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Walther Kohl Modified 6年之前
1
Coping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A University Librarian's Perspective
項潔 (Jieh Hsiang) University Librarian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5 July, NCL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
Outline Google’s Impact
Search Engine Users – satisfied yet naïve Google Scholar and Google Print A university library’s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a progress report of NTUL) Satisfying the research and learning need in the IA From information provider to knowledge center Fulfilling the duty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
To Google or to library 當你需要查找資料的時候,是先想到Google或圖書館?
Google:還是圖書館? :53:0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掃描過的東西只能讓你了解 到事情的局部,整卷整卷的文獻是不可以全部掃描的。我經常回憶起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紳士在圖書館中親眼目睹,一位學者竟然在輕輕地聞一本書。我要說,人 對於書籍的眷戀,就好像那些在霍亂流行時期曾用醋來預防過疾病的人,一輩子都不能忘懷醋的芳香一樣。” 當你需要查找資料的時候,下意識的動作是打開IE瀏覽器,登陸Google,還是匆匆出門,去圖書館找個究竟? 作為全球知名的搜索網路,Google正計劃將牛津大學、密歇根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紐約公共圖書館等幾家頂級研究性圖書館的館藏著作轉化成為電子文件,放到網上讓人們免費搜索閱讀。在很多人看來,Google的這個計劃是踏出了建立全球虛擬圖書館的第一步。 拓寬視野,還是打亂章法? 根據《紐約時報》近日所做的一些調查顯示,很多學者、圖書管理員都對Google 的這一計劃表示了贊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訊學教授保羅·達蓋德稱讚說,這一計劃的推行,將以最快的速度打破世界頂級圖書館之間的禁忌之墻。紐約城市大學 研究生中心的人文學院院長大衛·納索也表示,透過關鍵詞來搜索書籍以及研究文獻,不僅可以縮短學術研究成果傳播的時間、減少傳播過程中所花費的金錢,同時 以一種十分便捷的方式拓寬了科學家們研究的視野。 沒有人敢大膽預言,未來的世界可以不需要實際存在的圖書館,因此面對一片贊同的聲音,持反對意見的人們提出了他們的疑問。作為美國文件協會主席,倫達·C·金默森先生獲悉這個消息之後的第一反應是:“他們究竟想幹什麼?!” 對於Google公司的這項計劃,金默森先生明顯懷有憂慮。由誰來揀選這些資源? 誰來進行管理和鑒別的工作,以此預防成千上萬可能會發生的斷章取義?Google的用戶會不會因為使用了網路圖書館而最終捨棄了透過閱讀一本書、查閱一份 歷史資料,然後在漫長的研究中尋獲珍寶的喜悅?這些搜索文獻會不會經過一定的改良,來減輕那些已經陷身書海的學生的困擾?如何鑒別網路資源的真偽?在傳統 的圖書館中,圖書管理員透過專業的圖書歸類方式,讓人們更方便地揀選所需要的資料,在Google推行的這種計劃中,這些圖書管理員將充當什麼角色?他們 是否也會加入合作,來刪減資訊中的冗餘部分? 即便是Google合作的那些大學和圖書館,也各自持有不同的態度。 Google跟每個圖書館的合約都有輕微的不同。例如他們將會從斯坦福大學挑選800萬本圖書;而在跟密歇根大學簽訂的合約中,圖書的數量也達到了700 萬冊;在跟哈佛大學最初合作的過程中,只能選取4萬冊圖書;跟牛津大學圖書館的合約中更明言規定,1900年以前出版的圖書只能限量取用。相對於一些大學 圖書館在書籍取用數量以及範圍上的限制,紐約公共圖書館卻慷慨地將一些沒有版許可權制、易碎的珍貴館藏都提交了出來,因為該圖書館的官員認為,或許很多學 者會對這些資料感興趣。 有一些被採訪的學者們擔心,對於那些1923年之後在美國出版的受到版權保護的書籍,Google並沒有辦法完全複製到網路中。對此,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的人文學院的納索院長表示,現在的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習慣了閱讀文獻的摘錄片斷,而不是閱讀整篇文獻。 取而代之,還是強強聯合? “(Google)這項計劃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虜獲了人們的想像力。”哥倫比亞大學電子出版研究院院長凱特·威登博格表示,“到底是對還是錯,不是唯一的問題,也都不是唯一的答案。” 2004年,威登博格女士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一項歷時3年的有關研究習慣的調查,其調查對象是來自不同城市的1233名學生。這份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取用電子資源已經成為學生採集資訊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大學生。 另外,威登博格女士指出,一個強大數據庫的好處在於,它能讓學生更便捷地進行跨學 科研究,變換教授提出的問題,給出更為生動豐富的回答。她舉了一個例子,例如一個有關“風土人情變化”的論題,同時涉及到政治問題以及自然科學,但是在現 實生活中,在哥倫比亞大學,關於這兩方面的圖書分別存放於兩幢不同的大樓裏面,學生如果只是透過去圖書館取閱圖書來蒐集資料,自然要大費周章。 由於大部分學生對於如何確認網路資源的可信性仍然存有疑惑,所以,威登博格女 士認為,建立網路虛擬圖書館並不會真正損害到那些擁有珍貴書面資料的頂級圖書館的威望。她說:“我反而比較擔心那些在圖書館以外的地方,譬如博物館和檔案 室中保存著的大量原始文件的安全。” 只是最後,威登博格女士也承認,“但是我也發現,圖書館確實可以幫助人們提出問題,同時又找到答案。在虛擬的世界中,將由誰來充當一個這樣的角色?” 而作為反對聲音,美國文件協會主席金默森先生表示,在理論上,他是支持 Google的這一計劃的,但是同時他更強調:“掃描過的東西只能讓你了解到事情的局部,整卷整卷的文獻是不可以全部掃描的。我經常回憶起一個故事,曾經 有一位紳士在圖書館中親眼目睹,一位學者竟然在輕輕地聞一本書。我要說,人對於書籍的眷戀,就好像那些在霍亂流行時期曾用醋來預防過疾病的人,一輩子都不 能忘懷醋的芳香一樣。” 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羅伯特·丹頓對金默森先生的觀點表示贊同。丹頓教授 正在撰寫一本有關書籍歷史的著作,他表示一個專業的研究者可以憑藉察看書籍裝訂的方式以及紙的質量就能判斷出這本書是由哪個出版社在什麼時期出版的,甚至 能夠覺查到有些怎麼樣的人借閱過這本書。說起Google的這項計劃,他對Google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圖書館都留有了餘地,“或許,大家對於這項創舉存 在一種誤解。以為只要進行這項計劃,所有的學問就都凝聚到我們的指尖上來了。” 作為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保羅·李克勒克先生以圖書館的現狀為實例,特意說 明:“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只能二選一的情況。現在的圖書館都已經得到了網路的改造,圖書館也同樣需要進行資訊的收集、分類和儲藏。就好像電視不能取代收音 機,錄影帶和DVD不會讓人們放棄去電影院,同樣地,看一本就在手邊的書還是比上網容易。每年有來自200個不同國家和地域的人登錄紐約公共圖書館的網 站,我們一年的點擊率達到75000萬次,而且我們從來沒有為我們的網站做過任何市場公關或是廣告活動。這就是網路,這個新興元素為圖書館帶來的益處。去 年,有1300萬名讀者來我們圖書館借閱圖書,我們為讀者提供了多樣性的服務,既包括現實生活中的,也包括虛擬世界中的。網路的發展對人類智慧的發展是一 個巨大的貢獻。” 獨霸一方,還是融會貫通? 美國圖書館協會主席卡羅爾·佈雷·卡西安諾一直強調,地方圖書館應該更接近當地民 眾的閱讀要求,而不是簡單地提供千篇一律的書籍。這也就意味著圖書館之間也需要加強合作。而從某種角度來講,網路的發展除了可以便於圖書館之間的聯合寫 作,甚至也為圖書館在選擇書籍方面給出了一種指引,例如現在的圖書館開始越來越少對外販售指導性書籍,因為這些資料大多數可以直接從網上獲得。 卡西安諾女士還向媒體公佈了這樣的一個數據,在美國,過去的10年中,去圖書 館借閱書籍的人數翻了一番,一年內達到12億人次。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來尋求幫助,整理資料。“很多人說,我把東西放到Google上,獲得了4萬個點擊 率。4萬個跟12億相比,孰多孰少其實一目了然。”因此,所謂“網路會最終侵犯乃至取代圖書館”的看法,在她這裡變得不屑一談,正是因為圖書館有著網路不 可取代的特異性,圖書館才能更加長久地存在下去。 另外,很多大學領導都開始意識到,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一條資訊沒有被公佈到網 上,那麼這條資訊就不算是存在過。密歇根大學教務長以及學術事務執行副校長保羅·卡朗特表示很多大學都很想把學校裏面的館藏資料數位化,並希望大學在購買 書籍的時候能夠互相合作,以此來避免在不斷增長的知識世界中,再增添冗餘資料。而Google的計劃正好符合了大學的要求。 卡朗特先生承認有些密歇根圖書系統的內部人士擔憂,Google的計劃會讓大 學的館藏失去獨特性,而變成龐大數據庫的普通一部分。但是他堅持認為,Google的計劃反而是一種良好的廣告形式,會讓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圖書管理 員還是會繼續負責收藏和整理我們現有的資源,很多學者都會上網,然後發現,‘我得親自去看看那本原著’,然後來到圖書館。” 卡朗特先生甚至預想,在20年內,大量的收藏資料將會被各種不同的機構資源共用,“當世界上有無數人想看看《到燈塔去》那本書的時候,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真實地去將這本由一個社會學家在1951年寫成的專論重新印制無數冊。”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
Search Engine Users – Satisfied yet naïve
Internet searchers are confident, satisfied and trusting – but they are also unaware and naïve Source: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3 January, 2005)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January 23, 2005. Internet searchers are confident, satisfied and trusting – but they are also unaware and naïve. Source: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
