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老子選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選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
道家在說啥? 生命的大智慧
3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國學殿堂~文體源流、比較、延伸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 來源 ◎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4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生平著作 寫作風格 回目次
5
老子生平 「謎一樣的人物」 神龍見首不見尾
6
老子生存活動年代 .公元前 ? .公元前 ? .终年94歲?129歲?200歲?600歲? .唯一可信的是得享長壽
7
老子別稱 隱君子 (史記司馬遷評語) 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引孔子言) 博大真人 (莊子) 太上老君 (東漢張陵尊稱老子)
隱君子 (史記司馬遷評語) 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引孔子言) 博大真人 (莊子) 太上老君 (東漢張陵尊稱老子) 玄元聖祖 (唐玄宗追封老子)
8
老子其猶龍乎
9
宜蘭˙道教總廟前˙太上老君 圖片來自:蘭臺
10
老子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 苦縣(今河南省 鹿邑縣)人。生卒年不詳,約與孔子同時或更早。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掌管圖書典籍。後見周朝衰敗,遂萌生歸隱之心,著道德經五千餘言,出關而去,莫知所終。 孔子見老子 的事,除史 記本傳外, 孔子世家也 有記載 就是藏書室之史。這個藏室在殿 柱之下,所以又名柱下史。職掌 方冊之書,相當於今日的圖書館 館長 指函谷關
11
作者 老子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歷代通行的老子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其書言「道德」之意,故名道德經。老子的思想以道為核心,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源,主張自然無為、柔弱不爭、致虛守靜、反璞歸真,其思想對後世的政治、哲學與文化影響深遠。
12
作者補充 老子思想對後世的政治、哲學與文化影響深遠 1.戰國末年的韓非,利用並改造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認為「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法則。在戰國時期形成,到漢初盛行的屬道家學派的黃 老之學,也利用老子的「道」締造自己的學說體系。導源於老子的黃、老自然主義,對當時人的鬼神觀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漢 王充著論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說,認為天道自然無為。其薄葬篇闡述了「死人無知,厚葬無益」的道理。
13
作者補充 2.東漢時,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規定信徒誦習老子五千文。老子書原有「長生久視之道」。練形長生,成為道教哲學的中心思想。 3.魏、晉玄學盛行時,老子為魏、晉時期的士大夫談論玄理的重心之一。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撰老子註,發揮老子的本體論。
14
作者補充 4.老子對後世儒家也有很大影響,宋儒胡安國說:「老氏五千言,如我無事,我好靜,我有三寶之說,亦皆至論也。」程大昌著易老通言,以為老、莊之書,言微趣深,助發道祕,尤為精要,苟能博取,當大有補。
15
作者補充 5.老子對政治也有相當影響,宋代 王安石平生最喜讀老子,曾作老子註。清代思想家魏源作老子本義,在論老子中說:「老子,救世書也。」嚴復曾評點老子,指出「中國未嘗有民主之制」,反覆強調「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認為老子第八十章所描述的,就是「古小國民主之治」。
16
作者 老子一書文筆簡練,擅長以具體的事物、生動的譬喻來說明抽象的哲理;其句式多為韻散結合,音調和諧,善用排比、對偶、回文等手法,靈活多變,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
17
二、軼聞趣談 ~ 作者相關事典 ~ 回目次
18
老子的思想以道為核心 道可道 非常道 1.「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混而有一」的。這個混然一體的東西,不是一個有具體形象的東西,「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這個恍恍惚惚,不具確定形狀的「道」,雖然超越了人的感覺知覺,但它卻是個實有的物質存在體,「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它是宇宙唯一的、絕對的,不會隨物的變化而消失,也不會因外在力量而改變,而其本身不斷地運動變化,從而產生出天地萬物。
19
