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命题逻辑 这章是以“命题”为中心 主要讨论: 命题的表示、命题的演算 命题演算中的公式,及其应用 命题逻辑推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命题逻辑 这章是以“命题”为中心 主要讨论: 命题的表示、命题的演算 命题演算中的公式,及其应用 命题逻辑推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命题逻辑 这章是以“命题”为中心 主要讨论: 命题的表示、命题的演算 命题演算中的公式,及其应用 命题逻辑推理

2 1-1. 命题与命题的真值 本节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命题的概念 命题的真值 原子命题与复合命题

3 一. 命题的概念 Statement 命题 是一个能确定是真的或是假的判断。 (判断都是用陈述句表示)
例 判定下面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 ⑴ 2是个素数。 ⑵ 雪是黑色的。 ⑶ 2010年人类将到达火星。 ⑷ 如果 a>b且b>c,则a>c 。(a、b、c是确定实数) ⑸ x+y<5 ⑹ 请打开书! ⑺ 您去吗? ⑴⑵⑶⑷是命题

4 二.命题的真值 Truth 一个命题所作的判断有两种可能:是正确的判 断或者是错误的判断。 所以一个命题的真值有两个:“真”或“假”。
真值为真:一个命题所作的判断与客观一致,则 称该命题的真值为真,记作T (True)。 真值为假:一个命题所作的判断与客观不一致, 则称该命题的真值为假,记作F (False)。 例1-1.1中(1)(4)的真值为真,(2)的真值为假, (3)暂 时不能定,等到2010年确定。

5 三. 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 (原子命题):由最简单的陈述句 构成的命题 (该句再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的句 子了)。通常用大写英字母表示。
例1-1.1中的(1)、(2)、(3)是原子命题。 复合命题 (分子命题):由若干个原子命题 构成的命题。 例1-1.1中的(4)是由三个原子命题 (a>b、b>c、a>c) 构成的复合命题。

6 1-2 联结词 Connectives 复合命题的构成:是用“联结词”将原 子命题联结起来构成的。 归纳自然语言中的联结词,定义了六个
逻辑联结词,分别是: (1) 否定“” (2) 合取“∧” (3) 析取“∨” (4) 异或“ ” (5) 蕴涵“” (6) 等价“”

7 一. 否定“” Negation 表示:“…不成立”,“不…”。 用于:对一个命题P的否定,写成P,并 读成“非P”。
F T T F

8 二. 合取“∧”Conjunction 表示:“并且”、“不但…而且...”、 “既…又 ...”、“尽管…还… ”
例 P:小王能唱歌。 Q:小王能跳舞。 P∧Q:小王能歌善舞。 P∧Q读成P合取Q。 P∧Q的真值为真,当且 仅当P和Q的真值均为真。 P Q P∧Q F F F F T F T F F T T T

9 三. 析取“∨”、异或“ ” 表示“或者” “或者”有二义性,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1-2.3. 灯泡或者线路有故障。
三. 析取“∨”、异或“ ” 表示“或者” “或者”有二义性,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 灯泡或者线路有故障。 例 第一节课上数学或者上英语。 例3中的或者是可兼取的或。即析取“∨” 例4中的或者是不可兼取的或,也称之为异 或、排斥或。即“ ”。

10 1. 析取“∨” Disjunction P:灯泡有故障。 Q:线路有故障。 例3中的复合命题可 表示为:P∨Q,读 P Q P∨Q
P∨Q的真值为F,当 且仅当P与Q均为F。 P Q P∨Q F F F F T T T F T T T T

11 2. 异或“ ” Exclusive OR P:第一节上数学。 Q:第一节上英语。 P Q P Q 例4中的复合命题 F F F F T T
T F T T T F P Q的真值为F, 当且仅当P与Q的真值相同。

12 3.“异或”的另一种表示 异或是表示两个命题不可能同时都成立。 命题“第一节课上数学或者上英语。”可以解 释为:
“第一节课上数学而没有上英语或者第一节课 上英语而没有上数学。” 于是有 P Q 与 (P∧Q)∨(Q∧P ) 是一样的。 实际应用中必须注意“或者”的二义性。

13 四.条件(蕴涵)“” Conditional (Implication)
表示“如果… ,则 …”,“只要… ,就 …”, “只有… , 才…” , “ …. , 仅当 … ” 例1-2.5: P表示:缺少水分。 Q表示:植物会死亡。 PQ:如果缺少水分,植物就会死亡。 PQ:也称之为蕴涵式,读成“P蕴涵 Q”, “如果P则Q”。也说成P是PQ 的 前件,Q是 PQ的后件。还可以说P是Q的 充分条件,Q是 P的必要条件。

14 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说明: 充分条件:就是只要条件成立,结论就成立, 则该条件就是充分条件。 上例中,“缺少水分”就是“植物会死亡”
的充分条件。在自然语言中表示充分条件的词 有 : 如果 …则… ,只要… 就…,若…则… 必要条件:就是如果该条件不成立,那么结论 就不成立, 则该条件就是必要条件。 上例中,“植物死亡”就是“缺少水分”的必 要条件(植物未死亡,一定不缺少水分)。 在自然语言中表示必要条件的词有 : 只有 …才… ; 仅当…,… ; …, 仅当…。

15 PQ的真值为假,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注意:当前件P为假时, PQ为T。 P Q PQ
小王借钱不还 我替他还 (我给小王担保) F F T F T T T F F T T T

16 } } 举例:令:P:天气好。 Q:我去公园。 1.如果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2.只要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3.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4.仅当天气好,我才去公园。 5.只有天气好,我才去公园。 6.我去公园,仅当天气好。 } PQ } QP 可见“”既表示充分条件(即前件是后件的充分 条件);也表示必要条件(即后件是前件的必要条 件)。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它决定了哪个作为前 件,哪个作为后件。

17 五.双条件 (等价)“” “ ” Biconditional (Equivalence)
表示“当且仅当”、“充分且必要” 例1-2.6: P:⊿ABC是等边三角形。 Q:⊿ABC是等角三角形。 PQ :⊿ABC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 它是等角三角形。

18 PQ的真值: PQ的真值为真,当且仅当P与Q的真值相同。 P Q PQ F F T F T F T F F T T T

19 本节小结: 要熟练掌握这六个联结词在自然语言中 所表示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真值表的定义。 P Q T T T T F T T
P Q P∧Q P∨Q PQ PQ F F F F F T T F T F T T T F T F F T T F F T T T T F T T P Q

20 特别要注意“或者”的二义性,即要区 分给定的“或”是“可兼取的或”还是 “不可兼取的或”。 特别要注意“”的用法,它既表示 “充分条件”也表示“必要条件”,即要 弄清哪个作为前件,哪个作为后件。 下面做练习

21 练习:填空 已知P∧Q为T,则P为( ),Q为( )。 已知P∨Q为F,则P为( ),Q为( )。 已知P为F,则P∧Q为( )。 已知P为T,则P∨Q为( )。 已知P∨Q为T,且P为F ,则Q为( )。 已知PQ为F,则P为( ),Q为( )。 已知P为F,则PQ为( )。 已知Q为T,则PQ为( )。 已知 PQ为F,则P为( ), Q为( )。

22 已知P为T, PQ为T,则Q为( )。 已知Q为T, PQ为T,则P为( )。 已知PQ为T,P为T , 则Q为( )。 已知PQ为F,P为T , 则Q为( )。 PP 的真值为( )。 PP 的真值为( )。

23 1-3 命题公式及命题符号化 一.常值命题与命题变元 常值命题:即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命题。它是有
具体含义 (真值)的。例如:“3是素数。”就是 常值命题。 命题变元:用大写的英字母如P、Q等表示任何 命题。称这些字母为命题变元。 对命题变元作指派(给命题变元一个解释):将 一个常值命题赋予命题变元的过程,或者是直接 赋给命题变元真值“T”或“F”的过程。 注意:命题变元本身不是命题,只有给它一个 解释,才变成命题。