Satisfied… Internet users are positive about their online search experience 87% of searchers say they have successful search experiences most of the time. 17% of users say they always find the information they are looking. 68% of users say that search engines are a fair and unbias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ly 19% of users say they don’t place that trust in search engines.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
Naïve… Most internet users are naïve about search engines and search results. Only 38% of searchers are aware of a distinction between “research” results sponsored by for-profit organization and non-sponsored research. 18% of searchers overall say they can always tell which results are sponsored and which are not. 項潔 台大圖書館
7
The danger and the cause
Research based on false premises. Even more: prejudice and other social malady. The cause The web made publishing too easy. Most Web material bypassed all review mechanism. 項潔 台大圖書館
8
Opportunity for Libraries
50% of users say they would go to other ways of finding information. 17% say could let go search engines tomorrow. Only 32% say they can’t live without search engines. 項潔 台大圖書館
9
Google: Impact and opportunities
Google Scholar Google Print Source: Google Weblog.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0
Google Scholar ( ) Google Scholar enables users to search for scholarly literature, including peer-reviewed papers, theses, books, preprints, abstracts and technical reports from academic publishers, professional societies, preprint repositori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scholarly articles available across the web. Source: Institutional Access: Show institutional access links for (choose up to three institutions):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AUB Access) 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Find Stanford Med) Bates College (Bates Article Linker)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TUM SFX) Brandeis University Brandeis) The University of Iowa (UIowa InfoLink:Full Tex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Access) 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 (UvA Access) 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College (Canterbury Access) Universiteitsbibliotheek Gent (fulltext via SFX) Colgate University (Colgate Article Linker) University of Calgary (UofC Access) College of Saint Benedict, Saint John's University (CSBSJU Acc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eLinks)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 (Enlaces CSIC) University of Manitoba (UM Links) Duke University (Duke Acce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vailability at UMichigan) Emory University Em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 My Library) Ex Libris demo (Ex Libris Demo: Full Text) University of Oregon (UO FindText) Hampshire College (Hampshire Acce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Text)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Article Linker) Houston Academy of Medicine - Texas Medical Center (HAM-TMC Library) VTT Technical Reseach Centre of Finland My Library)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ANL Access)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VUB)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Access)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U Article Linker) San Diego Public Library (off-site) My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Yale Access) Stanford University (Find Stanford) Institutional access is usually restricted to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of the respective institutions. You may be required to login with your library password, use a campus computer, or configure your browser to use a library proxy. Please visit your library's website or ask a local librarian for assistance.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1
Google Scholar - Search with “J Hsiang”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2
Google Scholar - Search with “Jieh Hsiang”
3.直接取得全文 2.由一般網路進入,則自動轉址到 ACM 網站入口,要付費才能取得全文 1.由校園(有購買ACM資料庫) 網路進入,經網址/帳號認證,直接取得全文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3
ISI Web of Science - Search with “Hsiang J” Full text is usually not available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4
Criticism of Google Scholar by Peter Jasco, Peter’s Digital Reference Shelf, www.gale.com, Dec 2004
Google Scholar vs. WoS/Scopus Google Scholar’s not ready to replace WoS/Scopus For researchers vs. for librarians Researchers: easy access to important contents Librarians/Library Scientists: ease in producing statistics Lesson learned from GS: To serve your users better, start thinking more like a researcher and less like a librarian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5
Google Print (30/10/2003) Google Print wants to incorporate book contents into its search mechanism. The book content in Google Print comes from two sources: publishers (Publisher Program) and libraries (Library Project).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6
Google Library Project (14/12/2005)
