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附錄二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附錄二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附錄二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2 授課大綱 作者 題解 郁永河採硫始末 《裨海紀遊》簡介 〈北投硫穴記〉段落要旨 〈北投硫穴記〉文章優點 郁永河詩選 裨海紀遊月曆‧衛星篇
本課結束

3 作者 郁永河,字滄浪,清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詳。
郁永河為縣學生員,性喜遊歷。康熙三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在福建省官府擔任幕僚,公餘之暇,遍遊全省山水勝景,而以未至臺灣為憾。 圖片來源:

4 作者 康熙三十五年冬天,福州火藥庫失火,燒毀庫存的五十多萬斤火藥,福州官方必須負責賠補,乃決定派人至北投採硫以製火藥。郁永河自願前往。
次年正月,由福州出發,乘 船經澎湖抵臺南,而後走陸 路北上抵北投,隨即進行煉 硫工作。其間遭遇癘疫、暴 雨、颱風的侵襲,幾乎前功 盡棄,郁永河仍不畏勞苦, 勇於任事,終於在十月完成 任務,返回福州復命。 中國戎克船 (郁永河搭乘這種船渡海來臺) 圖片來源:

5 作者 郁永河的文章清新簡潔,情韻生動。常隨文詠詩,頗能渲染文中所述之情境。尤其是《裨海紀遊》中的〈臺灣竹枝詞〉與〈土番竹枝詞〉,刻劃臺灣地理、人文特色及平埔族的風俗民情,最為質樸深切。 著有《裨海紀遊》、《海上紀略》、《番境補遺》等書。 圖片來源:

6 補充:竹枝詞 本是流行於四川一帶的曲調,唐時劉禹錫加以剪裁,後傳於世。形式多為七言絕句,用語通俗輕快,內容多為當地風俗或男女情愛,為民間流傳的一種詩歌形式。 臺灣有竹枝詞,始自郁永河的引進,可謂不爭之論。郁永河以宦遊的姿態,審查當時風物,寫下〈臺灣竹枝詞〉十二首及〈土番竹枝詞〉二十四首,為臺灣竹枝詞播下種籽,開「不問腔調、不計格律」的竹枝詞先河。 授課大綱

7 題解 本文選自《裨(ㄆㄧˊ)海紀遊》。裨海,即小海的意思。標題為後人所訂。
作者描述自己受命來臺,僱工到北投採硫、煉硫時,親訪硫磺產地所見到的特殊景觀。全文以尋訪的路線為經,以各個景點為緯,鋪敘出豐富奇險的硫穴之旅。

8 題解 《裨海紀遊》是郁永河旅臺經驗的紀錄,他感於來臺機會難得,故詳細記下見聞。
全書以採硫任務為主軸,包括由福州至臺南,由臺南至北投的旅途,以及在北投煉硫的經過。書中描述臺灣的山川形勢、物產氣候、史地沿革和風俗民情,為三百年前的臺灣留下珍貴的紀錄,是風格獨具的遊記,也是郁永河採硫之餘的另一收穫。 授課大綱

9 改寫自楊龢之譯注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
郁永河採硫始末 改寫自楊龢之譯注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 圖片來源:圓神出版社

10 郁永河採硫始末 ◎性好遊歷,遍遊八閩 郁永河性好遊歷,自康熙三十年春天入閩,到第二年任王仲千的幕賓止,已遊遍建寧、延平、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等地。其後兩年間,又因職務之便,至邵武、汀州遊覽。短短數年之間,已走遍福建山水優美之處,而以無緣至遠在海外的臺灣為憾。 圖片來源:《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福建疆域圖。清領初期,臺灣的行政層級是福建的一個府,列入版圖的僅限於已經「輸賦貢金」的原住民族群地境。西部沿海以外地區因為是「化外」,故一片空白。 ──採自《古今圖書集成》

11 郁永河採硫始末 ◎遠渡臺灣,歷經艱辛 康熙三十五年的冬天,福州的火藥庫失火,五十多萬斤火藥全毀,必須賠補,郁永河自願到北投採硫,並說:「吾事濟矣。(我的理想要實現了)」。 他在三十六年正月從福州出發,先搭船往廈門,一上船就刮起強風,浪高得像山,船隻幾乎要翻覆。好不容易到了廈門,腰疼宿疾復發,休息近兩週才上船,卻連著三天三夜遭遇大雨大風大浪。終於來到危險的黑水溝,水流湍急,且有腥臭味,船家將紙錢灑入海中,緊張到不敢呼吸,幸安抵澎湖。由澎湖再到鹿耳門時,已是二月底了。

