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自然災害 何沛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自然災害 何沛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然災害 何沛勝

2 目錄 甚麼是天災 氾濫 乾旱

3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向人類提供很多有用的資源. 自然環境可分為四大範疇: 物理性 Physical: 能源, 礦物及土壤資源;
生物性 Biotic: 森林, 魚類, 動物及其他生命資源 地貌性 Geomorphic: 平原及其他地貌 區位性 Locational: 良好的交通運輸區位, 通訊區位, 防禦區位.

4 甚麼是自然災害 自然環境是不穩定的. 人類必需學會自然界的不穩定環境所帶來的風險及改變.
極端的自然過程(現象) (氾濫, 地震或山泥傾瀉…..). 如果它的發生影響及人類的生命或財產(建築物, 牲畜), 它便有潛能變為自然災害. 自然災難 Natural disaster 是它已超出人類正常的預期(強度及頻率).

5 自然災害與自然災難的 維恩圖 對這些災害的反應, 人類社會嘗試尋求改變自然事件系統及人類所利用的區位, 生活模式及社會組織等人文系統.

6 災害的分類 地球物理性 Geophysical 生物性 Biological 氣象 Meteorological 地貌 Geomorphic
植物 Floral 動物 Faunal 暴風雪 山崩 – 石 真菌感染 細菌, 過濾性病毒, 原生動物疾病 寒潮 雪崩 – 雪 花粉熱 瘧疾 乾旱 地震 植物群襲 口啼病 氾濫 侵蝕 野草 害蟲群襲 泥土膨脹 紅潮 野免 山泥傾瀉 蝗蟲 冰雹 沙丘移動 草蜢 熱浪 海嘯 雷電及電火 火山爆發 氣溫逆增 龍卷風 氣帶氣旋 風暴

7 量度及分析天災 用六大指標(Six indicators) 來量度及分析構成天災的極端地球物理事件(geophysical events). 他們是 強度 Magnitude 始現速度 Speed of onset 持續時間 Duration 發生頻率 Frequency 地區範圍 Areal extent 地區的可靠性 Areal reliability

8 六大指標Six Indicators 強度 Magnitude 始現速度 Speed of onset 它是最重要的指標.
強度率是指‘極端’的發生事件, 並足夠引致威脅人文系統. 這便被視為天災. 例子: 黎克特地震震級 The Richter Scale 始現速度 Speed of onset 它是指由災害初出現或發出警告至最高峰時的相隔時間. 例子: 慢的發生速度 Slow-onset hazards (乾旱及土壤侵蝕) 快速的發生速度Rapid-onset hazards (氾濫, 地震)

9 六大指標 – 續 持續時間 Duration 發生頻率 Frequency 它指災害發生的整個時間. 例子Example:
乾旱Droughts: 一季至數年 氾濫Floods: 數日或數星期 龍卷風Tornados: 分鐘至數小時 發生頻率 Frequency 它指一定強度的自然事件預期再發生的時間. ‘重現期 Return period’: 每隔10年再出現一次的情況, 則再出現的機會稱為每年.

10 六大指標 – 續 地區範圍 Areal extent 地區可靠性 Areal reliability 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
例: 雪崩: 只影響較小及窄的景觀. 乾旱或氾濫: 可涉及數千平方公里. 地區可靠性 Areal reliability 某類天災在特定地區出現的可預測性. 能夠預測可以進行規劃. 例: 火山爆發: 固定的爆發點 (火山) 氾濫: 氾濫平原及河道兩岸 熱帶氣旋: 有多條無規定的路徑 地震: 不明

11 災害剖面

12 經濟發展水平與災害的影響 孟加拉 (1970) vs 美國 (1969) 熱帶氣旋 人均國民所得 ($美金) 受災人口 (百萬) 生命損失
估計損失 價值 ($美金) 受災類型 沒有名稱,孟加拉 12-13日 11月 1970 年 1971: $90 1980: $130 4.7 30000 $6400萬 損失作物, 尤以稻米及牛隻為主 間村屋被毁. 漁船受破壞及大樹倒下. 加米拉Gamille 美國 17-20 日 8月 1969 年 1971: $5000 1980: $11360 19 256 $14億2200萬 房屋被毁, 航運業受破壞(包括捕漁船及貨船); 購物中心嚴重破壞, 高速公路及鐵路受破壞, 電話線桿倒下, .汽車及貨車受破壞; 貨櫃碼頭被毁; 油井破壤; 大量牛隻損失及大片農地被毁, 學校及大學也受破壞. 社區建築物, 戲院及娛樂中心也同受破壤.

