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孔子的核心思想简说 于雪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孔子的核心思想简说 于雪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孔子的核心思想简说 于雪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 2016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齐论语《知道》篇

3 莫高窟出土《论语》

4 宋刻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

5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三国·魏)何晏集解,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有清杨守敬及袁克文跋。框高20. 5厘米,宽13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三国·魏)何晏集解,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有清杨守敬及袁克文跋。框高20.5厘米,宽13.1厘米。每半叶10行,行18字,小字双行,行24字。细黑口,四周双边。有书耳,有句读。从版刻风格看,此本当为南宋福建地区的刻本。纸墨精雅,刻印俱佳,为闽本之上乘。 “重言”、“重意”即将本书中文字相同或句意相似的语句注出,“互注”即取他经文句与本经互为注释。

6

7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体) (中华书局,2017年)

8   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

9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10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by Roger 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by Roger T. Ames  and Henry Rosemont Jr.

11 论语(中英文对照),杨伯峻、刘殿爵 中华书局,2008年

12 一、《论语》概说 梁启超:“《论语》约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垺。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13 1.《论语》释名 许慎《说文解字》:“论难曰语。”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论纂”。 “语”,“语言”。

14 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字总略》:“论者,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秩,斯曰《仑语》。”“《论语》只是师弟问答的话,编成为一册而已。”

15 2.《论语》的编纂者及成书 出自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全书出自多人之手,最初当是各种零散的文字记录。
《孟子》《荀子》著述中已经引用其文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礼记·坊记》《盐铁论·论儒》《汉书·艺文志》都明确标明书名。因而,《论语》书名的确立最迟当在秦汉年间。

16 汉代有鲁人所传二十篇本,齐人所传二十二篇本,鲁共王所得《古论》二十一篇本。
3.《论语》的传本及古注 汉代有鲁人所传二十篇本,齐人所传二十二篇本,鲁共王所得《古论》二十一篇本。 西汉张禹(?-前5年)新出了一个《张侯论》二十篇,以鲁《论语》为主,择《齐论》与《古论》二家之善而从之。 东汉郑玄据张侯本,编校一个《论语注》本,曾盛行,但已亡佚。

17 三国魏何晏与孙邕、郑冲、曹羲、荀凯五人合作《论语集解》,集汉魏经师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八家之说,将何晏的解说列在最后,唐以后只署何晏一人之名。此书宋代亡佚,清末,得日本正平本,现收入《十三经古注》。 南朝梁皇侃为《论语集解》作《义疏》,宋邢昺又为《义疏》作疏,清阮元有校勘,见《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 今传本《论语》,基本是张禹本。

18 4.《论语》的地位 汉文帝(前202-前157)时,《论语》被列入博士。 汉灵帝时,石刻五经,立于太学。
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到光和六年(183)年,订正、峻刻七种经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用隶书刻于石碑上,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约20万字。 刻成后,立于洛阳郊偃师县太学门外,碑石均为长方形,约高1丈、宽4尺。每碑双面刻文,经文自右向左直行书刻。《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19 汉熹平石经《论语》拓本(蔡邕书写)

20 汉熹平石经《论语》残石(现存于西安碑林)

21 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蜀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均有《论语》。
南宋朱熹作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元仁宗至清末,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且用朱注。

22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开成二年(837),包括12部儒家经典。共114石,228面,65余万字。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 现陈列于陕西西安碑林。

23 西安碑林开成石经

24 二、孔子论礼 《左传》讲礼462次,仁,33次。 《论语》讲礼75次,仁109次。

25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
1.以礼修身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26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2.为国以礼 子曰:“礼乐不兴,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27 3.礼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乡党》) 食不语,寝不言。 (《乡党》)

28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4.礼重实质,形式轻于内容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八佾》)

