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發展經濟學 第八講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農業與經濟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發展經濟學 第八講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農業與經濟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發展經濟學 第八講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農業與經濟發展
Todaro (2006) Chapter 9 Perkins et al.(2006) Chapter 16 1

2 緒論Introduction 農業進步和農村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停滯與成長 發展中國家農業系統的結構 婦女在農業上的重要角色 農業發展經濟學:從農民維生轉移到專業商用農作 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策略

3 緒論Introduction 長期經濟發展的成敗在乎農業部門(Gunnar Myrdal, 瑞典;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發展和創造就業的主要負擔來自於農業活動,也是農村部門。(Francis Blanchard, Director General, ILO)

4 農業進步和農村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Perkins)
農業在發展中國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多數貧窮國家依靠土地維生(也是中國人所說的靠天吃飯)。大多數人生活改善只能依靠農業生產力的增加(收成良好),及有利的農作物價格。並非農產品數量的增加就對農村人民的生活水準有幫助。大量使用機器來耕作,反而使佔多數的小農處境更糟。

5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必須依靠本國生產足夠的糧食。如果本身糧食生產不夠,就需要依靠進口。外匯充足、或自然資源充分的國家比較沒有問題,因為他們可以運用外匯來進口糧食,例如馬來西亞與沙地阿拉伯。但許多窮國因為外匯不足,糧食生產不足,處境就較悽慘。 發展中國家農業部門佔最重要的地位。很多國家70%以上人口都在農村。農村提供大部分都市或工業部門所需要的勞力。如果限制農業勞動人口移向都市或工業部門,經濟發展可能受挫。例如19世紀俄羅斯地主限制農業人口外流,使俄國的工業發展到限制令取消後才開始。

6 發展初期,除非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貧窮國家的農業部門在資本形成上也有很大的貢獻,即使數量不多。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必須依靠本國生產足夠的糧食。如果本身糧食生產不夠,就需要依靠進口。外匯充足、或自然資源充分的國家比較沒有問題,因為他們可以運用外匯來進口糧食,例如馬來西亞與沙地阿拉伯。但許多窮國因為外匯不足,糧食生產不足,處境就較悽慘。

7 世界上窮人70﹪都在農村地區。 傳統上農業在經濟發展上只扮演被動及支援的角色。 發展中國家大量人口移民到都市,農村經濟成長緩慢。國際有都市化趨勢,農村越來越少。(WDI─2004) 今天發展經濟學者已不那麼重視以農建工的策略,反而認為農業部門及農村經濟在經濟發展策略上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特別是61個低所得的國家。 每人所得與農業佔GDP比例,發展中國家較高。(WDI)

8 All regions are becoming less rural—WDI2004

9 2001 GNP V. Agr ratio

10

11 WDI2003 CD-ROM World Bank 2003

12

13 對農業與發展的關係,過去二十年看法已改變,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必要條件。
發展中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五個主要議題: 總農業產出及每人生產力如何能大幅增加,進而造福農村的小農和無地的住民,並提供足夠的糧食來支持都市工業部門的需要。 傳統低生產力的農民農場如何轉換為高生產力的商業企業。

14 如果傳統是家庭農人和耕作者不願改變,其行為是否理性。
經濟和價格鼓勵措施是否足夠引發產出的增加,還是仍須在農村農作系統裡有制度和結構上的改變。 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是否足夠來改善農村生活,或是仍需其他配套措施包括非農場的就業機會,及教育、醫療和其他社會服務,也就是農村發展。

15 The Imperative of Agricultural Progress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heavy emphasis in the past on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may have been misplac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now see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y development strategy

16 Agricultural Stagnation and Growth Since 1950
Although agriculture employs the majority of the LDC labor force, it accounts for a much lower share of total output

17 農業停滯與成長 過去幾十年許多發展中國家有高成長率,多在製造業和商業部門。(Table 9.1)
提高農業生產力乃是降低貧窮的必要途徑。Table 9.2, Fig 9.1