24 二.合式公式 ( wff ) (well formed formulas)
1.定义: ⑴ 单个命题变元是个合式公式。 ⑵ 若A是合式公式,则A是合式公式。 ⑶ 若A和B是合式公式,则(A∧B), (A∨B), (AB)和(AB)都是合式公式。 ⑷ 当且仅当有限次地应用⑴,⑵,⑶所得到的 含有命题变元、联结词和括号的符号串是合 式公式。 注意这个定义是递归的。(1)是递归的基础, 由(1)开始,使用规则(2)(3) ,可以得到任意的合

25 这里所谓的合式公式可以解释为合法的 命题公式之意,也称之为命题公式,有时 也简称公式。 下面的式子不是合式公式: P∧Q, PR, P∨Q∧R 下面的式子才是合式公式: (P∧Q),(PR),((P∨Q)∧R) 按照合式公式定义最外层括号必须写。 约定:为方便,最外层括号可以不写。 上面的合式公式可以写成: P∧Q,PR,(P∨Q)∧R

26 2. 命题公式的真值表 (Truth Table)
一个命题公式不是复合命题,所以它没 有真值,但是给其中的所有命题变元作指 派以后它就有了真值。可以以表的形式反 应它的真值情况,例如命题 公式 (PQ)∨Q 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P PQ (PQ)∨Q F F T F F F T T T T T F F T T T T F T T

27 由于对每个命题变元可以有两个真值(T,F)被指
派,所以有n个命题变元的命题公式 A(P1,P2,…,Pn) 的真值表有2n行。 为有序地列出A(P1,P2,…,Pn)的真值表,可将F看 成0、T看成1,按二进制数次序列表。 如A(P,Q)的真值表可按照如下次序指派: 00(FF),01(FT),10(TF),11(TT) 如A(P,Q,R)的真值表可按照如下次序指派: FFF FFT FTF FTT TFF TFT TTF TTT

28 A(P1,P2,…,Pn)的真值表,按照二进制数 00… …01 00…010 … 1 … …1 … 2n n -1 即按照十进制的0,1,2,…. ,2n -1的次序 进行指派列真值表。

29 例如列出P(QR)的真值表 P Q R QR P(QR) 000 F F F T T 001 F F T T T
F T F F T F T T T T T F F T T T F T T T T T F F F T T T T T

30 三.命题符号化 所谓命题符号化,就是用命题公式的符 号串来表示给定的命题。 命题符号化的方法 1.首先要明确给定命题的含义。 2.对于复合命题,找联结词,用联结词 断句,分解出各个原子命题。 3.设原子命题符号,并用逻辑联结词联 结原子命题符号,构成给定命题的符号表 达式。

31 例1.说离散数学无用且枯燥无味是不对的。 P:离散数学是有用的。 Q:离散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该命题可写成:  (P∧Q) 例2.如果小张与小王都不去,则小李去。 P:小张去。 Q:小王去。 R:小李去。 该命题可写成: (P∧Q)R 如果小张与小王不都去,则小李去。 该命题可写成: (P∧Q)R 也可以写成: (P∨Q)R

32 该命题可写成:(PQ)∧(PQ)
例3. 仅当天不下雨且我有时间,才上街。 P:天下雨。Q:我有时间。R:我上街。 分析:由于“仅当”是表示“必要条件” 的,既“天不下雨且我有时间”,是“我上 街”的必要条件。所以 该命题可写成: R(P∧Q) 例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 必犯人。 P:人犯我。Q:我犯人。 该命题可写成:(PQ)∧(PQ) 或写成: PQ P是Q的必要条件 P是Q的充分条件 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33 例5 .若天不下雨,我就上街;否则在家。 P:天下雨。Q :我上街。R:我在家。 该命题可写成: (PQ)∧(P R). 注意:中间的联结词一定是“∧”,而不是 “∨”,也不是“ ”。 因为原命题表示:“天不下雨时我做什么,天下 雨我又做什么”的两种作法,其中有一种作法是假 的,则我说的就是假话,所以中间的联结词一定是 “∧ ”。 如果写成 (PQ)∨(P R),就表明两种作法都 是假的时候,我说的才是假话。这显然不对。

34 实际上, 公式(PQ)∨(P R) 的真值总是真的。
因为当P为T时, (PQ)为T, 当P为F时, (PR)为T, 所以(PQ)∨(P R) 的真值总是真的。而例5中命 题的真值不是总是真的。 若写成(PQ) (P R):则表示两种作法一个是 真 , 另一个是假时,才是真的。 例如当P为F,Q为F时,即天没下雨而我没上街。 此时此话是假话,虽然(PQ) 是F,而(P R) 的真值是“T”。于是 表达式 (PQ) (P R) 的真值却是“T”。 所以这个表达式也不对。

35 本节重点掌握: 列命题公式的真值表 将给定命题符号化 作业题: 第8页:(3) 第12页:(5)、(7) 第17页:(1)a)、d)

36 1-4 重言式与重言蕴涵式 Tautology, Tautological Implications
一.重言式(永真式)与矛盾式(永假式) 1.例子 P P∨P P∧P F T F T T F 可见不论P取什么真值P∨P 的真值总是为真, P∧P的真值总是为假。故称 P∨P为重言式(永 真式),称P∧P为矛盾式(永假式)。

37 2 .重言式(矛盾式)定义 A(P1,P2,…,Pn) 是含有命题变元P1,P2,…, Pn的 命题公式,如不论对P1, P2 , …, Pn作任何指派, 都使得A(P1,P2,…, Pn) 为真(假),则称之为重言 式(矛盾式), 也称之为永真式 (永假式)。 3.重言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1:列真值表。 方法2:公式的等价变换,化简成“T”。 方法3:用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其中方法2 和方法3 我们在以后讨论。

38 方法1. 列真值表。 例如,证明 (P∧(PQ))Q 为重言式。 P Q PQ P∧(PQ) (P∧(PQ))Q F F T F T F T T F T T F F F T T T T T T 永真式的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是“T”。

39 4. 永真式的性质 1) 如果A是永真式,则A是永假式。 2) 如果A,B是永真式,则(A∧B)、(A∨B)、(AB)和(AB)也都是永真式。 3) 如果A是永真式,则A的置换例式也是永真式。 置换例式: A(P1,P2,…,Pn) 是含有命题变元 P1,P2,…, Pn的命题公式,如果用合式公式X替换某 个Pi(如果Pi在A(P1,P2,…,Pn) 中多处出现,则各处 均用X替换 ),其余变元不变,替换后得到新的公 式B,则称B是A(P1,P2,…,Pn) 的置换例式。

40 例如: 公式A:P∨(P∧((PQ)R)) 用(DE)替换A中P得到A的置换例式 B: (DE)∨((DE)∧(((DE)Q)R)) 如果A是永真式,例如A为P∨P,用 (DE)替换A中P,得到A的置换例式 B:  (DE)∨(DE) , 显然B也是永真式。 如果可以断定给定公式是某个永真式的置 换例式的话,则这个公式也是永真式。

41 二.重言(永真)蕴涵式 有些重言(永真)式,如(P∧(PQ))Q, 公式中间是“”联结词,是很重要的, 称之为重言蕴涵式。 1.定义:如果公式AB是重言式,则称A重 言(永真)蕴涵 B,记作AB。 上式可以写成 (P∧(PQ))Q 注意符号“”不是联结词,它是表示公 式间的“永真蕴涵”关系,也可以看成是 “推导”关系。即AB可以理解成由A可推 出B,即由A为真,可以推出B也为真。

42 2.重言(永真)蕴涵式证明方法 方法1.列真值表。(即列永真式的真值表) 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下面讨论另外两种方法。 先看一看AB的真
A B A B F F T F T T T F F T T T 先看一看AB的真 值表,如果AB为 永真式,则真值表 的第三组指派不会 出现。于是有下面 两种证明方法。

43 方法2.假设前件为真,推出后件也为真。 例如求证: ((A∧B)C)∧D∧(C∨D)  A∨B 证明:设前件((A∧B)C)∧D∧(C∨D) 为 真。则((A∧B)C)、D、(C∨D)均真, D为T,则D为F 得C为F C∨D为T 得A∧B为F ((A∧B)C为T 如果A为F,则A为T,所以A∨B为T。 如果B为F,则B为T,所以A∨B 为T。 ((A∧B)C)∧D∧(C∨D)  A∨B

