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0.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时代。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以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理论所支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为西方国家所执行。凯恩斯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构成各种言论的基础。一直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今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0.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时代。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以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理论所支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为西方国家所执行。凯恩斯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构成各种言论的基础。一直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今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0.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时代。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以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理论所支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为西方国家所执行。凯恩斯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构成各种言论的基础。一直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今天。

2 一、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 1929年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新古典经济学破产,促使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股票崩盘、货币金融危机、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失业急增。

3 2、理论背景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以无阻力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为信条,继续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
理论解决不了现实经济的难题 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修改和补充。

4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20世纪上半期英国经济学家。
二、凯恩斯,J.M.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20世纪上半期英国经济学家。

5 1、凯恩斯其人。 (1)生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凯恩斯的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

6 在1902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一段时间经济学。
1908年起,凯恩斯到剑桥大学任教。1911年起,他担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 一战期间,他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后因反对向德国索取过重的赔款而辞职,回剑桥执教。 年,他出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1930年,他出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7 二战期间,他出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1941年起,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他被封为勋爵。
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194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与美国代表发生尖锐冲突,回英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1946年4月21日逝世于苏塞克斯郡家中。

8 (2)著作。 他在经济方面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印度的通货与金融》(1913),鼓吹用金汇兑本位制把印度货币与英镑连结起来,稳定印度经济。
他大部分精力研究概率理论,1921年出版《概率论》一书。 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反对通货紧缩,反对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主张用管理通货来稳定物价与生产。

9 20年代英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十分严重。凯恩斯逐渐察觉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足以解决它所面临的困境,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提出对经济实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开始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929年他支持英国自由党领袖D.劳合·乔治(1863~1945),提出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他与另一经济学家H.D.亨德森(1890~1952)合写小册子《劳合·乔治能胜任吗?对自由党誓言的审查》,力图说明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的作用。

10 他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两卷,虽然又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但还没有触及就业水平的决定问题。
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轰动,把该书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 所以把《通论》的出现看作”革命”,主要是因为《通论》在就业理论、利息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几个方面,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说教。 二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写了一本著名小册子《如何筹措战费:J.M.凯恩斯为财政大臣提出的基本计划》(1940),为英国战时财政出谋划策。

11 2、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1)马歇尔的追随者阶段。 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 战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打圈圈。 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作是防止经济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对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以解决。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中央银行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

12 (2)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对市场经济自动调节论的批判。 “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说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自动调节论具体表现为: ①在自由竞争下,供给必然等于需求; ②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J.M.凯恩斯以他的宏观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否定了市场自动调节论上述两个论点,认为只有人为地刺激社会的总消费和总投资、增加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才能达到”充分就业”,避免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辅以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13 (3)自身体系的形成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提出储蓄与投资均衡关系的分析,但在那里他只是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决定利率和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后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他把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决定利率转而视作决定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因素,这是他突破传统经济学,建立《通论》新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

14 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年出版,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15 1、基本观点。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 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们(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雇主们就是按照这个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生产和提供就业量的。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

16 他认为对有效需求,从而对就业量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主要有如下三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 ①”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
③”流动偏好”

17 在凯恩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上述三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现代社会的消费倾向低下,在国民收入增加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扩大,储蓄增加。这时除非增加投资来弥补这个差距,抵消储蓄,否则,就业量就不可能继续维持原有水平。可是,又由于那些决定投资的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投资支出往往弥补不了上述差额,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样,就业量在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或趋于下降,形成大量失业。

18 2、强调国家干预重要 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主要是经济繁荣到达一定阶段,投资诱力减弱,企业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的结果。 凯恩斯正是以这个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为依据,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公共支出,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等政策主张,以实现充分就业。 《通论》还运用”乘数理论”(即若消费倾向一定,增加投资可以引起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增加的理论),论证公共投资对增加就业量的重要作用。

19 3、《通论》与过去传统经济学的分歧 《通论》对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价值论和分配论,几乎没有触动,甚至认为到达了充分就业点后,传统的一套仍然适用。分歧主要表现在: ①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

20 ②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

21 ③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刚性”的结果。 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22 ④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23 ⑤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

24 4《通论》对当代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影响。 二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凯恩斯本人的理论所涉及的是短期的经济问题。《通论》的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

25 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26 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宣传和影响,战后许多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即停滞膨胀。

27 思考题 凯恩斯革命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的影响。


Download ppt "10.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时代。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以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理论所支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为西方国家所执行。凯恩斯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构成各种言论的基础。一直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今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