道生一 一生二 2.「道」是萬物的本源。道不但「先天地生」,而且是「天下母」,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既是「萬物之宗」,也是萬物的始源,是「萬物之母」。其產生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0
反者道之動 3.規律性的「道」。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恍恍惚惚,但它作用於天地萬物時,又表現了某種規律,這是人們可以認識和遵循的。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這相反相成的恆常的規律性的道,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反者道之動」,事物總是向相反方面運動變化,又總是循環的「周行」的運動,這是自然而然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循這恆常的規律。
21
應自然。因此,老子常被稱為「自然」哲學,「無為」政治。
有物混成 4.「道」的特性是自然無為。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其自身的矛盾運動,不靠外在其他的原因,永恆地運動變化著,以其自然而然的狀態為依據,不對萬物干預,讓萬物順 應自然。因此,老子常被稱為「自然」哲學,「無為」政治。
22
天下莫柔弱於水 5.主張致虛守靜,柔弱不爭。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狀態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虛」狀的東西,呈現為「靜」態,它的作用是無盡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面對紛爭的人事,能致虛守靜,芸芸眾生,「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他相信會返復到虛靜的,「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他從現實世界的現象中,認識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認為「柔弱勝剛強」,因此主張守柔守弱,處下不爭。
23
三、文心對焦 題解 本文選自老子第二、六十六、八十一等三章,各取其首句作為標題。
本文選自老子第二、六十六、八十一等三章,各取其首句作為標題。 第一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以美惡、有無等對比,說明世間事物與概念,往往由一體兩面相對的關係中產生,唯有聖人取法天道,以無為的態度來面對,方能「為而不恃,功成弗居」。第二則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強調謙下不爭的重要,以江海匯百川為喻,指出聖人善於處下,能虛懷若谷,故受眾民推崇,「天下莫能與之爭」。 回目次
24
題解 第三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說明聖人之道乃真實不炫、木訥不辯、簡約不博,且不藏私,能竭力助人,則己將愈有、愈多。
25
補充 「老子」一書的文學成就 1.以具體的事物生動的譬喻來說明抽象的哲理:老子往往以人所共知而習用的某些具體事物如:車、風箱、射箭等為喻,而將深刻的哲理融寓其中,目的在於提供論據,深化論點,因而不同於一般的單純比喻。
26
補充 2.韻散結合:老子創造了一種韻散結合的文體,類似近代所說的散文詩。句子大體整齊,錯落有致,自然成韻,不拘一格,給人一種語重心長而又自由隨興的感覺。關於老子用韻問題,學者曾指出,老子用韻既有與詩經相同之處,又有和楚辭近似的地方,可見它是綜合南北文化的產物。另外,老子的韻語是不能入樂的,其多數文字還是不押韻的散體。
27
補充 3.老子的文章,平句和駢句,隻語和偶語,散文和韻文,常是交互使用、雜然並陳的。如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寥寥數句,有散有韻,有奇有偶。
28
四、探驪得珠 1.課文賞析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深度鑑賞 回目次
29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民版課本
30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什麼 是美,那麼醜的 概念就產生了。 斯,則。惡, 音ㄜˋ,指醜。 已,通「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排比、類疊 ◎醜與不善的概念相伴著美善的概念而產生
31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排比、 類疊、 抽換詞 面 指尊高與卑下相對而 存在。 傾,傾斜,引申為依 靠的意思。 ◎對立的概念都是同時顯現的 莊子齊物論的「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可以與「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印證。
32
◎聖人以無為與不言,消弭相對概念所產生的弊病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排比 指道家能體現 自然之道的 理想人物。 順其自然 而不妄為。 老子書中提到「聖人」共有二十三個章節,二十八次。其聖人的特質大約有四點:(1)無為。(2)謙虛。(3)無慾。(4)用樸。 老子書中的「無為」有六義:(1)不爭。(2)不生事。(3)不逞己能。(4)因物性。(5)循自然。(6)治於未然。