Another Gutenberg revolution?! A massive digitization project with five libraries. Stanford University (all, 8 Million book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ll, 7 Million books) Harvard University (pilot of 40,000 out of 15M book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pilot; expand to 20M books) Oxford's Bodleian Library (1M public domain, before 1900 A.D.) Google Library ( Source: ) As has been reported quite widely, Google has begun a massive digitization project with five libraries: Stanford University (all 8M) 館藏800萬冊藏書統統進行數位化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ll 7M) 館藏700萬冊藏書統統進行數位化 Harvard University (pilot of 40,000 out of 15M) 僅選擇4萬冊藏書進行數位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pilot; expand to 20M) 只提供不受版許可權制、僅有少量研究人員感興趣的藏書 Oxford‘s Bodleian Library (1M public domain) 提供該館所藏的1900年以前出版無版權問題的藏書,冊數不詳,但應在100萬冊以上 The total covered by existing agreements is said to be 15 million. Each is estimated to cost $10 to scan. Stanford's scanning unit is said to be able to do 100,000 pages a day. Oxford's scanning unit is said to be able to do 10,000 books per week. If all of them are that speed then by my math it will take a little over five years to scan them all. Similarl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ays the project will take six years. Most agre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hosting library will get a digital copy of their books, which apparently they will then host for their users. In addition, Google will throw all the books into its Google Print service. Some books are already available through the service. For example, Books and Culture is an out-of-copyright book from Note that unlike a publisher-submitted book, you can easily link to or view any page: the cove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ookplate, page 50, the U of M checkout slip, the back cover. You can also search the full text leading to a standard Google results page with links and snippets. Click on any of the links and the resulting page will highlight your search terms, just like Google Catalog. Sadly, it seems the only thing not available is the full text of the books. However, it is pretty easy to get the underlying images of the pages (tho not as easy as simply looking at the page, alas) so one could certainly OCR it themselves if they liked, although it'd likely not be as good as Google's work. Things look much worse for in-copyright books. For example, The Role of GATT in Relation to Trade and Development was only published in 1964 and is apparently in-copyright. One can thus only get back practically useless snippets while the fat-cats at Google have the whole thing. Fortunately, "Google is negotiating with various publishers to facilitate arrangements to make works more easily accessible while providing appropriate protections for copyright holders" for in-copyright library books.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much success they have. It's not clear how to search Google for just library books, or even just books, or to find out how many they have, but here are the handful I know about, all from U. of M. (books published after 1923 are copyrighted): Darwin, and After Darwin (1906) True Stories of Pioneer Life (1924) Record of Service of Michigan Volunteers in the Civil War, (C) The Return of the Middle Class (1922) The Role of GATT in Relation to Trade and Development (1964) Books and Culture (1896) A New View of Society & Other Writings (1927) Do you hold the copyright on a book? Does your book have an ISBN? If you answered yes to both these questions, you don't have to wait for all this. You can simply sign up to Google Print, send Google a copy of your book, and they'll scan it in and OCR it for you for free! Then they'll send you checks with all the money your book makes through ads! So please do it! Please? A closing thought. Much of the discussion around this endeavor has focused on its effect for the largely-affluent and privileged children who go to the major universities from which the books are taken. Will they stop going to the library? Will they miss the smell of dead trees? Will they be able to do research more efficiently? With all due respect, this is the wrong group to think about. The real beneficiaries of this scanning should be the less fortunat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o barely have access to a library, let alone a world-class one. Let us scan these books for them.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7
Google Print http://print.google.com/ (Search with “Jieh Hsiang”)
Google Print pages of pdf retrievable.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8
Google – Good or Evil? Threat to libraries