44 方法3.假设后件为假,推出前件也为假。 例如求证: ((A∧B)C)∧D∧(C∨D)  A∨B 证明:假设后件A∨B为F,则A与B均为T。 1.如C为F,则(A∧B)C为F,所以前件 ((A∧B)C)∧D∧(C∨D) 为F 2.如C为T,则⑴若D为T,则D为F,所以 前件((A∧B)C)∧D∧(C∨D) 为假 ⑵若D为F,则C∨D为F,所以 前件((A∧B)C)∧D∧(C∨D) 为假。 ((A∧B)C)∧D∧(C∨D)  A∨B

45 3.重要的重言蕴涵式(如教材第43页所示) I1.P∧QP I2. P∧QQ I3. PP∨Q I4. QP∨Q I5. PPQ I6. QPQ I7. (PQ)P I8. (PQ)Q I9. P,Q P∧Q I10. P∧(P∨Q)Q I11. P∧(PQ)Q I12. Q∧(PQ)P I13. (PQ)∧(QR)PR I14. (P∨Q)∧(PR)∧(QR)R I15. AB (A∨C)(B∨C) I16. AB (A∧C)(B∧C)

46 上述公式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可以用假设前件为
T,推出后件也为T的方法证明。 4. 性质 1) 有自反性:对任何命题公式A,有AA 2) 有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3) 有反对称性:若AB且BA,则AB 符号“”表示“等价”。 本节重点掌握:永真式及永真蕴涵式的定义、证 明方法、以及常用的公式。 作业:第23页: (2) b) 、(6)、(8) e)

47 1-5 等价公式 Equivalent Formulas
1. 例子 看下面三个公式的真值表 P Q PQ P∨Q QP F F T T T F T T T T T F F F F T T T T T 从真值表可以看出,不论对P、Q作何指 派,都使得PQ、P∨Q和QP的真 值相同,表明它们之间彼此等价。

48 2. 定义:A、B是含有命题变元P1,P2,…, Pn 的命题公式,如不论对P1, P2 , …, Pn作任何 指派,都使得A和B的真值相同,则称之为 A与B等价,记作AB。 显然 PQP∨QQP 3. 重要的等价公式 ⑴ 对合律 PP ⑵ 幂等律 P∨PP P∧PP ⑶ 结合律 P∨(Q∨R)(P∨Q)∨R P∧(Q∧R)(P∧Q)∧R ⑷交换律 P∨QQ∨P P∧QQ∧P

49 ⑸分配律 P∨(Q∧R)(P∨Q)∧(P∨R)
⑹ 吸收律 P∨(P∧Q)P P∧(P∨Q)P ⑺底-摩根定律 (P∨Q)P∧Q (P∧Q)P∨Q ⑻ 同一律 P∨FP P∧TP ⑼ 零律 P∨TT P∧FF ⑽ 互补律 P∨PT P∧PF ⑾ PQP∨Q ⑿ PQQP ⒀ PQ (PQ)∧(QP) ⒁ PQ (P∨Q)∧(P∨Q) ⒂ PQ (P∧Q)∨(P∧Q )

50 为便于记忆,将等价公式(前10个)与集合论的公式比较,请看集合公式:
⑴ 对合律 ~~AA ~A表示A的绝对补集 ⑵ 幂等律 A∪AA A∩AA ⑶ 结合律 A∪(B∪C)(A∪B)∪C A∩(B∩C)(A∩B)∩C ⑷交换律 A∪BB∪A A∩BB∩A ⑸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⑹ 吸收律 A∪(A∩B)A A∩(A∪B)A ⑺底-摩根定律 ~(A∪B)~A∩~B ~(A∩B)~A∪~B ⑻ 同一律 A∪ΦA A∩EA E表示全集 ⑼ 零律 A∪EE A∩ΦΦ ⑽ 互补律 A∪~AE A∩~AΦ

51 4. 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1:用列真值表。(不再举例) 方法2:用公式的等价变换.(用置换定律) 置换定律:A是一个命题公式,X是A中的一 部分且也是合式公式(A的子公式),如果 XY,用Y代替A中的X得到公式B,则AB。 应用置换定律以及前面列出的等价公式 可以对给定公式进行等价变换。

52 例题1. 求证吸收律 P∧(P∨Q)P 证明 P∧(P∨Q)  (P∨F)∧(P∨Q) (同一律) P∨(F∧Q) (分配律) P∨F (零律) P (同一律)

53 例题2. 求证 (P∨Q)→(P∧Q) P 证明 (P∨Q)→(P∧Q) (P∨Q)∨(P∧Q) (公式E16)  (P∧Q)∨(P∧Q) (摩根定律)  (P∧Q)∨(P∧Q) (对合律) P∧(Q∨Q) (分配律) P∧T (互补律) P (同一律) 公式E16 : PQP∨Q

54 例题3.化简(P∧Q)→(P∨(P∨Q))
解: 原公式 (P∧Q)∨((P∨P)∨Q) (E16,结合) (P∧Q)∨(P∨Q) (对合律,幂等律) (P∧Q)∨(Q∨P) (交换律) ((P∧Q)∨Q)∨P (结合律) Q∨P (吸收律) 吸收律 P∨(P∧Q)P P∧(P∨Q)P

55 5. 性质 1) 有自反性:任何命题公式A,有AA。 2) 有对称性:若AB,则BA 3) 有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4) 如果A(P1,P2,…,Pn)B(P1,P2,…,Pn),则 A(P1,P2,…,Pn)B(P1,P2,…,Pn) 例 A(P,Q)P→Q B(P,Q)P∨Q 于是有 A(P,Q)B(P,Q) A(P,Q)P→Q B(P, Q)P∨Q 可见 A(P,Q)B(P, Q)

56 6.等价公式的对偶性 (Duality) 从前面列出的等价公式看出,有很多是 成对出现的。这就是等价公式的对偶性。 ⑴ 对偶式:在一个只含有联结词  、∨、 ∧的公式A中,将∨换成∧,∧换成∨,T 换成F,F换成T,其余部分不变,得到另 一个公式A*,称A与A*互为对偶式。 例如: A A* P P Q∧R Q∨R (P∨T)∧Q (P∧F)∨Q

57 ⑵ 用对偶式求公式的否定 定理1-5.1 令A(P1,P2,…,Pn)是一个只含有 联结词  、∨、∧的命题公式,则 A(P1,P2,…,Pn)A*(P1,P2,…,Pn) 此定理可以反复地使用底-摩根定律得以 证明。 下面我们验证一下。 令 A(P,Q)P∨Q A*(P,Q)P∧Q A(P,Q)(P∨Q) A*(P, Q)P∧Q 可见 A(P,Q)A*(P,Q) 推论:A(P1,P2,…,Pn)A*(P1,P2,…,Pn)

58 例如,利用上述求公式的否定公式求 (((P∧Q)∨(P∧Q))∨R) ((P∨Q)∧(P∨Q))∧R

59 ⑶对偶原理(定理1-5.2): 令A(P1,P2,…,Pn) 、B(P1,P2,…,Pn)是只含有 联结词、∨、∧的命题公式,则如果 A(P1,P2,…,Pn)B(P1,P2,…,Pn) 则 A*(P1,P2,…,Pn)B*(P1,P2,…, Pn) 证明:因为 A(P1,P2,…,Pn)B(P1,P2,…,Pn) 故 A(P1,P2,…,Pn)B(P1,P2,…,Pn) 而 A(P1,P2,…,Pn)A*(P1,P2,…,Pn) B(P1,P2,…,Pn)B*(P1,P2,…,Pn) 故 A*(P1,P2,…,Pn) B*(P1,P2,…,Pn) 所以 A*(P1,P2,…,Pn)B*(P1, P2,…, Pn)

60 下面我们验证一下对偶原理: P∨(Q∧R)(P∨Q)∧(P∨R) A B P∧(Q∨R)(P∧Q)∨(P∧R) A* B* P∨T T
P∧F F A* B* 本节要求掌握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及记忆公式。 作业:第19页 (7) f) g) , (8) c)

61 1-6.范式 Normal Form 范式就是命题公式形式的规范形式。这里 约定在范式中 只含有联结词、∨和∧。 一.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1.合取式与析取式 合取式:是用“∧”联结命题变元或变元的 否定构成的式子。 如 P 、P 、P∧Q、P∧Q∧R 析取式:是用“∨” 联结命题变元或变元 的否定构成的式子。 如 P 、P 、P∨Q、P∨Q∨R 注:∵ P∨PP P∧PP ∴P是合(析)取式.

