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29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李冬青
2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肝炎相关病毒(HGV、TTV) 肝炎病毒的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肝炎相关病毒(HGV、TTV)
3
2007年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
4
※人类肝炎病毒的特点
5
本章重点 1、HBV 2、HAV
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7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甲型肝炎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8
一、生物学性状
9
1、形态与结构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无包膜,直径27~32 nm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
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10
2、抵抗力 耐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 耐酸:在pH3的酸性环境中稳定 不耐热:100℃ 5 min可使之灭活
在海水、淡水、毛蚶、泥沙中存活数天至数月
11
3、培养特性 易感动物: 黑猩猩,狨猴,鹰面猴,短尾猴 允许性细胞: Vero、恒河猴胚肾细胞(FRHK-4)
人肝癌细胞株(PLC/PRF/S)等 在培养细胞中生长缓慢,无CPE
12
4、抗原性 HAV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衣壳蛋白VP1、VP2、VP3具有抗原性, 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1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粪 口途径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潜伏期 15~50 d(平均30 d)
粪 口途径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潜伏期 ~50 d(平均30 d) 易感人群:儿童,青少年
14
HAV的传播与增值 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 粪-口途径传播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免疫病理作用)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
15
1988年,上海市暴发甲肝。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有30多万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毛蚶是罪魁祸首 粪便 海水 毛蚶 人 目前毛蚶的病毒阳性率仍高达20%-30%
16
2008年4月,贵阳竹源牌桶装水未达标造成甲肝疫情暴发。截至4月14日16:00时,全市(含贵阳学院202例)共报告甲肝病人269例,确诊246例(贵阳学院198例),疑似23例(贵阳学院4例)。
17
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 黄疸 转氨酶升高 血胆红素升高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展成
慢性肝炎和慢性携带者。
18
致病与免疫反应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肝细胞溶解 特异性细胞免疫 IFN-γ分泌增加,促进肝细胞表达HLA
HLA介导的CTL对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
19
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免疫力持久 特异性体液免疫: HAV IgM:在感染早期即出现,维持两个月左右 HAV IgG: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 维持多年,对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 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2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HAV-IgM检测: 早期、快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
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或流行病学调查
21
病原学检查: RT-PCR法检测HAV RNA ELISA法检测HAV抗原 免疫电镜法检测病毒颗粒
22
四、防治原则 一般性预防 卫生宣传 保护水源 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饮食卫生 毛蚶
23
特异性预防 减毒活疫苗 我国已广泛使用 灭活疫苗
2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25
乙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B Virus, HBV )
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广泛 发病率较高 25
26
HBV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 卫生问题:全球3.5亿人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行区 感染率 % HBsAg携带率 8%~10% 慢性乙肝病人 万 80%原发性肝癌与HBV慢性感染有关
27
乙肝对患者的生活 造成了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自身 家庭生活 社交生活 事业
28
一、生物学性状
29
1、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HBV呈三种不同形态颗粒: Dane颗粒:直径42 nm 完整的病毒颗粒,具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
中空的病毒颗粒,主要含HBsAg 管型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
30
Dane颗粒的结构: 呈双层结构 外层 病毒包膜,含HBsAg、PreS1、PreS 内层 病毒的核衣壳,20面体对称
内层 病毒的核衣壳,20面体对称 含HBcAg,dsDNA,DNA聚合酶
31
HBV结构模式图
32
乙肝病毒的三种颗粒
33
2、HB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基因组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长链(负链),长度固定,3200 bp 短链(正链):长链的50%~100% 负链含4个ORF: S区、C区、P区、X区
34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图 S 区 HBsAg preS1 preS2 P 区 C 区 DNA 多聚酶 HBcAg HBeAg X 区
HBxAg (反式激活癌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图
35
3、HBV的抗原组成(重点) HBsAg(表面抗原) 有四个不同亚型:adr, adw, ayr, ayw 有共同的a抗原表位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表位(d/y, w/r)
36
在血液中大量存在 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 抗HBs 不同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37
PreS1、PreS2 抗原性强 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抗-PreS1和抗-PreS2有免疫保护作用
38
HBcAg(核心抗原) 存在于病毒的核心及被感染的肝细胞表面 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 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抗HBc没有免疫保护作用
抗HBc-IgM是病毒复制的指标 具有T细胞表位,可刺激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39
HBeAg 游离存在于血中 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是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抗HBe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Pre-C区突变 免疫逃逸
40
3、HBV复制周期
41
4、抵抗力 HBV的抵抗力较强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70%乙醇不敏 感,对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
min、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和 环氧乙烷敏感
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43
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1.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血液及血制品、注射、外科、牙科手术、 针刺、共用剃刀或牙刷、皮肤黏膜微小损伤
2.母—婴传播:胎儿期、围生期、哺乳传播 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44
致病机制 H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免疫病理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4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HBV抗原、抗体检测 血清HBV-DNA检测 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46
HBsAg(+), HBeAg (+) ,HBcAb (+) 小三阳 HBsAg (+), HBeAb (+), HBcAb (+)
两对半检查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大三阳 HBsAg(+), HBeAg (+) ,HBcAb (+) 小三阳 HBsAg (+), HBeAb (+), HBcAb (+)
47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IgM IgG 结果分析 抗HB c
- - - - - 无症状携带者 - - - 急或慢性乙型肝炎(大三阳)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乙型肝炎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48
四、防治原则
49
筛选供血员 加强传染源的管理 保护易感人群 HBsAg血源疫苗 主动免疫 HBsAg基因工程疫苗 多肽疫苗、核酸疫苗 被动免疫: HBsAb免疫球蛋白
50
预 防 3 2 1 If you have never had hepatitis B, you can get 3 shots . . .
