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推拿学》 主讲:王新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中医骨伤推拿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推拿学》 主讲:王新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中医骨伤推拿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推拿学》 主讲:王新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中医骨伤推拿教研室

2

3

4

5 第一章 概述、推拿简史 推拿: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第一章 概述、推拿简史 推拿: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推拿学:是研究中医推拿起源、发展、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6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 中医学是构建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7 中医学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8 玉兔捣药

9 二、名称演变: 古称按摩 现称推拿

10 背 景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明以前又称作按摩、按跷、案杌等。其中按摩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11 背 景 推拿一词的出现,不单纯是名称的改变,更深一步看,它体现了人们对手法的提高和这一治疗方法的发展。

12 背 景 早期的按摩疗法,手法种类很少,而且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治疗范围很少,就手法来说,常用的就是按和摩两种,按,即“按而留之”,亦即单纯的向下用力,摩法则是在体表做环形摩擦,属平动范围。

13 背 景 按摩这一名称逐渐被推拿这个更为明确的概念所取代。因此,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飞跃。

14 三、目前名称的争议(讨论): 赞成用推拿的观点: 1、国家教委认可推拿。 2、百科全书命名为推拿。 3、对外交流不至于引起误解。
赞成用按摩的观点: 任何手法都有按和摩的动作。

15 四、推拿起源: 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本能的按压、抚摩。

16 四、推拿起源: 人类为了生存,双手在他们充满伤痛的躯体上,进行过无数次的按压,抚摩,这些简单的本能的动作,就可视为推拿的起源。

17 当时的两部医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医学地理论体系,而且确立了按摩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18 人类治疗手段的演变过程 1.最早均属物理性治法,如 按摩,针灸,热敷等; 2.自然药物的治疗作用 3.化学药物 4.生物药物。

19 结论 从物理疗法到自然疗法到化学药物,再到生物药学标志着医学地进步和发展。但这些药物又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产生了很多药源性疾病,使人们认识到药物副作用的危害性,这样通过反思,医学界对人类传统古老的物理性质的治疗又逐渐重视起来,因为这些疗法一般都无副作用,病人无痛苦,且于治疗与预防于一体,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20

21 第二节:推拿简史 先秦至两汉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建国后 近年来

22 先秦至两汉时期 推拿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医疗实践。

23 先秦至两汉时期 1.推拿是当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内经》中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脘痛等。

24 先秦至两汉时期 当时的名医扁鹊指导徒弟运用按摩,针灸,成功的抢救了尸厥患者,

25 2.最早的按摩工具:在《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针灸的针具中,也描述了最早的推拿工具。

26 即“九针”中的“圆针”“鍉针”。这两针的特点是不刺入皮下,只在体表揩摩。

27 3.推拿发源地:《素问.异法方异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以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28 这里地“中央”据考证属河南洛阳一带,由此可见,按摩最早发源于河南洛阳附近。

29 4.现存最早的推拿处方: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最早的推拿处方,处方曰:“令病者北火灸之,两人为摩其尻,癃已。”

30 5.著作: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此书已失传。

31 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最早出现了“膏摩”的记载,由此可见,在先秦两汉时期推拿疗法已被广泛运用。

32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 溢死”的方法:
将自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井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33

34

35 魏晋隋唐时期 1.医政设置:在这个时期,推拿医政设置开始出现,表现在设立了按摩专科,且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36 魏晋隋唐时期 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之称,唐代又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等级。

37 2.教学活动:此时开始了最早的推拿教学活动,按摩博士在按摩师、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38 3. 自我按摩盛行:在此时期自我按摩盛行,近代的《抱朴子. 内篇
3.自我按摩盛行:在此时期自我按摩盛行,近代的《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已佚,隋代的《诸病源侯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的广泛开展,说明按摩疗法不仅重视治疗,也重视预防。

39 4.膏摩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进行按摩时,先涂上中药制成的膏,这样使得膏摩方法有了进一步发展。膏摩即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借手法使药力渗透到体内,膏的种类很多,如丹参膏,乌头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病情不同辩证选用不同膏剂。多为单味中药制成的膏。

40 5.治疗范围: 此时期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唐六典》说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

41 6.与国外的交流: 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繁荣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

42 宋金元时期: 1.治疗范围的扩大:宋金元时期,推拿的治疗范围更加广泛,除了用于外感、眼科及急救外,突出表现在开始运用按摩催产法。据记载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当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接间生一男子”。母子皆无恙,其家惊喜拜谢,敬之如神。

43 2.重视手法研究: 此时期不仅治疗范围广泛,而且手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人们发现手法方向不同,对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于是开始重视对推拿手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研究。通过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使人们对推拿治疗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4 明代: 1.按摩与推拿并称: 明代是推拿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出现推拿一词,并出现了按摩和推拿并称的局面。在此时期的两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龚云林著)《小儿推拿秘要》(明代周于藩著)最早提出了“推拿”这一概念,(另一观点,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于一九五四年著《幼科发挥》一书中开始提出推拿一词,比上观点提前半个世纪)因此,可以说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的。