13 經濟發展水平與災害的影響 “ 約95%引致人命損失的災難是出現在佔世界2/3人口的發展中國家. 相反 ,…..不同於死亡率, 天災所引致的經濟損失是相稱於收入分佈. 約3/4的全球經濟損失郤是出現在富裕國家. (但) 發展中國家的損失收入比例郤遠遠高於……..在發展中家,災難可能出現的頻率較低但生命及相對財富的損失更具災難性, 而工業富裕的國家則絶對財富上的失較多."

14 氾濫 甚麼是氾濫 氾濫的本質 引致氾濫的因素 氾濫的影響 人對氾濫的反應 預防氾濫

15 其麼是氾濫? 氾濫: 海岸氾濫 : (超出平均海平面) 河流氾濫 (水流超出滿岸容量) 不正常的大氣情況 (例. 向岸的颶風, 龍卷風……)
地震或火山爆發引致巨型海浪(海嘯). 河流氾濫 (水流超出滿岸容量) 這是常見的災害,及經常發生在河流下游河道的任何地方. 引致原因是 大雨 (量, 持久性) 急速的溶雪 自然或人為的堤壩倒塌 其他

16 氾濫的本質 氾濫是最常見的天災 覆蓋最大的面積(災區) 引致最多的人命及財產損失 人類在氾平原上定居 氾濫的破壞 足夠的食水供應
可供農業發展的肥沃泥土 大片平地供發展 可航行的河流 (運輸) 氾濫的破壞 水淹陸地(氾濫), 社區設施, 建築物, 農作物, 通訊及交通運輸設施被淹. 氾濫後, 砂石阻塞街道, 淤塞水庫及覆蓋農田. 破壞 正常的食水, 食物, 葯物供應及居所, 這引致衞生, 健康及污染問題.

17 引致氾濫的因素 自然 人為 支流眾多 差劣的農耕方法 (水土流失) 氾濫平原 過度放牧 (水土流失) 溶雪 開鑿溝渠來改善高地沼澤的排水
 支流眾多 差劣的農耕方法 (水土流失)  氾濫平原 過度放牧 (水土流失)  溶雪 開鑿溝渠來改善高地沼澤的排水  暴風雨 開採煤礦 (土壤侵蝕)  陸地下沉 / 海水上升 在高地沒有植被覆蓋  湖泊少 粗劣的採礦方法, 引致陸地下陷 堤岸(堤防)的粗劣管理

18 氾濫的影響 日期 地方 死亡 財物損失 1968 Gujarat, 印度 1000 1963 Belluno, 意大利 > 2000
1963 Belluno, 意大利 > 2000 水壩被毁 1955 巴基斯坦及印度Pakistan and India 1700 2.27百萬畝農田被毁, 損失6300萬(美元) 1954 Kavin, 伊朗 1953 歐洲北部Northern Europe 1951 中國北部Northern China > 5000 1939 天津, 中國Tianjin, China 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1933 黃河, 中國Huang He, China 18000 受災人口360萬 1911 長江, 中國Chang Jiang, China 100000 1887 河南, 中國Henan, China 900000 黃河氾濫, 整個社區被毁 1642 340000 開封府完全被毁(滅)

19 氾濫的影響-續 氾濫對人及環境有何影響? 1. 人命損失及無家可歸 2. 農田被毁及牲口損失 3. 令交通系統 / 網絡中斷, 受阻
4. 農田的肥沃泥土被沖走 (土壤侵蝕) 5. 河流因泥砂沉積變淺 (不適合航行, 航運價值下降) 6. 令水庫的容量減少 (縮短水壩的壽命, 減低多項目標水利計劃的效用)

