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壹、自我的成長 貳、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參、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壹、自我的成長 貳、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參、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壹、自我的成長 貳、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參、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第一課 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壹、自我的成長 貳、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參、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2 CoCo漫畫 老天,你真的「成年」了。 「強迫」你們接受社會責任。 為什麼要舉行成年禮?
雖然對有些制度不滿,但還是得無奈接受。儘管很多人在亂搞,我們仍被迫要安分守己…… 老天,你真的「成年」了。

3 自我的意義 在古希臘神廟的廊柱上,刻有一句名言… 「認識你自己」 此箴言希望人們問問自己:「我是誰」。

4 我是誰? 個人對於自我的詮釋,屬於自我的一部分。

5 是兔子? 還是無尾熊? 「自我」非固定不變之生命體, 而是常處於不斷發展、成長過程中。 要了解自我的成長,首先要了解自我之意涵。
我是誰? 「自我」非固定不變之生命體, 而是常處於不斷發展、成長過程中。 要了解自我的成長,首先要了解自我之意涵。

6 自我的意義 亦有學者指出:這些個人的主觀認定,深受社會文化脈絡影響。 自我的形成乃透過與社會互動而形成。 曾經對自我下一個定義:
「自我是個人自己所知覺、感受的那個我。」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 (William James, ) 亦有學者指出:這些個人的主觀認定,深受社會文化脈絡影響。 自我形成如何受社會文化所影響的相關理論中,以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與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的論點最具代表性。 自我的形成乃透過與社會互動而形成。

7 米德的理論 米德認為自我是由… 「主我」(I)與 「客我」(me)兩個部分所構成。 1.主我:具有創造力,能將各種想法加以表現的我。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 米德認為自我是由… 「主我」(I)與 「客我」(me)兩個部分所構成。 1.主我:具有創造力,能將各種想法加以表現的我。 2.客我:則代表著社會規範與社會要求。

8 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採取的各項行為,都是主我與客我互動後所產生。
米德認為: 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採取的各項行為,都是主我與客我互動後所產生。 一方面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到客我的規範與限制;另一方面,個人並非被動接受,而是能對客我的要求進行反思。 1.主我受客我的限制與規範 主我對客我的要求進行反思 米德(G.H. Mead, ) 主我所表現的個人想法與行動既具有主動性,但同時也是受到客我所提供的規範框架影響而產生。 就米德看來,自我就是主我在考量客我的要求下,所採取的各項思考與行動。

9 佛洛依德的理論 佛洛依德認為「我」包含三個部分: 三者不斷交互影響,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這三個我(自我、本我與超我) 各自對個人發揮不同作用, 三者不斷交互影響, 使個人形成特定的思考行為。

10 (3)超我: 超我是將社會的限制與要求,視為自己的理想目標,這些限制與要求可能使得個人在尋求快樂與滿足時產生罪惡感。 (1)本我: 本我受本能影響,本能是指人天性中與生俱來的衝動。 佛洛依德認為人天性中存在著如性與攻擊等生存本能,驅使人們追求立即的快樂與滿足。 (2)自我: 自我總是衡量個人所處的真實世界,調整個人的行為以適應環境,讓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以被滿足。

11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我」
我?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意 義 生物的我 真實的我 道德的我 原 則 快樂原則 現實原則 完美原則 內 涵 原始的衝動、 內在的驅力 本我與超我間的調節器 道德規範、 社會約束的力量 作 用 追求食、性與刺激等生存慾望的滿足 (滿足個人的慾望) 協調本我與超我,使個體能在現實環境中得到滿足 (協調本我與超我) 管制或壓抑本我的衝動,以滿足社會的期待和要求 (符合社會的期待) 說 明 ⒈佛洛依德認為每個人身上同時具有三個「我」─本我、自我與超我。 ⒉三個「我」,彼此交互影響,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並在「自我」 的統整下形成一個整體。

12 佛洛依德認為… 「我」就是在此不斷協調中所形成。
本我所帶來的衝動,讓人們想滿足自己的欲望 超我的社會規範則提醒人們捨棄欲望,符合實現社會要求 本我與超我,兩者常處於衝突之中 自我必須調節兩者間的緊張,找出因應的行為方式。