45 2.形成小儿推拿体系: 明代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表现在两方面:①小儿推拿的穴位与成人不同,即有点也有线和面②小儿推拿的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46 3.著作: 明代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其中《小儿按摩经》(作者:陈氏,佚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47 清代 1.民间发展 出版专著:清代,出版了很多推拿专著,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钝的《小儿推拿直录》,明代周于藩,清代张振军重编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于推拿法》,此外,在非推拿专著中,如《理渝骈文》,夏鼎著的《幼科铁镜》,等著作,也有关于推拿的介绍。

48 2.伤科八法: 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做了较系统的总结,吴谦编著的《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说明推拿对伤科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密切相关。

49 清末至解放前: 在推拿发展史上,清末至1949年可以算是推拿的低潮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非但不重视,反而强制予以取缔,这就是臭名昭著的1929年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

50 推拿在民间发展,上海推拿名家丁季峰医生发明了滚法。

51 解放后 1.五十年代: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推拿得到重现。五十年代后期,56年上海开设了推拿训练班,58年成立了推拿专科门诊部,还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邀请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拿专业人材。

52 2.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上半期,推拿队伍初步建成,推拿麻醉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53 3.七十年代: 由于客观需要,即广大人民群众确实需要推拿疗法治疗疾病,于1974年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第一个成立了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国家政策稳定,推拿事业得到稳步发展,1979年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针推系,为培养推拿专业人材创造了条件。1979年在上海首次召开了全国性推拿学术交流会,一百多位代表参加,交流论文九十八篇,自此开始推拿事业在全国逐步得到了发展。

54 4.八十年代至今: 1987年,全国成立了推拿学会,并进行学术交流会四次,很多中医学院成立了针推系,且很多省市派出了高职称的推拿教师和医生出国讲学行医,使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的推拿治疗有了广泛的了解和兴趣。从而在国际上兴起了中国的“推拿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推拿疗法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也为世界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55 综观推拿的发展史,推拿是一种最古老的疗法,它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当今,它作为一种最年青,最有希望的未来学科,已引起国际卫生界的重视,因此,古老的推拿疗法,必须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56 新疆推拿发展的现状 新疆推拿发展的现状

57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推拿实验室

58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推拿实验室

59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推拿实验室

60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推拿实验室

61

62 第二章推拿学的特点、推拿意外、禁忌症 一、推拿学的特点 1、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础: 2、中西医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指导: 3、治疗范围宽、有严格的禁忌证:

63

64 二、推拿治疗意外 1、推拿意外 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更是一种无创伤疗法。然而它毕竟是一种外力作用于人体,如果操作错误,患者体位不当或者精神过于紧张,就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轻者影响推拿疗效,重者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65 2、推拿意外发生的原因 ①诊断不明或误诊; ②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 ③手法操作或者选用不当; ④末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66 3、推拿意外的避免 ①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避免误诊误治而发生意外; ②提高手法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特别是一些旋转、扳、牵拉等运动关节类手法;
③在治疗时需注意有适当的体位。这样就可以预防推拿意外的发生。

67 推拿禁忌症 1.各种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 3.恶性肿瘤的患者。
4.骨结核病、化脓性疾病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证。

68 5.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脑出血的患者,应在出血停止2周后再行手法治疗。
6.手法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皮肤病等,患处暂不行手法治疗。 7.严重心、脑、肺、肾等器质性疾患。 8.妇女在妊娠期、月经期,其腰骶部和腹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9.剧烈运动后、饥饿或极度劳累时,及体质极度虚弱的患者。

69 三、推拿学的学习方法 1、学习和掌握好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2、学习好手法和功法。 3、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70 第三章: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 第一节:推拿的作用原理 一、舒筋通络(松)、行气活血(动)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71 伤筋 伤筋:是指人体软组织的损伤。 伤筋无论是急性或是慢性,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状。
从实际经验中得知,疼痛和肌痉挛是伤筋中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痉挛,凡有肌痉挛又势必疼痛。

72 伤筋疼痛病理变化: 损伤后 血离经脉 经脉受阻 气血流行不通 不痛则痛 疼痛。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通”,使其“通则不痛”。推拿疗法治疗伤筋有其独到之处。

73 疼痛和肌痉挛是伤筋中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
伤害性刺激 疼痛 肌痉挛 疼痛和肌痉挛是伤筋中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