12 鹿耳門,十八世紀的臺灣之內門:「鹿耳門安則全臺與之俱安。」
而今鹿耳門溪緩緩地流向台灣海峽,昔日的天險如今是一格格魚塭毗連散布在天地間,間或有魚船停泊處。 一個碣穩穩如巨型石敢當立在堤岸上,寫著「府城天險」、寫著「鹿耳門港」,在荒涼的溪口訴說滄海桑田。 資料、圖片來源:

13 郁永河採硫始末 ◎計畫周詳,親履險境 郁永河在臺南住了一個多月,一面會見府城的各級官員,一面招募、置辦採硫的工作人員與裝備、物資;包括用來和原住民交換硫磺礦的布,煉硫用的油和大鍋子,加在水裡讓工匠飲用和洗澡以消除硫磺毒氣的糖等,租了兩艘船裝運,準備即日啟程。 府城裡的官員及郁之友人都勸他留在府城指揮,因為雞籠、淡水地方水土惡劣,去的人常不能生還。郁永河以重任在身,不顧眾人勸阻,仍決定親履蠻荒險境。 高拱乾(1692年至1695年間任臺廈兵備道)纂《台灣府志》附圖 圖片來源:

14 郁永河採硫始末 ◎接納諫言,乘車就道 郁永河本來打算走水路,但他的同鄉顧敷公在臺灣久住,很了解山邊海涯地勢的狀況,勸他走陸路。因為船舶航行海上,不怕大海反而是怕靠近海岸,不擔心深水而擔心淺水。從府城到雞籠,船沿著沙洲和淺水之間走,如遇大風沒有港灣可以泊靠,比在大洋中更加倍危險。郁永河接受了他的建議,但同行的王雲森貪圖省事,堅持上船,他們只好分兩路出發。 (水路)日據初期泊於淡水港的船隻,型製小於戎克船,應是專門航行於臺灣各港及內河者。 (陸路)由整片木頭製成大車輪的「板車」,可載重物。 圖片來源:(上)《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下)

15 郁永河採硫始末 ◎誤走歧途,連夜趕路 四月七日,郁永河和顧敷公率領五十多位工作人員出發,乘坐牛車沿著西部海岸平原北上。由原住民負責趕車,每到一個原住民部落就換車。經新港社(臺南新市)、嘉溜灣社(臺南善化)到麻豆社(臺南麻豆)。從麻豆換車,應該到倒國咯社(臺南東山),但因為原住民誤解隨員的意思,竟一路駕往 佳里興(臺南佳里),發現走錯了 再回到倒咯國社時,已經落後了。 只好連夜渡過急水和八掌等溪。天 亮之後,又渡過牛跳溪,直到柴里 社(雲林柴里)過夜。這樣整整走 了兩天兩夜,一路上都是陡峭的山 崖和深邃的山溝,十分驚險。 《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中的福爾摩沙人,與郁永河所記原住民相仿。 圖片來源: 圖片說明: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16 郁永河採硫始末 ◎溪澗湍危,石路顛簸 坐牛車涉溪是一大考驗。例如四月十日,渡過西螺溪、東螺溪時,溪水寬達兩三里,水勢湍急,拉車的牛隻怕被淹死,躺著浮水不肯用勁,靠十幾個原住民推著車輪渡過,倖免了溺水之難。而走一般的陸路也不輕鬆,例如從半線社(彰化市)到大肚社(臺中大肚)時,一路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牛車一整天在這樣的路面上顛簸,非常疲倦;再加上途中都是荒榛莽草,雜草比肩膀還高,和半線社(彰化市)以南地區相比好像是兩個世界。 東螺溪又稱舊濁水溪,早期含沙量高,河道不固定,易發生水災。經過整治後,河道多已湮沒為平地,僅存數條灌溉渠道,迥非三百年前面貌。 圖片來源: 圖片說明: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17 郁永河採硫始末 ◎大雨阻路,浮水而渡 四月十三日,一行人到達牛罵社(臺中清水),但直到十八日,幾乎是連日大雨,空氣中的溼氣很重,路上十分泥濘。大甲溪水漲湍急,不能前進。雨停後又等了幾天,但水仍未完全退去。二十三日,因為擔心王雲森和兩艘船的安危,郁永河決定勉強涉渡,原住民扶著郁所乘坐的牛車浮水而渡,幾乎是泡在水裡走過的。郁永河在這裡耽擱了十天,大甲溪也成為他西部縱走路上最大的障礙。 《臺番圖說》中的「渡溪」。所用工具是竹筏而非郁永河所乘的牛車,但原住民在水中推挽則同。 圖片來源: 圖片說明: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18 郁永河採硫始末 ◎沉船之厄,損失慘重 郁永河在二十四日到達後壟社(苗栗後龍)時,終於看到王雲森。他穿著破衣、光著腳,樣子十分狼狽。原來他們的船開航後,就一再偏進黑水溝裡;船頭自行朝下,又遇巨浪,找不到港灣停泊。第二天晚上終於看到小港,但沙灘水淺沒辦法進入,只好在港外拋錨。沒想到早上醒來,船隻又漂出外海,而且船舵斷裂,船首也破了。好不容易讓船隻漂向岸邊,但立刻被大浪打碎;船上的人都落了海,幸虧都游上岸來才逃過一劫。 另一艘船則於二十日安抵淡水(郁永河在二十七日到淡水後才得到證實),但在海上遇大風也扔了一些東西,總計已損失了十分之八。幸好郁永河心思細密,叫王雲森到沉船的沙岸附近,找尋陷沒的大鍋子和一些煉治硫磺用的工具,採硫工作才得以勉強進行。