Library is no longer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but even for books. Users can search for information on their own. What is the role of librarians? 建虛擬圖書館:這些人是怎麼想的? :43:41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Google的數位化圖書館計劃,是對傳統圖書館的一種顛覆嗎? 美國檔案管理員協會(theSoci-etyofAmericanArchivists)主席朗道爾·傑姆遜(RandallCJimerson)對Google數位化圖書館計劃的第一反應是:“這些人是怎麼想的?” 傑姆遜有他擔心的理由:比如,究竟由誰來選擇這些數位化的材料?究竟該如何來組織 和辨認那些成堆的、已經脫離了上下文語境的材料而不至於扭曲其原意?Google的使用者們是否會最終放棄手捧書本閱讀的習慣?畢竟手捧一本歷史著作,慢 慢逐字逐句閱讀是獲得靈感的重要途徑。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有人從圖書館裏取出一本書,聞到有醋的酸味,結果證明這是瘧疾暴發之時,圖書館人員用醋熏留下的 氣味———在虛擬圖書館裏,你可以有那種實實在在的體驗嗎? 但透過最近有關媒體對很多學者和圖書館學家的訪談來看,他們對Google的 這一做法均持肯定態度,在他們看來,Google的圖書館數位化處理是一件值得歡呼的事情。拿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資訊專家保羅·杜奎德 (PaulDuguid)的話說就是:“將在環繞這些世界一流研究機構圖書館的高墻上,打開一個缺口。”而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的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歷 史學家戴維·拿騷(DavidNasaw)也認為,透過關鍵詞來查找學術著作和相關文件材料,將為研究人員節省很多長途跋涉的時間和費用,從而為他們的研 究打開更為廣闊的視野。 但是,Google的計劃在很多人看來,無異於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虛擬圖書館, 這對於資訊的收集和使用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這一點也引起了很多學者和專家的擔心。沒有人敢想像一個沒有真正的圖書館的新世界,在這種情況下, Google的計劃確實引出了很多問題。比如,現在的研究人員已經面臨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印證網路上搜索到的資訊的真實性;還有,圖書管理員們的職責本來 是為了幫助人們對大量的資訊進行分門別類,從而更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那麼在Google的計劃中,他們未來的職責是什麼?各個不同的圖書館之間是否應該 開展合作,以避免一些多餘的藏書,比如兩家甚至多家圖書館都擁有某些藏書,他們該如何進行協調處理?畢竟網路是沒有邊界的。 從目前情況來看,Google同目前參與合作的幾家圖書館簽署的合同各不相 同。斯坦福大學圖書館準備將其800萬冊藏書統統進行數位化處理,而密歇根大學也準備將其700萬冊的藏書全部數位化,但哈佛大學圖書館則僅僅準備拿出4 萬冊藏書,牛津大學的巴德禮圖書館(BodleianLibrary)也僅僅提供該館所藏的1900年以前出版的藏書,冊數不詳,紐約公共圖書館也只提供 不受版許可權制、僅有少量研究人員感興趣的藏書。 哥倫比亞大學電子出版倡議組織 (ElectronicPublishingInitiative)的負責人凱特·維騰伯格認為,儘管Google的計劃引人遐想,但全盤肯定或否定,都 顯得失之偏頗。維騰伯格領導的小組去年剛剛結束了一個為期3年的、對美國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研究的調查。他們對1233名美國學生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 電子資源已經成為學生們、尤其是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生收集資訊的最主要工具。 在維騰伯格看來,虛擬圖書館的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網路圖書館將會大大增加 數據庫的規模,這樣學生們就會更加容易去研究那些跨學科的領域,比如關於“地球氣候變化”的這個話題就涉及多個學科,大學圖書館通常將這些不同學科的圖書 放在完全不同的目錄之下,就拿哥倫比亞大學來說,要搜索到這些內容,學生們必須奔波於分佈在幾個建築內的資料庫之間,然而在虛擬圖書館中就不會出現這種問 題;其二,因為很多學生根本無法辨認網路上的資源哪些是可信的,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著名大學圖書館的材料就牢靠得多。 但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羅伯特·達恩坦(RobertDarnton)不 是很贊成數位化圖書館計劃。達恩坦正在寫一本關於圖書歷史方面的書,他認為,僅僅透過一本書的裝幀和質量,研究者就能夠分辨出這本書的出版年代、出版商及 其目標讀者。在他看來,將所有的知識都放到網上,敲敲鍵盤就能夠得到的想法顯然不合理。他的觀點是,無論是虛擬圖書館還是現實中的圖書館,都應該有自己的 一席之地。 也有受訪者擔心,由於版權問題,Google無法將於1923年以後在美國出版的書完全搬到網上。但歷史學家戴維·拿騷認為,這年頭,看過簡縮本的學生根本就不會有興趣再去看完整版了。 而在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兼首席執行官保羅·雷克勒(PaulLeClerc)看 來,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圖書館還是要繼續增加藏書、進行分類、積累資訊,他說:“電視並沒有取代廣播,而錄影帶和DVD也不妨礙人們去電影院看 電影,畢竟讀書遠比盯著電腦螢幕要舒服得多。” 項潔 台大圖書館
19
Google – Good or Evil? Opportunities for libraries
With millions of books and journal articles online, libraries can spend time and money on unique collections. Librarians can redefine their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search community/libraries can reduce the reliance on commercial publishers. Source: Google’s Library Project: Questions, Questions, Questions by Barbara Quint Will librarians be threaten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The Internet doesn’t scare Carol Brey-Casino, current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In a Wall Street Journal interview, she said: “We had this conversation when the Internet began to get popular, and what’s happened is that library visits have doubled in the last decade to 1.2 billion.” Consulting firm Outsell did point out (“Google to Digitize Library Book Holdings,” that, despite the efforts of “consortia and library groups that have been working on digitization issues in libraries for years … it took an outsider third party, Google, to pull this off.” While admitting that the possession of vast financial resources enabled Google to take on such a task, Outsell also attributed the development to the fact that “Google is the only player with the audacity to act on the grand vision … it took an outsider to really go after the content buried in books.” Outsell does not think the development will destroy libraries as we know them. In fact, the company’s leaders think that process is already well under way, and they welcome the change. “This isn’t a death knell for libraries; it’s another shove to get librarians out from behind the stacks and harness their expertise, including subject-matter expertise, and to enhance users’ ability to find, use, and access information in any format. Getting out of the business of simply storing books should be a welcome goal.” Google doesn’t scare Michael Gorman, dean of library services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Fresno and president-elec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Gorman had almost nothing good to say about the Google library project in an op-ed piece published in the Los Angeles Times (“Google and God’s Mind,” Dec. 17, 2004) and picked up by other newspapers. He starts off his piece referring to “the boogie-woogie Google boys” and goes on from there, concluding “that enormous databases of digitized whole books, especially scholarly books, are expensive exercises in futility based on the staggering notion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one form of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will supplant and obliterate all previous forms.” Gorman does state his approval of online access to reference material and digitization of unique manuscripts and images, although Google’s library partners do not make the latter material available for the project. (Other remarks in the piece seem to indicate that Gorman has not tested Google Print search results specifically.) Gorman says it is “premature to prepare to mourn the death of libraries and the death of the book…. This latest version of Google hype will no doubt join taking personal commuter helicopters to work and carrying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n