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 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 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 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
《老子》、《庄子》之文各具风采,文辞富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堪称翘楚,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2 一、老子与《老子》

3 安徽亳州老子像 福建清源山老子像

4 河南鹿邑

5 (一)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6 《神仙传》:“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 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7 (二)《老子》 《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约成书于战国前期。 汉以前称《老子》,汉人称之为《道德经》。
《老子》共八十一章,约五千言。通行本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

8 二、《老子》思想 1、《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据统计,“道”在《老子》中出现七十多次。但具体的含义则表现多方面:
(1)“道”指称宇宙本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 (2)“道”指称客观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章四十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章三十七)

9 2、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 “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章五十八)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章七十八) 3、老子的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章五十七)

10 4、《老子》描述了“小国寡民” 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1 《老子》的文学特征 《老子》之文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韵散结合的格言体著作。
《老子》之文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而多数则为韵散结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韵句)功遂身退,天之道。(散句)”(第九章)

12 这虽然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手法,更为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犹善用比喻。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这虽然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手法,更为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犹善用比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借天下“有道”“无道”比喻“知足”“不知足”的道理。

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章) 以“不遇凶虎”“不被甲兵”比喻“善摄生”者不会遭受外界伤害,会自然死亡。“无死地”即不应该死,没有到了死亡的境地。

14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第十七》

15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八十一章)

16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天下》

17 庄子与《庄子》

18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
一、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唐玄宗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今存33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19

20 例一:崇尚自然,不求名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21 例二:好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 shū.一种白色的小鱼)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完全肯定)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篇》

22 思考 理解两则故事内容 把握庄子的性格特征:自然;善辩 了解《庄子》一书的“寓言”特点

23 二、《庄子》的艺术特点 1、艺术手法:《庄子》“三言”
《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三言的定义) 《天下》:“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三言的作用)

24 《齐物论》:“窮年”之论:顺应自然,超越是非。 「何謂“和之以天倪?”」 曰:「是(对的)不是,然(肯定的)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化聲(各种论辩是非的言论)之相待(对立),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自然之变化),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畅游)於無竟(边境),故寓諸無竟。」 ——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来确定诸家学说的是非,所以应该顺应其自然变化,超越是非论辩,一直达到“无境”的境界。

25 《人间世》:“终其年”者:顺应自然 支離疏者,頤(面颊)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发髻)指天,五管在上,兩髀(大腿)為脅。
挫鍼(弄针缝衣)治繲(洗衣服),足以餬口;鼓莢(小簸箕)播精(精米),足以食十人。 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閒;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之三鍾與十束薪。 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26 【寓言】假借外物以论之 【重言】借重长者(如老子)之口而论之 【卮言】自然之语,不辩之言,无心之论

27 《庄子》寓言故事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秽,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则阳》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列御寇》

28 第二类寓言: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无所待的自由思想,标举其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这一类寓言,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姿态柔美貌)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之人也,物莫知伤,大浸(洪水)稽(至)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29 第三类寓言: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飞舞自得的样子)胡蝶也。自喻(通“愉”)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惊喜的样子)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齐物论》: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应帝王》:不顺应自然,故而适得其反。

30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夸张。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31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掊(凭借)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轻易地)起而飛,槍(抢,急速到达)榆枋(檀树)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這九萬里而南為?」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32 思考 理解上面的故事内容 理解鲲化大鹏的艺术手法 体会本故事蕴含的庄子思想:
“小知不及大知”:见闻因自己的知识局限而被障碍,故而蜩与学鸠并不知道鲲之志。鲲因要依仗风的力量才可以向南飞,所以也有能力的局限,故而要破除这种障碍,达到逍遥境界:“若夫乘(顺应)天地之正(本性),而御(顺应)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田子方》有“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真人。”《天下》有“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33 3、《庄子》的语言极其富赡,而又运用自如,富于变化。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都能意到笔随,信手挥洒,形成一种异趣横生的面貌。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儻,不以觭見之也。 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天下》