62 2.析取范式 公式A如果写成如下形式: A1∨A2∨...∨An (n≥1) 其中每个Ai (i=1,2,…,n)是合取式,称之为A的析取范式。 3.合取范式 A1∧A2∧...∧An (n≥1) 其中每个Ai (i=1,2,…,n)是析取式,称之为A的合取范式。 例如,PQ 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PQ (P∧Q)∨(P∧Q)----析取范式 PQ (P∨Q)∧(P∨Q)----合取范式

63 4.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写法 ⑴先用相应的公式去掉和。 公式E PQP∨Q 公式E PQ (P∧Q)∨(P∧Q) 公式E PQ (PQ)∧(QP) 再用E PQ (P∨Q)∧(P∨Q) ⑵用公式的否定公式或摩根定律将后移到命题 变元之前。 A(P1,P2,…,Pn)A*(P1,P2,…,Pn) 底-摩根定律 (P∨Q)P∧Q (P∧Q)P∨Q ⑶用分配律、幂等律等公式进行整理,使之成 为所要求的形式。

64 例如求(PQ)R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P∨Q)∧(P∨Q))∨R 去  (P∧Q)∨(P∧Q)∨R 后移 ---析取范式 ((P∧Q)∨(P∧Q))∨R 去   ((P∨Q)∧(P∨Q))∨R 后移 (P∨Q∨R)∧(P∨Q∨R) 分配律 ---合取范式

65 二.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一个公式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形式是不唯 一的。下面定义形式唯一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 范式。 ㈠主析取范式 1.小项 Minterms ⑴定义:在一个有n个命题变元的合取式中, 每个变元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称这个合取式是 个小项。 例如,有两个变元的小项: P∧Q、P∧Q、 P∧Q、 P∧Q

66 ⑵小项的性质 m3 m2 m1 m0 P Q P∧Q P∧Q P∧Q P∧Q 00 F F F F F T
01 F T F F T F 10 T F F T F F 11 T T T F F F a).有n个变元,则有2n个小项。 b).每一组指派有且只有一个小项为T。 为了记忆方便,可将各组指派对应的为T的小项 分别记作m0,m1,m2,…,m2n-1 上例中 m0P∧Q m1P∧Q m2P∧Q m3P∧Q

67 2.主析取范式定义 析取范式 A1∨A2∨...∨An, , 其中每个Ai (i=1,2,…,n)都是小项,称之为主析取范式。 3.主析取范式的写法 方法Ⅰ:列真值表 ⑴ 列出给定公式的真值表。 ⑵ 找出真值表中每个“T”对应的小项。 根据一组指派写对应的为“T”的小项: 如变元P被指派为T,P在小项中以P形式出现; 如变元P被指派为F,P在小项中以P形式出现。 (要保证该小项为T))。 ⑶ 用“∨”联结上述小项,即可。

68 例如求 PQ和PQ的主析取范式 P Q PQ PQ F F T T F T T F T F F F T T T T PQ m0∨m1∨m3 (P∧Q)∨(P∧Q)∨(P∧Q) PQm0∨m3  (P∧Q)∨(P∧Q) 思考题:永真式的主析取范式是什么样 ?

69 方法Ⅱ:用公式的等价变换 ⑴ 先写出给定公式的析取范式 A1∨A2∨...∨An 。 ⑵ 为使每个Ai都变成小项,对缺少变元的Ai 补全变元,比如缺变元R,就用∧联结永真 式(R∨R)形式补R。 ⑶ 用分配律、幂等律等公式加以整理。 PQP∨Q (P∧(Q∨Q))∨((P∨ P)∧ Q) (P∧Q)∨(P∧Q)∨(P∧Q)∨(P∧Q) (P∧Q)∨(P∧Q)∨(P∧Q)

70 ㈡主合取范式 1.大项 Maxterms ⑴定义:在有n个命题变元的析取式中,每 个变元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称之为大项。 例如,有两个变元的大项及其真值表: M M M M3 P Q P∨Q P∨Q P∨Q P∨Q F F F T T T F T T F T T T F T T F T T T T T T F

71 ⑵大项的性质 a).有n个变元,则有2n个大项。 b).每一组指派有且只有一个大项为F。 为了记忆方便,可将各组指派对应的为F 的大项分别记作M0,M1,M2,…,M2n-1 。 上例中 M0 P∨Q M1 P∨Q M2  P∨Q M3 P∨Q

72 2.主合取范式定义 合取范式 A1∧A2∧... ∧An, , 其中每个Ai (i=1,2,…,n)都是大项,称之为主合取范式。 3.主合取范式的写法 方法Ⅰ:列真值表 ⑴ 列出给定公式的真值表。 ⑵ 找出真值表中每个“F”对应的大项。 根据一组指派写对应的为“F”的大项: 如变元P被指派为F,P在大项中以P形式出现; 如变元P被指派为T,P在大项中以P形式出现。 (确保该大项为F)。 ⑶ 用“∧”联结上述大项,即可。

73 例如求 PQ和PQ的主合取范式 P Q PQ PQ F F T T F T T F T F F F T T T T PQ M2  P∨Q PQ M1∧M2  (P∨Q )∧(P∨Q)

74 课堂练习: 1.已知A(P,Q,R) 的真值表如图: 求它的主析取 和主合取范式。 2.已知A(P,Q,R)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有小项m1, m3, m5, m7 求它的主合取范式。 3.已知A(P1,P2,…,Pn)的主合取范式中含有k个大 项,问它的主析取范式中有多少个小项? P Q R A(P,Q,R) F F F T F F T F F T F F F T T T T F F T T F T F T T F T T T T T

75 练习答案: 1.A(P,Q,R)的主析取范式: A(P,Q,R) m0∨m3∨m4∨m6∨m7 (P∧Q∧R)∨(P∧Q∧R)∨ (P∧Q∧R)∨(P∧Q∧R)∨(P∧Q ∧R) A(P,Q,R)的主合取范式: A(P,Q,R) M1∧M2∧M5 (P∨Q∨R)∧(P∨Q∨R)∧(P∨Q∨R) 2. A(P,Q,R) M0∧M2∧M4 ∧M6 (P∨Q∨R)∧(P∨Q∨R)∧(P∨Q∨R) ∧(P∨Q∨R) 3. A(P1,P2,…,Pn)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有2n-k个小项.

76 方法Ⅱ:用公式的等价变换 ⑴先写出给定公式的合取范式 A1∧A2∧...∧An 。 ⑵为使每个Ai变成大项,对缺少变元的析取 式Ai补全变元,比如缺变元R,就用∨联结 永假式(R∧R)形式补R。 ⑶用分配律、幂等律等公式加以整理。

77 例如,求(PQ)R的主合取范式 (PQ)R (P∨Q)∨R (P∧Q)∨R (P∨R)∧(Q∨R)  (P∨(Q∧Q)∨R)∧((P∧P)∨Q∨R)  (P∨Q∨R)∧ (P∨Q∨R)∧ (P∨Q∨R)∧(P∨Q∨R)  (P∨Q∨R)∧(P∨Q∨R)∧ (P∨Q∨R)

78 三.范式的应用 范式在逻辑设计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例1. 加法器的设计,有两个n位二进制数a,b相加和为s(s=a+b),a,b分别写成: a=an an-1…ai a2a1, + b=bn bn-1…bi b2b1 cn cn-1cn-2 …ci-1…c1 s= cn sn sn-1…si … s2 s1 其中si是第i位ai、bi及ci-1 (ci-1是第i-1位向第i位的 进位) 的和,si是ai、bi及ci-1的函数, 进位ci也是ai 、 bi及ci-1的函数, 分别写成si(ai,bi,ci-1),ci(ai,bi,ci-1)。 它们与ai,bi,ci-1的关系如下表:

79 ai bi ci-1 si(ai,bi,ci-1) ci(ai,bi,ci-1)

