剧本描写维罗那一对贵族青年的恋爱悲剧。这是一部喜剧风格的悲剧,可以反映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乐观基调。

28

29 2.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 年) 这个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是悲剧,被认为是其戏剧的精华。尤其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和《雅典的泰门》、《安东尼·克莉奥佩屈拉》等作品。

30 善良与邪恶 执着于偏执 家庭秩序 奥赛罗电影海报

31 《奥赛罗》 奥塞罗 威尼斯大将,塞浦路斯元帅,摩尔人 苔丝德梦娜 威尼斯元老院贵族勃拉班修之女 凯西奥 奥塞罗的副官
奥塞罗 威尼斯大将,塞浦路斯元帅,摩尔人 苔丝德梦娜 威尼斯元老院贵族勃拉班修之女 凯西奥 奥塞罗的副官 伊阿古 奥塞罗手下和旗官 爱米丽亚 伊阿古的妻子

32 悲剧《李尔王》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气势宏伟、哲理深邃。李尔王狂暴、自信,经历坎坷后才领悟了爱与人生的真蒂。此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李默然饰李尔王。

33 流浪生活 人性复苏 社会秩序

34 《李尔王》 李尔  不列颠国王 高纳里尔 李尔长女 里根   李尔次女 考狄利娅 李尔小女 法兰西王  埃德蒙

35 善恶较量 内心冲突 心理秩序

36 《麦克白》 麦克白 苏格兰大将,后篡夺王位,终被推翻 邓肯  苏格兰国王 马尔康  邓肯之子 班柯  苏格兰大将 弗里恩斯 班柯之子

37 3.莎士比亚创作的晚期( 年) 在晚期创作中,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传奇剧(或者叫“浪漫剧”)。

38 4.总结 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与他所生活的历史背景有对应关系。

39 其实,莎士比亚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和倾向,并没有明显的阶段性。
所以,过于教条、清晰地划分莎士比亚创作几个时期的特点,反而会违背他创作的实际。

40 从流传下来的37个剧本来看,莎士比亚创作的题材,绝大部分来自别人的文献。但这丝毫不影响莎士比亚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创造力,因为他对原来的素材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修改,化腐朽为神奇,把一般的题材处理成伟大的作品。像《哈姆雷特》等作品都是这样。

41 哈姆莱特 HAMLET

42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43 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新王、哈姆莱特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 雷欧提斯(波罗涅斯之子) 霍拉旭(哈姆雷特挚友) 罗森格兰兹(朝臣、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朝臣、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小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

44 (三)《哈姆雷特》 1.概况 据专家考察,《哈姆雷特》是1600年以后莎士比亚在第二个时期创作的一个五幕剧,据说是根据观众的记录本出版的。

45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上演于1601年。取材于1200年丹麦史,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哈姆莱特的叔父杀兄娶嫂,父王的鬼魂要求王子报仇,哈姆莱特面对复仇和重整江山的重任,在如何采取合适的复仇手段上犹豫不决,内心充满矛盾斗争,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46 《哈姆雷特》第一幕主要是表现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雷特他的死因:哈姆雷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雷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

47 第二幕中哈姆雷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雷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第三幕中哈姆雷特把鬼魂所讲的谋杀老王的情节编成戏演给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看。果然叔父没看完戏就愤然离开,两人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真相,对立的冲突暴露:哈姆雷特要报仇,而克劳狄斯要杀死哈姆雷特。

48 哈姆雷特还没有想到具体的复仇计划,克劳狄斯就安排了一系列计划,想借英王的手杀死哈姆雷特,被哈姆雷特识破,更对他的叔父怀有满腔仇恨。
哈姆雷特进内宫见母亲时,路遇叔父克劳狄斯独自跪在神像前忏悔。这对身带佩剑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复仇的好机会,他却开始犹豫。

49 因为按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人在临死之前忏悔,无论他犯了什么罪行,灵魂也会得到宽恕和拯救。
想到父亲因为没有进行临终忏悔就被叔父谋害,所以灵魂永远在地狱受煎熬;为了不让叔父的灵魂进天堂,哈姆雷特一时犹豫,放过了克劳狄斯,反而使叔父有机会谋害自己。