18 Table 9.1

19 Todaro 8th Ed. Ch 10

20 Agricultural Stagnation and Growth Since 1950
Although agriculture employs the majority of the LDC labor force, it accounts for a much lower share of total output Trends in per capita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21

22 Figure 9.1

23

24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糧食短缺。 發展中國家農業不振,主因是政府忽略這部門,而著重於都市現代部門的投資,背後因素是政府採用進口替代及匯率高估政策來促使迅速工業化。 1970年代開始到1990年代在發展策略看法上有很大的轉變,認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是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一環,不可忽視。

25 發展中國家農業系統的結構 世界農業兩種方式 亞非拉的農民農業

26 世界農業兩種方式 發達國家: 高度有效率的農業,龐大的生產能力及每人高產量使極小部分農業人口即可養活整個國家的人民。 發展中國家:
沒有效率、低生產力的農業,在許多國家農業部門也只勉強夠自己吃用,更不用提都市部門。

27 二者差距甚大。(見圖) 1960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共有115百萬,其產值共US$78billion,或每人$680;發展中國家則只有$52, 兩者相比為13:1。1995,這種生產力差距升為50:1,每一農業人口平均產值發展中國家為$459,而發達國家中那威、瑞典和日本分別為$34,809, $28,590, $16,712。

28 另一指標為土地生產力,見Table 10.3。 發達國家自18世紀中葉以來農業產量呈穩定成長,主要由於技術和生物科技的進步,使勞動和土地生產力提高,生產力成長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加速提高,二次戰後更快,結果是少數農民可生產更多糧食。美國在19世紀初期農業勞動人口佔70%,1998只有2%。1820美國農人只能生產自己消費的四倍產量,1920成為8倍,1952年,16倍,1964,32倍,到1987,一個農民的產出可養活80人。農民所得也穩定上升。

29 Table 9.2

30

31 但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便迥然不同。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方法少有變更。原因可溯及農民農業的特殊情況,農民風險高且收入不確定的影響。農村人口迅速增加使問題更加嚴重。土地面積沒有增加,技術沒有進步,報酬遞減率使邊際生產力減少,導致農村生活水準下跌。

32 The Structure of Third World Agrarian Systems
Two kinds of world agriculture Peasant agriculture in Latin America, Asia, and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Asia: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Latifundio-Minifundio pattern Fragmentation and subdivision of peasant land in Asia Africa: extensive cultivation patterns

33 亞非拉的農民農業 土地集中在少數有權勢的地主手中,拉美和部分亞洲情況最嚴重。
亞非拉三區農業生產力都普遍低落。家庭農場是最基本的生產單位。在農業系統(agrarian system,指土地分配、擁有、及管理的型態,以及農業經濟之社會和制度面之結構)上拉美和亞洲顯出相同的結構和制度。 Table 9.1/Fig. 9.2 土地分配不均情況。

34 Table 9.3

35 Figure 9.2

36 拉美和亞洲有不同傳統和文化,但農民生活卻有許多相似處。
Francis Foland描述:「兩區農民都是在農村耕作,主要目的在求溫飽。可能耕作一小塊不好的地,或是佃農,或以低工資出賣勞力。經常靠天吃飯而非固定收入。負債累累,因此只靠人力或動物力來耕作,沒有機械幫助,也沒有化肥,只種傳統作物,而少種實驗作物。沒有有效的社會安全、失業保險、及最低工資的保障。以其體力求生存。傳統農作物穀類和根莖類為主要農業,墨西哥的玉米,印尼的稻米,巴西的曼地歐卡、中國的大豆和稻米,印度75%以上農地種植五穀如小麥、稻米、小米、大麥和扁豆。如有不測,農民只好把牛出賣換取幾根香蕉。」