80 根据前边的表,列出si(ai,bi,ci-1)的主析取范式:
在电路逻辑设计中用如下逻辑部件: 非门 与门 或门 a b a∧b a∨b a 根据前边的表,列出si(ai,bi,ci-1)的主析取范式: si(ai,bi,ci-1)=(ai∧bi∧ci-1)∨(ai∧bi∧ci-1)∨ (ai ∧bi∧ci-1)∨(ai∧bi∧ci-1) 类似可以求出进位位ci(ai,bi,ci-1)的表达式。 (在指派001、010、100、111时si为1) 下面设计出si(ai,bi,ci-1)的线路图。

81 ai∧bi∧ci-1 ai ai ai∧bi∧ci-1 bi bi si(ai,bi,ci-1) ci-1 ai ∧bi∧ci-1 Ci-1 ai∧bi∧ci-1 si(ai,bi,ci-1)=(ai∧bi∧ci-1)∨(ai∧bi∧ci-1)∨ (ai ∧bi∧ci-1)∨(ai∧bi∧ci-1) ci(ai-1,bi-1,ci-2)的线路图与之类似。

82 a: s: b: S=cn sn sn -1… s2 s1 a与b的和s的图:由n个si的图与n个ci的图合并而成。 a1 a2 an
…… cn sn cn-1 sn-1 c2 s2 c1 s1 s: …… b1 b2 bn-1 bn …… b: S=cn sn sn -1… s2 s1

83 例2. 安排课表,教语言课的教师希望将课 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三节;教数学课的教师 希望将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节;教原理 课的教师希望将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节。 如何安排课表,使得三位教师都满意。 令L1、L2、L3分别表示语言课排在第一、 第二、第三节。 M1、M2、M3分别表示数学课排在第一、 P1、P2、P3分别表示原理课排在第一、

84 三位教师都满意的条件是: (L1∨L3)∧(M2∨M3)∧(P1∨P2 ) 为真。 将上式写成析取范式(用分配律)得: ((L1∧M2)∨(L1∧M3)∨(L3∧M2)∨ (L3∧M3))∧(P1∨P2) (L1∧M2∧P1)∨(L1∧M3∧P1)∨ (L3∧M2∧P1)∨(L3∧M3∧P1)∨ (L1∧M2∧P2)∨(L1∧M3∧P2)∨ (L3∧M2∧P2)∨(L3∧M3∧P2) 可以取(L3 ∧M2∧P1)、(L1∧M3∧P2)为T, 得到两种排法。

85 本节要掌握: 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的写法。 范式的应用。 作业 第39页:(2) d) , (3) d) , (4) d) , (7)

86 1-7. 命题逻辑推理 一.推理 推理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出一个 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称这些已知的判断为前提。得到的新的判断为
前提的有效结论。 实际上,推理的过程就是证明永真蕴含式的过 程,即令H1,H2,…,Hn是已知的命题公式(前 提),若有 H1∧H2∧....∧Hn  C 则称C是H1,H2,…Hn的有效结论,简称结论。

87 规则P(引入前提规则):在推理过程中,可以随时引入前提。
如何根据前提得到结论,需要有推理的规则。 二.推理规则 规则P(引入前提规则):在推理过程中,可以随时引入前提。 规则T(引入结论规则):在推理过程中,如果前边有一个或几个公式永真蕴涵公式S,则可将S纳入 推理过程中。 在推理过程中,还要应用教材43页表1-8.3中的 永真蕴涵式I1-I16和表1-8.4中等价公式E1-E22 (常用的公式要熟记) 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推理方法: 直接推理、条件论证及反证法

88 重要的重言蕴涵式(如教材第43页所示) I1.P∧QP I2. P∧QQ I3. PP∨Q I4. QP∨Q I5. PPQ I6. QPQ I7. (PQ)P I8. (PQ)Q I9. P,Q P∧Q I10. P∧(P∨Q)Q I11. P∧(PQ)Q I12. Q∧(PQ)P I13. (PQ)∧(QR)PR I14. (P∨Q)∧(PR)∧(QR)R I15. AB (A∨C)(B∨C) I16. AB (A∧C)(B∧C)

89 重要的等价公式: 对合律 E1 PP 交换律 E2 P∧QQ∧P E3 P∨QQ∨P 结合律 E4 P∧(Q∧R)(P∧Q)∧R E5 P∨(Q∨R)(P∨Q)∨R 分配律 E6 P∧(Q∨R)(P∧Q)∨(P∧R) E7 P∨(Q∧R)(P∨Q)∧(P∨R) 底-摩根定律 E8 (P∧Q)P∨Q E9 (P∨Q)P∧Q 幂等律 E10 P∨PP E11 P∧PP 同一律 E12 P∨FP E13 P∧TP 零律 E14 P∨TT E15 P∧FF E16 PQP∨Q E  ( PQ)P∧Q E18 PQQP E19 P(QR)(P∧Q)R E20 PQ (PQ)∧(QP) E21 PQ (P∧Q)∨(P∧Q ) E22 (PQ) PQ 吸收律 P∨(P∧Q)P P∧(P∨Q)P 互补律 P∨PT P∧PF PQ (P∨Q)∧(P∨Q)

90 三.直接推理 直接推理:就是从前提直接推出结论。 上面讲到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证明永真 蕴含式的过程。只不过证明的过程采用另 外一种书写格式。 格式中包含:步骤号;给定前提或得出 的结论;推理时所用规则;此结论是从哪 几步得到的以及所用公式。 下面请看一些例子。

91 例题1求证 P→Q,Q→R,P  R 证明 (1) P P (2) PQ P (3) Q T (1)(2) I11 (4) Q→R P
序号 前提或结论 所用规则 从哪几步得到 所用公式 (1) P P (2) PQ P (3) Q T (1)(2) I11 (4) Q→R P (5) R T (3)(4) I11 (注公式I11为: P,P→Q  Q )

92 例题2求证 (P∧Q)∧(Q∨R)∧R  P (1) Q∨R P (2) R P (3) Q T (1)(2) I10 (4) (P∧Q) P (5) P∨Q T (4) E8 (6) P T (3)(5) I10 公式I10为:  P, P∨Q  Q 公式E8为: (P∧Q)P∨Q

93 例题3 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 的有效性: 如果我学习,那么我数学不会不及格。如 果我不热衷于玩朴克,那么我将学习。但 是我数学不及格。因此,我热衷于玩朴克。 解:设 P:我学习。 Q:我数学及格。 R:我热衷于玩朴克。 于是符号化为: P→Q,R→P,Q  R

94 P→Q,R→P,Q  R (1) P→Q P (2) Q P (3) P T (1)(2) I12 (4) R→P P (5) R T (3)(4) I12 (6) R T (5) E1 注:公式I12为: Q,P→Q  P 公式E1 为: RR 下面同学动手作练习 第46页 (1) b)

95 第46页 (1) b) J→(M∨N),(H∨G)→J,H∨G  M∨N (1) H∨G P (2)(H∨G)→J P (3) J T (1)(2) I11 (4) J→(M∨N) P (5) M∨N T (3)(4) I11

96 例题4求证P→(Q→S),R∨P,Q R→S
证明(1) P→(Q→S) P (2) P∨(Q∨S) T (1) E16 (3) P∨(S∨Q) T (2) E3 (4) (P∨S)∨Q T (3) E5 (5) Q P (6) P∨S T (4)(5) I10 (7) P→S T (6) E16 (8) R∨P P (9) R→P T (8) E16 (10) R→S T (7)(9) I13

97 四.条件论证 定理1-7.1 如果H1∧H2∧...∧Hn∧RS, 则 H1∧H2∧...∧Hn  R→S 证明:因为H1∧H2∧...∧Hn∧RS 则 (H1∧H2∧...∧Hn∧R)S 是永真式。 根据结合律得 ((H1∧H2∧...∧Hn)∧R)→S 是永真式。根据公式E19得 (H1∧H2∧...∧Hn)(R→S)是永真式。 即 H1∧H2∧...∧Hn  R→S 定理得证。E19: P(Q→R)(P∧Q)→R