19 郁永河採硫始末 ◎酷熱蟲害,苦不堪言 二十五日以後,郁永河等人繼續前行,經竹塹社(新竹市)到南崁社(桃園蘆竹)。從竹塹到南崁的八九十里路,沒看到一個人、一間屋子,甚至一棵樹,十分荒涼。到了南崁,走在荊棘樹叢中,鞋帽一再被刮破。二十七日,到達八里分社(新北市八里),準備渡淡水河時,忽然有算不清的飛蟲,像大雨般襲來,全身都被咬傷,苦不堪言。在郁永河看來,這裡根本不是人應該來的地方。不過,他總算完成西部大縱走,全程費時二十日,經過二十七社,涉渡九十六條大小溪流。

20 衛星重現 300年前郁永河足跡 「由淡水入港…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三百多年前,清朝人郁永河來台北採硫,第一眼看到的是一片大湖。現在,中央大學和中研院團隊透過衛星影像,模擬出當年台北湖的情景,讓現代人也能看到三百年前台灣第一位探險家──郁永河眼底的風光。 台北湖的成因,是由於郁永河抵台三年前的一場地震造成,「但是在一七四一年的古地圖中已經看不到了」。當時並非整個台北盆地都是一片汪洋,而是在今天蘆洲、三重、新莊,以及關渡、士林一帶沒入水中。張中白說,現在關渡水鳥保護區的沼澤,應是當年台北湖的遺跡。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21 郁永河採硫始末 ◎北投治屋,鳩工採硫 郁永河到淡水後,先暫住淡水社(臺北縣淡水)社長張大家,並託他蓋屋子。五月二日,一行人搭船經甘答門(關渡),來到新蓋的二十間茅屋。安排妥當後,郁永河便招集各社頭目,請他們喝酒、吃糖,又送布匹,並約定以七尺布,交換一筐硫土(大約二百七八十斤)。第二天,眾原住民相繼用獨木舟載來硫土,工人們也開始煉硫。往後五個月,郁永河一直待在這裡辛苦地工作。 北投硫磺礦場。 《陽明山國家公園》,民83。 圖片來源:

22 陽明山硫磺噴氣孔。 《陽明山國家公園》,民83。 硫磺塊。 《陽明山國家公園》,民83。
圖片來源: (左上) (右上) (右下) 硫磺塊。 《陽明山國家公園》,民83。

23 郁永河採硫始末 ◎工人病倒,風雨肆虐 沒多久,工人漸染瘴癘,王雲森更染了痢疾。最後連廚師也病倒,無人炊煮。郁永河只好僱船將他們送回福建。他獨自督工,竟日在大太陽和長草密林之間往來,片刻不得休息。 然而噩運尚不止此,還有連續幾天的颱風,樹木被一一拔起,郁永河住的茅屋也斷兩根柱子。不久,水勢高漲,一直淹到胸部,他只好到山邊原住民的屋子避難,且用身上穿的衣服向原住民換了一隻雞充飢。風雨停止後,工寮已被夷為平地,損失慘重。 不幾日,洪水又來了,他趕忙跑到二靈山躲避,在沒人的山中躲了四天四夜,比上回還驚險恐怖,這是郁永河的颱風經驗。