37 拉美大小農場之型態及資源利用不足。 拉美區的大(latifundio)小(minifundio)農場制度。大農場定義為可提供12人以上就業的農場。小農場則為最小規模的農場,連提供一家兩位工人都有困難。FAO統計,拉美區1.3%人口擁有71.6%土地。少數大地主控制大部分土地,小農場只能苟延殘喘。 Table 9.4表明拉美1960年代土地分配不均的情況。以Gini係數衡量不均,智利0.65,哥倫比亞0.70,巴西0.84, 巴拿馬0.84, 烏拉圭0.84, 秘魯0.91,委內瑞拉0.91,巴拉圭0.94。不過拉美尚有家庭農場和中等規模農場。前者提供2-4人工作,後者為多家庭農場,4-12工人。委內瑞拉和巴西這兩種農場占總農產量及勞動力約50%。

38 Table 9.4

39 大農場效率較其他農場低 主因是大農場大片土地時常荒廢未加好好利用,投資不足未大量使用機械耕種,而地主對所持有的土地對國家農業生產是否有貢獻並不太關心,他們在乎大片土地帶來的權勢和威望。交易成本高,特別是監督雇工的成本較家庭農場高。 提高農業生產及改善效率之道 經濟政策提供較好的種子、更多的肥料、較少的要素價格扭曲、較高的產出價格及較好的市場設施;農村社會和制度結構的重組,使佔農村人口70%的農民能走出目前這種維生困境。

40 亞洲農民土地分割與分區 拉美農業問題是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亞洲則是太多人擠在太少的土地上。在亞洲平均每人可耕地面積很少,1994年以公頃計,印度0.19、中國0.08、孟加拉0.07。印尼中爪娃人口密度最高,達每平方公里1500人。 二十世紀農村情況Gunnar Myrdal總結出三種原因。1. 歐洲統治的干預;2. 貨幣交易的逐漸引進和貸款者權力的上升,3. 亞洲人口迅速增加。 在歐洲殖民統治前,亞洲的農業結構以鄉村為主。當地首領或酋長提供保護、使用公有地的權力及公共服務,農民則提供產品和勞力。土地可隨情況需要,如人口增加或天災人禍,重新分配。只有在全村人同意下,個人才可能失去土地的使用權。

41 歐洲人(主要是英、法、荷)來了後農業結構即有大幅改變。
財產權:歐人將其私有財產擁有權的土地保有權制度引進並立法實施;後果是地主可任意增加佃租,同時免掉保護農民的責任,因後者已由政府承擔。地主稅賦也低,一般都住在城市,而把土地交由佃農耕作。

42 貸款者:私有土地可當抵押品來向錢莊或銀行借款。當農場商業化後,貨幣需求增加,農民需錢購買種子、肥料及其他投入品。如果農作物改為經濟作物如茶、橡膠或黃麻,也需錢來購買糧食。如果農民無力償還貸款,貸款者即將所抵押的土地沒收,並高價賣出,或本身成為地主。長時期後亞洲農民地位漸惡化。 人口迅速增加為最後使農民變為赤貧的原因。土地被分割,生產力下滑、許多人成為無地之民,並被迫付高房租、同時又興起大地主。佃農要將出產的50-80%交給地主。人口多,工資也便宜。貧窮循環,經濟發展與窮苦農民無關。

43 社會學家Mead Cain在孟加拉小農村Char Gopalpur居住兩年的經歷。乾旱使許多農人失去土地,大地主得到更多土地,

44 非洲維生農業及深種 非洲人在小片土地上維生耕作(subsistence farming)。大部分農民耕種只是為自己溫飽。三特點: 1. 鄉村社區的維生耕作; 2. 有一部分超過急需的土地可容許變更耕作方式(shifting cultivation),因而降低土地擁有權的價值; 3. 每一家庭都有權使用土地和水源。 雖存在著未開發的可耕地,只有一小部分的地區供耕種,且只用簡單工具。 連使用動物耕作也不允許因為有一種可致牛馬於死的蠅蟲(tsetse)即在長時乾旱季節下缺乏餵養草料。傳統耕作方式只適用於小農地。