98 此定理告诉我们,如果要证明的结论是 蕴涵式(R→S)形式,则可以把结论中蕴涵 式的前件R作为附加前提,与给定的前提一 起推出后件S即可。 我们把上述定理写成如下规则: 规则CP( Conditional Proof): 如果H1∧H2∧...∧Hn∧R  S,则 H1∧H2∧...∧Hn  R→S 下面我们用条件论证方法求证例题4 P→(Q→S),R∨P,Q  R→S

99 例题5 用条件论证,证明例题4 P→(Q→S),R∨P,Q  R→S 证明 (1) R P(附加前提) (2) R∨P P (3) P T (1)(2) I10 (4) P→(Q→S) P (5) Q→S T (3)(4) I11 (6) Q P (7) S T (5)(6) I11 (8) R→S CP 与例题4相比,因为它增加了一个附加前提,所 以推理就容易些。

100 例题6 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 的有效性: 如果体育馆有球赛,青年大街交通就拥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王不提前出发,就会 迟到。因此,小王没有提前出发也未迟到, 则体育馆没有球赛。 证明 先将命题符号化。 设 P:体育馆有球赛。 Q:青年大街交通拥挤。 R:小王提前出发。 S:小王迟到。 P→Q,(Q∧R)→S (R∧S)→P

101 P→Q,(Q∧R)→S (R∧S)→P
证明 (1) R∧S P(附加前提) (2) R T (1) I1 (3) S T (1) I2 (4) (Q∧R)→S P (5) (Q∧R) T(3)(4) I12 (6) Q∨R T (5) E8 (7) Q T (2)(6) I10 (8) P→Q P (9) P T (7)(8) I12 (10)(R∧S)→P CP

102 下面同学动手作练习 用条件论证证明 第47页 (2) a) A∨B, C→B  A→C 证明 (1) A P(附加前提) (2) A∨B P (3) B T (1)(2) I10 (4) C→B P (5) C T (3)(4) I12 (6) A→C CP

103 五.反证法 反证法的主要思想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可以 推出矛盾的结论(矛盾式)。 下面先介绍有关概念和定理。 定义:设H1,H2,...,Hn是命题公式,P1,P2, …,Pm是公式中的命题变元,如果对所有命题变元 至少有一种指派,使得H1∧H2∧...∧Hn 的真值 为T,则称公式集合{H1,H2,…Hn}是相容的(也称 是一致的);如果对所有命题变元每一种指派, 都使得H1∧H2∧...∧Hn的真值为F,则称公式集 合{H1,H2,…Hn}是不相容的(也称是不一致的)。

104 定理1-7.2 若要证明相容的公式集合 {H1,H2,... Hn}可以推出公式C,只要证明 H1∧H2∧...∧Hn∧C是个矛盾式即可。 证明 设H1∧H2∧...∧Hn∧C 是矛盾式,则 (H1∧H2∧...∧Hn∧C)是个永真式。 上式 (H1∧H2∧...∧Hn)∨C (H1∧H2∧...∧Hn)→C 所以 H1∧H2∧...∧Hn  C 实际上,要证明H1∧H2∧...∧Hn  C,只要证明 H1∧H2∧...∧Hn∧C可推出矛盾式即可,即 H1∧H2∧...∧Hn∧C  R∧R

105 例7 P→Q,(Q∨R)∧R, (P∧S)S
(1) S P(假设前提) (2) S T (1) E1 (3) (P∧S) P (4) P∨S T (3) E8 (5) P T (2)(4) I10 (6) P→Q P (7) Q T (5)(6) I11 (8) (Q∨R)∧R P (9) Q∨R T (8) I1 (10) R T (8) I2 (11) R T (7)(9) I10 (12) R∧R T (10)(11) I9

106 下面同学动手作练习 用反证法证明 第47页 (4) a) R→Q , R∨S , S→Q ,P→Q  P 证明 (1) P P(假设前提) (2) P T (1) E1 (3) P→Q P (4) Q T (2) (3) I11 (5) R→Q P (6) R T (4) (5) I12 (7) R∨S P (8) S T (6) (7) I10 (9) S→Q P (10) Q T (8) (9) I12 (11) Q∧Q T (4) (10) I9

107 本节要掌握三种推理方法,按照所要求格式正确地书写推理过程。
作业 第47页:(1) b) , (2) b) , e) (3) b) , c) (4) a) , c) (5) c)

108 *1-8 联结词的全功能集(完备集) 前面定义了六个逻辑联结词,分别是: (1)否定“” (2) 合取“∧”
(1)否定“” (2) 合取“∧” (3) 析取“∨” (4) 异或“ ” (5) 蕴涵“” (6) 等价“” 可以用这些联结词表示任何命题公式。而且我们 已经知道,有些联结词可以用其它联结词表示。 比如:PQP∨Q P Q  (P∧Q)∨(P∧Q) PQ (P∧Q)∨(P∧Q) PQ (PQ)∧(QP) PQ (P∨Q)∧(P∨Q)

109 一. 与非, 或非 在逻辑设计中还定义两个联结词“与非”、“或 非”: 与非:设P、 Q是命题,复合命题“P∧Q的否定” 称为P与Q的与非,记作PQ, 称为与非联结词。 PQ (P∧Q) 或非:设P、 Q是命题,复合命题“P∨Q的否定” 称为P与Q的或非,记作PQ,称作或非联结词。 PQ (P∨Q) 在一个形式系统中定义多少个联结词“合适”?

110 二. 形式系统中联结词的个数问题 在自然推理系统中联结词可以多一些; 在公理系统中联结词越少越好。 公理系统(Axiomatic system):是数理逻辑的基本概 念。为了避免循环,数学中的概念的定义必须假 定有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如几何中的“点”、“直 线”)。同样,数学中定理的证明,也必须假定有 不加证明的公理(如平行公理)。 在某个数学分支,由这些原始概念和一些公理 为依据,就得到该数学分支的公理系统。 这里就是讨论命题逻辑公理系统“最少”需要多 少个联结词。

111 联结词无论是多还是少,它必须具备一定功能,
就是用这些联结词能够表达所有的命题公式。那 么如何证明能表达所有命题公式呢? 我们知道有很多公式表面形式不同,但是它们 的真值表相同,我们说它们是等价公式(即相同的 公式),所以不同真值表的个数=公式的个数。 有n个命题变元,共有2n个可能的赋值,对于每 个赋值命题公式的真值都有两个(T、F) ,于是可 以构成 个不同的真值表(命题公式)。 比如,有两个命题变元P、Q,可以构成24=16 个命题公式,如下F0, F1, …, F15所示:

112 实际上F0,是个矛盾式;F1,F2,F4 ,F8是只含有一个小 项的公式; F3,F5 ,F6 ,F9 ,F10,F12是含有二个小项的
P Q F F F F F F F F7 实际上F0,是个矛盾式;F1,F2,F4 ,F8是只含有一个小 项的公式; F3,F5 ,F6 ,F9 ,F10,F12是含有二个小项的 公式; F7, F11, F13,F14是含有三个小项的公式;F15 是含四个小项的公式。 P Q F F F F F F F F15

113 下面就讨论公理系统“最少”需要多少个联结词。
三. 联结词的全功能集和极小全功能集 定义:在一个联结词集合中,如果一个联结词可 由集合中的其它联结词定义,则称此联结词是冗 余的联结词,否则称此联结词是独立的联结词。 如{, ∧, ∨, , }中与是冗余的, {, ∧, ∨}中∨也是冗余的, 因为P∨Q (P∧Q), {, ∧}或者{,∨}中就无冗余的联结词。

114 定义:给定一个联结词集合,如果任何一个命题
公式都可以用此集合中的联结词表示,则称为此 联结词集合是全功能集。如果一个联结词的全功 能集中不含有冗余的联结词,则称它是极小全功 能集。 如{, ∧, ∨, ,  ,, } 、{, ∧, ∨, ,  } {, ∧, ∨}、{, ∧}、 {,∨}都是全功能集。 {, ∧}、 {,∨}是极小全功能集。 而{}{∧}{∧,∨}都不是全功能集。

115 在工程上有时需要考虑联结词最少的全功能集。
下面看看{}和{}是不是全功能集。就是 看看是否用“”或者“”表示, ∧, ∨: (1) PP( P∧P)  P (2) (PQ)(PQ)(PQ) (P∧Q) (3) (PP)(QQ)PQ (P∧Q )P∨Q 所以{}是个极小全功能集。 在数字逻辑中,就有“与非门”逻辑组件,只用 它就可以设计出任何逻辑线路。