预 防 If you have never had hepatitis B, you can get 3 shots . . . 3 2 1 . . . and get long lasting protection.
51
if the mother has Hepatitis B
Baby Shots for Hepatitis B if the mother has Hepatitis B Birth 1 - 2 months old + Hepatitis B Vaccine Hepatitis B Vaccine H-BIG 6 months old Hepatitis B Vaccine
52
治 疗 目前,无特效疗法 α-IFN 拉米夫定(lamivudine) 泛昔洛韦(famciclovir) 有一定疗效
治 疗 目前,无特效疗法 α-IFN 拉米夫定(lamivudine) 泛昔洛韦(famciclovir) 有一定疗效 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
53
小 结 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的组成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的防治原则
54
研究的新方向 对新传播途径的确认(如:蚊虫叮咬) 不同人群对乙肝病毒反应具有差异性的相关遗传学的研究 如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55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
56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病毒颗粒呈球型,有包膜 直径约 50 nm
57
HCV的基因结构和功能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ssRNA), 9.5 kb 仅有一个长开放阅读框架(ORF) 5’
C E1 NS1/E2 NS NS NS NS5 3’
58
C区:编码的核心蛋白,组成病毒的核衣壳 核心蛋白抗原性强,含有多个CTL识别位点。 E1区和E2/NS1区:编码包膜糖蛋白E1和E2 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的免疫逃逸作用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60
培养特性 有严格的宿主限制性 黑猩猩为敏感动物 体外培养困难(huh7.5.1 cell line)
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潜伏期短(7~33天) 感染易于慢性化 40%~50%的丙肝患者可转变成慢性肝炎
62
部分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20%慢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硬化 肝癌患者血中抗-HCV阳性率高 HCV与HBV重叠感染易发展成重症肝炎 免疫力不稳定、不持久
63
致病机制 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 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直接损伤肝细胞 免疫病理作用 特异性CTL对肝细胞的杀伤作用
6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RT-PCR、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用于丙型肝炎的快速诊断 2.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用于丙型肝炎的诊断、筛选献血员和流行 病学调查
65
缺乏有效疫苗 缺乏特效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 IFN-α 主要预防措施 筛选供血员 控制血制品、预防艾滋 四、防治原则
6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HDV)
67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HDV为缺陷RNA病毒 球形,直径35~37 nm,有包膜
病毒颗粒内部由HDV RNA和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组成
68
基因组:ss-RNA,约1.7 kb 编码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VAg) 包膜蛋白HBsAg由HBV编码 必须与HBV共感染才能复制完整的病毒颗粒 抑制HBV的增殖,HDV亦不能复制
69
HDAg HDV形态和结构图
7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 与乙型肝炎相同 HDV感染的临床类型: 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71
感染方式: 有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两种方式 联合感染:HBV和HD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HBV感染者再发生HDV感染 导致原有的乙型肝炎病情加重与恶化
72
致病机制 可能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和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有关
7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测HDAg:检测血清或肝细胞内HDAg 检出HDAg是HDV感染的可靠证据, 也是HDV感染活动的指标
检出抗-HD IgM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D IgG 持续高效价是慢性HDV感染的指标
74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
75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呈球状,无包膜 直径32~34 nm 表面有锯齿状刻缺和突起
76
基因组:ss+RNA,7.5 kb 含有3个ORF ORF1编码功能性酶 ORF2编码衣壳蛋白 ORF3编码型特异性抗原
77
抵抗力: 培养特性: HEV对高盐、氯化铯、氯仿等敏感 在-70~8℃条件下易裂解 在液氮中保存稳定 HEV体外培养困难
可感染食蟹猴、非洲绿猴、猕猴、黑猩猩及乳猪等多种动物
7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潜伏期末及急性期病人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青壮年 潜伏期:10~60天,平均40天
79
致病机制: 病毒经胃肠道进入血流,在肝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到血液和胆汁中,经粪便排出体外。
HEV通过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作用引起肝细胞的炎症或坏死。
80
临床类型: 表现为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 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8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电镜或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患者粪便中的HEV 颗粒 RT-PCR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的HEV RNA
用ELISA法检查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
82
四、防治原则 一般性预防原则与甲型肝炎相同: 保护水源,做好粪便管理;加强 食品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无有效疫苗 无特效药物
83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HGV) RNA病毒,有包膜 传播途径与HBV、HCV相似,常与二者合并感染 致病机制尚在研究
84
本章复习题 1.试述经口传播的肝炎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2.试比较HAV、HBV、HCV、HDV和HEV五种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培养特性及传播途径的异同。 3.试述HBV的抗原抗体组成及临床意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