45 小農地趨向於深耕,受邊際報酬遞減率影響,生產力迅速下降,用變更耕作方式來解決。
在幾次耕種後田中礦物質已消失殆盡,土地變乾淨,等待恢復可耕性,同時農民移到另一塊土地耕種。 在農忙季節勞工缺乏,淡季時則就業不足。 由於以上因素,非洲農業總生產和生產力長期間相對平穩,只要人口相對穩定,這中低生產力和變更耕作方式可使非洲人達到維生糧食需要。但因為人口增加,變更耕作方式已遭破壞,成為在小型自有農場固定耕作。非傳統性的生產投入及新技術的需求開始增加,貨幣經濟興起,邊際土地土壤流失和森林砍伐,土地稅的引進等原因使非洲維生經濟難以繼續。非洲糧食也不夠需求。 結論:亞非拉制度不同,但小農生活水準普遍低落。除非提高生產力,前景黯淡。

46 The Important Role of Women
Women provide 60% to 80% of agricultural labor in Africa and Asia, and 40% in Latin America Women work longer hours than men Government assistance programs tend to reach men, not women

47 婦女在農業上的重要角色 非洲: 婦女在維生糧食生產方面負責約70-80%工作。
男人只負責耕種初期砍樹整地,婦女則擔負所有後續工作,包括移除及焚燒砍下的樹木、犁田或種植、除草、收成及存糧工作。 她們還負責現金作物的生產(cash crops,指可在市場交易的作物如茶、咖啡),種食物供家庭消費,養育及販賣牲畜,從事小品生意來增加家庭收入,蒐集燃木和取水,從事家務包括備餐。婦女工作時間較男人長。

48 婦女工作責任多,很難決定她們在農業生產所佔的比例。除協助家計外,婦女所提供農業勞力佔總勞力比例在非亞洲約60-80%,在拉美約40%。大多數工作都是無形的,因她們多半沒有金錢上的報酬。
婦女在現金作物(或稱商業作物)上貢獻很大。男人控制這些作物的生產和利潤,但婦女負責除草及移植的重任。因人口增加,土地分割後婦女花在農地上的時間也增加。另外婦女還負責耕種菜園供自用或外賣增加收入。

49 婦女在家務上也負責大部分工作包括將收割的穀類加工、養育牲畜、在原始鍋爐上預備飯食、照料小孩等。到遠處找燃木及打水可能每天增加數小時工作。最重要的角色可能是提供家庭的糧食安全。
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必須提高婦女生產力。可經由提升婦女的教育水準,加強職業訓練,辦理托兒所、及降低生育率等能提高婦女生產力的作法著手。

50 Th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ition From Peasant to Commercial Farming
Subsistence farming: risk aversion, uncertainty, and survival The transition to mixed and diversified farming From divergence to specialization: modern commercial farming

51 農業發展經濟學:從農民維生轉移到專業商用農作
農業生產三階段 維生農作:風險趨避,不確定性和生存 佃農耕作和連索性要素市場 從維生耕作轉移到混合式及分散式農作 從分散耕作到專業化:現代商業農作 結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仍停留在農民維生及小型家庭農場的階段。

52 農業生產三階段 純粹低生產力維生水準之農民農場; 分散或混合家庭式農業,產品部分自用、部分外銷給商業部門;
現代農場,從事高生產力從事商業化和專業化農業。 混合型發展中國家農業現代化從維生階段到分散及專業化經營是一漸進持續過程。但這種過程不單勢將農場經濟重組或使用新技術,在傳統社會,農業是一種生活方式。農村社會的改變轉變需要整個社會、政治和制度結構的改變才能成功。

