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3 朱熹 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王守仁 程颢 陆九渊 程颐

4 【课标要求】 【学习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5 知识结构 宋明理学 理学的发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6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1、必要性 2、可能性

7 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儒教的正统地位。 思考:理学产生的必要性
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老二家的压力。 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儒教的正统地位。

8 唐宋之际重建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思考:理学产生的必要性
唐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但人伦破败,世风日下。单以唐代王室为例,荒淫无耻,乱伦败德,父子兄弟相残,层出不穷。唐宋之际,异族崛起,列国纷争,各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也渗透到汉文化之中。总体上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在文化上处于纲常松弛,道德式微的状况。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 唐宋之际重建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9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教的地位。 1、必要性 2、可能性 唐宋之际重建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北宋时期,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

10 【知识理解】 理学和佛教道教的关系? 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佛道儒三教的关系: 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吸收、融合

11 二、理学的发展: 根据以下要求阅读教材: 1、理学的概念。 2、找出理学创立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并说明他们的历史地位。 3、划出各个思想家的思想成果。 4、理学有哪些流派。

12 二、理学的发展: 1、理学的概念: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13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旧人教版教材 宋明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又叫道学。主要有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物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而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现代汉语词典

14 C 【概念理解】 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B、将儒家思想神学化
D、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15 二、理学的发展: 2、理学的代表人物 北宋五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开创者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地位 北宋五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开创者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16 二、理学的发展: 判断以下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位思想家成就? 张 载 朱 熹 王阳明 程 颢 程 颐 陆九渊
1.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天,道,性,心,准确表达了理学基本宗旨和精神。 张 载 2.提出“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朱 熹 3.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只在“致良知” ,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 4.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程 颢 程 颐 5.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

17 理学: 心学: 气学: 程朱 陆王 张载 4、理学的流派: 蜀学 ——苏轼 新学——王安石 其他流派

18 PK 探究活动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鹅湖之会 资料回放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学术辩论,史被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19 探究活动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未有天地之先,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未有天地之先,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20 探究活动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发展;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21 探究活动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学 心学 不同点 本体论 哲学范畴 修养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强调“格物致知”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外物求”理”) (通过内心的反省)

22 牛刀小试 判断以下材料各自的归属?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心学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一理。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7.“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心学 理学 心学 理学 理学 心学 心学

23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探究活动2 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链接: 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认识:  1)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24 探究活动2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链接: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儒家强调入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天下。 认识:  它重视道德教化,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自立自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5 感悟历史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贞洁牌坊

26 感悟历史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 时究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 时究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27 感悟历史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8 本课总结 知识结构 本课要旨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 是万物的本原,强调 内心的修养。
背景:儒学的困境 儒学复兴运动 宋明理学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理学的发展

29 B B A 练习巩固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B B A

30 A B B 练习巩固 4、在唐代的皇室公主中,有22位再婚,4位结了3次婚。而贞洁守寡的教条成了官方的一项制度却开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D、清朝 5、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6、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 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C、气者,理之所依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D、良知既是天理 A B B

31 D C 练习巩固 7、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五子开创立了理学 B、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8、王阳明创立心学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程朱理学 B.加强内心修养 C.维护封建统治 D.上升为统治思想 D C

32 B A 练习巩固 9、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 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 10、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B A

33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封建统治秩序; 是对立关系。 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1、材料1中的“天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封建统治秩序; 是对立关系。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34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 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可取的一面: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 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③崇尚道德,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35 自然规律 谢谢大家! 社会 规范 八荣八耻 三纲 五常 心即理 良知 灵明 心中


Download ppt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