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Ida Setiabudi Modified 6年之前
1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核心内容: GDP 拓展内容: 其它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 名义GDP和实际GDP 国民收入的两种核算方法
2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3
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从最终产品出售的角度出发,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又可以称为最终产品法。 GDP=C + I + G + (X - M)
4
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5
四、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Y= C + I + G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总支出总收入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Y= C + I + G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I + G = S + T 或 I = S (T - G) 投资 =私人储蓄 + 政府储蓄
6
五、 名义GDP和实际GDP 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的价值。
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是用某一年或者某一时期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的价值。 3.GDP平减指数 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
7
六、从GDP到DPI 减: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NI GDP 或 GNP NDP 或 NNP 减:折旧 加:政府补助
减:企业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PI DPI 减:个人所得税 加:转移支付
8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核心内容: 假设投资是常数的前提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拓展内容: 均衡产出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各种倾向 各种乘数
9
一、均衡产出 1.均衡产出 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2. 计划存货投资与非计划存货投资
计划(意愿)存货投资是指符合生产经营需要的存货变动。 非计划(意愿)存货投资是指超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变动。
10
二、消费函数 c=α+βy 2.边际消费倾向(MPC) 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
11
3.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
12
三、家庭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s=-α+(1-β)y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13
3.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一定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4
四、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关系 2
15
2.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c,s c=α+βy A s=-α+(1-β)y α y0 y -α ●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16
五、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y=c+i+g c=α+βyd 又知:yd=y-t,
17
六、 乘数论 1.投资乘数 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2.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8
3.税收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
5.平衡预算乘数 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同方向变动时国民收入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20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 核心内容: IS—LM模型 拓展内容: IS曲线的斜率及移动 LM曲线的斜率及移动
21
一、几个有关投资的概念 经济学中的投资 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 重置投资 为补偿资本折旧而进行的投资。 净投资
追加资本的投资。 总投资 由净投资和重置投资组成。
22
二、实际利率与投资 1.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投资函数 i=i(r) i=e-dr
23
三、IS曲线的推导 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表示为: 均衡条件 i=s 投资函数 i=i(r)=e-dr
储蓄函数 s=s(y)=-α+(1-β)y 由此得到:
24
IS曲线是描绘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假定: 投资函数为i= r,消费函数为c= y r IS曲线是描绘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4 3 2 IS y O 150 200 250 fig
25
s s i=s s=s(y) i y r r i=i(r) IS i y
26
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推导 y=c+i+g c=α+β(y-t+tr) i=e-dr 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表达式:
27
四、IS曲线的斜率 两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
28
五、IS曲线的移动
29
六、产品市场的失衡 i<s i>s i<s时,产品供过于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出下降,直到回到均衡状态 r rEˊ
A ˊ A’ A rA rE B B’ rB IS i>s y O YB YA fig
30
七、 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1.流动性偏好--对货币需求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倾向。
31
2.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交易或者说支付。
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 投机动机(the speculative motive),即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需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
32
3.流动性偏好陷阱[Liquidity Trap]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33
八、货币需求函数
34
九、货币市场均衡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 分析货币市场时,通常把货币供给看成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以m代表。
货币市场均衡时:l=m m=ky+j-hr
35
十、 LM曲线及其推导 m0=ky+j-hr LM曲线 是描绘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36
m1 m1 m1+m2=m0 m1=l1=ky o y o m2 r r m2=l2=j-hr LM o y o m2
37
十一、LM曲线的斜率
38
十二、LM曲线中的三个区域 古典区域 凯恩斯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无限大,即存在“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失效。 r
古典区域:当利率足够高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财政政策无效。 中间区域:货币的投机需求随利率上升而下降。 LM 中间区域 凯恩斯区域 o Y
39
十三、货币市场的失衡 l<m l>m LM
图14-5 货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 r LM l<m l<m,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利率下降,直到回到均衡状态 A rA B’ rE A’ B l>m Y O YA fig
40
十四、 IS-LM模型 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即IS-LM模型。
41
十五、两个市场失衡及其调整 IS 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八种失衡 I<S L<M LM A D E I>S I<S
r 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八种失衡 LM A D E I>S L<M I<S L>M C B I>S L>M IS Y O fig
42
十六、两个市场失衡及其调整 2.两个市场失衡的调整过程 r LM IS A B C E D o Y
43
第四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核心内容: 总需求和总供给 拓展内容 利用模型来解释现实经济
44
一、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P AD 利率效应; 财富效应; 国际替代效应。 y
45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联立⑴⑵可得: y= 3640 + 960/P
已知 s=- y i=2500-240r 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s 可得: y + 240r = 3500 ⑴ 货币市场: 已知:M/P=1000/P l= 0.5y -260r 根据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M/P=l 可得: y -260r = 1000/P ⑵ 联立⑴⑵可得: y= /P
