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合 阙 Modified 7年之前
1
第五节 寄生虫的免疫学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识别和试图清除寄生虫的反应,和免疫的基本范畴一样,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宿主对寄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遗传和种的特征。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特异性抗原的识别,是免疫活性细胞与寄生虫的抗原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其结果导致宿主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记忆反应。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常常是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下起作用。
2
一 、 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宿主感染寄生虫以后,大多可以产生获得性免疫。由于宿主种类、寄生虫虫种以及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获得性免疫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少见的一种免疫类型。动物感染某种寄生虫并获得对该寄生虫的免疫力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虫体完全被消除,并对再感染具有长期的特异性抵抗力。如大鼠感染路氏锥虫(Trypanosoma lewisi)后,只出现短时间的虫血症,接着虫体完全被消灭,出现持久的特异性免疫。
3
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获得性免疫,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消除,而是维持在低水平。如用药物消除宿主体内残留的虫体,免疫力随即消失。通常称这种免疫状态为带虫免疫。例如,患双芽巴贝斯虫的牛痊愈以后,通常仍有少量红细胞内含有虫体,此时对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如虫体全被消除,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4
3.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这一点在蠕虫感染中比较常见,一般宿主对消化道内的蠕虫的免疫反应都很有限,很难有效地消除虫体。如,肠道内的猪蛔虫,大小都有,表明对再感染无免疫力。另外,一些寄生在细胞甚至免疫细胞内的虫体(如利什曼原虫、弓形虫等)也能有效地逃避宿主的免疫消除。
5
二、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已经确认的逃避机理包括:
寄生虫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已完成了对宿主及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获得了某种(某些)自我保护的独特功能。这种独特功能就表现在寄生虫能够在可致命的免疫攻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寄生虫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已经确认的逃避机理包括:
6
(一)解剖或组织位置的隔离 有些寄生虫在长期衍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亲组织或细胞性,利用宿主的某些部位保护自己。如 1、免疫局限位点寄生虫 胎儿、眼组织、小脑组织、睾丸、胸腺等通过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离,不存在免疫反应,被称为免疫局限位点。寄生在这些部位的寄生虫通常不受免疫作用。例如:寄生在小白鼠脑部的弓首蛔虫的幼虫;寄生在人眼中的丝虫;寄生在胎儿中的弓形虫等。 2、细胞内寄生虫 3、被宿主包囊膜包裹的寄生虫 4、自然体腔内的寄生虫
7
(二)虫体抗原性的改变 1.寄生虫抗原的阶段性变化: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特异性抗原。 2.抗原变异:特定发育阶段的寄生虫,改变其表面抗原的能力。(与变异基因和虫株之间的杂交或融合有关) 3.抗原摹拟和伪装:如分体吸虫可吸收许多宿主抗原,所以宿主免疫系统不能把虫体作为侵入者识别出来。如小鼠血吸虫植入猴子体内。 4.表面抗原的脱落与更新:蠕虫虫体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结果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8
(三)降低宿主的免疫反应 1.抑制溶酶体融合与抗溶酶体酶 弓形虫、利什曼原虫能够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避免溶酶体中水解酶的作用,而在吞噬细胞内存活。 2.免疫抑制 是寄生虫释放的某些因子直接抑制了宿主的免疫应答。如锥虫感染刺激宿主产生大量抑制性T淋巴细胞,从而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9
3.补体的灭活与消耗 某些寄生虫的虫体或分泌物(酶或毒素)具有抗补体作用,能降解补体或抑制补体的激活过程;一些血液原虫产生的分泌/排泄抗原与抗体形成IC后,消耗大量的补体,从而保护虫体免受补体损伤。 4.裂解抗体 一些克氏锥虫株的锥鞭毛体能抵抗抗体依赖的、补体介导的溶解作用,在与特异抗体反应后,原虫表面的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被切除,只剩下Fab片段。而用抗Fab抗体处理虫体后,锥鞭毛体很快被补体所溶解。
10
三、寄生虫免疫的应用 两种观点: 一是药物防治为主,理由: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制苗不易,而且效果不佳;
二是免疫预防为主,理由:寄生虫与细菌、病毒一样,同样能刺激宿主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80年代以前,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持谨慎态度,然而近年来逐渐发现,寄生虫对经典的抗寄生虫药产生了抗药性;同时伴随各种生物学新技术,寄生虫免疫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各种虫体的抗原变异机理亦不断取得突破,人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免疫预防方面。目前对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有:
11
1、寄生虫虫体疫苗(1)虫体抗原苗(2)活虫苗:强毒苗、弱毒苗(从自然界筛选弱毒株;传代驯化致弱;化学或物理致弱;遗传学致弱(基因敲降))、异种虫体苗
2、分泌与代谢抗原苗 3、组织细胞苗(猪囊尾蚴细胞灭活油乳剂苗,保护率99%以上) 4、化学合成苗(合成肽苗、合成多糖苗,如疟原虫合成肽苗) 5、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6、非特异性免疫 7、基因工程疫苗(需表达载体) 8、DNA虫苗
12
第六节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
第六节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其它疾病一样,应根据患病动物临床症状的搜集和分析,但多数蠕虫病病例往往无特殊的示病症状,因此,寄生虫病的诊断应着重于流行病学材料的调查研究和通过实验诊断的手段,查出虫卵、幼虫或虫体等建立生前诊断。必要时辅以尸体剖检建立死后诊断。具体诊断要领如下:
13
(一)生前诊断 1、临床诊断:观察临床症状,分析病因。
2、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方法、发病季节、流行状况、中间宿主或传播者及其它类型宿主的存在和活动规律等,统计感染率( 即检查的阳性患畜与整个被检畜的数量之比)和感染强度(平均、最大、最小)。
14
3、病原学诊断:在各种病科中,检查病原体(虫卵、幼虫和成虫),这是诊断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包括粪、尿、血液、骨髓、脑脊液及分泌物和有关病变组织的检查。必要时可接种实验动物,然后从实验动物体检查虫体或病变而建立诊断。 4、辅助诊断及治疗性诊断:CT、X光透视、手术,在初步怀疑的基础上,进行药物驱虫试验,观察疾病是否好转。
15
5、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对于只有解剖动物或检查活组织才能发现病原的寄生虫,如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旋毛虫病、住肉孢子虫病,免疫学诊断有效。如猪囊虫病的ELISA诊断方法;弓形虫间接血疑法(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探针技术、DNA指纹分析等。 (二)死后剖检诊断:对病畜剖检,可以准确地查找到虫体,从而可以确诊。
16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 动物寄生虫的种类繁多,每种寄生虫又各有其本身的特点,同时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又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大大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对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控制和消除动物寄生虫病,达到保障养殖业发展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17
(一)防治原则 各种寄生虫病都各有其流行特点,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流行都必须具备传染源、易感动物和适宜的传播途径三个环节。因此,切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便是防治各种寄生虫病的基本原则。 1、控制和消灭感染源:在疫区,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治疗,既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可以减少病原体向自然界扩散,从而起到控制感染源的作用,治疗中的原则是“标本兼治,扶正驱邪”,即采用特效药物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当动物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要及时使用特效药进行驱虫。必要时辅以对症疗法,如强心、补液、输血等;还要注意加强护理。
18
同时对动物群体进行定期的预防性驱虫,以驱杀动物体内外的寄生虫。在非疫区,应尽量不从疫区输入动物,如必须引进时,则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检疫、治疗等措施,以免引入传染源。此外,对保虫宿主也要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
19
2、切断传播途径 阻断它的传播过程。 搞好环境卫生 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利用寄生虫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来切断其传播途径,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利用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媒介的习性,设法回避或加以控制。
20
3、保护易感动物 实行科学化养殖,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饲料保持平衡全价,使能获得足够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合理放牧,减少应激因素,使动物能获得舒服而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提高易感动物对寄生虫病的抵抗力。对于孕畜和幼畜应给予精心的护理。对于某些寄生虫病必要时用杀虫药进行预防注射或喷洒杀虫剂防止吸血昆虫叮咬。也可使用虫苗。
21
二、寄生虫病的控制 驱虫 × 控制感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动物 不生喂水生植物 × 粪便管理好 × 杀灭中间宿主
22
(二)防治措施 1.动物的驱虫 动物的驱虫就是用药物杀灭动物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驱虫按照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二种: (1)治疗性驱虫 是针对病畜采取的紧急措施,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进行,主要目的是用抗寄生虫药物治愈病畜。 (2)预防性驱虫 这是针对有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群体所进行的一种定期性的驱虫措施,不论其发病与否,主要目的是防止寄生虫病的暴发。