34 “以指(指的概念)喻(说明)指(具体的指向)之非指,不若以非指(指的概念)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地间,无论如何指称,就只有那一物;万物中,无论有多少差别,就只有某一物才称为马。) 可(可行)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确定)。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齐物论》 公孙龙《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35 三、《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例一:勉力行道,不知避祸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承受);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己乎,己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昏乱),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庄子·人间世》)

36 例二:一味追求名闻而不知“至人”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脚跟走路)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焉,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进门)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37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效法)子为?彼且蕲(古同“祈”,祈求)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齐一),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觧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觧!” ——(《庄子·德充符》)

38 例三:求道之人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39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不劳形),黜聪明(不劳心),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道),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偏好)也,化则无常(执着)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庄子·大宗师》)

40 例四:得道之人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盖过)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实在)怪之。”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对居丧之礼尽心了)矣,进(超过)于知(知礼之人)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道之变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己化哉?

41 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人死后形体变化)而无损心(损害自己的心智),有旦宅(惊恐)而无情死(情感的损伤)。孟孙氏特觉(清醒),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适意)不及笑,献笑(发笑)不及排(安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庄子·大宗师》)

42 四、 《庄子》的主要思想 一、老子之“圣人”与庄子之“真人” 《老子》: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4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第十五章)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第二十七章)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第二十八章)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

44 《庄子·大宗师》: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预料)寡(征兆甚小),不雄成(自傲),不謀士(谋划事)。若然者,過而弗悔,當(得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被压制之人),其嗌言(咽在喉头中的话)若哇(吐出);其耆欲深者,其天機(天然本能)淺。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出生)不訢(欣,高兴),其入不距;翛然(xiāo,无拘无束貌)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45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接受出生)而喜(坦然)之,忘(忘记生)而復(复归于道)之,是之謂不以心(心智)損道,不以人(人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忘生死),其容寂(沉静),其顙(额头,这里指面容)頯(kuí 质朴);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46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灭亡别国)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故樂通物(有心通达物情而引以为乐),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有心利用天时),非賢也;利害不通(有心分别利害而不能通之于齐一),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为别人操劳而操劳),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古之真人,其狀義(处世正直)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47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48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
——《庄子·秋水篇》 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自然,不要为了世故而毁灭生命,不要为了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尊重客观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不要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

49 老子的“圣人”: 1、行“道”之人,或具有“道”品质的人。 2、面向政治层面或社会层面 庄子的“真人”: 1、具有异于常人的品质 2、注重修身,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50 二、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第五十一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四十六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51 《庄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师》)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知北游》)

52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聞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吾守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大宗师》)

53 老子之“道” 庄子之“道” 1、宇宙之本体,化生万物之母体。 2、“道”可以守之,可以行之。 1、宇宙之本源,生天地鬼神。(涉及章节很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 庄子之“道” 1、宇宙之本源,生天地鬼神。(涉及章节很少) 2、无所不在。 3、“道”不可学。 4、更多描述“道”的境界

54 三、老子之“化”与庄子之“物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 (相对转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形体与物混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七章)(万物自我化育)

55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相对而存在)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齐物论》) (自我精神与万物合一) 【物化】从无穷的空间来看,万物的差异均是相对的,所以要破除我见我执,以真实的自我与万物融化为一,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56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道”之境界:“心斋”与“坐忘”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译文:“超脱形体的局限,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摈弃心智所生的伪诈,超脱贪欲和摒弃智巧,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天人合一” 【坐忘】空明之心所展现出的大通境界。

57 《人间世》: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心斋】养心之法。培养一种可以涵容万物的空明灵觉的心境。

58 《齐物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消除自我偏见,使独立的自我与万物合一。
庄子之“齐物”与“养生” 《齐物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消除自我偏见,使独立的自我与万物合一。 《养生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59 事物相对之价值:“无用之用”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60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無用。」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外物》)

61 庄子之生死观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大宗师》)
“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 ”

62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徙無形也,而本無氣。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至乐》)

63 道家思想的来源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64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论六家指要》: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

65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復反無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 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66 本章知识点 了解老子和《老子》 了解庄子其人 掌握《庄子》的篇章数目 掌握《庄子》的艺术特点 掌握“三言” 了解《庄子》的思想

67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第八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 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