24 郁永河採硫始末 ◎大功告成,整裝賦歸 八月初四日,雨停風平,郁永河再回到張大家,準備重新開始。十五日,茅屋完成了,兩艘海船也載來近六十名工匠,於是又重造鍋爐煉硫。所幸一切順利,在十月初一,完成煉硫作業,可以回福州覆命。 初七日下午,郁永河和顧敷公分乘兩艘船出海。風強浪高,兩艘船的桅杆都折斷,船也在大浪中隨風飄蕩。初八日,風勢稍停,才到官塘山。初九抵定海,與顧敷公的船會合。再航行五、六十里,到達福建門戶五虎門。十二日,終於到南臺大橋下登陸,回到省城,結束了驚險的海上之旅以及郁永河的採硫之旅。

25 郁永河能完成採硫任務,實有賴於他勇於任事,不避險阻的精神,也才能有《裨海紀遊》為臺灣留下最珍貴的紀錄。
誠如《裨海紀遊》所言:「余嘗謂:『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太白登華山,恨不攜謝朓驚人句,搔首問天;昌黎登華嶽絕頂,痛哭投書與家人別,華陰令百計取之,迺得下,皆以嗜遊癖者也。余雖不敢仰希前哲,然茲行所歷,當令昌黎、太白增羨。況蓬萊在望,弱水可掬,藉令祖龍、漢武聞之,不將蹇裳恐後乎?」 翻譯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何況我本來就因為是喜歡旅遊才來的,我曾說:「要探訪奇景遊歷名勝的話,就別怕路難走;遊覽的地方不夠險峻就不會有奇景,旅途平順就沒有樂趣。」當年李白登上華山落雁峰,說:「可惜沒帶謝眺(南朝詩人)的驚人詩句來,想不出恰當的描寫詞藻,只能搔首問天而已。」韓愈登上華山頂峰,感動得不肯回去,痛哭寫信和家人訣別,華陰縣令用盡辦法,才勸得他下山。這都是好旅遊成癖的例子。我雖不敢高攀比附古人,但這一趟所經歷的,應該會讓韓愈、李白加倍羨慕才對。況且能看到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可掬起阻隔求仙路程的弱水,假使讓沉迷於神仙的秦始皇、漢武帝聽到了,不也會提起衣裳跑來,唯恐落後了吧? 「清郁永河採硫處」碑 圖片來源:程尚楷 攝

26 《雅堂文集》〈裨海紀遊書後〉 右《裨海紀遊》一卷,仁和郁永河著。永河字滄浪,快男子也。康熙三十六年春,自省來臺,躬歷南北,採磺北投,事畢而去。觀其百折不撓之精神,誠足使人起敬。書中所載山川險阻、瘴毒披猖,以今視之,何啻霄壤。夫北投者,今日之所謂樂土也,歌舞樓臺,天開不夜,山溫水嫩,地號長春;而在當時幾於不可一朝居,此則人治之功,而滄浪之開其始也。滄浪所著尚有《番境補遺》、《海上紀略》,惜版久失傳,知者較少。至書中所論撫育土番一事,我輩今日讀之,其感想又何如? ※連橫《臺灣通史》〈流寓列傳〉亦記載郁永河採硫事  資料來源:

27 圖片來源:

28 授課大綱 圖片來源:

29 《裨海紀遊》簡介 裨海紀遊新注 裨海紀遊英譯版 大地地理文化 香港南天書局
圖片來源:(左) (右)

30 《裨海紀遊》結構特色 《裨海紀遊》又名《採硫日記》、《渡海輿記》,共二萬四千多字,採日記體,用夾敘夾議的方式行文。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卷上自述來臺緣由,從福州至鹿耳門的行程,以及對臺灣的介紹,而以十二首〈臺灣竹枝詞〉作結。卷中分臺南府城備辦採硫物資、臺灣西部大縱走、北投採硫三部分,而以自述艱辛困頓的旅途作結。卷下先縱論全臺山川夷險、形勢阨塞、風俗民情,再回到採硫最後段的事,包括七月中工人生病及遇颱風和完成工作回福州,而以〈土番竹枝詞〉作結。

31 《裨海紀遊》內容特色 由結構特色可知,《裨海紀遊》以郁氏渡臺採硫貫串全書,而穿插有關臺灣之描述。具體而言,前者述及的橫渡黑水溝、西部大縱走、北投煉硫,最為詳實生動;後者述及的臺灣歷史沿革、地理風貌、原住民風俗,最值稱道。 其中,有關康熙臺北湖的說法和對原住民的觀察紀錄,至今仍是學者不斷援引的資料和討論的議題,成為研究臺灣地理史與民族學的最佳文獻。 此外,他時時表達的見解,也是有心人語。還有隨處因感賦詩,雖為一般文人習慣,但與文言文內容的高度一致性,亦為書中鮮明的特色。