33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養萬物而不占 為己有,化育萬 物而不自恃其能。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排比 三民版課本 ◎心態越放開,收穫越大
34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耕部)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歌部)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魚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韻腳 (據古代漢語上古韻部及常用字歸部表)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耕部)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歌部)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魚部) 三民版教冊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35
(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六章)
36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所有河流都流往江海, 因為它善於處在卑下的地位。 百谷,猶言百川。 此處「王」有歸往之意。 ◎位居低下的江海,為眾流所歸
37
排比、 映襯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聖人先行謙下,而後能統治人民 上:轉品(形→動) 下:轉品(形→動) 先:轉品(形→動) 後:轉品(形→動)
38
位居萬民之上,而人民不感到負擔。重,累、負擔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聖人因謙下而為天下人所接受 天下人民樂於推崇而不厭棄 排比、類疊
39
厭─ㄧㄢˋ,(1)嫌棄、憎惡、厭煩。如:不厭其煩。(2)吃飽、飽足。(3)謂飽嘗、充分經受。(4)滿足。如:貪得無厭。(5)指使人心服。
懨─ㄧㄢ,困倦、精神委靡,亦用以形容病態。如:病懨懨。 饜─ㄧㄢˋ,(1)吃飽。(2)滿足。如:貪得無饜。 魘─ㄧㄢˇ,惡夢。如:夢魘。 壓─ㄧㄚ,(1)從上向下加以重力。如:壓縮。(2)以權勢或強力抑制、逼迫。如:壓榨。(3)逼近。如:大軍壓境。 靨─ㄧㄝˋ,面頰上的微窩,俗稱酒窩。如:笑靨。
40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方能有所得
41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八十一章)
42
回文、頂真、 排比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簡約樸實才有至理
43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能捨才能得 儘量幫助別人, 自己擁有得更多。既,竭盡。為,音ㄨㄟˋ,幫助
44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雖有利,爭即得害 排比
45
五、國學殿堂 1.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2.道家源起及重要流派 3.十家流派比較 回目次
46
1.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 陰陽 )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 )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 )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 )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 )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47
( 道家 )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48
說明: 司馬談把先秦的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 並闡述這六個學派的主旨與得失。他認為道家兼具其他五家的長處,卻避免了他們的短處,用它來治國治身,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給予道家最高的評價。
49
2.道家源起及重要流派 道家源起於春秋末期的老子,先秦時並沒有「道家」這一名稱,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始提出。 在道家的影響下,產生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道教出現於東漢末年,他們尊奉老子為其表達教義的基本經典,並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神化,奉為教主。到了唐代,並吸取佛教教義,透過道家思想來了解和解釋佛教的理論,因而產生了重玄學的理論體系。而佛教在傳入中國以後,也不斷吸收道家思想,像「禪宗」,它在很多方面都受到莊子的啟發。