116 再看 : (1) PP( P∨P) P (2) (PP)(QQ)PQ(P∨Q) (P∧Q) (3) (PQ)(PQ) (PQ) P∨Q 所以{}也是个极小全功能集。 求证{, }是全功能集。因为 PQP∨Q (PQ)( P∨Q) P∧Q

117 第一章 小结 知识网络: 命 题 原子命题 复合命题 联结词 命题公式 永真式 永真蕴涵式 等价公式 范式 命题逻辑推理 条件论证 直接推理
第一章 小结 知识网络: 命 题 原子命题 复合命题 联结词 命题公式 析取 永真式 合取 永真蕴涵式 等价公式 范式 主析取 主合取 命题逻辑推理 条件论证 直接推理 间接推理 反证法

118 本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 1.要熟练掌握联结词的真值表定义以及它们在自然语言 中的含义。其中特别要注意“∨”和“→”的用法。 2.会命题符号化。 3.掌握永真式的证明方法: (1).真值表。 (2).等价变换,化简成T。 (3).主析取范式。 4.掌握永真蕴含式的证明方法,熟练记忆并会应用 43页中表1-8.3中的永真蕴含式。 5.掌握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熟练记忆并会应用 43页表1-8.4中的等价公式。 6.熟练掌握范式的写法及其应用。 7.熟练掌握三种推理方法。

119 下面上第一章的习题课

120 第一章 习题课 一.命题符号化 注意讲过的命题符号化方法。 P8习题(3) P:天下雪。Q:我将去镇上。R:我有时间。
第一章 习题课 一.命题符号化 注意讲过的命题符号化方法。 P8习题(3) P:天下雪。Q:我将去镇上。R:我有时间。 如果天不下雪且我有时间,那么我将去镇上。 (P∧R)→Q 只有天不下雪且我有时间,我才去镇上。 Q→(P∧R) b) 我将去镇上,仅当我有时间。 Q→R d) 天下雪,那么我不去镇上。 P→Q

121 P12习题(5) a) 或者你没有给我写信,或者它在途中丢失了。 显然这里的“或者”是“不可兼取的或”。 令 P:你给我写信。Q:信在途中丢失了。 表达式为: P Q 或 (P∧Q)∨(P∧Q) c) 我们不能既划船又跑步。 令 P:我们划船。Q:我们跑步。 表达式为 (P∧Q) d)如果你来了,那么他唱不唱歌将看你是否为他 伴奏而定。 令 P:你来了。Q:你为他伴奏。 R:他唱歌。 表达式为: P→((Q→R)∧(Q→R)) 也可以写成: P→(QR)

122 P12习题(7) a) 假如上午不下雨,我去看电影,否则就在家里 读书或看报。 令 P:上午下雨。 Q:我去看电影。 R:我在家里读书。S:我在家里看报。 表达式为: (P→Q)∧(P→(R S)) 不可以写成:(P→Q)∨(P→(R S)) (P→Q)∨(P→(R S)) (P∨Q)∨(P∨(R S)) (P∨Q)∨(P∨(R S)) P∨Q∨P∨(R S) P∨P ∨Q∨(R S) T

123 (A→B)∧(A→((C→E)∧(C→D)))
令 P:我今天进城。Q:今天下雨。 表达式为: Q→P c) 仅当你走我将留下。 令 P:你走。Q:我留下。 表达式为: Q→P 或者 P→Q 补充题:请将下面流程图 写成符号表达式 A C B D E T F 开始 (A→B)∧(A→((C→E)∧(C→D)))

124 P23 (2)证明(P→Q)→(P→(P∧Q))是重言式。 方法1:
二.重言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1:列真值表。 方法2:公式的等价变换,化简成“T”。 方法3:用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P23 (2)证明(P→Q)→(P→(P∧Q))是重言式。 方法1: P Q P→Q P→(P∧Q) (P→Q)→(P→(P∧Q)) F F T T T F T T T T T F F F T T T T T T

125 方法2: (P→Q)→(P→(P∧Q)) (P∨Q)∨(P∨(P∧Q)) (E16) (P∧Q)∨((P∨P)∧(P∨Q)) 摩根,分配 (P∧Q)∨(T∧(P∨Q)) 互补 (P∧Q)∨(P∨Q) 同一 (P∨(P∨Q) )∧(Q∨(P∨Q) 分配 ((P ∨P)∨Q) )∧(Q∨(Q∨P) 结合、交换 (T∨Q) )∧((Q∨Q)∨P) 互补、结合 T∧(T∨P) 零律、互补  T∧T 零律  T 幂等

126 方法3 (P→Q)→(P→(P∧Q)) (P∨Q)∨(P∨(P∧Q)) 去→ (P∧Q)∨P∨(P∧Q) 后移 (P∧Q)∨(P∧(Q∨Q))∨(P∧Q) 补变元Q (P∧Q)∨(P∧Q)∨(P∧Q)∨(P∧Q) 分配  (P∧Q)∨(P∧Q)∨(P∧Q)∨(P∧Q)整理  m3∨m2∨m1∨m0 可见,该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含有全部(四个)小项, 这表明(P→Q)→(P→(P∧Q))是永真式。

127 三.重言蕴涵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1.列真值表。(即列永真式的真值表) (略) 方法2.假设前件为真,推出后件也为真。
方法3.假设后件为假,推出前件也为假。 P12(8)e)证明 (A(B∨C) )∧(D∨E)∧((D∨E)A)  B∨C 方法2 证明: 设前件(A(B∨C) )∧(D∨E)∧((D∨E)A) 为真,则A(B∨C) , D∨E, (D∨E)A 均为 真。由D∨E, (D∨E)A 均为真用I11得A为真, 又由A(B∨C)为真,得B∨C为真。所以得

128 (A(B∨C) )∧(D∨E)∧((D∨E)A)B∨C
方法3 证明:设后件B∨C为 F,则 B与C均为 F, 1. 如果D∨E 为 T,则 1).若A为T,则A为F,则(D∨E)A为F,于是 前件(A(B∨C) )∧(D∨E)∧((D∨E)A)为F。 2). 若A为 F,则 A为T,于是A(B∨C) 为F, 故前件(A(B∨C) )∧(D∨E)∧((D∨E)A)为F。 2.如果D∨E 为 F,则 前件 (A(B∨C) )∧(D∨E)∧((D∨E)A) 为F。 综上所述

129 四. . 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1:用列真值表。(不再举例) 方法2:用公式的等价变换.(用置换定律) P19(7)h)证明 ((A∧B)→C)∧(B→(D∨C))(B∧(D→A))→c 左式((A∧B)∨C)∧(B∨(D∨C)) E16 ((A∨B)∨C)∧(B∨(D∨C)) 摩根 ((B ∨A)∨C)∧((B∨D)∨C) 交换 结合 ((B ∨A)∧(B∨D))∨C 分配 (B ∨(A∧D))∨C 分配  (B∧(A∨D))∨C 摩根 (B∧(D→A))→C E16

130 P19(8)c)化简(A∧B∧C)∨(A∧B∧C)
上式 (A∨A)∧(B∧C) 分配 T∧(B∧C) 互补 B∧C 同一 提示:化简时注意使用下面使式子变短的公式: 分配律 E P∧(Q∨R)(P∧Q)∨(P∧R) E P∨(Q∧R)(P∨Q)∧(P∨R) 用分配律时,是提取公因式。 幂等律 E P∨PP E11 P∧PP 同一律 E P∨FP E13 P∧TP 零律 E14 P∨TT E15 P∧FF 吸收律 P∨(P∧Q)P P∧(P∨Q)P 互补律 P∨PT P∧PF

131 补充题3. 令P表示小张去,Q表示小李去,用最
简捷的语言说明下面公式 (P∧Q)→(P∨(P∨Q)) 表达的含义。 解 :将上面公式化简 原公式 (P∧Q)∨((P∨P)∨Q) (E16,结合) (P∧Q)∨(P∨Q) (双否律,幂等律) (P∧Q)∨(Q∨P) (交换律) ((P∧Q)∨Q)∨ P (结合律) Q∨ P (吸收律) P→Q 上面公式表示:如果小张去,则小李也去。