20 人的反應 感知 Perceptions 人如何解讀不同的災害 一系列的反應 接受災害 – 天意 嘗試預測 採取適當的行動來減少潛在的損失
利用保險來抵消損失

21 人的反應 對災害的感知 Hazard Perception 一般反應 Common Responses 1. 完全否認災台的存在 甚麼也不做
例: “它不可能發生的” 例: ‘我知道這裡約20年出現一次氾濫, 但雷電不會擊中同一地方兩次' 2. 接受災害是不可逃避的, 是自然的 例: “這裡每隔5年便會氾濫一次, 我們一起祈禱吧.” 例: “這是上天的意旨”“上天示警” 3. 災害是不可逃避的, 但可控制的. 修改引致可能氾濫的成因. 例: 在集水區範圍進行植樹計劃, 減低地面徑流

22 人的反應– 續 4. 災害是不可逃避的, 但其影響可以控制的 減低潛在的破壞
例: 建立預警系統, 提高社區的警覺, 社區撤退計劃, 房屋有特別的設計, 在氾濫區減低土地利用的密度… 離開當地: 例: 牧民的季節性遷徙, 搬往親友家居暫住, 永久的遷徙. 為可能的破壞及損失作出計劃 例: 購買氾濫保險 把損失攤分給社區 例: 災難救災基金, 政府對氾濫保險的資助, 向要求國際緊急援助 忍受損失 例: 利用本身的積蓄 5. 有些災害是人為的或為人類所強化的 改變人類的行為及土地利用模式 例: 減少貯存量, 引入低密度的土地利用分區規劃, 禁止人們在在氾濫區居住, 停止影響河道模式的挖掘工程, 在政治上, 經濟上及社會上配合……

23 人的反應– 續 但人的感知受下列因素影響: 過往災害的記錄 (強度與頻率) 傳統文化是否深厚 (對環境的觀念及看法) 社區教育水平
經濟發展及富裕的情況 社會的警覺性及預備工作 本地政府及國家政府是否願意在下列各項支出 長久性的災害防治及減少破壞計劃, 或 短期性的緊急災害救援計劃

24 人的反應– 續 這些因素強調人所居住的社會及文化架構. 事實上, 受社會, 經濟及政治情況及壓力下, 可以給人們的選擇亦相當有限.
在這觀點, 可以解釋很多看來不甚理性的人類行為. 限度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與 滿意行為(Satisfying behaviour)

25 人的反應– 續 限度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滿意行為 Satisfying behaviour
人們對外界的反應, 喜歡進行理性的選擇. 但, 很少人可以獲取完全的(資訊)訊息 很多人不知有何其他的選擇 不同人的能力不同 部份人喜愛忘記先前的痛苦記憶 滿意行為 Satisfying behaviour 人們進行選擇來達致滿意的報酬水平, 但 利用短期的爭鬥(付出最少)以獲取可能最大的水平(收益). 滿意者Satisficer 接受‘容忍’災害 逃避(免)最壞的情況 把他們的財物購買保險.

26 人的選擇 只有下列的人士對災害的回應, 可以有較多的選擇. 獲取完全的資訊. 強大的家庭網絡. 強大的朋友支援絡. 強大的財力及經濟實力.

27 預防氾濫 氾濫管理策略 (Flood management strategies) 預防氾濫的方法 例子Example
行為上 Behavioural 結構上 Structural 例子Example

28 氾濫管理策略 在管理災害的影響時, 個人只可做個人的準備及購買保險, 其他的實在有限.
氾濫管理(Flood management) 應該是集體的行動及應由政府(地方及中央)所協調或組織. 很多國家只在災後提供緊急救援及災後重建, 因為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要面對公眾大量的, 互相衝突的素求. 經濟較富裕的國家, 政府除提供災後的緊急救援及災後重建外, 亦能進行一系列的行動來預測, 預防, 把災後損失減至最低.