50
人物 時代 生平 思想學術 影響 老子 春秋末期 做過周朝的史官,孔子向他請教過關於禮的知識,對周王室的衰敗感到失望,辭官歸隱,出關時,應關尹的請求,寫下了五千言的老子,即後人說的道德經 道家思想的奠 基者,其思想 以「道」為核 心,「道」是 先天地而存在, 是萬物的本原, 「道」具有無 為、柔弱等性 質,故主張自 然無為、柔弱 不爭、致虛守 靜、反璞歸真 對後世政 治、哲學、文化影響很深
51
楊朱 戰國早期魏人 有人說 楊朱是 老子的 學生, 然未可 信 主張「輕物重 生」、「全性保 真」、「不以物 累形」,輕視外 在的功名利祿, 重視個人內在的 生命與內在本性, 極端的「為我」、 「貴己」。「拔 一毛而利天下, 不為也」是他著 名主張 楊朱思想在戰 國時很大影響, 孟子曾說: 「楊朱、墨翟 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 楊,則歸墨。」 (墨子主張 「摩頂放踵, 利天下而為之」 與楊朱相對立, 孟子批評楊朱 是「無君」)
52
列子(列禦寇) 戰國早期鄭人 列子曾問 學於關尹, 故其思想 或受到了 關尹的影 響 思想核心為 「貴虛」、 「貴正」,虛 即虛無,是 「道」的特徵, 也是對人心的 要求。「貴正」 即強調正名, 主張循名責實。 列子有八篇, 其真偽至今尚 在爭論 其思想對 莊子有很 大影響
53
莊子(莊周) 戰國中期宋人 老子思想 的繼承者 和發展者, 後人把他 與老子並 稱為「老 莊」。據 史記記載, 莊子曾做 過漆園吏, 生活清貧, 卻不求富 貴 莊子凡三十 三篇,分內、 外、雜三部 分,傳統以 內篇為莊子 手著。其思 想以「道」 為本,認為 萬物齊一, 主張順應自 然,反璞歸 真 文筆靈活奔 放,跌宕縱 橫,譬喻生 動,辭采瑰 麗,對後世 文學影響深 遠。魏、晉 玄學即以老、 莊、易經為 主要經典
54
3.十家流派比較--請將下列空格填上答案 儒 墨 道 法 流 派 源 出 主 張 代 表 其 他 1.( ) 家 司徒 之官
流 派 源 出 主 張 代 表 其 他 1.( ) 家 司徒 之官 以仁為主, 愛有差等 孔子、孟 子、荀子 戰國時,儒 墨並稱顯學 2.( ) 家 清廟 之官 兼愛非攻, 愛無差等 墨子 孟子斥其無 父 3.( ) 家 史 官 崇尚自然, 清靜無為 老子、莊 子、楊朱 孟子斥其無 君 4.( ) 家 理 官 重干涉嚴賞 罰貴法治, 尊君 商鞅、申 不害、慎 到、韓非 秦後,法家 僅為法律審 判之學 儒 墨 道 法
55
名 陰陽 縱橫 小說 5.( ) 家 禮 官 正名定分,重理則邏輯論理 公孫龍、惠施、宋鈃 今理則學先驅 雜 家 議 官 本身無一定宗旨
5.( ) 家 禮 官 正名定分,重理則邏輯論理 公孫龍、惠施、宋鈃 今理則學先驅 雜 家 議 官 本身無一定宗旨 呂不韋‧呂氏春秋 漢代有劉安‧淮南子 農 家 農稷之官 君民並耕,畫一市價 許行 孟子斥「率天下而路」 6.( ) 家 羲和之官 順時敬天,五德終始 鄒衍 後世舍人事,任鬼神 7.( ) 家 行人之官 合縱連橫遊說天下 蘇秦、張儀 策士游說之外交術 8.( ) 家 稗 官 街談巷議,道聽塗說 山海經、穆天子傳 為十家,未入九流 名 陰陽 縱橫 小說
56
六、妙筆生花 1.道觀對聯 2.老子一書成語 回目次
57
1.鳳彩擁出三尊地;龍勢生成一洞天。(真武廟)
2.棄天子不為,立定腳跟歸大道;視其神固有,高坐帝位主重玄。(真武廟) 3.眾妙無門是謂玄之主;群魔盡掃是謂武之真。(真武廟) 4.道本真通,總攝靈源歸靜穆;魔憑武伏,還將生氣御威嚴。(真武廟)
58
5.無上三尊為乾坤之主宰;混元一炁為造化之根源。(武當山古遺三清天尊聯)
6.道貫三才,成始成終萬物;德崇太極,至高至大三尊。(武當山古遺三清天尊聯) 7.老子以道德為宗,四方日月;聖祖與天地齊壽,萬代乾坤。(紫霄宮太子洞)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紫霞觀)
59
老子一書成語 1.天長地久:天地永恆無窮的存在著。語出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後用以形容時間悠遠長久。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2.功成身退:功業成就後,就退休歸隱。 3.柔能克剛:柔弱能克服剛強。
60
4.被褐懷玉: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效法我的人很少),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身穿粗布衣,而內懷寶玉。比喻賢能之士,隱藏其才能,不為人知。「貴」與「希」意同。或比喻有真才實學而身處寒微的人。 5.寵辱不驚:得寵或受辱皆不動心。指將得失置之度外。 6.大器晚成: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最大的方形沒有邊角),大器晚成。」本指大的器具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後引申指一個人的成就較晚。
61
7.禍福相倚: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中藏福。
8.報怨以德: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指仇恨),報怨以德。」 9.哀兵必勝:老子‧第六十九章:「抗兵相加(舉兵相交戰時),哀者(有慈愛本心的)勝矣。」指受壓迫的一方,因懷有悲憤的情緒,必能克敵制勝。
62
10.自知之明:語本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優缺點,即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