a briefcase on microfilm as ‘back to the future’ failures,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y were solutions in search of a problem.” Instead, he suggests people should accustom themselves to a “short wait” for “the active and developed interlibrary lending system that supplies thousands of books daily to scholars, researchers, and dilettantes worldwide.” (I asked OCLC’s Jordan whether OCLC had plans in the works to make ILL delivery nationwide with a quick turnaround. He confirmed OCLC employees were working on the issues, but—at this point—they do not have a way for libraries to verify credit cards, which would seem a necessary, “deposit fund” precondition for any massive transfer of assets by the nation’s libraries.) By the way, a recent Library Journal story indicated that Gorman has “taken LIS education as the theme of his presidency.” John Berry of Library Journal viewed the Google library program as “another great leap forward for access to information, a paradigm shift in our time.” A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ians, Berry said: “Every time anything like this comes even close, the role of librarians is strengthened and made more central. This will happen again. We’ll go back to our basics—evaluation and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sources, helping people authenticate currency, comprehensiveness, accuracy, and so forth.” Marjorie Hlava pointed out a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It costs $200 a square foot to maintain a library collection (heating, utilities, building costs, staff, etc.). If I had 132 miles of shelf space and someone offered to digitize half of it, I’d be real interested.” And, after the digitization, Hlava expected people would be tempted to downsize their physical collections. OCLC’s Jordan agreed. He expected the libraries in the program to “re-purpose” their funds, for example by building up their special collections. Mary Case, library direc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cut to the chase: “If we dig in our heels, we’ll just look stupid. It’s coming. We must use it.” 有了Google:把斯坦福大學圖書館搬回家 :52:44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去年12月16日,Google宣佈將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密歇根大學以及紐約公共圖書館的一些圖書進行數位化 處理,並將內容放到互聯網上供大眾免費搜索使用。對於Google的數位化圖書館計劃,斯坦福大學積極響應並準備將自己的800萬冊藏書和盤托出。為此,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了斯坦福大學圖書館館長、斯坦福大學出版社社長邁克爾·凱勒(MichaelAKeller)先生對於那些渴望使用世界頂級圖書 館的學人來說,Google日前宣佈的數位化圖書館計劃無疑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很多人已經開始設想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可以將哈佛、斯坦福、牛津、 康橋等等世界一流名校的圖書館資源,裝到自己小小的筆記本硬盤裏隨時調用了。 然而對於那些身處圖書館界的人而言,問題似乎並非那麼簡單。Google的計劃無論是在對現實圖書館的衝擊、在對於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還是在對於我們對資訊的感知能力等方面產生的影響,都是我們所無法忽視的。 對於Google的數位化圖書館計劃,斯坦福大學積極響應並準備將自己的藏書和盤托出,全部供Google來進行數位化處理。為此,《第一財經日報》採訪了斯坦福大學圖書館館長、斯坦福大學出版社社長邁克爾·凱勒先生。 《第一財經日報》:在具體的合作模式上,此次同Google合作的五家圖書館之間 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和密歇根大學圖書館選擇將全部藏書供Google來進行數位化處理,而另外三家大學圖書館則要顯得慎重得多。作為斯坦 福大學圖書館的館長,你為什麼作出這樣的選擇? 邁克爾·凱勒:斯坦福大學對於將珍藏的所有圖書資料最終數位化這件事,抱有很 高的期望,我們希望館藏的文獻能夠最大限度地供人們使用———當然,將所有圖書數位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僅僅斯坦福大學,其他同Google合作的圖書 館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對於Google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來說,最終結果會如何我們也不知道。 《第一財經日報》:Google是一個商業機構,而圖書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公益機構,在合作過程中,雙方有沒有制定相關規定,來規避商業的逐利本質同公益的社會效應之間可能產生的衝突? 邁克爾·凱勒:毫無疑問,作為一個商業機構的Google同作為教育機構的斯坦福 圖書館有著完全不同的目標和宗旨。但根據協議,斯坦福將同樣獲得Google對圖書進行數位化處理的所有文件,並全權保有對這些文件在教育領域的使用權。 我們猜測,Google肯定是想透過數位化圖書館這個新亮點來掙錢,對於他們這種商業考慮,我們並無異議;相反,只要他們不直接對公眾進行收費,我們甚至 對此表示歡迎。我們和Google的合作同我們和其他夥伴的合作一樣,必須是共贏而不是單方面的無償付出。 《第一財經日報》:Google的兩位創建者拉裏·佩奇(Larry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Brin)均畢業於斯坦福大學,他們與斯坦福的淵源是否影響了你的決策? 邁克爾·凱勒:實際上,Google創立者們同斯坦福的緊密聯繫,是促成這一合作 的基石。我們在合作之初就能夠保持對話渠道的暢通無阻,當然,我不能說我們在整個合作過程中一點麻煩都沒有,要知道將數百萬冊藏書進行數位化處理會涉及很 多問題,在對外宣佈計劃之前,我們就很多問題進行了討論;而且現在還有很多問題要繼續探討,比如運輸、選擇、圖書保護、分類等等,諸如此類,我們必須關注 很多細節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對於已經浩如煙海的網路資訊來說,Google將圖書館搬上互聯網,是增加了遴選資訊的難度還是提供了更多選擇的餘地? 邁克爾·凱勒: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毫無疑問,網路上的資訊已經極為龐雜,但是, 如果你所需要的資訊放在某個你無法獲得的圖書館書架上,而互聯網上數百萬頁的文章對你來說又毫無價值,這個時候,數位化圖書館就有了存在的必要。 Google將圖書數位化的計劃,將會打開一個龐大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中的資訊質量絕對一流、索引設備絕對完備,再加上Google的強大搜索引擎功 能,讀者想要找到相關資訊可謂易如反掌。 所以,我認為Google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使互聯網使用者們能夠獲得更多高質量的資訊,並緩減互聯網上資訊的無序狀態。 《第一財經日報》:有些人認為,既然我們可以在網上搜索圖書了,那麼真正的書本就成了多餘之物,我們可以將所有書本都扔了,書架也可以拆了,圖書館大樓甚至可以改造成辦公室和實驗室了。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邁克爾·凱勒:多年以來我一直尋找能夠對資訊進行數位化處理的途徑,Google的計劃使得我們能夠大大加速我們數位化的進程。我個人覺得,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裏能夠使用數位化的書本文件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但是,我不認為數位化圖書館可以取代傳統的圖書館,事實上,我認為將圖書進行數位 化處理將會促進對真正的圖書的使用。數位化了的圖書對於搜索和尋找特定學習材料非常有用,但要想仔細閱讀,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傾向於手捧書本。所以在我看 來,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局面,書本提供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數位化了的圖書所提供的搜索、瀏覽、截取工作也同樣極具價值。 《第一財經日報》:虛擬圖書館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將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邁克爾·凱勒:我強烈地感受到,利用虛擬資訊世界進行研究、搜索將會變得越來越重 要,而對於書本的需要和圖書館的價值也同樣會至關重要。