46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除物价水平外,一切影响社会需求总量的因素发生变动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导致总需求曲线位置移动的具体因素很多,其中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或者说,我们主要考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位置的影响。
47
1. 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48
2. 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49
四、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情况 ③ ② ① P AS yf y ①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资源远未充分利用。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可以增加。
②常规总供给曲线,资源尚未于充分利用。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③长期总供给曲线。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都不会增加。 P AS ③ ② ① yf y
50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 1.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51
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AS AD0 AD2 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即经济衰退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经济中过剩的生产能力越多,价格下降的空间就越小。 P AD1 P2 E0 P0 E1 P1 在大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即经济过热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生产能力越是紧缺,产出增加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价格上升的空间就越大。 y1 y2 y yf
52
3.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滞胀指的是物价普遍上涨,但同时,经济却停滞不前,失业高企,社会陷入一种不景气的状态。 滞胀
53
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核心内容: 失业的概念、分类及经济影响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经济效应 拓展内容 菲利普斯曲线
54
一、失业的分类 1 .摩擦性失业 2 .结构性失业 3 .周期性失业
55
二、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56
三、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期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57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2.价格指数[Price Index, PI]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58
3.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
理论公式 不同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实际计算公式 不同时期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59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认为,每一次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给量的迅速增长。
60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超额需求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61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瓶颈现象 瓶颈式的通货膨胀
62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⑴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原因: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 ⑵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垄断厂商利用其垄断地位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 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提高的速度。
63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64
4.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由于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65
五、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浦斯曲线被用于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率之间反向关系。
66
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67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68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核心内容: 财政政策及效果 货币政策及效果 拓展内容: 两种政策的混合运用
69
一、 财政政策 是政府运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总需求以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70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 1·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收入 主要是税收 公债是政府收入的另一组成部分。
71
三、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
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主要是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的维持
72
四、挤出效应和财政政策效果 1·挤出效应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73
2·挤出效应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r LM IS2 IS1 E2 r2 E1 r1 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效果 y1 y2 y3 y
74
小结 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两个因素: 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
75
五、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1.存款准备金 保留用以日常支付的这部分货币数额称为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在存款中的比重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76
2.货币创造乘数与货币的创造 ⑴货币创造乘数也称为信用乘数,其计算式为: K= 1/rd
⑵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M时,货币供应量(即活期存款总和)增加M的K倍,这种货币增加的过程叫货币的创造。
77
当有两种漏出 (超额准备金、现金)时,存款总和为:
此时的货币创造乘数为:
78
3.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储备总额(包括法定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H) 若用H表示高能货币,Cu表示通货,Rd表示法定储备,Re表示超额储备;
79
4.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存款比率,市场借款利率,中央银行贴现率 所有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的作用上来。
80
六、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2.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再贴现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
81
七、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
二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或利率对货币供给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82
八、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83
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会导致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混合会引起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减少,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
84
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混合会引起总需求增加,从而促使经济的复苏高涨,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这种组合。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会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取这种组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