50 第三幕中,哈姆雷特在宫内和母亲谈话。证实父亲是被叔父害死后,他不禁激动地谴责母亲,在母亲面前大发雷霆,哈姆雷特的母亲惊恐不已。

51 哈姆雷特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躲在帷幕后的大臣波洛涅斯以为哈姆雷特要杀死王后,一时多事,大喊“救命”。被哈姆雷特当作其叔父误杀。
由此剧本多了一条线索。

52 哈姆雷特与叔父克劳狄斯之间有杀父之仇;到了第三幕结尾时,哈姆雷特又误杀了波洛涅斯,与其子雷欧提斯之间有了冤仇。
到了第四幕,这两个冤仇进一步发展。哈姆雷特识破叔父要借英王之手加害于自己的阴谋;而雷欧提斯听说父亲被杀害,因父亲被恋人杀死而发疯的妹妹奥菲莉娅又落到河里淹死,令他非常痛苦。 剧本中出现双重的仇恨纠缠在一起。

53 第五幕中,两个仇恨的年轻人相互比剑,而真正的罪人克劳狄斯却在旁边观战。等到真相大白,身中毒剑的雷欧提斯临死前说出克劳狄斯的奸计,哈姆雷特终于杀死克劳狄斯,报了父仇。但他的母亲已无意中替他喝了毒药而死,哈姆雷特自己也与仇人同归于尽。 整个悲剧在舞台上的一片悲哀中结束。

54 《哈姆雷特》的素材来源于丹麦的一个历史史话,莎士比亚对原始的故事进行了重大的加工。
在原剧中,只有王子复仇一个单一的故事,而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对《哈姆雷特》的冲突和线索加以改变,安排了几重线索纠葛在一起。

55 2.冲突和线索 1)复仇线索: 一条是哈姆雷特报杀父之仇,是主线; 另一条是雷欧提斯报杀父之仇,和第一条线索是平行进展的;
第三条复仇线索是瑞典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行动,为保全虚名去攻打一块弹丸之地。

56 这三条复仇线索表现了莎士比亚对人类之间复仇这样一种观念和行为的思索。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一直没有具体的复仇计划,迟迟不动手,表现了莎士比亚认为人和人之间仇杀的原因太微不足道:不过是因为对美貌和财富、权利的贪念。

57 2)爱情线索: 和复仇线索相互纠缠。 第一层爱情纠葛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哈姆雷特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一条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其叔父之间的关系。 第一条爱情线索充满了不幸,而第二条爱情线索则充满了混乱。

58 第二层爱情纠葛是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之间的悲剧。
他们之间本来有纯洁的爱情,但哈姆雷特在家庭突发悲剧后开始对爱情冷嘲热讽。而奥菲莉娅的父亲波洛涅斯和哥哥雷欧提斯都反对他们的恋情。在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后,奥菲莉娅发疯,最后死亡。 这两层爱情关系纠缠在一起,使《哈姆雷特》显得非常丰富。

59 3)哈姆雷特和朋友、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哈姆雷特》的第三条线索。
哈姆雷特有很忠诚的朋友,但他的朋友中也出现了一些背叛他的人物,如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屯,充当克劳狄斯的帮凶谋害哈姆雷特。所以这条线索也很复杂。

60 莎士比亚为《哈姆雷特》安排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冲突线索。这也是莎士比亚剧本的共同特点:不是单一线索,而是多重的线索纠缠在一起轰轰烈烈往前发展。

61 除了主要情节外,《哈姆雷特》剧本中还有很多冲突之外的内容。
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很多与戏剧情节关系并不大的生活细节和对生活的理解,莎士比亚会随时随地安排到剧本中去。 如《哈姆雷特》第五幕中锯木人的场景,以及哈姆雷特与锯木人的谈话,实际上是游离在主要情节之外的。

62 还有《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著名的独白,也跟情节既有关系又有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实际上反映了哈姆雷特——实际上是莎士比亚对人生的思索。
这些情节之外的枝蔓,也是剧本中的重要部分,使莎士比亚的戏剧显得非常丰富。

63 三、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要素 1、是哪一位作家在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2、什么样的典型; 3、性格特征(重点);
4、文学史的意义; 5、社会意义。