圖書館將是一個學習、研究、甚至沉思的重要空間,它是一個轉換互譯的中心和各種研究工具集中的地 方,是印刷品、圖片、記錄材料以及各種書法原跡的珍藏之地,是一個長期存放數位資訊以及具體實物的中心。所以圖書館在任何時候,對於學術研究和社會配套功 能來說,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一財經日報》:對於全球數位化的進程,你有什麼樣的建議? 邁克爾·凱勒:即使Google將美國以及英國的一些公共和大學圖書館裏上百萬冊 的圖書進行數位化處理,仍然還有無可計數的、同樣重要的關於文化、社會、人物、政治、科學、歷史、宗教以及其他方面的資訊被遺漏,而這些資訊又並不見得存 在於書本之中。所以每個國家都應該致力於將本國的文化資訊進行數位化處理,從而將其融入到全球數位化的洪流中來,這樣,它才能夠被更多的受眾所認識,也更 有利於它的延續和發展。 我個人提倡數位化進程,最近我在中國、韓國、泰國、新加坡、埃及以及其他國家進行演講的時候,就著重提到了用數位化來處理本國的文化資訊這一問題。 相關鏈結 1999年,在斯坦福大學的某個宿舍裏,計算機科學博士生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 林在做著一個夢———他們要顛覆網路傳統,要改變互聯網上的資訊流向。佩奇和布林運用他們在數學上的天賦,開發出Google搜索引擎,把網路搜索轉化成 了網頁受歡迎程度的一次競賽,也就是說,被引用次數越多、瀏覽量越大的頁面,在搜索結果中的排位會越靠前。 與Yahoo目錄式的搜索和Lycos(互聯網早期流行的搜索引擎)式低效率 的機器搜索相比,基於鏈結引用次數原理的Google在技術上具有革命性創新———它介面簡潔、功能無比強大、搜索速度奇快。Google在全球範圍內收 錄各個語種的網頁,每天更新,可搜索的頁面總量超過30多億頁。Google的出現猶如一場地震,很快就在互聯網上蔓延開來。現在,Google每天為網 民提供2億次查詢服務。 然而,Google想要顛覆的並不僅僅是搜索引擎,它有更為宏大的計劃,它想顛覆互聯網的原有規則———總而言之,它要打倒一個舊世界。 Google改變了人們尋找和存儲資訊的方式,讓門戶的柵欄煙消雲散,在互聯網的 天空下,人們變得更輕盈、更自由,而不是像Matrix(電影《黑客帝國》中電腦營造的虛幻空間)似的門戶網站裏機械地享受娛樂、工作、學習的“一站式” 服務;關鍵字搜索宛如科幻小說中的宇宙震蕩波,零點幾秒的等待,就可以讓你實現時空的穿越,讓你一步就出現在要去的地方;與此同時,網路資訊的流向也產生 了有趣的變化,搜索引擎成了資訊高速公路上的“扳道工”,把許多流向門戶網站的資訊指到更為精確、更能滿足用戶需要的地方———在某種意義上, Google成為了門戶網站的終結者。 但Google想幹掉的也許不止Ya-hoo和亞馬遜,它還想要IBM和微軟 的地盤。在Google的戰略裏,搜索不再只是對互聯網頁的搜索,它還想“為用戶提供更多想要的東西”。為此,它相繼推出社會網路Orkut(一個交友網 路社區)、大容量信箱Gmail、圖片管理軟體Picasa、地圖軟體Keyhole等,最近又推出數位化虛擬圖書館計劃,為Google的網路帝國再添 一塊磚。Google信奉的理念是:顛覆世界尋找和存儲資訊的方式。 要打破IBM和微軟的聯合封鎖線,Google就需要把戰鬥的烽火一直點到用 戶的電腦桌面上去,讓搜索引擎不僅成為網路資訊組織的工具,而且要成為用戶組織所有資訊的唯一選擇。Google桌面搜索工具 (GoogleDesktopSearch)的推出,被視為Google向電腦桌面進軍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微軟和IBM(或許還要加上Oracle)也 擬進入搜索引擎技術領域。表面上這是搜索技術之爭,實質上卻是對資訊處理主導權你死我活的爭奪。 也許明天就能看到,Google的Logo和Yahoo、微軟、IBM的軟體圖標,在你的桌面上抱在一起,揪成一團了。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0
Positive lessons learned from Google S/P
The importance of full text indexing/search Separation of search and retrieval Can find an article doesn’t mean you need to access the full content Re-establish the separation of content provid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The importance of a modern search interface (for users, not for librarians)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1
滿足21世紀教師與學生的資訊需求 圖書館應成為知識中心 大學圖書館應善盡文化保存的責任
A university library’s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a progress report of NTUL) 滿足21世紀教師與學生的資訊需求 圖書館應成為知識中心 大學圖書館應善盡文化保存的責任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2
圖書館第一個挑戰 – 滿足21世紀教師與學生的資訊需求
圖書館第一個挑戰 – 滿足21世紀教師與學生的資訊需求 是不是網路 search engine 已足夠? Answer: No! 台大圖書館訂購的電子資源下載量,以超過50%速度成長。 93年度台大所訂購電子期刊與資料庫的全文下載量超過200萬篇。以台大教職員生總數3萬人計算,這相當於每人每年80篇,每人每2週就下載3篇。 台大圖書館93年度館藏目錄查詢、透過網路資料庫檢索、及首頁利用均超過2,100,000次。 年度 88年度 89年度 90年度 91年度 92年度 93年度 入館人次 1,693,639 1,666,430 1,631,349 1,653,575 1,558,704 1,738,967 校內 1,436,948 1,450,184 1,408,762 1,438,042 1,398,855 1,555,664 校外 , , , , , ,303 資料庫使用次數 186, , , , , ,830 網路資料庫檢索 , , , ,475 單機光碟資料庫檢索 1, ,355 公用目錄使用次數 435,499 1,153,136 1,515,296 1,616,334 2,178,355 2,074,663 電子期刊使用次數 ,130,094 1,308,923 1,380,433 全文下載篇數 ,965,670 2,189,315 首頁利用次數 ,182,845 2,136,832 2,390,745 *91年度首頁利用次數自91年8月30日開始統計,總計為727615人次,故 人次為估計數值 What has changed is not the need, but the behaviour How to satisfy the information need of those who do not go to libraries?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3
Web/Google’s potential threat to society
網路上大量作假、錯誤資訊造成積非成是的效應,對社會與研究層面的影響會極為深遠 e.g. 優生學 納粹的種族政策 Library as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 provide review mechanism of web resources.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4
主動收集高品質的網路資源,提供讀者使用 Library search as an alterative to Google search.
圖書館針對不同研究學術領域,主動蒐集網路上優良的免費資源,並建立Google-like的查詢機制。 使用者能透過圖書館的網站得到他所需要的高品質網路資訊,久而久之,他就會以圖書館為取得研究資源的第一選擇 。 亦能使高品質網路資源變成館藏的一部份。 圖書館資源的使用率會提高,網路上的免費且高品質的資訊也可更有效的被利用。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5
臺大圖書館 – 建立Google-like之免費學術網路資源檢索系統
臺灣大學學術資源網( ) 特點: 由館員篩選優質網站,並按內容類型作分類 以網頁為查詢單位,以網站為分類單位 系統目前有 642,070 pages ( ) 可選擇檢索網頁全文、網頁標題、或全部檢索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6
臺灣大學學術資源網 以主題作查詢後分類 來源相同的網頁先整合 點進網站後相關網頁才展開 2005-07-25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7
MetaCat ( http://metacat.ntu.edu.tw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整合查詢館藏服務
分散式整合圖書館 webpac 之系統 目前整合國內11所重要圖書館之館藏查詢服務 可即時得知圖書的借閱狀況,但查詢速度受網路狀況跟對方系統快慢影響大 將圖書館按地區、館藏類型作分類。可選擇多個圖書館做整合查詢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8
MetaCat ( http://metacat.ntu.edu.tw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整合查詢館藏服務
項潔 台大圖書館
29
發展具特色的機構典藏 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Digital collections that capture and preserve the intellectual output of university communities. They provide a central component in reform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by stimulating innovation in a disaggregated publishing structure. They serve as tangible indicators of an institution’s quality, thus increasing its visibility, prestige, and public value. Source: Raym Crow,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SPARC position paper.”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0
