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防治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防治原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防治原则

2 重点: 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3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4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5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
调摄精神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避免不良刺激 调节饮食起居 饮食有节——节度 保养 起居有常——规律 正气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6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
《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内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7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早期诊断——见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 方法 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重, 但症 状 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 变,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8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1、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2、是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3、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9 治法: 在治则指导下对疾病证候采取不同的、具体的治疗方法。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有灵活、多样性)

10 二、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 病性——本于阴阳 病机——谨守病机 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

11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现代医家认为: 求——辨 本——证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12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基本精神: 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先后主次。体现了疾病过程中处理各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与重点突出、措施有节的治疗步骤。

13 标与本的不同含义 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本有多种含义。

14 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 从疾病关系而言 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 从病变部位而言 在表为标(表象) 先病为本(原发) 从发病时间而言
正气为本 从邪正关系而言 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 从疾病关系而言 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 从病变部位而言 在表为标(表象) 先病为本(原发) 从发病时间而言 后病为标(继发)

15 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
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 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围,有多种含义。

16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要。 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

17 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疗——救急措施。
临床治疗: 可直接治本—— 一步到位 分清病证标本缓急, 先治其标—— 再治其本 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 标本同治—— 二者兼顾 标本治疗三步骤: 急则治其标 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疗——救急措施。

18 注: 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 的必要前提。 例: 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 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 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本病。

19 《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 危及生命 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 例: 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 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20 缓则治其本 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采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 注: 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治标。 例: 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 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

21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

22 总结: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治标与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 是在“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

23 正治法 含义: 正:正规、常规 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反映出本质。 结果: 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之消除。

24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寒证——辛温解表 具体运用 温中祛寒 里寒证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25 热——证侯属性 ※ 热者寒之 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热证——辛凉解表 具体运用 清气分热 里热证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26 虚—— 证候属性 ※ 虚则补之 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 气虚——补气 具体运用 血虚——补血 阴虚——补阴 阳虚——补阳

27 实——证候属性 ※实则泻之 泻——治疗原则(方药功用) 瘀阻经络——化瘀通经 具体运用 痰热蕴肺——清肺化痰 里热积滞——苦寒攻下 宿食壅滞胸脘——涌吐

28 反治法 含义 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病情复杂较严重)。

29 常用治法: 前一“寒”— 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 寒因寒用 后一“寒”— 病证之假象属性 具体运用: 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 病证(以寒治寒) 适用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之真热假 寒证

30 前一“热”——治法和方药的 性质 ※ 热因热用 后一“热”—病证的假象属性 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 现象的病证(以热治热) 具体运用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之真寒假热证

31 前一“塞”——具有补益功用的药物 ※ 塞因塞用 后一“塞”——虚性闭塞不通的现象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以补开塞) 具体运用 适用于: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布化无力而致真虚假实证

32 前一“通”——具有通利功用的药 ※ 通因通用 后一“通”——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 用具有泻下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具 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以通治通) 具体运用 适用于:实邪阻滞气机、气化传导 失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

33 结论: 反治法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外表征象相一致而言,但这些征象皆为假象。 从表面上看,反治法似乎与正治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

34 3、扶正与祛邪 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则。 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扶正 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复健康——“补虚” 《内经》 “虚则补之” 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

35 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 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类) 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类)
方法: 针对虚证而设。 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 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类) 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类) 阴虚——滋阴(生地、熟地类) 阳虚——温阳(附子、肉桂类) 补益气血——重在? 结合脏腑 补益阴阳——重在? 脏腑虚损——调理脏腑

36 祛邪 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病痊愈。 《内经》 “实则泻之” 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 方法: 针对实证而设。 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

37 发汗——麻黄、桂枝类 清解——银花、连翘类 涌吐——瓜蒂类 攻下——大黄、芒硝类 消导——莱菔子、山楂类 通利——车前、泽泻类

38 体壮初病——邪盛——实证——祛邪为主 体弱久病——正虚——虚证——扶正为主 总结: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相辅相成 使用原则: 一般而言
扶正可以祛邪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相辅相成 祛邪可以扶正 使用原则: 体壮初病——邪盛——实证——祛邪为主 一般而言 体弱久病——正虚——虚证——扶正为主

39 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用即“攻补兼施”,但要注意主次之分。
扶正与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用即“攻补兼施”,但要注意主次之分。 扶正兼祛邪——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适用于正虚为主,邪盛为次之虚实错杂证 兼用 祛邪兼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0 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而又不宜扶正与祛邪并用者。 适用于正气虽虚,尚能耐攻或扶正反会 先后 助邪之病证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 适用于正气虽虚,尚能耐攻或扶正反会 先后 助邪之病证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 适用于正气虚甚,不耐攻邪之病证 总之,临床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以有利于正气为目的。

41 4、调整阴阳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故其治疗原则,不外乎调整阴阳。 损其偏盛 针对阴阳偏盛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 阳盛则热(实热)——热者寒之 损其偏盛 以清热的方法以祛除阳邪 (泻其有余)阴盛则寒(寒实)——寒者热之, 以祛寒的方法以祛除阴邪

42 补其偏衰 针对阴阳偏衰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 阳虚则寒(虚寒)——补阳法、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补其偏衰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 (虚热)——滋阴法、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3 另:根据阴阳互根之关系,治疗阴阳偏衰时,可以“阴阳相济”法
阳中求阴——在补阴时适当配用 补阳药,以促进阴液的化生 阴阳相济 阴中求阳——在补阳时适当配用 补阴药,以促进阳气的化生 目的:通过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的状态。

44 5、三因制宜 因——根据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 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三因制宜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因人——根据病人年龄、性别 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 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45 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用(标本治疗三步骤) 5、正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6、反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重点回顾: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 2、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 3、治病求本的含义 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用(标本治疗三步骤) 5、正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6、反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7、扶正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8、祛邪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9、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 10、三因制宜

46 复习思考: 1、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何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何谓治病求本? 4、标本的相对概念是什么?标本缓急治则如何运用? 5、何谓扶正、祛邪?如何选用? 6、什么叫正治法、反治法?反治法中四个方法的含义和运用如何? 7、调整阴阳中损其偏盛、补其偏衰具体之法是什么?何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8、何谓“三因制宜”?


Download ppt "第九章 防治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