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鲁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鲁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鲁迅

2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一 早年生活体验 二 求学经历 三 回国之初 四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五 思想转折期
简历: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终年56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更名周树人。 一 早年生活体验 二 求学经历 三 回国之初 四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五 思想转折期 六 最后的时光

3 小时候生活农村:母亲对他影响很大,常随母亲去农村的外祖母家,从而熟悉农村社会,和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一、早年的生活体验(1898年之前) 家道中落:鲁迅出生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卷入科场贿赂案被捕入狱,父亲秀才被革,酗酒生病,脾气暴躁,鲁迅多次出入当铺和药铺。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深感世态的炎凉、社会的冷酷。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更早地承受到家庭的重压。对人性有了早熟的认识。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家庭发生变故,人们把我看成叫化子都不如了。 小时候生活农村:母亲对他影响很大,常随母亲去农村的外祖母家,从而熟悉农村社会,和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接受:鲁迅幼年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涉猎了许多古籍,非常喜爱民间艺术,读了许多野史、笔记,培育了他研究历史的兴趣,善于从历史中去发现一些反抗精神,叛逆精神由来已久。

4 二、求学经历 第一阶段(1898年起) 1898年,鲁迅考取了免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虽是当时洋务派创办的,却不料仍然延续旧制,与鲁迅的理想相距甚远。只读了半年便转学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在这里,鲁迅接触到西方的一些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救国。 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生存竞争”、“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由此想到国家的出路问题。 这一年,正好发生了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鲁迅常常看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受到“维新图强”思想的影响。

5 第二阶段(1902年起) 1902年(21岁)鲁迅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期间,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6 1906年,鲁迅终止了学医。回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救国生涯。
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失败。 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 介绍西方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尊崇“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7 三、回国之初 1909年鲁迅回国,杭州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一次苦闷期:辛亥革命失败)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1912年1月,他应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之后,鲁迅在工作之余不断抄古书,辑录金石碑帖,校订古书,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比较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他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封建礼教及家族制度的尖锐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8 1917年,当《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怀疑、清醒和冷峻的眼光)
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开始了白话小说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回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9 四、五四文学革命时期(1918-1926) 前期《呐喊》(1923)——遵命文学 后期《彷徨》(1926)——第二次苦闷期

10 五、思想转折期 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 1926年8月鲁迅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期间,蒋介石于上海发动412政变,随后,广州也发生415大屠杀。鲁迅奔走营救被捕学生,未果,愤而辞职。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动促使他的思想发生巨变。

11 六、最后的时光 1927年9月离开广州,10月定居上海,1936年去世。 1928年革命文学的论争,使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 1930年左联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并参加领导工作。 “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宽恕。”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12 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
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 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

13 二、思想 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鲁迅思想,对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前期思想: 1、进化论思想是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2、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从尼采思想里汲取了一种图强的精神,呼唤精神界之战士,主张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推动整个民族的进步。 3、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深感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质,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

15 改造国民性:国民性是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日本引进的一个概念,认为一个民族、国家是发展还是停滞,都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的根深蒂固的整体性格有很大关系。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一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由于长期以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加上曾经被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征服和统治,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奴性心理,失去了反抗精神和探索精神。中国要摆脱这种落后的挨打状态必须改造这种懦弱的国民性,以塑造一种新人,这也叫立人。

16 后期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7年到广州后,他和党的组织有了更多接触,也有更多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同国民党右派进行的激烈斗争中,鲁迅思想上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飞跃。在415大屠杀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和更英勇的牺牲,也“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鲁迅受到很大震动,原先循着进化论而进行的“思路因此轰毁”(注:《三闲集·序言》)。 他彻底地抛弃了进化论,实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并把这个叫做“事实的教训”(注:《二心集·序言》)。

17 三、创作实绩 《呐喊》(1923年出版)收小说14篇; 《彷徨》(1926年出版)收小说11篇;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收小说8篇;
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18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 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
发表于《新青年》1918年5月号, 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 开端。

19 作品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以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封建精神,揭露了封建道德的本质是“吃人”,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0 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小说来说,在写作上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

21 周围环境:赵贵翁奇怪的眼色;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赵家的狗 ……
广大社会:易牙献子;吃徐锡林;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时讲的挖恶人的心肝煎炒了吃;去年城里杀了犯人时还有痨病患者用馒头蘸血舐。 历史地看: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每本上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大哥吃人,

22 《狂人日记》成功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
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人,他的言行,他的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疯狂的特征。 另一方面,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

23 《狂人日记》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审美视界。
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方法,构成小说的骨架、血肉。 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方法,构成小说的灵魂。 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24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25 二、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26 《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 。

27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28 说不尽的阿Q 基本内容 第一章:序 第二章:优胜记略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

29 自尊自大:阿Q很自尊,整个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和别人口角时,会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自尊自大:阿Q很自尊,整个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和别人口角时,会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也很自大,站在未庄的立场上看不起城里人,反过来觉得自己见多识广他又看不起未庄人。 自欺欺人:被人打了之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心满意足得胜走了。 自轻自贱:形势于己不利时便自轻自贱,“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心满意足得胜走了,又为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而得意。 自我安慰:有一回感到失败的苦痛,是因为赌博赢了钱后被人家抢走了,愤怒之中,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然后心满意足得胜躺下了。

30 麻木健忘:“忘却”是一件祖传的宝贝……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恃强凌弱: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子不敢抗辩,被王胡打了自认倒霉,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也不敢抗争,却转而欺侮更弱小者。

31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和反抗。

32 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深刻的描写。 革命党进了县城,对封建势力毫无触动。“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只是改称了别的,而且都做了革命党了。 在未庄,假洋鬼子成为革命的风云人物,他还介绍赵秀才参加了革命党,他们革命的业绩是到静修庵去把老尼姑当作清政府打了一顿,砸碎了一块龙牌,偷走了一只宣德炉。 封建势力变为革命党,作为封建势力对立面的农民阿Q要革命而不准,反被当作抢劫犯送上了“大团圆”之路,就在偶然中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了。

33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这一个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 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革命主力的农民群众,没有一个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农民还处于不觉悟状态,而没有广大农民参加的民主革命,必然是妥协的,不彻底的,甚至是换汤不换药的。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又一个方面。 

34 《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1、 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2、 茅盾:“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3、 30、40年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 (上面三点关注的中心是“精神胜利法”) 4、 50年代至70年代末:“落后的农民典型”(阶级分析) 5、 80年代初:“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6、 近年来:人类精神现象的象征

35 《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 《阿Q正传》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 小说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辽救者的注意。”

36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37 强烈的批判讽刺特色:小说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好用反语,喜用夸张。
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 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互抓辫子,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 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Download ppt "鲁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