74 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痉挛也就解除;如果使痉挛的肌肉松驰,则疼痛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我们的治疗目标应针对疼痛和肌痉挛这两个主要环节,打破恶性循环,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痉挛也就解除;如果使痉挛的肌肉松驰,则疼痛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75 推拿即可以解除肌痉挛,放松肌肉。 也能解除引起肌痉挛的原因,消除疼痛。做到标本兼治。因此推拿是治疗伤筋的有效方法。

76 推拿放松肌肉(舒筋)的机理 1、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2、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耐痛阈;
3、拉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77 推拿消除疼痛(通络)的机理 1、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其修复。 2、加强循环,促进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及渗出物的吸收。
3、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则可直接帮助松解粘连。

78 既然原发性压痛点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原发性压痛点的寻找要认真仔细,力求定位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
原发性压痛点 损伤部位 治疗关键 既然原发性压痛点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原发性压痛点的寻找要认真仔细,力求定位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

79 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

80 行气活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动”的特点。 一是促进肢体组织的活动; 二是促进气血的流动; 三是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

81 手法可促进肌肉舒缩活动 ,当肌收缩组织间压力增高,推动静脉血回流,肌舒张组织间压力降低更多动脉血通过毛细血管网流向静脉,促进了软组织内血循环使血流量显著增加,这样肌肉的一紧一松尤如“水泵”推动血液活跃了血循环,可起活血化瘀,瘀去而生新的作用。

82 生理学泊肃叶公式: R=8Ln/ r ( L:血管长度 n:血液粘滞性 r:血管半径) Q=PA/R ( Q:器官血流量 PA:主动脉压力 R:血流阻力 ) 当手法解除肌肉的痉挛后,肌肉内的血管半径就扩大,血流阻力变小,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83 行气活血:通过 “动”可推动气血的流动,气血得以畅通,以促进瘀血的吸收,因此可以说是动则通,通则不痛。

84 二、理筋整复(顺)、滑利关节(利) 对于在触诊中发现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镨位逆乱,要及时回纳纠正,使筋络顺接,才能气血运行流畅,通则不通。肌肉、肌腱、韧带完全破裂者,须用手术缝合才能重建,但部分断裂者则可使用适当的手法理筋,使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然后加以固定,这可使疼痛减轻和有利于断端生长吻合。

85 对软组织损伤来讲触诊即是检查的手法也是治疗的手法,通过手指细心触摸,拈捺忖度(拈:即年,用手指搓捏;捺:即钠,用手按;忖:揣度,思量,拈捺忖度:即手摸心会),从摸得的形态、位置变化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损伤的性质。《医宗金鉴》手法总论中说“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86 理筋整复常用于以下疾病: 肌腱滑脱者, 关节内软骨板埙伤者, 腰椎间盘突出者, 脊柱后关节错位者, 骶髂关节半脱位者等等。

87 理筋整复可使经络关节通顺,达顺则通,通则不痛。
也可使关节滑利,达利则行,行则常。

88 三、调整脏腑(调)、增强体质(健) 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正邪关系这一角度上讲,它是正气与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正气胜于邪气,从而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89 手法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有三个途经: 1、在体表的相应穴位上,施以手法,是通过经络的介导发生作用的;
2、脏腑的器质病变,是通过功能调节来发生作用的; 3、手法对脏腑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90 手法操作要辩证得当。推拿手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激发机体的抗病因素,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91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虚泻实实际上就是扶正祛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用于虚症的补法即扶正,用于实症的泻法即祛邪,扶正与祛邪,虽然治法不同,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

92 第二节:推拿的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要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推拿临床,辩证论治体现在推拿临床时为辩证施术(力)。做到治病求本,“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93 二、标本兼治、缓急兼顾 治本是根本法则,但临床上某些疾病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时间,就应该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治标病,后治本病。标急者,先治标病,后治本病。 例如:腰肌劳损患者,又出现急性腰扭伤,应先治标病急性腰扭伤,待急性腰扭伤愈后再治本病腰肌劳损。

94 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推拿治疗是一种运动疗法。不论手法对机体的作用方式,还是指导病人进行功法训练,都是运动。推拿“以动为主”的治疗原则,是指在手法操作时,或指导病人进行功法训练时,应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病理状况,确定其作用力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动作的徐疾和活动幅度的大小。

95 适宜的运动方式,是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同时,推拿治疗在“以动为主”时,也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一是手法操作时医生和病人都应该保持安静,思想集中,动中有静;二是推拿治疗及功法训练后,病人应安静休息,使机体有个自身修复的过程。

96 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推拿的定义及推拿学的定义,推拿学的发展源流,推拿学的基本特点、推拿的禁忌症。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
要求掌握推拿及推拿学的定义,推拿的禁忌症,推拿的作用原理。熟悉推拿的治疗原则。

97 复习题: 1、何谓推拿及推拿学? 2、推拿有那些禁忌症? 3、推拿的作用原理?


Download ppt "《推拿学》 主讲:王新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中医骨伤推拿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