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助读新课启航 第五单元 识记知识必备 第 20 课 探究文 本研读 揣摩领悟 写法借鉴 整合技法指导 应用体验之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助读新课启航 第五单元 识记知识必备 第 20 课 探究文 本研读 揣摩领悟 写法借鉴 整合技法指导 应用体验之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助读新课启航 第五单元 识记知识必备 20 探究文 本研读 揣摩领悟 写法借鉴 整合技法指导 应用体验之旅

2

3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常常结合其他内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等。评价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具体客观,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尽抓住只言片语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4 思想情感是沟通文章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线索和结构层次,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二,因声求气:古人在创作和欣赏作品时,常常讲究文气。作品的文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须通过音节字句来寻求文气。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5

6

7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8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

9 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10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餍 满足 毋 不要 倘 如果

23 那实际情况 祖辈父辈 智慧与力量

24 前例,旧例 灭亡 这样,以后

25 没有出发 可以凭借

26 动词,不是 形容词,错误的 动词,无,没有 动词,非难,责怪 副词,不

27 副词,或许 代词,有人 副词,有时 副词,互相 偏指动作一方, 相当于“他” 动词,亲自观看

28 动词,亲附,亲近 连词,和,同 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 介词,和 动词,想,想要 名词,欲望

29 动词,读pù,冒着 形容词,读bào,凶暴 动词,侍奉 名词,事情

30 副词,终于 动词,坚持到底 副词,起初 副词,才 连词,假如 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31 形容词,旧的,过去的 连词,所以 名词,老交情 形容词,衰老的 名词,缘故 副词,故意,特意

32 动词,治理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介词,替,给 动词,表判断,是

33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武力 名词,士兵 动词,招致 动词,邀请 形容词,迅速

34 坚持正义 侍奉 以礼相待

35 一天一天地 一月一月地 按道理,从道理上讲 在……之后 向西

36 使……退却 攻战的方法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37 完整地存在 坚持到底 使……削弱

38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①后秦击赵者再[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后秦(再)击赵”] ②赵尝五战于秦[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

39 3.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 4.被动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②洎牧以谗诛(“诛”有“被杀”的意思) 5.省略句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举”后省略宾语“之”)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主语,补出即:(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补出省略的成分为“至(太子)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40

41 1.首句中心论点的语言表述有什么特点?为何再提出两个
分论点? 明确:“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弊在赂秦”正面肯定的确凿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 利”等其他因素,论述逻辑性受损。“或曰”句以设问设疑,代读者提问,而径自作出回答,对论点进行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从“赂者”和“不赂者”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增强了事理逻辑性。

42 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课文第
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明确: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攻取”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好处。这段论述,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不可取的。

43 3.从文中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些方面?
“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概括地说,赂秦使诸侯的土地急剧地减少,国力迅速地衰弱,秦的土地急剧地增加,国力迅速增强。 (2)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可以看出秦的无厌。

44 4.作者在第二段中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古语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秦的严重后果。作者引用古语,使自己的见解更有说服力。

45 5.文章前四段已将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是否应该删掉第
五段? 明确:(1)六国灭亡,不只因为赂秦,作者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断,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点上。联系宋朝赂敌的写作背景,如果删去第五段,就看不出这一点了,且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

46 (2)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从第三段开始,文章便对六国的做法进行了辩证分析,并为六国设想了对策。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作铺垫的,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若删去第五段,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47 1.语言生动形象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8 2.饱含感情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 “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49 3.修辞方式的运用 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50

51 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52 1.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 2.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1)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2)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53 3.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1)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2)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为”“乃”“则”“即”“诚”“非”“素” “皆”来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4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6)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7)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55 二、被动句 文言一部分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相同之处,都用介词“被”来表被动,另一部分则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来表被动 (1)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秋水》)

56 2.用“……见……”来表被动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战国策》)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用“……受……于”或“……见……于”来表被动 (1)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7 4.用“……为……”来表被动 (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5.用“为……所……”来表被动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58 6.用“被”表被动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7.不用被动词,但是句中的主语是行动的接受者,因而也是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2)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谏逐客书》)

59 三、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和现代汉语都有的语法现象,文言省略句中,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 1.省略主语 (1)(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虫)每闻琴瑟之声。(《促织》) 2.省略谓语 (1)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方宅(有田)十余亩,(有)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

60 3.省略宾语(包括动宾和介宾) (1)汝死我葬(汝),我死谁埋(我)?(《祭妹文》) (2)公瞿然注视(之)。(《左忠毅公逸事》) (3)今寇众我寡,难与(之)持久。(《赤壁之战》) (4)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省略介词 (1)成妻纳钱(于)案上。(《促织》) (2)古之圣人,其出(于)人也远矣。(《师说》) (3)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4)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以)百数。(《毛遂自荐》)

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

62 问题:对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客居历阳(省略主语和介词,应为“孙谦客居于历阳”) B.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省略句和被动句,“为 ……所”表被动,“少”前省略主语“孙谦”)县人号为神明(省略句,“号”后省略“之”)

63 C.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一般陈述句)以为国费(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D.引为左军行参军(省略句,省略主语,“引”前省略“孙谦”)固辞不受(省略句,省略主语,“固”前省略“孙谦”) [解析] D项,“引为左军行参军”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引”前省略“伯符”。 [答案] D

64 点击此图片进入“应用体验之旅”


Download ppt "助读新课启航 第五单元 识记知识必备 第 20 课 探究文 本研读 揣摩领悟 写法借鉴 整合技法指导 应用体验之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