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 性 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 性 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 性 论

2 人 性 论 人性论导论 古今中外人性观

3 人性论导论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在不断地思考自然万物,也思考人自身,并把它形诸文字。现有的有关文献表明,古人很早就开始追问:人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这样?——即“人性问题”。 “人性”一词,按字面去理解,就是指“人之性”。要想知道“人之性”如何,那么就得首先明白使用的语词——“性”的含义如何。孔子在《论语》中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述,据有关学者分析,《论语》、《中庸》、《老子》、《庄子》等著作中的“性”字,最初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指事物的状态、情况,或说质性、特点等,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性”。 既然“性”字是这样一种含义,那“人性”或曰“人之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状态、情况,或说质性、特点等。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善与恶这样一种价值区分、价值判定的角度来展开的。

4 二、古今中外人性观 1.古典人性观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于是有了一个会思维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古今中外的古典人性观点虽然很多,但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有善有恶论、无善无恶论、性善论、性恶论。

5 (一) 有善有恶论——性兼善恶说 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董仲舒、扬雄、王充,唐代的韩愈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柏拉图认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当理性能驾驭欲望和意志时,就能获得善。反之,就是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有理性和情欲。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节制情欲于一个合理的状态,恰到好处,以获得人生的幸福。

6 (二)无善无恶论 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他认为人性无善恶,人们生来的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与恶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此外,后来的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说是性无善恶论者。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对的价值判断。而人性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人是能养成善良的品性的。

7 (三)“性善论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因为人心天赋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8 (四)性恶论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9 2.近代人性观 自从进入近代史以来,在人性理论上,则是引进西方近代的人性观,强调人类进化及人性自利,进而主张自由、平等、民主与民权。自50年代起至今,学术界对人性的探讨则又主要围绕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展开。8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有了一次讨论活跃,对人性问题和人道主义也进行了广泛的争论。从那时至90年代,国内人性论基本维持如故,一些主要的人性观仍基本保留在80年代讨论的范围内,其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0 一、社会属性说    社会属性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不是任何一种属性都可以构成的,它只能是那种为人所具有但不为非人所具有的属性,失去这种属性,人就不成为人。而这种使人为人而非为其他的属性,只能是人的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呢,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人的本质的求解,必须把人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的社会中来考察,不能否认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 二、两性说     两性说认为人性既有社会属性,也有自然属性,并把这种观点写入了中学教科书。两性说认为人的自然性局限着人,从而使人永远属于生物;而社会性,则标志着人属于人的存在,属于有别于一般动物的存在,属于有别于一般生物的存在。自然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性是人性的核心,社会性高于自然性而居主导地位。

11 三、共同本性说    “人们以感情为纽带联结成的社会关系即是人性。它是寄生在感情上的、具有社会内容的那部分共同欲望和渴求。它以动情为特征,以欲望和渴求为内容。”这种人性说似乎有些含糊,说人性是社会关系,又说是共同的欲望和渴求。不过,其观点的实质就是以人共同的欲望和渴求来界说人性,并进而指出“人性”的具体内容:“食欲、情欲、思欲、以及求生、爱美、自主等渴求。”

12 谢谢大家! 2008年9月25日


Download ppt "人 性 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