23
①定期预防性驱虫:根据寄生虫在当地的流行规律,在每年的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至多次驱虫。对于大多数蠕虫,通常采用一年二次以上的预防性驱虫。一次在秋末冬初进行,这是最重要的一次预防性驱虫,既可保护动物的安全越冬,又能减少翌年牧场的污染;另一次是在冬末春初时进行。有时尚可采取每季度驱虫一次。对于有些蠕虫,最好能采用“成熟前驱虫”,即趁一种蠕虫在宿主体内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用药驱除之。这样,可以把寄生虫消灭在成熟之前,从而防止宿主排出病原污染环境,并能阻断病程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动物的健康。具体驱虫时间应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和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药物的性能等因素来确定。
24
为了预防某些原虫病,也可以根据药物的持效时间,进行定期的给药预防。例如为了预防牛的双芽巴贝斯虫病,在流行地区的流行季节,可用贝尼尔每隔15d给牛群注射一次或用咪唑苯脲每隔60d给牛群注射一次。
确定驱虫对象:一是根据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资料并结合临床症状,抽检一定数量的病畜;二是根据动物体质的强弱来定。一般对于有严重疾病或孕畜在怀孕期间暂时不要驱虫。 ②长期给药预防:主要针对原虫病。如对鸡球虫病,卡氏住白细胞虫病,连续用药,能预防此病。
25
(3)驱虫时的注意事项: ①正确选择驱虫药物:正确选择驱虫药物是保证驱虫效果的重要前提。所选药物应高效、低毒、广谱、价廉、使用方便。亦可联合用药,这样可扩大驱虫范围。 ②用药量要准确:驱虫时用药量一定要准确。用量不足,达不到驱虫效果,而且容易诱发抗药性的产生;超量用药则会引起宿主中毒。为了保证用药量的准确,对驱虫动物的体重应尽量用实际称重法,无条件时应采用体尺测量估重法进行计算,尽量少用目测估重法。如通过混饲或饮水大群给药时,药物应按规定比例加入饲料或饮水中,特别应注意充分混匀。
26
③保证驱虫的安全:大群驱虫前,应先挑选少数动物进行驱虫试验,确定安全、有效后再全面铺开;尤其对未曾使用过的药物更应先做试验。
驱虫时和驱虫后应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发现中毒要及时抢救。实施驱虫时,要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对体弱、有病、怀孕的动物缓驱、分次用药驱或免驱。为了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应注意药物的禁忌、休药期等。在驱虫时,还应注意工作人员的安全,例如在使用有机磷类药物杀灭动物的外寄生虫时,要防止工作人员吸入和皮肤接触到药物。
27
④防止病原的散布:驱虫后,动物会随粪便排出大量的虫体、幼虫和虫卵,如不妥善处理,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驱虫时应将动物集中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并搜集服药后3—5d内排出的粪便和虫体,进行生物热处理以杀死病原,避免病原的散布。 治疗过程中还应当对患病动物进行精心护理,安静休息,给以足够的恢复时间。
28
⑤驱虫效果的检查:驱虫后,除观察动物的精神、营养、粪便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外,可以在给药后一个月左右抽查一定数量的动物,根据其体内虫体或虫卵的减少情况,对驱虫效果作出全面评价,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以供今后驱虫参考。
29
(二)防治措施 2.加强粪便管理 3.杀灭中间宿主和传播者(改变孳生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4.注意饲养卫生(饲料、饲草、饮水、厩舍、环境卫生) 5.建立健全兽医卫生检验制度 6.科学养畜(安全放牧、分群饲养、改变饲养方式) 7.增强动物的抵抗力 8.免疫接种 9.生物防治
30
第二章 动物蠕虫病学 第一节 概 论 一、蠕虫的形态特征与类群 (一)形态特征
第二章 动物蠕虫病学 第一节 概 论 一、蠕虫的形态特征与类群 (一)形态特征 蠕虫(vermes)为多细胞的三胚层动物,身体呈叶片状、带状或线状,两侧对称,缺真正的肢体,无体腔或具假体腔。寄生性蠕虫多寄生于宿主的内部组织器官内,故又有“脏虫”之称;也有的寄生于宿主的体表,如寄生于鱼体表的单殖吸虫;也有的蠕虫过自由生活,如涡虫及一些线虫。动物蠕虫病学(Animal helminthology)是研究寄生于家养动物,主要是家畜、家禽的蠕虫及其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
31
(二)蠕虫的主要类群 寄生于动物的蠕虫种类多,分布广,依据动物学分类系统,它们分别隶属于下列三个门。 1.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虫体多呈叶状或带状,两侧对称。缺体腔,消化道退化或缺乏,排泄系统具有细胞。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1)吸虫纲(Trematoda) 虫体不分节,多呈叶状,消化系统简单。大多数为雌雄同体,生活史简单或复杂,营寄生生活。 (2)绦虫纲(Cestoda) 虫体分节,多呈带状,无消化系统。雌雄同体,生活史复杂,营寄生生活。
32
2.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虫体圆柱形,线状,左右对称,不分节。具假体腔、有消化系统。雌雄异体,生活史简单或复杂,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3.棘头虫动物门(Acanthocephala) 虫体圆筒形,两侧对称,不分节。具吻突,上有数列小棘。具假体腔,无消化系统。雌雄异体,生活史复杂,营寄生生活。
33
二、动物蠕虫病的特征 (一)流行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 (二)发病缓慢,病程长 (三)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四)常常混合感染,症状无特异性
(五)主要危害幼畜与幼禽 对蠕虫病的诊断,目前仍以查获病原(虫卵、幼虫、成虫)为主,特别是粪便检查和死后剖检最为重要。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中,目前主要用作辅助诊断工具和流行病学调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