Essential Elements of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The content of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Institutionally defined To manage administrative records to satisfy legally mandated retention requirements. To preserve materials pertaining to the institution’s history and to the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of its officers, faculty, staff, students, and alumni. Scholarly content Cumulative and perpetual Open and interoperable Open access ≠ Free Source: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SPARC Position Paper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1
An Important Principle behind IR
Separation of data provid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Some functional enhancements could be developed and offered by both commercial and non-commercial entities without creating a monopolistic constraint on access to the content itself. Th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can keep their rights in some ways. Services: Institutional statistics Google Scholar, CiteSeer… Personalized services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2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Libraries 更凸顯其組織與使用知識的角色 Faculty and Researchers 更便捷的使用知識 Publishers (Commercial and Society Publishers) IRs 非要取代期刊,而是增加期刊文章的能見度 短期內對出版社衝擊大,但使用者經由 IRs 檢索到文章,進而進入出版社資料庫取得文章,長期而言能使出版社專注於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Funding Sources Source: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SPARC Position Paper IRs benefit all players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3
虛擬參考服務 (Virtual Reference)
電子資源已經成為學生們、尤其是大學階段的學生收集資訊的最主要工具。然而僅有少數人能真正分別什麼是「贊助研究」與「真正研究」的不同。 學生作學問的能力? 將參考服務用虛擬的方式作為網路資源的使用引導: 虛擬參考服務是在原本圖書館的參考服務基礎上,利用 或網路的線上即時交談,提供使用者即時的、數位化的參考服務,以全年無休的服務突破時空障礙。 這種方式絕非單一圖書館所能負擔,一定要圖書館透過合作或結盟的方式才能實現。 參考服務是傳統圖書館最重要的讀者服務項目之一。既然有網路,我們應該思考把參考服務用虛擬的方式透過網路服務使用者。虛擬參考服務,或稱數位化參考服務,是在原本圖書館的參考服務基礎上,利用電腦與網路,提供使用者一種即時的、數位化的參考服務,一般來說多以 或線上即時交談為主,後者能夠突破時空障礙,提供使用者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但是這種方式絕非單一圖書館所能負擔,一定要圖書館透過合作或結盟的方式才能實現。 電子郵件是目前國內外大學圖書館最常提供的數位參考服務形式,而國外大學有些提供的線上交談方式,現階段並無大學圖書館實施,遑論視訊參考服務。因此,國內大學在虛擬參考服務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聯合數位參考服務更是未來的趨勢之一。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4
虛擬參考服務 (Virtual Reference)
e.g. Library of Congress – Virtual Reference Shelf Source: Library of Congress Digital Reference Team: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5
虛擬參考服務 (Virtual Reference)
CDRS 全國圖書館線上參考諮詢網路合作系統 ??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6
協助學校發展網路資訊素養課程 給人魚吃不如教人釣魚。 教導學生分辨網路資訊的正確性是刻不容緩的事。
館員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網路資料檢索經驗與教學結合起來,變成網路資訊素養的課程,則對大學教學研究品質的提昇,會有很大的貢獻 。 Source: Clifford A. Lynch,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ARL, no. 226 (February 2003): 1-7.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7
圖書館第一個挑戰 – 滿足21世紀教師與學生的資訊需求
圖書館第一個挑戰 – 滿足21世紀教師與學生的資訊需求 主動收集高品質的網路資源,提供 an alternative to Google search in using free scholarly Web resources 發展具特色的機構典藏 提供虛擬參考服務 協助學校發展網路資訊素養課程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8
圖書館第二個挑戰 – 圖書館應成為知識中心 圖書館是成長的有機體 將資訊轉成知識 – 化被動為主動
圖書館第二個挑戰 – 圖書館應成為知識中心 圖書館是成長的有機體 將資訊轉成知識 – 化被動為主動 以上海圖書館為例 台灣各大學圖書館一同成為台灣學術研究的知識中心 整合發展與使用機構典藏 共同引進學術研究資源 發展使用者付費的永續經營機制 non-profit ≠ free 項潔 台大圖書館
39
上海圖書館的簡報服務 e.g. 上海圖書館的簡報服務,將特定領域,如半導體方面的新聞剪報、雜誌新知、技術及產品消息,主動收集、每周集成一冊,提供讀者使用。他們這個服務極受歡迎,也創造了「知識中心」的口碑,更將靜態館藏變成知識、靈活運用的好例子。 上海圖書館簡報服務 – 訂製簡報專冊 每週媒體之公司監測報告及數據 焦點行業簡報 上海圖書館簡報服務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0
大學圖書館成為學術研究的知識中心 Push – 建立群策群力機制以整合臺灣學術研究成果,透過網路有效推向國際舞台,並與全球open access 之學術資源平台串連。 Pull – 建立群策群力機制,有效引進國外學術電子資源,並收集網路上優良的免費資源,達到學術資源共享與創新的目的 。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1
大學圖書館成為學術研究的知識中心—Push
成立與維護臺灣學術研究資源整合窗口,以提高臺灣學術研究能見度及使用率。 分散式建置各研究單位之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機構典藏資源包括:學位論文、技術報告、上課教材、會議論文、(無版權問題之)期刊論文、研究計畫與報告、preprints、postprints等。 與現行之學術資源 (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等) 系統分工及整合。 規劃整合使用機制 建立整合使用窗口。 鼓勵不同業者建立使用服務平台 (非專屬授權)。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2
Remarks on incorporating in IR journal articles already published and rights relinquished
Exercise self-archiving right Index full text so it can be found Limit retrieval right to respect the right of publisher (like Google Scholar and Google Print) Separation of archive, index, and retrieval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3
Remarks on the Separation of Content and Service Providers
將IR內容以非專屬授權方式提供業界建立加值服務平台,營利之一部份歸各大學(content providers) 活化學術內容產業,提供自由競爭環境 Help create Taiwanese academic publishers with global influence (Elsevier with a heart?)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4
大學圖書館成為學術研究的知識中心—Pull
引進國外電子期刊及資料庫 支援並補強CONCERT及其他現有學術聯盟 典藏國外重要之紙本或電子期刊 整合高品質、學術性之免費網路資源 整理及典藏國外免費之研討會文獻 整理及典藏國外免費之電子期刊 整理及典藏國外免費之研究報告 整理及典藏國外免費之教學資源 典藏國內學者在國外發表之文獻 整理國外各專業學會網站、研究計畫網站、討論群體、研究社群 整理及典藏學術影音檔案 持續評估台灣學術研究資源供應力與研究力 與國外open access之學術研究資源平台合作串連,擴展免費使用之知識資源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5
圖書館第三個挑戰 – 大學圖書館應善盡文化保存的責任
圖書館第三個挑戰 – 大學圖書館應善盡文化保存的責任 現象的警訊 – 大學圖書館的服務趨向公共圖書館化 大學圖書館的藏書跟公共圖書館差別越來越小 書籍期刊品質良莠不一且時有缺本 由於經費的縮限而索性大幅減少訂購重要期刊與購買較昂貴的書籍 且戰且走,沒有完整的館藏發展策略 以各種受歡迎的活動來吸引使用者「入館」使用,而不論這些活動是否具有啟發學術研究發展的價值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6
大學圖書館為何有文化責任? 大學圖書館的使命 (王振鵠, 民73) 大學是一個創造文明的地方
大學圖書館根據大學教育的宗旨,蒐集、組織和運用圖書資料,以達到保存知識文化、配合教學研究與推廣學術三大使命。 大學是一個創造文明的地方 大學是一群學者與學生,尋求知識、探討人生與追求理想的所在。 大學圖書館基於大學的立場,應該是要營造一個能夠「創造文明」的環境。 圖書館對知識文化的保存,可以讓專家學者可以無阻礙的進行研究與教學。故大學圖書館必須善盡文化保存的責任後,才可能在這基礎上更進一步地配合教學研究所需,進而推廣知識與學術,最後創造文明。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7
大學圖書館為何有文化責任? 誰是大學圖書館的使用者?