11.外圓內方:外表溫和好相處,內心方正有主見。 12.小國寡民:國家小,百姓少。語出老子‧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後常用為自謙之詞。
63
13.安居樂業:謂人民生活安定和樂,且喜好自己的工作。
1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上天的法網雖寬大稀疏,但絕不會縱容作惡的壞人。語出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以比喻犯法者難逃國法制裁。 1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公正,惟降福於善人。 16.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平庸。
64
七、提綱挈領 ~ 章法結構 ~ 回目次
65
概念起於相對-因美而有惡、-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因善而有不善高下相傾,音聲相 合,前後相隨 (一)天下皆知 美之為美 聖人不拘執-聖人處無為之事-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行不言之教不恃,功成而弗居 無為不言之功效-因不居功,而功績常在 喻體-江海善下,故能為百谷王 (二)江海所以能 為百谷王 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 之-處上而民不重 本體-聖人受天下推戴 聖人欲先民,必以身後 之-處前而民不害 聖人因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
66
求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求善-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顯質 (三)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求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既以為人,己愈有 不積 既已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不爭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67
八、集思廣益 ~問題討論~ 回目次
68
一、老子認為美惡是相對的概念,你是否同意?請就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你的看法。
答:美依伴醜而生,這是老子的意見。雖說概念的形成,是因比較而起,但我們也應思考審美活動是否可能僅為純粹的心靈直覺,而不參雜理性的思維在其中。例如繪畫中的「黃金分割比例」、色彩學中的「色相分析」、音樂中的「和絃規則」,有些並不是從比較中得到的。又如我們面對大自然壯麗雄偉的美景、觀賞震撼人心的戲劇或舞蹈表演,當情感直接流露時,那也是一種美感,只是它們並不是在比較中得到的。
69
二、所謂「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又謂「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你對老子這類主張的看法為何?
答:若以權謀的心態來看待老子以上的這些話,便不免流於算計、巧詐,韓非子中的喻老、解老兩篇正是以這種角度來看待老子的。只是道家 老子提出這些論點時,是將其放置在自然無為的前提下,因為天道自然不爭,所以人亦應無為不爭,而且老子還嚮往小國寡民的社會,強調應少私寡欲,要去驕、去奢、去泰。從這些主張來看,老子書中的「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說法,實無權謀心態。(以上提供一般的說法供老師參考。請同學自由發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0
三、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你認為「信言」絕對「不美」、「美言」絕對「不信」嗎?請提出你的觀點。
答: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已明白告訴我們,其實老子之言是精妙精美的。以此來推論,言語文字是否為「信」,關鍵不在形式,而在內容、文意、精神。所以我們可以重新理解老子的這句話:語言文字應以信實為最高原則,文辭是否精美為其次;而我們絕不可以為了文辭的精美,卻犧牲了信實的精神。
71
四、老子認為:「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對你的生活與學習有何啟發?
答:樂於助人,不管拿出去的是金錢、物資、時間或精神,總會得到回報。這樣的回報不一定是實質上的,也可能只是對方的一句感謝的話。甚至對方並無機會說一聲謝謝,但我們至少得到心靈的愉悅與滿足,還有累積了個人的經驗,而整個社會也因為我們的付出,遂能更進步、和諧,最終這些正面的發展成果,終究會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
72
九、更上一層 補充教材 1.老子選讀 2.喻老(節選)韓非子 回目次