29 災害管理的12項行動 1. 為農民及工業家進行氾濫保險支助津貼 2. 利用現有的政府法例, 保証規劃者在規模 劃時進行合適的預防氾濫措施.
1.      為農民及工業家進行氾濫保險支助津貼 2.      利用現有的政府法例, 保証規劃者在規模 劃時進行合適的預防氾濫措施. 3.      發展一個定訂氾濫的標準. 4.      改善預測氾濫的系統. 5.      強制購買氾濫保險計劃 (類似汽車的第三 類保險). 6.      政府支持地區議會的氾濫控制計劃, 研究 及加固工程.

30 災害管理的12項行動 – 續 7. 利用社區教育計劃來發放關於氾濫資訊及所有能減 少損失的方法..
7. 利用社區教育計劃來發放關於氾濫資訊及所有能減 少損失的方法.. 8.      研究並界定主要氾濫區, 制作各類的氾濫資訊圖表 及描述其代表意義. 9.      利用土地分區條例規定氾濫區為低密度土地利用. 10.  發展氾濫警報系統, 對不同的氾濫高度進行不同的 行動. 11.  向地區的緊急救援提供撥款 12.  對氾濫區的遷徙及重建提供撥款.

31 管理策略 地區政府 國家(中央)政府 預測 3, 4, 8, 10 3, 4, 8 預防 2, 6, 8 6, 8 減低影響 1, 5, 7, 9, 10 1, 5, 7 救援及重建 11, 12

32 預防氾濫的方法 行為上 結構上(建設上) 接受損失(第三世界) 社會救濟基金 購買氾濫保險 建立氾濫預測及警報 建造水庫 (建造水壩)
擴濶, 挖深河道 修直河道 加固河堤 氾濫排洪渠, 排洪區 攔河壩 氾濫平原分區規劃 植林

33 個案研究: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計劃 區位: 倫敦中部 痛苦事件: 1928 (14 人死亡), 1953 (300人死亡) 原因:
個案研究: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計劃 區位: 倫敦中部 痛苦事件: 1928 (14 人死亡), 1953 (300人死亡) 原因: 英國南部緩緩下沉 世界海平面漸漸上升 特別天氣 (由北海吹向倫敦的東北風) 時間: 十月至三月 (高潮及上湧浪)

34 個案研究: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計劃 計劃: 1982年完成 區位: 泰晤士河禾域段 建築: 警報系統:
個案研究: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計劃 計劃: 1982年完成 區位: 泰晤士河禾域段 建築: 由四閘組成, 當海水湧入可能氾濫時, 平日裝於河床的鋼閘會拉上來形成一鋼牆. 正常情況, 它會沉於河床, 河流可供船隻在自由航行. 而河岸亦被提高及加固. 警報系統: 預期氾濫4小時前, 會在電視及收音機發出廣播. 倫敦氾濫前1小時, 河岸區的警報器會發出警號, 及 警察會用揚聲器呼籲巿民往安全的地方.

35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

36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

37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

38 泰晤士河防濫水閘

39 乾旱 Drought 其麼是乾旱? 為人類帶來甚麼問題. 人在做成乾旱中扮演甚麼角色 人對乾旱的感知與反應

40 甚麼是乾旱? 地球中超過1/3的土地為乾旱或非常乾旱. 荒漠: 年均雨量少於250毫米 乾旱的定義: 乾旱可被分類為三類:
“一段不正常或不預期的少雨期, 引致生態平衡出現破壞.” 蒸騰或直接蒸發的水大於泥土中所存有的水之情況. 以某一特定作物在一特定環境生長所需的水份來界定, 若不足者為乾旱. 乾旱可被分類為三類: 由乾旱氣候所形成的永久乾旱(Permanent drought). 每年季節性乾旱氣候所成的季節性乾旱(Seasonal drought) 由於降水的差異變化(variability)及不穩定(unreliable)而形成的乾旱.