教授、學生、研究人員 未來的研究者 – 以曹永和院士為例 無論圖書館有做多詳盡的使用者需求調查,也不可能完全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因為有些使用者可能還沒有出生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8
在有限的經費與空間下 如何發展館藏? Access vs. ownership 區隔與公共圖書館及書店的定位 研究空間 vs. 自習空間
學科性質是取代還是累積? 根據不同領域 (甚至子領域) 發展不同的館藏策略 區隔與公共圖書館及書店的定位 研究空間 vs. 自習空間 台大24小時自習室 The undergraduate library of UT Austin will become bookless by 1 July (New York Times 5/13) 項潔 台大圖書館
49
Academic output by field of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type (citation forgotten, sorry)
Source: Linda Butler, “How do we value and measure academic research publication” (8 March, 2003)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0
在有限的經費與空間下 如何發展館藏? 地區性的聯合藏書樓 (regional confederated book repositories)
罕用書、複本書及紙本期刊的聯合典藏與使用 電子資源共享機制 整合發展與使用機構典藏,成立聯盟共同引進資源 發展特色館藏 – 特定學科領域與區域特色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1
發展特色館藏 完整收藏重點研究領域的文獻 大學圖書館需配合學校重點研究發展領域與願景,完整收藏該領域的各類文獻,讓研究人員能夠便利的取得資源,達到該領域的文化保存目的,亦能深化研究人員知識基礎,發展大學特色與提升大學競爭力。 臺大圖書館收集臺灣研究文獻 固有日治時期文獻的整頓:檔案、報紙、圖書、期刊、目錄… 日治時代政院檔案 臺灣鄉鎮誌的收集 資料庫及索引系統的建置:舊藏日文圖書及期刊、淡新檔案全文影像、臺灣時報、臺灣原住民、日日新報、明清檔案、… 國外臺灣研究資源的收集:UMI博碩士論文、美國NARA及英國PRO之臺灣研究檔案及目錄…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2
發展特色館藏 加強灰色文獻與非書資料的蒐集與典藏
對大學圖書館而言,如果研究是最優先的考慮,則圖書館愈有可能蒐藏學術性、罕用、珍藏本以及價格高的資料,不應以資料的形式為收藏的主要考慮因素。 e.g. 由政經、社教、史地等各類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來看,政府出版品等官方文獻以及許多未正式出版的刊物是研究制度與社會現象的重要參考資料。 e.g. 再由電機、資訊、生技等發展迅速的科學領域來看,會議、研討會論文集、以及學術演講簡報等未出版的文獻,才是研究者真正需要的資源。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3
以臺大圖書館收集鄉鎮誌為例 研究台灣社會的發展、轉型與蛻變時,鄉鎮誌等地方刊物是研究臺灣政經文化的重要參考
臺大圖書館身為寄存圖書館,僅能收集到中央一級、二級部會的官方文獻,對於地方鄉鎮所發行的刊物則殘缺不全 開始籌畫收集臺灣鄉鎮誌之單位聯絡事宜 陸續接洽臺灣369個鄉鎮公所 Cost: 僅花費了數千元的郵電費。 Result: 三個月內收到全臺各地鄉鎮公所寄來693包文件,共800餘冊的書籍與文獻,其中不乏臺灣50、60年代前的珍貴刊物。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4
發展特色館藏 地區資料與文獻典藏 所在地的文獻蒐藏 校史資料蒐集 校友及教授資料蒐集 2005-07-25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5
臺大圖書館的 特藏資源典藏環境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6
新進 (since 2003) Special Collections
田代安定手稿 (450件) 楊雲萍文庫 (7,000冊) 廣祿手稿 (約1000件) 日本亞細亞中心之臺北帝大資料 (數千幅) 台大早期學士論文(逾8000件) 台大名家手稿 (王禎和、林文月、葉維廉和白先勇等) 日據時期法院檔案 古契書 (逾600件) 青木文庫 磯永吉文庫 George Kerr 檔案 高樹鄉公所之日據時期人事檔案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7
田代安定手稿 田代安定為植物學調查暨人類學家,於1895年來臺進行植物田野調查,並將龍柏等植物引進臺灣,於臺灣行道樹之規劃甚有建樹。著有《臺東殖民地豫查報文》,為東臺灣殖民開拓最大貢獻者。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8
田代安定手稿 項潔 台大圖書館
59
廣祿手稿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0
日本亞細亞中心之臺北帝大資料 -裕仁天皇裁可臺北帝大成立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1
臺灣大學校史稿 自日人創建算起,臺大已有七十七年的歷史,但歲月流轉,早期的師生已漸凋零,深藏於前人腦海的輝煌往事亦難追憶。臺大若不趁早編纂校史,不僅讓許多珍貴史料平白散佚,社會大眾也錯失一個探察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最佳對象。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經學生提議,臺大校務會議通過成立校史編修小組蒐整史料,並將收集的資料存放於總圖書館 直到民國九十三年六月,陳維昭校長遂任命圖書館項潔館長擔任主編,中國文學系葉國良主任、柯慶明教授及歷史學系吳密察教授擔任編輯,並委託葉主任組織該系師生共同編寫。歷時一年,而有《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04》的問世。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2
臺灣大學校史館 Gallery of University History
Inaugurated on 22 June, 2005 Located on the 2nd floor of the Old Library Building 12 exhibition themes Several thousand items collected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3
發展特色館藏 重要典藏文物及文獻數位化 數位化的物件透過網路是最有效的使用方法 有效達到珍貴文化資源的教育、研究、加值功能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4
台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http://www.darc.ntu.edu.tw, 檢索 “台南” )
台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 檢索 “台南” )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5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九個示範性機構計畫之一 內容豐富多樣,形式複雜 總計資料量超過 100,000 件
1. 臺灣文獻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 2.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3. 臺灣大學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4.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5.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 6. 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7. 臺大數位典藏技術服務計畫 總計資料量超過 100,000 件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6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計畫 淡新檔案 (19,152件) 岸裡大社文書 (1,300餘件) 臺灣舊照片 (45,000張)
臺灣古拓碑 (300餘件) 伊能嘉矩手稿資料 (35,700件) 臺灣古契書 (600餘件) 臺灣宗教圖像 歷代寶案 明清臺灣行政檔案 (3,500萬字) 臺灣日日新報 (3,000萬字)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7
明清臺灣行政檔案全文建檔 本計畫為「國家文化資料庫」內容建置的一部份,有系統蒐集與整理明清行政檔案中與臺灣相關部分,加以打字、校對及標注,進行數位化全文建檔工作,計畫已經完成3500萬字建檔。 檔案內容 明代內閣、禮部及兵部檔案。 清代宮中檔、軍機檔、月摺檔、起居注、內閣大庫、清末外交檔案等。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8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DARC (http://darc.ntu.edu.tw)
目前數位化資料量 (統計至民94年1月止) 昆蟲標本典藏 昆蟲模式標本 1239 筆 常見昆蟲標本 320 筆 生態圖檔 70 筆 地質科學典藏 礦物標本 463 筆 岩石標本 390 筆 人類學系典藏文物 民族學影像 1465 筆 民族學標本 664 筆 動物博物館典藏 兩生類 33 筆 鳥類 550 筆 哺乳類 83 筆 臺灣文獻文物典藏 淡新檔案 4694 筆 台灣古拓碑 188 筆 伊能嘉矩手稿 2350 筆 植物標本典藏 台灣植物模式標本 1080 筆 台灣植物模式標本文獻 700 筆 台灣植物一般標本 筆 台灣植物誌 一, 二, 五, 六卷 項潔 台大圖書館
69
發展特色館藏 完整收藏重點研究領域的文獻 地區資料與文獻典藏 加強灰色文獻與非書資料的蒐集與典藏 重要典藏文物及文獻數位化
項潔 台大圖書館
70
大學圖書館文化保存的責任 善盡珍貴文化資產的保存,是大學圖書館責無旁貸的責任與義務,更是大學圖書館之所以與公共圖書館最大差異的核心要素。
唯有前人不問近利的細心收藏,大學圖書館才有現在引以為傲的珍貴館藏。大學圖書館應該稟持著捨我其誰的態度,不論是強化館藏特色的研究資源,或者是配合學校重點研究教學所累積的館藏,都應該以文化保存的角度進一步思考,讓這些館藏都能夠永續的累積與應用。 當後人問道,我們留下了什麼給他們的時候,我們才能抬頭挺胸而不愧對我們的子孫。 項潔 台大圖書館
71
圖書館的三個挑戰 滿足21世紀教師與學生的資訊需求 圖書館應成為知識中心 大學圖書館應善盡文化保存的責任 2005-07-25
項潔 台大圖書館
72
謝謝指教! 項潔 台大圖書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