73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八章) 語譯:有上德的人好像水一樣。水能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卑下之地,所以這種特性最接近於「道」。上德的人處身於謙讓卑下之地,心胸保持沉靜寂寞深不可測,待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眞誠不妄,為政能有好的政績,做事能發揮所長有很好效果,行動能把握好的時機。上德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像水一樣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沒有怨尤。
74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語譯:過分追求繽紛色彩的享受,使人眼花撩亂、視覺遲鈍;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使人聽覺失靈;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使人味覺喪失;過分縱情騎馬狩獵,使人心神不寧、放蕩發狂;過分追求珍貴的物品,使人傷行敗德,身敗名裂。所以聖人只求吃飽而不追求享受,寧取質樸寧靜的生活方式,而不取奢侈浮華。(口爽:指味覺遲鈍。爽,差失。)
75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八章) 語譯:為學,知識慾望不斷增加,虛偽巧詐、憂愁煩惱也隨之不斷增加;為道,知識慾望天天減少,虛偽巧詐、憂愁煩惱也隨之愈來愈少,最後達到自然無為的境界。因為無為,萬物就自然的生成化育,所以最後是無所不為。治理天下應該要放任、無為,如果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作,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76
語譯:天下太平,沒有緊急的災禍,那麼驛馬車就派不上用場。所以老子說:「讓戰馬從戰場上退休,而用來耕田。」天下混亂,攻戰不停,雙方僵持好幾年都不停止,戰衣上長出虱子,燕雀築巢在軍帳中,而兵士不能回家。所以老子說:「戰馬在郊野生產小馬。」有一個狄人送大狐、黑豹的皮給晉文公,文公接受了,然後感嘆地說:「這大狐、黑豹因外皮的美麗而替自己帶來災禍。」治理國家的人,有的因名號而獲罪,像徐偃王就是這樣;有的因城池和土地而獲罪,像虞國、虢國就是這樣。 喻老 (節選) 韓非子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遽傳不用。故曰:「卻走馬以糞1。」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胄生蟣虱,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于晉文公。 ①糞:施肥於田。 說明:喻老,即以比喻方式來說明老子的思想。韓非以具體的故事來說明老子的學說。
77
語譯:文公接受了,然後感嘆地說:「這大狐、黑豹因外皮的美麗而替自己帶來災禍。」治理國家的人,有的因名號而獲罪,像徐偃王就是這樣;有的因城池和土地而獲罪,像虞國、虢國就是這樣。所以說:「災禍沒有比值得追求的事物更大的。」智伯兼併范氏、中行氏而不停地攻打趙氏,韓氏、魏氏起來背叛他,結果智伯的軍隊敗於晉陽,自己死在高梁的東方,土地終也被瓜分,趙襄子把他的頭骨塗上漆,做成溺器。 喻老 (節選) 韓非子 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為罪。」夫治國者以名號為罪,徐偃王2是也;以城與地為罪,虞、虢是也3。故曰:「罪莫大於可欲。」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為溲器。 ②徐偃王:周穆王時徐國國君,好行仁義,有三十六小國向他朝貢,楚國害怕滅了徐國,故徐偃王因為仁義之名而獲罪亡國。③以城與地為罪虞虢是也:晉獻公欲伐虢,以屈地良馬、垂棘璧玉向虞國借道,虞君貪求財寶借之,晉滅虢之後,回師順道滅了虞國。
78
喻老 (節選) 韓非子 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虞君欲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不聽宮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慘於欲得。」邦以存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為足矣。」 所以老子說:「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虞國的國君想得到屈產所出產的良馬,和垂棘所出產的璧玉,而不聽宮之奇的勸諫,以致國家滅亡,自己喪命。所以老子說:「過錯沒有比貪得更嚴重的。」國家以能生存為常度,然後才可以稱霸,圖謀王業;生命以能存活為常度,然後才可以追求富貴。不拿欲望來殘害自己,那麼國家不會滅亡,自己也不會喪命。所以老子說:「知道滿足,這就是完滿無缺了。」
79
十、應用練習 九十七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回目次
80
九十七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先秦諸子召開一場學術思想座談會, 請依據甲、乙、丙三則發言內容, 推斷依 序應是何人的主張? (A)韓非子/ 孟子/ 老子 (B)孔子/ 荀子/ 老子(C)韓非子/ 荀子/ 莊子 (D)孔子/ 孟子/ 莊子
81
答: C
82
十一、網路資源 回目次
83
網站名稱 網址 1 數位經典網站-老子原文 依照老子原有編排方式,依序提供各章節原文,並附有王弼的注。
84
網站名稱 網址 2 中國老子網 介紹老子故里鹿邑的文化、歷史、文學、旅遊等各方面相關資料。
85
網站名稱 網址 3 老子文化網 提供老子思想介紹及學術研究等相關資訊。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