53 維生農作:風險趨避,不確定性和生存 維生農場
大部分產出是為家庭消費,主食(米、麥、玉米等)為主要糧食。產出和生產力都低,而且耕作只用簡單傳統方式。資本投資很少,主要生產因素是土地和勞力,因越多的勞力使用在越小的土地上而有報酬遞減率現象。因天旱或其他原因使小農可能喪失土地。勞動力經常沒事做。農民為求生存不願改變,因為他們已如此過活很久。

54 傳統二因素新古典生產理論對這種維生經濟很恰當的描寫
但這種理論沒有解釋為什麼農民抗拒技術創新。這理論假設農民有所有技術和價格成本的完全知識,反而不適合用在發展中國家的維生經濟上。維生農業風險高且不確定,農民面對的不是所得的極大,而是家庭生存的機會。小農不願意從他們所熟知的耕作方式和種類改變到新的風險更高的領域,免得如果有一年收成壞就會影響生存的機會。Fig 及Fig. 10.3表明接受新技術的態度和可能性。 Fig 及Fig. 10.3表明接受新技術的態度和可能性。

55

56

57 許多提高農業生產的計畫遭遇失敗主要是因為沒有提供收成不良之保險。另外,亞洲和非洲研究農民抗拒改變的現象發現地主保有所有收成,貸款者得到所有利潤,政府從未支付保證價格,並且從未提供輔助投入品如肥料、殺蟲劑、充足用水、合理信用等。 農民行為的確合乎理性而且對經濟機會和鼓勵有反應,如果沒反應並不是他們愚笨、非理性、或保守,而是要看整個社會的結構來找出不願改變的原因。減少風險及取消各種商業上和制度上的障礙才是應行之道。

58 佃農耕作和連索性要素市場 農民趨避風險的現象可從風行於亞洲和拉美的佃農制度看出。佃農上繳產出的比例視各地情況而定,包括勞動供給及地主所提供的投入品,約1/3到2/3。這裡假定50%。

59 經濟學者長期以來認為佃農分成制度在經濟上沒有效率。但最近研究指出佃農制是有效率的。
Alfred Marshall:佃農付出邊際產量的50%,理性上會減少工作努力。但最近研究指出佃農制是有效率的,因為地主和佃農都會把風險和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如果地主以固定工資付承租人,則承租人不一定會努力工作。如果承租人付固定租金給地主,則會有收成差繳不出租金的風險。 分享收成是對兩種風險最好的妥協,承租人不努力工作和收成不好。在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分享收成可能是無效率的,但在現實情況下卻是盡可能的有效率。

60 佃農制度產生極大的社會不公和廣泛的市場失敗。
佃農面對的是連鎖性市場:當他面對地主時,他要說服地主讓他承租,地主同時也是雇主,貸款者,往往也是產出的最後買主。 地主成為買賣雙方的壟斷者,對改革往往抗拒。例如政府限制地主能訂的利率水準,地主可以用降低工資、提高收成上繳率、或降低購買產出價格來因應。 要管制這種互相關連的市場非常困難。只有土地改革才能改善佃農的待遇。

61 從維生耕作轉移到混合式及分散式農作 不可能一下子即將流行幾世代的傳統農業制度轉變為高度專業化的商業農場制度。 不分皂白的引進現金作物的方式往往使農民失去土地給貸款者和地主。 小農依賴現金作物風險很高。混合式及分散式農作是中間步驟。 在這一階段中,主食生產外尚可在傳統農閒時加上現金作物,及簡單的畜牧。另外可提供較好的種子、肥料和簡單灌溉系統以增加收益率。

62 農民有些剩餘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分散式耕種可降低只生產主食的風險。
轉變的成功要依農民的能力和技巧以提高生產力,也要依社會、商業、及制度面的環境讓這種轉變有可能形成。 成功例子為Colombia, Mexico, Nigeria, Ghana, Kenya, India, Pakistan, Thailand, Philippines.