132 P39(4)d)写出(P(Q∧R))∧(P(Q∧R))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五.范式的写法及应用 P39(4)d)写出(P(Q∧R))∧(P(Q∧R))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方法1,用真值表 令A(P,Q,R)(P(Q∧R))∧(P(Q∧R)) 它的真值 表见 下页。 A(P,Q,R)m0∨ m7 (P∧Q∧R)∨(P∧Q∧R) A(P,Q,R) M1∧M2∧M3∧M4∧M5∧M6 (P∨Q∨R)∧(P∨Q∨R)∧(P∨Q∨R)∧ (P∨Q∨R)∧(P∨Q∨R)∧(P∨Q∨R)

133 A(P, Q, R)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有小项m0 , m7。 主合取范式中含有大项M1,M2 ,M3 ,M4 ,M5 ,M6 。
P Q R P(Q∧R) P(Q∧R ) A(P, Q, R) 0 F F F T T T 1 F F T T F F 2 F T F T F F 3 F T T T F F 4 T F F F T F 5 T F T F T F 6 T T F F T F 7 T T T T T T

134 方法2.等价变换 (P(Q∧R))∧(P(Q∧R))  (P∨(Q∧R))∧(P∨(Q∧R)) E16  (P∧P)∨(P∧Q∧R)∨ (P∧Q∧R)∨ ((Q∧R)∧(Q∧R)) 分配 F∨(P∧Q∧R)∨(P∧Q∧R)∨F 互补 (P∧Q∧R)∨(P∧Q∧R) 同一

135 (P(Q∧R))∧(P(Q∧R))
 (P∨Q)∧(P∨R))∧(P∨Q)∧(P∨R)  (P∨Q∨(R∧R))∧(P∨(Q∧Q)∨R)) ∧(P∨Q∨(R∧R))∧(P∨(Q∧Q)∨R)  (P∨Q∨R)∧ (P∨Q∨R))∧ (P∨Q∨R) ∧ (P∨Q∨R)∧ (P∨Q∨R)∧ (P∨Q∨R)∧ (P∨Q∨R) ∧(P∨Q∨R)  (P∨Q∨R)∧(P∨Q∨R))∧ (P∨Q∨R)∧(P∨Q∨R)∧ (P∨Q∨R)∧(P∨Q∨R)

136 范式的应用 P39(7)A,B,C,D四个人中要派两个人出差,按下述三个条 件有几种派法? ①若A去则C和D中要去一个人。 ②B和C不能都去。 ③C去则D要留下。 解.设A,B,C,D分别表示A去,B去,C去,D去。 ①A((C∧D)∨(C∧D)) A∨ (C∧D)∨(C∧D) ② (B∧C) B∨C ③ CD C∨D 总的条件为: (A∨ (C∧D)∨(C∧D) )∧(B∨C) ∧(C∨D) 令此式为真。

137 将(A∨ (C∧D)∨(C∧D) )∧(B∨C) ∧(C∨D) 化成析取范式。
(C∨(B∧D)) (A∧C)∨ (C∧D∧C)∨(C∧D∧C)∨ (A∧B∧D)∨ (C∧D∧B∧D) ∨(C∧D∧B∧D) (A∧C)∨F∨(C∧D)∨(A∧B∧D)∨ (C∧D∧B)∨F 可以取A∧C为T,得B和D去。 取C∧D为T,得A和D去,或者 B和D去。 取C∧D∧B为T,得A和C去 。 最后得三种派法: A和C去、A和D去、B和D去。

138 *补充题:有工具箱A、B、C、D,各个箱内装的工具如
下表所示。试问如何携带数量最少工具箱,而所包含的 工具种类齐全。 解:设A、B、C、D分别表示带A、B、C、D箱。 则总的条件为: (A∨C)∧(A∨B∨D)∧(B∨C)∧(B∨D) 为真。 改锥 扳手 钳子 锤子 工具 改 锥 扳 手 钳 子 锤 子 A 有 有 B 有 有 有 C 有 有 D 有 有

139 将(A∨C)∧(A∨B∨D)∧(B∨C)∧(B∨D)写成析取范式,
上式((A∨C)∧(B∨C))∧((A∨(B∨D))∧(B∨D)) (交换 ) ((A∧B)∨C))∧(B∨D) (分配(提取C)、吸收) (A∧B∧B )∨(C∧B )∨(A∧B∧D)∨(C∧D) (分配) (A∧B)∨(C∧B )∨(A∧B∧D)∨(C∧D) 分别可以取(A∧B)、(C∧B )、(C∧D)为真。 于是可以得到三种携带方法: 带A和B箱, 带B和C箱,带C和D箱。

140 六. 逻辑推理 熟练掌握三种推理方法。 P47(2)c) (A∨B)(C∧D), (D∨E)F  AF 1.直接推理 ⑴ (A∨B)(C∧D) P ⑵ (A∨B)∨(C∧D) T ⑴ E16 ⑶ (A∧B)∨(C∧D) T ⑵ E9 ⑷ (A∨C)∧(B∨C)∧(A∨D)∧(B∨D) T ⑶ E7 ⑸ A∨D T ⑷ I2 ⑹ AD T ⑸ E16 ⑺ (D∨E)F P ⑻ (D∨E)∨F T ⑺ E16 ⑼ (D∧E)∨F T ⑻ E9 ⑽ (D ∨F) ∧(E∨F) T ⑼ E7 ⑾ D∨F T ⑽ I1 ⑿ DF T ⑾ E16 ⒀AF T ⑹⑿ I13

141 P47(2)c) (A∨B)(C∧D), (D∨E)F  AF
2.条件论证 ⑴ A P (附加前提)  ⑵ A∨B T ⑴ I3 ⑶ (A∨B)(C∧D) T ⑷ C∧D T ⑵⑶ I11 ⑸ D T ⑷ I2 ⑹ D∨E T ⑸ I3 ⑺ (D∨E)F P ⑻ F T ⑹⑺ I11 ⑼ AF CP 显然此方法比直接推理简单。

142 P47(2)c) (A∨B)(C∧D), (D∨E)F  AF
3.反证法 ⑴ (AF) P (假设前提) ⑵ (A∨F) T ⑴ E16 ⑶ A∧F T ⑵ E9 ⑷ A T ⑶ I1 ⑸ A∨B T ⑴ I3 ⑹ (A∨B)(C∧D) T ⑺ C∧D T ⑵⑶ I11 ⑻ D T ⑷ I2 ⑼ D∨E T ⑸ I3 ⑽ (D∨E)F P ⑾ F T ⑹⑺ I11 ⑿ F T ⑶ I2 ⒀ F∧F T ⑾ ⑿ I9 可见此法也比较简单

143 补充题:请根据下面事实,找出凶手: 1. 清洁工或者秘书谋害了经理。 2. 如果清洁工谋害了经理,则谋害不会发生在午夜前。 3.如果秘书的证词是正确的,则谋害发生在午夜前。 4.如果秘书的证词不正确,则午夜时屋里灯光未灭。 5. 如果清洁工富裕,则他不会谋害经理。 6.经理有钱且清洁工不富裕。 7.午夜时屋里灯灭了。 令A:清洁工谋害了经理。 B:秘书谋害了经理。 C:谋害发生在午夜前。 D:秘书的证词是正确的. E:午夜时屋里灯光灭了。H:清洁工富裕. G:经理有钱. 命题符号为: A∨B,AC,DC,DE,HA,G∧H,E ?

144 A∨B,AC,BC, DC DE,HA,G∧H,E ?
⑴ E P ⑵ DE P ⑶ D T ⑴⑵ I ⑷ D T ⑶ E ⑸ DC P ⑹ C T ⑷⑸ I ⑺ AC P ⑻ A T ⑹⑺ I ⑼ A∨B P ⑽ B T⑻⑼ I 结果是秘书谋害了经理。

145 第一章 命题逻辑 到此结束


Download ppt "第一章 命题逻辑 这章是以“命题”为中心 主要讨论: 命题的表示、命题的演算 命题演算中的公式,及其应用 命题逻辑推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