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 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 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 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 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 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 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 (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 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 《美芹十论》与《九论》,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 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 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 弃 疾 简 介 1

2 人物生平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职业: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 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 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 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 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 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 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1

3 人生经历 青少年时期 (23岁南渡以前 ) 青壮年时期(23-42岁 一生中游宦时期) 中晚年时期(43-63岁 归隐期)
青壮年时期(23-42岁 一生中游宦时期) 中晚年时期(43-63岁 归隐期) 晚年时期(64-68岁 )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 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 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 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 ,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 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 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 词 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 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1

4 主要成就——文学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 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 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 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 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 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 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 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 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 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的 鼓舞力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1

5 主要成就——艺术 在意象的使用上, 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 统词作中常见的兰 柳花草及红粉佳人 为点缀:与所要表 达的悲凉雄壮的情 感基调相吻合,在 他的笔下所描绘的 自然景物,多有一 种奔腾耸峙、不可 一世的气派。如“峡 束苍江对起,过危 楼、欲飞还敛” (《水龙吟》) 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1

6 主要成就——书法 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曾 经过元朝赵孟頫,明黄琳、项元沛,清朝永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 1

7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1

8 作品赏析·创作背景方面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自 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 作者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议论抗金复国, 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 鹅湖。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 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 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 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 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 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 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1

9 译文: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 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 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1

10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老大那堪说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
那堪”二字,力重千钧,意蕴极为丰富。 首句是以沉郁之语直抒作者胸怀。 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豪放中带着沉郁的。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用与陈亮同姓的古人故事, 这一句不仅显示出作者与陈亮意气相投, 而且还分 别开启下面两句,文气流贯,脉络清晰。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表现出二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以及无人了解的苦闷。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 这是全词情感的高潮部,仍然是豪放中见沉郁的特点。 1

11 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此句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怒之情。 事无两样人心别。 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 。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这一句可以说是下片中义愤填膺情感的顶点和高潮。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词人连用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说的不平。 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运用典故: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 看试手,补天裂。 运用典故:女娲补天 。 表达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1

12 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 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 容丰富,形象鲜明。值得提出的是,这首词始 终注意描绘和歌颂陈亮这一胸怀大志的人物形 象。就全词来看,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以下 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赞美陈亮的宽 阔胸怀与远大理想; 二是通过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富贵"的蔑视来突 出陈亮的高尚品格; 三是通过陈亮的言论"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歌颂 陈亮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坚定立场。 1

13 具体内容分析 上阕 (内容方面)写友情。前四句以陈登、陈遵作比, 说明作者与陈亮思想一致、情投意合的深厚友谊。 中三句写他们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 情操。后四句写他们为国事担忧而发的恢宏议论 以及因无人响应而产生的牢骚。 (写作特点方面)采用了即景叙事的艺术手法 (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 事的烘染或铺垫)。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 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 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 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 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1

14 下阕 (写作特点方面)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 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抒胸臆的 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 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 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 (内容方面)论国事。用赋体直抒胸臆。抒发对南宋统 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前四句 从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尖锐矛盾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祖国 遭受分裂这一严重问题。实际上是对“南北分裂,已成 定势”这一投降主义谬论的批判。中间四句,通过千里 马的遭遇,摆出了人材不得重用却又高喊搜罗人材以致 堵塞了收复中原的通路这一严酷现实,揭露了投降派坚 持屈辱求和打击抗战派的反动政策。最后四句,通过" 男儿到死心如铁"和"补天裂"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 了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决心。 1

15 艺术手法赏析 1、全词慷慨悲歌,雄放苍凉,音节铿锵,读之字 字响亮,如金石掷地。、词中表现的辛、陈情谊 深挚动人。杜甫曾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表 达他对李白的情谊,而辛弃疾后来在为陈亮写的 祭文中亦有“人皆欲杀,我独怜才”之语。李杜友情 传为千古佳话,四百年后的辛、陈情谊,同样令 人唏嘘感叹。 2、词中用典灵活多变。以文为词,用典如水中着 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 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把即景叙事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写景、 抒情、用典、使事结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 息。) 1

16 谢露:人物背景 吴勇园:翻译 冯昕(组长)、李棋:赏析 韦力文(韦秘书) :PPT整合、链接 马菊:主讲 1

17 谢谢观赏 1


Download ppt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 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 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