13 米德與佛洛依德的理論共同點 自我的形成,其實深受社會規範影響。
自我的想法與行為會不斷回應社會規範要求,自我不僅是個人的主觀認定,也是一種學習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 個人在自我形成過程中,同時也回應社會規範的要求,藉由適切扮演符合社會要求之角色。

14 自我的成長與變化 個人一生中的自我變化有兩個重要現象值得關注: 1.個人在人生中會經歷不同的自我發展階段
2.每個發展階段中,個人必須實現各項發展任務。

15 階段式的自我發展 隨著年齡增長,個人在身體與心理上是不 斷成長與變化。 ‧生理發展: 就身體而言,俗語中有「七坐八爬」,象
徵孩子成長發育是有一定過程;指嬰孩出 生後,肌肉的發展使其在不同階段逐漸能 進行各種不同活動。 坐、爬、站、走,正是孩子邁向獨立自主的成長四部曲。

16 心理發展: 就心理而言,例如:個人的思考與理解力也隨年齡逐漸發展,從二歲左右開始可以透過語言認識世界,大約十一歲後,逐漸能進行抽象思考等。

17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是 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
1922~1932的十年間,一方面教學,一方面觀察紀錄孩童的言行舉動,並與孩童對話,以了解他們的想法。 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是近代認知心理學中最重要理論之一。 皮亞傑

18 表1-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階段 年齡 特色 感覺動作期 0-2 前運思期 2-7 具體運思期 7-11 形式運思期 11歲以上
靠感覺認識周遭世界 前運思期 2-7 開始用語言符號來吸收知識 具體運思期 7-11 能透過具體事例來進行思考 形式運思期 11歲以上 能進行抽象推理思考

19 發展歷程中面對的社會要求 心理學者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提出一個涵蓋人生全程的發展階段論 。其主張如下:
自我發展乃歷經不同階段,且在此成長歷程中,每個階段的自我都面臨社會不同要求,個人必須設法滿足適應這些需求,也就是實現該階段的發展任務。 當個人順利完成階段發展任務時,內心將得到滿足,也因此更有能力完成下一階段的任務;反之,若無法順利發展,則在生活中將形成障礙與困難,並使之後的任務完成更加困難。

20 表1-2 艾瑞克森的發展危機與任務 嬰兒期 信任vs.不信任 嬰幼兒期 幼兒期 自動自發vs.退縮內疚 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表1-2 艾瑞克森的發展危機與任務 發展階段 發展危機 嬰兒期 信任vs.不信任 嬰幼兒期 幼兒期 自動自發vs.退縮內疚 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青少年期 自我統合vs.角色混亂 壯年期 友愛親密vs.孤僻疏離 成年期 精力充沛vs.頹廢遲滯 老年期 完美無憾vs.悲觀絕望 資料來源: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頁387

21 艾瑞克森認為每個發展階段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舉例來說,高中生所屬之青少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為獲得自我統合。 ◆順利獲得自我統合者,自我觀念明確(包括接受自己的身體容貌,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並掌握未來追尋方向。 ◆相反地,無法發展自我統合者,則對生活缺乏目標,常感徬徨、沒有方向。

22 在人生全程中,個人不斷發展出各階 段所需要的能力,以實現個人在社會之不同身分。
自我成長是一個階段性的自我實現歷程,個人一步接著一步地完成社會規範要求,並發展出不同階段的自我。

23 貳、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一、通過儀式與禁忌 通過儀式「象徵」人們轉換身分,而此 儀式之完成常伴隨相關禁忌。 二、成年禮的社會意義
1. 在所有「通過儀式」中,人們特別重視代表取得「成年」此一身分的成年禮。 2.「成年」代表該成員要開始承擔特定社會責任,也開始享有某些權利。

24 通過儀式的意涵與形式 通過儀式: 指個人在生命過程中,從一種社會身分轉向另一種社會身分所舉行的禮儀。
例如:嬰孩滿月、抓週、教徒受洗、成年禮、結婚等。 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的概念 由法國人類學家范傑納(A. van Gennep, )首先提出。