64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 勿忘体察作者情。

65 经典诵读: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第三幕第一场)

66 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卷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像降落在高吻苍穹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 (第三幕第四场)

67 我近来不知为了什么缘故,一点兴致都提不起来,什么游乐的事都懒得过问;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68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 (第二幕第二场)

69 哈姆雷特的第一段独白: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哈姆雷特的第一段独白: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么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人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不让天风吹痛她的脸。

70 天地啊,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依偎在他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还像个泪人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时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牲畜也要悲伤得长久些——她就嫁给了我的叔父,我父亲的弟弟。

71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消去红肿,她就嫁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寝被,那不是好事,也决不会有好的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要噤住我的嘴。
(第一幕第二场)

72 哈姆雷特命题:活还是不活?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剑,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73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74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俱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儒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第三幕第一场)

75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讨论: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76

77

78 哈姆莱特形象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中心人物。 性格特征: 快乐的王子 忧郁的王子 延宕的王子 行动的王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79 1、快乐的王子 宇宙观、自然观 人生观 爱情观 友谊观

80 人生观 “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像一个天神,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朝廷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是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师,举世注目的中心”。

81 爱情观 以互爱为原则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

82 友谊观 平等、民主、朋友的关系 来代替封建的壁垒森严的 等级关系。

83

84 2、忧郁的王子 一系列重大变故的打击 父王暴死 母后改嫁 叔父登基 爱情遭到践踏 同学充当密探
父王暴死 母后改嫁 叔父登基 爱情遭到践踏 同学充当密探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和无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世界是一座大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85 如何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 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在现实中破灭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86 3、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行动延宕,不是由于他生性软弱,优柔寡断,而是在“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面前,想要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结果“。
黑格尔: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

87 4、行动的王子 一系列行动 1、装疯; 2、痛彻骨髓的割断与奥菲莉娅的爱情; 3、戏中戏; 4、刺杀幕后偷听者; 5、采用掉包计;
6、接受雷欧提斯挑战,在决斗中处死仇敌。

88 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89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高度的典型性。是近代欧洲文学中最早的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人物形象之一;也是近代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著名艺术典型。 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90 社会意义 1、我们从他反封建的斗争中看到了当时时代的缩影,从中认识到封建制度的反动腐朽,封建统治者的奸诈和凶残。对人们的反封建斗争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借古喻今、反映现实 宫廷内:阴谋成风 国 内:危机四伏 国 外:大军压境 注意政治、经济、哲学、道德、伦理、 心理、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 象学文艺理论等。

91 2、哈姆莱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说明新兴资产者在诞生时期,在为他们的统治打基础阶段,是具有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同时表明,社会的任何改革和推进都来之不易,都要经过反复斗争,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92 四、莎士比亚化的美学原则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莎士比亚化”的美学原则:不是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塑造人物。

93 五、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特点 1、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 借助现实框架,注入时代灵魂,用大胆的想象创造高远的意境。 《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

94 2、情节的生动与丰富 把主人公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 刻画内心的紧张和冲突渲染气氛 多条情节线索交织。 宫廷、原野、大海、旅途、墓地。
“福斯塔夫背景” 刻画内心的紧张和冲突渲染气氛 多条情节线索交织。

95 3、塑造人物的个性化 复杂多面的人物(圆形人物:辨证而富有哲理); 人物性格随剧情发展而发展;(哈姆莱特、麦克白) 对比强烈;
投射自己的人格光辉、艺术才华于所塑造的人物;(泰门、波罗涅斯、奥菲莉娅) 赋予人物以自己的生命(有血有肉,不雷同)。

96 4、语言丰富多彩,富有个性 词汇丰富; 形象化、个性化; 多义多解,含蕴丰厚; 语言风格富于变化

97 “看到这些强烈的词句你怎样想?它们是这样出人意料,不是迟缓地吃力地一个跟着一个而来,而是流畅地大量地成千上万蜂拥而来,犹如泉水中涌出无数水泡,簇拥在一起,纷纭杂沓,层出不穷,使人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扩展,也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消失。” 法·泰纳

98 名 家 观 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99 名 家 观 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德

100 名 家 观 点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101 拓展阅读 《哈姆莱特》全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


Download ppt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主讲人 齐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