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2 【概述】 (一)病名概念 颤震又称振掉、颤证、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本病老年男性发病较多。

3 (二)源流 (三)范围 西医学中的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帕金森氏病)、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4 [证候特征] 本病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甚至不能持物为其共同证候特征。本病发病缓慢,始则头摇肢颤,不能自持,甚至头与肢体震颤不已;继而肢体不灵,行动缓慢,表情淡漠、呆滞;终则口解流涎,甚或卧床不起。

5 【病因病机】 肝肾阴亏 气虚血少 痰热动风 本证有虚有实,而虚多实少。虚为肝肾阴亏,气血衰少,筋脉失养;实为风火痰热内盛,经脉受扰。其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

6 【诊断】 1、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7 【鉴别诊断】 本病与瘛疭相鉴别,瘛疭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常伴发热神昏,两目上视,头、手颤动;而颤证则为慢性疾患之一,以头摇手颤难以自制为主证,一般无发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及发病经过,则不难鉴别。

8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对本病辨证,主要应分辨标本虚实。肝肾亏损,气血衰弱为虚,风火痰扰动筋脉者为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者也不少;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为标;久病年老者多虚,暴发体壮者多实。另瘀血阻滞经脉,筋脉失养也可致颤震,临床宜注意辨识。

9 二、治疗原则 以填精补髓、益气化瘀为治疗大法。虚证以滋养肝肾,补养气血,熄风定颤为治法;实证则以化痰清热,熄风止颤为治法;虚实夹杂则标本兼顾,但始终离不开熄风。熄风多从肝论治,或清肝或养肝则视证之虚实而从之。

10 三、分证论治 1、肝肾亏虚 主证:颤振日久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肢体麻木,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大补阴丸合六味地黄汤。 加减法:大定风珠、滋生清阳汤、滋荣养液膏亦可随证选用。

11 2、气血两虚 主证: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印或暗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活络。 方药: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加减法:气虚甚伴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虚夹痰者,可加瓜蒌、胆南星、竹沥、菖蒲、远志等;心悸失眠健忘甚者,以归脾汤加减,人参倍用;便秘时重用当归,并加肉苁蓉、火麻仁;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地龙;血虚甚者,与四物汤合用。

12 3、痰热动风 主证: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晕口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导痰汤合天麻钩藤饮。 加减法:若属痰湿内蒙而见胸闷昏眩,恶心,呕吐痰诞,肢麻颤振,手不能持物,甚则四肢不知痛痒,咳喘,舌胖有齿痕,苔厚腻,脉沉滑者,宜二陈汤加煨皂角1克,硼砂1克,胆南星2克,以化痰浊,定颤振。

13 【转归和预后】 本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为原发,一般治疗较为困难,预后欠佳。但体质强盛,表现为标实之象,且病程较短的病人,若治疗得当,可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14 【预防和调摄】 1、生活起居节制,保持精神愉快; 2、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及暴饮暴食,戒除烟酒; 3、适度参加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Download ppt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