29 三、孔子论仁 1.仁是克制自己,恢复古礼。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30 2.仁,从事亲开始。孝悌是仁的基础。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31 3.仁,由事亲开始,推及对他人的关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32 4. 仁高于生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33 5.仁包含恭、宽、信、敏、惠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34 6.仁的最低标准与最高要求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35 四、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子曰:“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36 艺术作品表达情感也应适度。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37 五、《论语》中的成语 见贤思齐、怨天尤人、任重道远、杀身成仁 言而有信、巧言令色、言不及义、道听途说 察言观色、色厉内荏、见义勇为、以文会友 成人之美、待价而沽、患得患失、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有教无类、学而不厌、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循循善诱

38 其 他 《诗》以外交, 学以致用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39 外交场合赋《诗》言志 赋诗:春秋时期,在正式外交场合如聘、会、盟,宾主双方通过赋诵《诗经》中的完整的篇章、章节或句子来表达敬意、愿望、态度、思想。赋诗常常是断章取义的。

40 《左传》记录赋诗之事始于僖公一十三年(前647)秦穆公享重耳,终于定公四年(前506)秦哀公为申包胥赋《无衣》。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赋诗的情况。《左传》共计用诗277条。 《左传》记录赋诗之事始于僖公一十三年(前647)秦穆公享重耳,终于定公四年(前506)秦哀公为申包胥赋《无衣》。

41 关于礼乐 儒家重视礼乐,礼乐制度形成并完备于西周初年。此后,虽然发生过礼崩乐坏的现象,但历朝历代都有兴礼制乐的作为,礼乐教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礼最初起源于祭祀仪式,但经过发展,其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国家、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有关政治体制、宗庙祭祀、朝聘会盟、军事征伐、学校教育、职官科举等一切典章制度,以及服饰饮宴、宫室车马、婚嫁丧葬、言辞进退、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仪式规定,都属于礼。

42 每一种礼都有一整套仪式,对行礼的步骤,所用的器物,所穿戴的冠冕服饰,所用的乐、舞,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相对于仪式而言,内在的庄敬之情更为重要。
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每个朝代对具体的礼仪都有所修订增删,每个时代的礼乐教化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整体的趋势是由繁入简,由贵族阶层逐渐覆盖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

43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国家政治之外,一个家庭内部也要讲究礼。《礼记・内则》开其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踵其后,至宋,司马光的《书仪》、《家仪》和朱熹的《家礼》则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礼侧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乐则强调对内在情感的陶冶。礼可能使人疏离,而乐则可以使人亲近。礼乐相须而行,相辅相成,很多时候,乐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乐教非常发达,设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以“乐德”、“乐语”和“乐舞”教育贵族子弟。乐具有感动人心、移风易俗的作用,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意义重大。

44 古代的教育制度也是礼乐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尚书・舜典》记载,夏代即设有学官,契为司徒,掌管教育,夔为乐官,负责音乐和诗歌。
西周时期有国学、乡学、大学、小学各级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从此官学与私学共同承担了教化的职责。官学逐渐与选举制度相配合,私学于两宋达到鼎盛,出现很多著名的书院,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45 礼的核心是秩序,乐的核心是和谐。无论哪个时代,秩序与和谐都是人类不变的追求。因而,虽然历史上不时有反对礼教的声音,但是礼乐的精神却一直传承不衰,对礼乐的探究也从未间断。有关礼乐教化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国家治理、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以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6 前孔子时代贤人论礼 孔子(前551-前479)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 郑国的子皮说:“礼, 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年,前649)

47 春秋中后期贤人论礼 齐国晏婴:“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妇听,礼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前516)

48

49 冕服: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举行祭祀大典以及朝会、大婚亲迎等吉礼,帝王和百官都身穿礼服。
冕服主体部分由冕冠、玄衣、纁裳等构成,还有一些附件。

50 冕冠分为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希冕、玄冕等六种样式,合称六冕或六服。
帝王的冕冠前后各有12旈,用玉288颗。 玄衣是黑色的上衣,纁裳是红色的下衣。 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六种图案,下衣绘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纹,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51 冕服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在不同的场合,帝王及百官所服冕服也不相同。冕服制度完备于周代,其后,历代均在周制基础上有所取舍。


Download ppt "孔子的核心思想简说 于雪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