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2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 扶正祛邪 脏腑补泻 三因制宜

3 正治反治 正治法: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所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者热之”。

4 正治反治 反治法: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方药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究其实质,依旧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 正治反治是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5 标本缓急 标:是指疾病的现象,为疾病的次要矛盾; 本:是指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主要矛盾;
“标”、“本”是中医学用以分辨疾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理论。 一般规律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6 扶正祛邪 以正气不足为主,邪气不盛的病证,由采用扶正之法,使正盛而邪去; 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虚的病证,则采用祛邪之法,使邪去正安;
邪实正虚,正虚已不耐攻伐的病证,则采用先扶正后祛邪之法; 邪实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的病证,则采用先祛邪后扶正之法; 正虚邪恋,采用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

7 脏腑补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

8 三因制宜 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以及季节、地域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 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治法 解表法 补益法 清热法 消法 攻下法 理气法 和解法 理血法 温里法

10 解表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外感表证、水肿和疮疡的初期,以及斑疹将透的阶段。 攻效:解表 透疹 祛湿 消肿 注意事项

11 清热法 适用范围:凡热证,不论热在气分或血分,内伤或外感,只要里热盛,皆可用清法治疗。 攻效: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注意事项

12 攻下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病症。 攻效: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 注意事项

13 和解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以及肝胃不和、胃肠功能失调的病证。 攻效: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理胃肠 注意事项

14 温里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寒邪留滞,阳气不足的病证。 攻效:温中祛寒 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 注意事项

15 补益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正气不足,体力虚弱而无力逐邪者。 攻效: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 注意事项

16 消 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食滞停积或慢性积聚而不宜攻下者,以消食、软坚、散结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攻效:消食滞 消结石 消瘿瘤 消水肿
消 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食滞停积或慢性积聚而不宜攻下者,以消食、软坚、散结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攻效:消食滞 消结石 消瘿瘤 消水肿 注意事项

17 理气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 攻效:行气法 降气法 注意事项

18 理血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病证。 攻效:活血(祛瘀)法 止血法 注意事项

19 针灸的治疗原则 局部与整体 调整阴阳 补虚与泻实 清热与散寒

20 局部与整体 局部治疗:针对局部症状而进行的治疗。 整体治疗:对某一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
局部与整体治疗:既重视病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原则。

21 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平衡失调,出现偏盛偏衰。临床上通过针刺治疗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阴阳平衡。如实热证、阳气亢盛,宜针用泻法,或用疾刺法或刺出血,通过泻热以制约阳气过度亢盛。

22 补虚与泻实 本经补泻:在一般情况下,凡属某一经络脏腑的病变,而未涉及其它经络脏腑者,即可在该经取穴运用补泻手法而达到治疗目的。
异经补泻:指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出现了一经以上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中采用多经穴位进行治疗。

23 清热与散寒 实热证一般针用泻法,宜疾刺或刺出血; 虚热证一般针用补法; 表寒证针宜浅刺疾出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里寒证针宜深刺、留针或用灸法; 虚寒证宜用补法或用灸法。

24 针灸的主要治法 处方组成规律 处方的变化规律 常用配穴法 特定穴的应用

25 处方组成规律 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本经取穴 异经取穴 随症取穴

26 处方的变化规律 补与泻的作用相反 针刺深浅不同则应用有异 取穴有主次,施术有先后 针法和灸法应用有别 处方的腧穴加减

27 常用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28 特定穴的应用 五输穴 俞募穴 原络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下合穴 郄穴

29 推拿的治疗原则 在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治病求本; 采取相应的治法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针对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病变个体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治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求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30 推拿的主要治法 汗法 温法 通法 清法 泻法 补法 和法 散法


Download ppt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