63 從分散耕作到專業化:現代商業農作 專業化農場在一混合性經濟下個別持有者的最後也是最先進的階段。
生活水準普遍提升,生物及技術進步,國內外市場的擴張提供動力造成專業農場的出現和成長。少數發展中國家也有這種農場。

64 在專業化農場,基本目標不再是提供家用的糧食及有剩餘在市場銷售,而是獲取商業利潤使每畝地收益率極大。
經濟分析如固定和變化成本、儲蓄、投資、報酬率、最適要素組合、最大生產可能性,市場價格等概念都可派上用場。資本累積、技術進步、科學研究發展使產出和生產力更佳提升。

65 專業化農場在規模和功能上各有不同。從緊密耕種的果菜農場到種植小麥和玉米的大幅農田都有。他們大都利用省勞力的機械,單一家庭及可耕種數千公頃的土地。通常每一農場只集中耕種單一作物,相當於經營某種大型企業,甚至形成跨國企業來經營。 結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仍停留在農民維生及小型家庭農場的階段。可以全盤考慮的方式讓他們過渡到分散式的混合型耕作以提高生活水準。可能很困難。

66 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策略 須認定農業進步的來源和達成目的的基本條件。 改善小規模農業。 農村發展的條件。

67 須認定農業進步的來源和達成目的的基本條件。
小規模農業進步的來源 技術改變和創新 政府適當的經濟政策 社會機構的支持 農村發展的條件 使農場結構現代化以滿足日益上升的糧食需求 創造有效能的(effective)支持系統 改變農村環境以改善生活水準

68 改善小規模農業。 技術和創新。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農業的新技術和農場操作方式的創新是持續增加產量和生產力的先決條件。稍早期間在非、拉美洲加耕未使用的土地及可使產出增加,不需技術革新,但目前大多土地都已開發。技術創新有兩種主要來源,但對發展中國家不一定適用。 使用機械,但農村人多地小,不適合。 用生物技術(混種)、灌溉、及化學品(肥料和殺蟲劑)來提高單位產量,稱為綠色革命。問題在社會因素。

69 制度和定價政策:提供必須的經濟鼓勵。 政府政策常是照顧富有地主。新混種子需有配套的投入如灌溉、肥料、殺蟲劑、信用、及農業推廣,需照顧小農。如果這些措施只提供給富有地主會加重農村的貧困,使小農被大農所併吞。 農產品的定價政策,許多政府以低價,有時低於生產成本,補貼都市部門來達到工業化目的,使農村生活水準低落。農產品價格應反應市場價格,而非管制價格。

70 農村發展的條件 土地改革。農場結構和土地持有型態必須符合雙重目標,增加糧食產量及促進廣泛分配農業進步的果實。耕者有其田政策。亞洲和拉美需要土改。 支持性政策。實現小農農業發展的充分利益政府必須建立一套支持系統,包括提供必要的鼓勵措施、經濟機會、可獲得信用和投入品以提高生產力及產量。非洲和大部分東南亞。

71 整合發展目標。農村發展雖然要靠小農進步來達成,但須更多因素:
提高農場和非農場的真實所得的努力,經由創造工作機會、農村現代化、增加各種社會服務項目包括教育、健康營養、房屋、及其他福利。 減少農村所得分配不均,城鄉所得和經濟機會之失衡。 農村部門長期間持續及加速這些改善生活的能力。

72 Toward a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mproving small-scale agriculture Condi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73 Concepts for Review Agrarian systems Cash crops Diversified farming
Family farm Green revolution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Interlocking factor markets Landlord Land reform Latifundio Medium-sized farms Minifundio Mixed farming

74 Concepts for Review (cont’d)
Moneylender Patrón Per capita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er capita food production Price bands Productivity gap Scale-neutral Sharecropper Shifting cultivation Specialized farming Staple foods Subsistence farming Tenant farmer Transactions costs

75 HOMEWORK 上網作Todaro選擇題第9章http://www.aw-bc.com/todaro_smith /
Todaro Ch9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pp 下列題目: 兩週內交


Download ppt "發展經濟學 第八講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農業與經濟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