41 對人類所帶來的問題 乾旱的影響: 人類的生活及其生活模式 作物與牲畜 自然植被及野生動物 泥土 人口數目及人口分佈

42 人在做成乾旱中扮演甚麼角色 災害事件的發生, 人類的成份比地球的物理性質所引致的還重要. 有些因素影響著天災對人類的影響
受影響地區的人口密度, 受災地區人民先前的經驗, 應付天災的傳統 預測天災的精確度, 其他警報,, 預防計劃及疏散計劃的效果, 地區政府, 國家政府及國際上的緊急救援及長期援助的速度及效果, 受災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43 人口增長的影響 人口增長對環境帶來的壓力亦不斷增加. 這壓力增加了人為引致災害及災難的風險. 例子:
大規模的伐林(亞馬遜森林)影響世界氣候的平衡(氣候改變). 植被被清除, 在大氣中使用大量化學品, 空氣被污染等,干擾(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及食物網. 在半乾旱地區的邊緣進行農業耕種, 增加了乾旱, 氾濫及土壤侵蝕的風險.

44 政府觀點 Governments’ View
人對乾旱的感知與反應 政府觀點 Governments’ View 牧民觀點 Nomads’ View 1. 牧民只是進行永無休止, 漫無目的地尋找草原. 1. 我們只是跟隨傳統的路線遷移, 這是在充滿風險的環境中最佳的生活方法. 2. 我們必定要限制這無需要的移動, 好讓我們能徵收稅款及使用他們的勞動力. 2. 我們必需要跟隨氣候的改變而自由地按固定的路線移動. 3. 我們可以鼓勵牧民飼養牲畜作銷售圖利, 而我們亦可從他們貿易中得益. 3. 我們沒有興趣出售牲畜. 牠們向我們供給一切生活所需, 且牠們是財富的象徵. 發生主要乾旱 4. 人命及動物的損失令人震驚. 我們必需解決乾旱的問題. 4. 乾旱與飢荒經常發生. 它是我們面對的風險之一, 我們會接受的. 5. 我們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來克服食水短缺的問題. 5. 新的水源是可靠及方便的. 我們必需改變路線. 6. 牧民的牲畜非常不健康及有疾病. 我們可以善牠們的質量. 6. 新的葯物能保護我們的牲畜. 現在, 我們可以飼養更多, 因牠們因疾病而死的數目減少. 過渡放牧及氣候改變引致荒漠化增強 7. 牧民的牲畜太多, 牧草根本不能支持. 我們必定要減少牠們的數目. 7. 牧草越來越差. 很多牲畜可能因此而死, 我們必需飼養更多的牲畜. 主要乾旱 8. 牧民被指令荒漠擴大. 他們一定要永久定居下來. 8. 我們傳統的土地情況已是無望了. 我們必需尋找更佳的草地. 9. 現在, 我們已無法協助牧民, 我們不能令他們重回往日的舊生活. 9. 我們的牲畜群已被毁. 我們無可選擇, 只能在難民營中索取食物.

45 政府的行動 Governments’ Action
人對乾旱的感知與反應 政府的行動 Governments’ Action 牧民的行動 Nomads’ Action 進行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劃(牲畜) 他們退回在乾旱時傳統的求生方法. 進行研究如何改善天然水源的途徑. 他們遷往難民營, 令他們依賴外來的食物. 當危機過後, 說服牧民改為定居的農民. 增加牲畜群, 引致過渡放牧. 嘗試控制牧民(生活). 傳統生活沒有任何的改變. 早期的殖民者根本忽視遊牧民族. 比正常出售更少的牲畜 挖掘深井及儲水池. 牲畜群集中在新井口, 引致附近的土地過渡放牧. 殖民者開發領土的邊緣. 向南遷往數百公里, 引致他們與當地的永久農民發生衝突. 殖民者嘗試建立牲畜巿場. 給與牧民高價, 鼓勵出售牲畜. 只出售少量動物, 通常是最差的. 他們變得土地損失得更劇烈.


Download ppt "自然災害 何沛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