32 《裨海紀遊》書寫視角 對來自內地的郁永河而言,這塊初入版圖的臺灣,在想像知識脈絡中是海盜與叛賊叢聚地,是疫病橫行的孤島,歷史缺乏足夠且客觀的紀錄,使得旅途中處處瀰漫著「理亦難明」的陌生與恐懼。 這樣的感受驅使他尋求一種新的論述形式,一方面消解內地人士對臺灣的陌生與恐懼感,也進一步提供清朝統治者治理臺灣的參考。而他的努力,確實也讓《裨海紀遊》成為臺灣戶志編寫者及宦遊者的參酌方向。 資料來源:三民版課本、教冊

33 《裨海紀遊》書寫視角 原住民 《裨海紀遊》中原住民形象遠遠多於漢人。郁永河所描述建構的清朝國族內部的他者,位處帝國邊陲,面目模糊、身分難辨,是愚昧無知讓人恐怖,同時又是純真無慾令人嚮往的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他也曾顛覆過去刻板的臺灣論述以真實之筆觸,描繪臺灣原住民之遭遇,從人道主義的關懷,為他們發出不平之鳴,並進而提出「教化」之道。 《諸羅縣志》中的原住民捕鹿圖 圖片來源:

34 《裨海紀遊》書寫視角 婦女 這部分呈現男性視域同時也是漢人視角的凝視。如「婦人弓足絕少,間有纏三尺布者,便稱麗都;故凡陌上相逢,於裙下不足流盼也。」即以「三寸金蓮」做為女性審美的標準。又如「又有三少婦共舂,中一婦頗有姿;然裸體對客,而意色泰然。……自諸羅山至此,所見番婦多白皙妍好者。」而且從文末的感慨「所謂神仙者,不過裸體文身之類而已」一句來看,視覺上「裸體」現象給他的印象極為刻骨。 《諸羅縣志》中的舂米圖。 當時原住民仍然裸體對客。 圖片來源: 圖片說明: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35 《裨海紀遊》書寫視角 明鄭 或謂郁氏行文以「偽鄭」看待,似乎站在滿清立場,然而以清朝高壓文字獄,動輒得咎的情形來看,文字使用不得不慎。
《裨海紀遊》書寫視角 明鄭 或謂郁氏行文以「偽鄭」看待,似乎站在滿清立場,然而以清朝高壓文字獄,動輒得咎的情形來看,文字使用不得不慎。 其實《裨海紀遊》還附記了一些有關鄭成功祖孫三代的傳聞,在〈偽鄭逸事〉一篇,字裡行間對鄭成功的孤忠大節給予正面評價,並不用偽鄭、叛逆等字眼,「偽鄭」或許是好事者所改易。在《裨海紀遊》正文裡,他是讚譽鄭成功的。 鄭成功畫像。原件藏於臺灣博物館,為清代時所繪,因鄭成功「以書生封王」形象而想像的作品。 圖片來源: 圖片說明: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36 《裨海紀遊》書寫視角 臺灣 郁永河從地理形勢配合人文發展的角度來觀察臺灣。黑水溝帶來的是兼具重洋阻隔與危險的形象;西部平原漢人與原住民雜處,愈往北瘴癘之地愈多,原住民長相愈醜陋,愈難教化……。 他採取了渡海、踱山、涉水、採硫(含瘴癘)四方面之險惡,刻劃臺灣行之艱難。在船舶科技落後、臺地未墾、橋梁未建的三百年前,都是危機四伏、死生無定之事,所以《裨海紀遊》全書,多記此驚險之經驗,也可以看出他簡潔生動、歷歷如在眼前的精采文筆。 1714年法國傳教士奉康熙帝命,到福建省及台灣西部以三角法實測,並繪製地圖。圖中的中央山脈以東空白,可見郁永河離臺後一、二十年,仍對其情況一無所知。 圖片來源: 圖片說明: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37 《裨海紀遊》表現形式 ◎日記體裁 原名《採硫日記》的《裨海紀遊》,宜是在臺期間即有所記,但日間趕路又遭逢諸多事情,自必無法詳記,等到回福建之後再審視回憶前後歷程,予以整理再現所經歷的情境及想法。 目前三卷之安排,上卷敘述在前,議論在後;中卷記敘抒情為多;下卷議論在前,記敘在後。可說做了靈活的變化,議論隨所居之地、所見之事引發出來,停留府城之際必然思及明鄭之政事,既已沿途經歷各原住民部落,足履踏遍西部臺灣,便不能不有感慨,因此論述臺灣之山川形勢,分析臺灣戰略位置,提出開發策略,紀錄原住民風俗民情,談教化之政策。