25 (1)隔離(separation) (2)過渡(transition)
范傑納之研究指出:傳統社會的通過儀式歷程,通常包含三個階段: (1)隔離(separation) (2)過渡(transition) (3)整合(incorporation) 在第一階段中,接受通過儀式的人們會被帶離原來的生活群體,並安置在一個特定的地方。 (隔離) 最後…接受儀式的人們以新的身分地位重新進入社會,這也代表個人身分轉換的完成。(整合) 接下來 則是一個過渡階段 (過渡)

26 例如:臺灣阿美族社會中,男孩取得成年身分的程序。
1.必須先被帶到會所集中  (隔離) 2.接著讓他們接受如打獵、戰鬥等各項技能訓練  (過渡) 3.若能順利通過考驗,則將在考驗結束後公開接受長者的讚揚與祝賀,表示正式成為社會中的成年人(整合)。

27 當兵後遺症… 現代社會不如傳統社會般有著盛大明顯的通過儀式,但仍存在各種彰顯與確認人們社會身分轉變的通過儀式。
例如:服完兵役常被認為象徵著男性正式進入成年。 當兵後遺症…

28 通過儀式中的禁忌 所謂禁忌(taboo)是指一個社會中,對特定的物、人或行為所設下之限制。
傳統社會通常十分遵守禁忌的約束力量,相信觸犯禁忌將會為個人甚至整個社會帶來危險。 小結:通過儀式的重要社會意義,透過設定特定之禁忌,以突顯當人經歷通過儀式後個人身分之改變。

29 傳統社會中的成年禮的社會意義 (1) 公開宣示人們取得成年身分: 成年禮宣告受禮者已屆成年,使個人新身分 獲得社會的認可、具正當性。
 傳統社會中的成年禮的社會意義 (1) 公開宣示人們取得成年身分: 成年禮宣告受禮者已屆成年,使個人新身分 獲得社會的認可、具正當性。 (2) 促使人們開始調適社會角色: 成年禮後,個人身分轉變,人與人之間關係改變,彼此權利義務也會改變。 (3) 強化社會對成年所設定之行為規範: 成年禮意味著禁忌與限制的轉折,突顯出社會對於成人身分所設定的不同行為規範。

30 現代社會中的成年禮 現代社會的某些儀式雖未被稱為成年禮,但卻具備成年禮之功能,例如:學校畢業典禮。
現代社會中各種社會身分的轉換,不再是由特定明確的儀式來確認,而是由各項相關法律規範來劃分,相當於現代社會中的成年禮。

31 ★與成年身分認定的相關行為規範 以年齡規範為例 1.公共生活而言,例如:公民投票權、役男年齡規範等,所設之年齡限制。
2.個人日常生活上,也同樣訂有一些年齡規範,這些法律規範,突顯出個人「通過」某種年齡後,即產生身分之轉換,因而解除某些行為限制,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法律規範具有通過儀式之意涵。

32 參、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公民不僅是現代民主國家的主權擁有者,也是民主社會運作的主體。

33 一個成年公民被期待應具備下述特質 一、有權利意識的公民 二、具備責任感的公民 三、有參與意願的公民

34     一、有權利意識的公民 公民應具備的首要特質為權利意識。 權利意識是指對於公民所享有,如基本人權、一般公民權等各種權利有所了解與認識。 具備權利意識之公民,一方面能維護自己權利,也同時尊重別人權利;另一方面,當社會發生公民權利遭受侵害事件時,也能夠挺身捍衛人權。

35 二、具備責任感的公民 ‧公民應具備的第二項特質為負責。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應擔負責任。
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 )分析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差異時指出: 1.傳統社會中,個人與家戶在需求上多能自給自足,人與人之間在生產功能的互賴關係較低。 2.現代社會則為高度分工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特別顯著。 涂爾幹 現代社會中的個人,須善盡其社會職責,因個人的不負責任將有可能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36 三、有參與意願的公民 成年公民除具備權利意識、勇於擔負責任,更應是一個具參與意願的公民。
參與:是指參與公共事務,包括行使投票權、積極投入公共政策討論,甚至以實際行動促進公共利益。 政治思想家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B.C.E.)曾指出: 公民的個人幸福,並非與群體福祉相對立或互不相干。 透過關心並參與公共事務,公民貢獻個人智慧與能力,不僅為個人開創自己的生命價值,也因公民共同解決公共事務,同時創造了良好社會。 亞里斯多德


Download ppt "壹、自我的成長 貳、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參、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