38 《裨海紀遊》表現形式 ◎詩文並呈 合計穿插全文之詩有十四首(七絕三首、五律七首、七律四首),竹枝詞三十六首,使得全書呈現詩文合記的現象。
詩文合記、韻散兼具,除了文義可詩文互補,相互發明,讓讀者易於記誦,加深印象外,當文中因行文結構考量,不便提及者則可以以詩補充,甚至在詩(竹枝詞)末復有自註做為補充說明。這些詩作非以風流相尚,而是以如椽健筆,為自己的心思及清臺灣社會之風俗民情作客觀而深入的描寫,從其詩與自注中,可發現作者時時懷抱經世濟民之思,可謂用力甚深之作,並非隨意為之,因此被視為史詩實錄,屢為關心臺灣文獻者與研究者所徵引。

39 《裨海紀遊》價值 ◎反映當時臺灣開發的概況
當時的嘉南平原經荷、鄭多年墾殖,大體上已適宜以業農為主的漢人居住,但過此以北則不然。臺中附近是「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鏃立至」;花東地區是「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中央山脈是「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生其中,巢居穴處,血飲毛茹者,種類實繁」,而其目的地淡水地區更是「人至即病,病輒死」。在此情況下,隸役、官弁每以深入「蠻荒」區域為難。 《臺番圖說》中的「捕鹿」。 圖片來源:

40 《裨海紀遊》價值 ◎記錄當時臺灣原住民的情況
郁永河自府城出發,將近一個月後到達今天的北投,開始煉硫作業。其所行經路線,穿越了許多不同族原住民的地域。這些族群之間的語言、風俗,甚至外貌原本差異極大。郁永河雖然行色匆匆,但一路都不斷記下所見印象。經由《裨海紀遊》,我們可以發現西拉雅、洪雅、帕瀑拉、巴布薩、道卡斯,以及凱達格蘭等各族之間是有相當差別的。郁永河只憑驚鴻一瞥,就留下如此詳實的資料,其觀察、敘述的功力之高,令人嘆服。 圖片來源:

41 《裨海紀遊》價值 ◎展現作者的胸襟器識 郁永河雖和當時一般漢人一樣,有時不免會有些「大漢沙文主義」,但在行文中,處處可見他盡量排除根深柢固的成見。他還是個人道主義者。對一些在原住民各社中負責對外聯絡、仲介的通事,每藉原住民語言隔閡、不諳法令的弱點而上下其手,盤剝自肥的行為,他一再表示痛恨,直斥之為「社棍」。 另外,《裨海紀遊》還記錄了一些有關鄭成功祖孫三代的傳聞,字裡行間對鄭成功的孤忠大節一直都給予高度評價。 《臺番圖說》中的「社師」。是乾隆年間的情況。郁永河主張加強對原住民教化,以使「風俗改觀」。 圖片來源: 圖片說明:參《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42 《裨海紀遊》評價 《裨海紀遊》是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臺灣研究先驅──黃得時推崇為「臺灣文學史上隨筆文學裡最出色的作品」。
葉石濤《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是一部臺灣鄉土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偉大寫實作品。」 葉石濤稱其與《臺海使槎錄》為臺灣文學「散文雙璧」。 資料來源:《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 圖片來源: 授課大綱

43 〈北投硫穴記〉段落要旨與賞析

44 第一段 說明此行的動機。 郁永和對於原住民帶著一筐筐硫土乘莽葛而來,不免引發好奇,這些硫土究竟從何而來?產地又是何等光景?原住民指示他就在茅廬後山麓間,自然激起他親往一探究竟的心,行動第一的他,立刻找了顧敷公為伴,原住民為導,坐船到內北社。

45 第二段 一開始即進入又高又茂密的茅草叢中,「兩手排之,側體而入」,茅草茂生,茅棘刺人,不言可喻。
加以初夏時節,暑氣蒸鬱,小徑曲折,行進更為辛苦。 顧君一馬當先,和嚮導走在前面,作者一不注意就落在後頭,「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處荒煙蔓草間,不得不提高警覺。

46 第三段 寫深密的樹林。 林林總總不可辨名的樹木,樹上若虬龍環繞的老藤,樹間傳來耳所創聞的鳥鳴,且有涼風陣陣,令人不再感到炎熱。「林木蓊翳」、「老藤纏結」、「葉大如掌」、「禽聲萬態」、「涼風襲肌」,是深林特有的樣貌,也是郁永河匆匆穿越時的視聽感受,寫來自然天成。 裂土而出的巨木,「兩葉始蘗,已大十圍」,吸引了郁永河的眼光,甚至引嚮導之言,進一步詳加解說。

47 第四段 寫四五丈寬的大溪,即沸泉所在。 溪水潺潺,溪石巉險,皆作藍靛之色,且水溫甚熱,必須扶杖躡巉石渡,原來它的源頭正是硫穴,無怪乎與一般溪流迥異。 本段可說是全文的過渡,表面寫溪,實則寫硫穴;而且用嚮導之言印證溪與石特異之因,作者又親自以一指試探,印證嚮導的說法,文理綿密而細膩。

48 第五段 先是「林木忽斷,始見前山」(遠處),後是「又陟一小巔,望前山半麓」(近處)。
距山遠處,作者用林木絕跡的景象,暗示硫穴在望;距山近處,又透過觸覺(「履底漸熱」)、視覺(「草色萎黃」、「白氣縷縷」)及嗅覺(「硫氣甚惡」)的摹寫,來描述接近硫穴時的感覺。未至硫穴,已彷彿置身其間。 「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巧妙的譬喻與形容,為濁重的硫穴,增添了輕靈縹緲之感,也是神來之筆。

49 第六段 是全文的重心,作者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寫硫穴的特殊景觀。
本段大量運用譬喻修辭,近硫穴處「地熱如炙」,兩山巨石「剝蝕如粉」,硫聲如「怒雷」、「驚濤」、「沸鼎」,硫穴如「沸鑊」,透過具體巧妙的譬喻,使人更能感受硫穴奇觀之動人心目。

50 第七段 為尾聲。 作者回住處後,衣上累日不散的硫氣,為此行留下無窮餘韻。也因為這趟硫穴之旅,使他恍然大悟,原來在初到北投時,常常聽到的如峽谷倒塌、山崖崩落的巨大聲響,就是硫穴沸泉的聲音。文章也在不散不輟的硫氣與硫聲中結束。 授課大綱

51 〈北投硫穴記〉文章優點

52 一、題材特別 本文以蠻荒景象和硫穴的特殊景觀為主,是極為少見的題材。
尤其是有關硫穴的部分,寫奇景固然令人驚嘆;而硫磺影響所及,使水石變色,草木不生,山石剝蝕如粉,甚至毒焰撲人,觸腦欲裂,更令人駭異。

53 二、寫景出色 大量運用摹寫的技巧,如「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蘗,已大十圍」的視覺摹寫,「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的聽覺摹寫,「衣染硫氣,累日不散」的嗅覺摹寫,及「以一指試之,猶熱甚」的觸覺摹寫等,變化鋪陳,使客觀的景物,更為鮮明具體。 此外,作者也擅長用譬喻的修辭,如用大沸鑊喻硫穴,用倒峽崩崖喻硫穴沸聲等,都十分貼切生動;文中頻頻出現的巧妙譬喻,堪稱一絕。

54 三、照應緊密 本文以硫穴為核心,作者行文即一直掌握此一核心而前後照應。例如:
硫土產地-在「茅廬後山麓間」v.s第五段「始見前山」、「望前山半麓」 氣候溫度-「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先) v.s「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後) 與硫穴的距離-「履底漸熱」(遠)v.s「地熱如炙」(近);「草色萎黃」 (遠) v.s 「草木不生」 (近) 。 硫氣景觀-「白氣縷縷」(遠) v.s ,白氣五十餘道」(近)

55 四、結構謹嚴 作者以尋訪的路線為經,以各個景點為緯,鋪敘出豐富新奇的硫穴之旅,謀篇布局極為細密有條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只是從書中節錄下來的一小部分,非刻意創作的一篇文章,竟能首尾俱足,結構謹嚴,可見作者敘事寫景的功力不俗,信筆為之,自成佳篇。 授課大綱

56 郁永河詩選 硫穴 ◎以下兩首律詩描繪的主題是( )。 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 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
◎以下兩首律詩描繪的主題是(   )。 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 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 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 五月行人少,西陲有火山。 孰知泉沸處,遂使履行難。 落粉銷危石,流黃漬篆斑。 轟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 硫穴 翻譯: (一)大自然所有的奇景都匯聚於此地,在高聳的山嶺之間,竟然湧出沸騰的泉水。在泉水湧出處,還從地底傳來如雷的轟然巨響,而冒出一陣陣的毒霧籠罩整個山崖。泉水流成深藍色的小溪,兩旁本該四季長青的松樹呈現出枯槁的姿態,原該碧綠的草坡,被染成紅通通的一片,就像快燃燒起來一般。此地遠遠望去就像神仙所居的蓬萊與瀛州一樣,正煮著山石,似乎準備迎接神仙的降臨。 (二)在今年的五月,我帶著少數的隨從,來到海外的這處火山。怎麼會想到在溫泉冒出的此地,竟如此舉步維艱。高聳的石頭在硫氣的蒸薰下,竟然剝落呈粉末狀,硫磺的結晶竟然形成如篆書一般的線條。轟然的聲響可以傳到十里之外,而這並不是溪水流動的聲音,竟是溫泉口發出的轟然巨響。

57 郁永河詩選(臺灣竹枝詞) ◎請猜猜下列詩歌所詠為何物: ( )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 )葉餉群犀。 蔗
( )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 )葉餉群犀。 (  )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 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 青蔥 原註: (一)取蔗漿煎糖處曰糖廍。蔗梢飼牛,牛嗜食之。 (二)花葉似枇杷,花開五瓣,白色,木本,臃腫,枝必三叉;花心漸作深黃色,攀折累三日不殘。香如梔子,病其過烈;風度花香,頗覺濃郁。

58 郁永河詩選(臺灣竹枝詞) ◎請猜猜下列詩歌所詠為何物: ( )幾樹植墻陰,蕉子纍纍冷沁心; 不為臨池堪代紙,因貪結子種成林。 芭蕉
(  )幾樹植墻陰,蕉子纍纍冷沁心; 不為臨池堪代紙,因貪結子種成林。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唇間盡染脂。(  ) 芭蕉 檳榔 原註: (一)蕉實形似肥皂,排偶而生,一枝滿百,可重十觔;性極寒。凡蒔蕉園林,綠陰深沉,蔭蔽數畝。 (二)檳榔無旁枝,亭亭直上,體龍鱗,葉同鳳尾。子形似羊棗,土人稱為棗子檳榔。食檳榔者必與簍根、蠣灰同嚼,否則口且辣。食後口唇盡紅。

59 郁永河詩選(臺灣竹枝詞) ◎請猜猜下列詩歌所詠為何物: 惡( )參差透碧霄,叢生如棘任風搖; 那堪節節都生刺,把臂林間血已漂。 竹
惡( )參差透碧霄,叢生如棘任風搖; 那堪節節都生刺,把臂林間血已漂。 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 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 (  ) 原註: (一)竹根迄篠以至於葉,節節皆生倒刺,往往牽髮毀肌。察之皆根之萌也,故此竹植地即生。 (二)番檨生大樹上,形如茄子;夏至始熟,臺人甚珍之。 芒果

60 郁永河詩選(土番竹枝詞) ◎請猜猜下列詩歌所描述的原住民特色為何: 胸背斕斑直到腰,爭誇錯錦勝鮫綃; 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 )
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  ) 男兒待字早離娘,有子成童任遠颺; 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園原不與兒郎。(    ) 紋身 原註: (一)番婦臂股,文繡都遍,獨頭面蓬垢,不知修飾;以無鏡可照,終身不能一睹其貌也。 (二)番俗以婿紹瓜瓞,有子不得承父業,故不知有姓氏。 母系社會

61 郁永河詩選(土番竹枝詞) ◎請猜猜下列詩歌所描述的原住民活動為何: 誰道番姬巧解釀?自將生米嚼成漿; 竹筒為甕床頭掛,客至開筒勸客嘗。( )
竹筒為甕床頭掛,客至開筒勸客嘗。(    ) 莽葛元來是小舠,刳將獨木似浮瓢; 月明海澨歌如沸,知是番兒夜弄潮。(  ) 釀酒待客 原註: (一)無。 (二)番人夫婦,乘莽葛射魚,歌聲竟夜不輟。 射魚 授課大綱

62 圖片來源:http://www. cavesbooks. com
圖片來源:

63 1-2月 台江內海 圖片來源:

64 3-4月 笨車就道 圖片來源:

65 5-6月 披荊度莽 圖片來源:

66 7-8月 射鹿逐獸 圖片來源:

67 9-10月 台北大湖 圖片來源:

68 11-12月 硫事既竣 授課大綱 圖片來源:


Download ppt "附錄二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