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社會與政治哲學 人類的組織與團體生存的方式
第6單元 社會與政治哲學 人類的組織與團體生存的方式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四、國家的多元理論。
五、對於社會契約論的種族批判。 顧名思義,社會政治哲學包含兩部分: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社會哲學處理的政治問題,是有關財產權利的問題,而最足以代表這種類型問題的題目,就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爭議。同樣的,政治哲學處理的社會問題,是有關如何形成社會的問題,而最足以代表這種類型問題的題目,就是社會契約理論之中所應當包含成員的問題。前者已經在人類歷史中扮演轉變(甚智識「革命」)的角色,而如今大多數人均認同以資本主義為主,輔以社會福利的民主國家政治制度。但是,在有關社會組成上,卻是多元主義與少數族群爭取權利方興未艾之時。
3
人物介紹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亞當 史密斯與約翰‧史陶特 彌爾。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卡爾 馬克斯。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讓‧雅克 盧梭。 四、國家的多元理論: 約翰 洛克。
4
亞當 史密斯 亞當 史密斯 ( ),出生於17世紀的蘇格蘭,當時該地被稱為知識啟蒙的地點。正如同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一般,史密斯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出版他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國富論》(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在這本書中,史密斯提出經濟秩序中所講求的放任原則,並一直在接下來的幾世紀中均成為經濟原則。《國富論》出版於1776年,正好也是美國獨立的那一年。這兩件事情有相關性,因為美國從立國以來,是所有國家裡,在經濟秩序中,最講求放任原則的國家。
5
約翰‧史陶特 彌爾 約翰‧史陶特 彌爾( ),是在休謨1776年過世之後,到二十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英國哲學家。彌爾在父親詹姆士‧彌勒親自教育下,受到極為優異的教育。詹姆士彌爾想要把他的兒子教育成捍衛邊沁功利主義的哲學家。早先彌爾追隨父親的意願研究功利主義,但經過一段精神危機之後,彌爾在二十多歲時放棄了功利主義原則,反而轉變成為一個融合法國世界主義烏托邦和德國浪漫主義的哲學家。
6
約翰‧史陶特 彌爾 彌爾在英國的公共事務上非常積極,曾經擔任東印度公司的執行長,為大英帝國在十九世紀的經濟擴張做出貢獻之外,後來也擔任國會議員,除了在道德與政治方面的哲學著作之外,彌爾還寫了許多有關邏輯與知識論的書籍。 彌爾最為人所論到的地方在於他與泰勒小姐長期維持關係直到泰勒先生在1851年過世,然後兩人結婚。彌爾認為,泰勒小姐如果不是在英國壓迫婦女的氛圍下成長,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必然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因此,彌爾對於任何形式的婦女壓迫均感到極為敏感,並因此成為最早提出有關婦女運動方面文章的哲學家,在她過世前四年,彌爾出版了她的名著,書名叫做《婦女的屈從》。
7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功利主義之內容: 1.功利主義者進行社會的改革,體認必須排除社會中原有的既得利益者。
2.如想要推翻原有的貴族階層,就必須建立一種平等的原則,適用於每一個人,那就是強調滿足慾望的功利原則。 3.功利原則針對所有的人(消除專家)。 4.功利原則是一種量化的原則。
8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功利主義造成: 1.人人成為自己義務的仲裁人。 2.量化成為唯一功利原則。 但是有兩個障礙:
1.社會中瀰漫的宗教風氣,認為滿足欲望是錯誤的,尤其是以金錢、權力與才能滿足欲望(對於功利主義者而言,這種思想是迷信)。 2.對於科學與公共事務所抱持的無知態度(對於功利主義者而言,這是缺乏教育所顯現的無知)。 Flickr fserow2006
9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教育是對抗迷信與無知的方法。教育對抗無知與迷信,並因而產生民主自由。 結果是:「放任」的自由民主經濟。 台灣大學 苑舉正
10
放任(laissez-faire):文字上的意思是允許去作。放任是自由市場交易的制度,並僅要求政府最少的干預,是19世紀自由主義者認為最能夠達成有效利用資源以及為社會製造最大利益的方法。放任的資本主義指的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尤其是當公司規範小,自己經營,又受到市場買賣壓力控制的時候。
11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放任資本主義的原則就是以所有人追求最大利潤的心態為出發點,認為這樣的機制可以使得所有的人都追求最大的幸福,資本主義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透過追求個人利益,社會中的成員將會以更唯有效率的方式,提升 他(她)原先就想要提升的社會。」
12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史密斯的理論為18-19世紀的工商業資本主義提供了放任的經濟政策。
資本家出租土地、雇用勞工、購買原料,然後將它們生產成為成品,放到市場依照供給與需求的原則販售。 其實不僅是資本家而已,所有人都基於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原則,在這個市場中各盡其能,各取所需。 所有在市場中的人,都是基於理性所驅動的。
13
小結論 功利主義者捍衛自由市場,或者說是放任式的經濟,也就是那種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市場中去自由議價,而且不受政府干預的制度。
台灣大學 苑舉正
14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放任的資本主義也是彌爾批判的對象,他的批判可以分為三點:
第一、反對視所有人的幸福是相同的。我的欲望不等同於其他人的欲望。 彌爾也反對將欲望滿足以量化的方式來處理,即便將所有欲望滿足過程中的複雜面向考慮進量化中,也沒有方法克服欲望滿足是一個質化的問題。
15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第二、反對放任資本主義的理性以及對人行為的預測。 放任資本主義的Logic: 1.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2.自私都是以趨利避害為主。 3.人都是以趨利避害為主。 4.趨利避害就是追求最大利潤的。 5.人都是追求最大利潤的。 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人都是追求最大利潤
16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6.社會是所有人所構成的。 7.社會是所有追求最大利潤的人所構成的。 8.社會是所有利潤追求的總和。
9.社會是最有利的總和。 All Frinds Conference, London, 1920.
17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彌爾反對資本主義的理性在於: 1.資本主義的理性基礎在於競爭。 2.競爭破壞原來的習慣。
3.習慣是真正能夠在社會中產生結果的原因。
18
一、放任的資本主義 彌爾的第三點批判: 有關政府的角色,彌爾認為,政府應該對於個人生活作最少的干預。但是在一些牽涉到共同利益的地方,或是與市場利益不符合的地方,這些需要最多的地方都需要國家的干預。 彌爾其實是對放任的資本主義作修正,但是資本主義真正面對的批判,則是馬克斯的社會主義。
19
小結論 彌爾把他一生的生命均獻給了如何在社會問題中運用功利主義的原則,那麼在他的作品中,他針對這些功利主義的原則提出下列三點修正:第一種是,他區分了高層與低層的快樂;第二,他承認風俗與習慣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第三,他拒絕了國家擁有干涉人民私生活的權利。
20
卡爾 馬克斯 卡爾 馬克斯( ),出生於普魯士,為現代社會主義的奠基人。他原先讀黑格爾哲學,並成為「青年黑格爾政治團體」的一員,從事激烈的政治改革行動。後來以多比政治拘捕的理由,逃至倫敦,並在安靜的環境中從事研究與政治組織的活動。在倫敦,馬克斯遇見畢生的合作伙伴恩格斯( )。馬克斯在這段時期,對於英國所採行的資本主義制度提出一連串有關經濟、政治、哲學、歷史與道德上的批判,其中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資本論》(Capital)。與他的追隨者不同之處,就是馬克斯總是吸收新的證據,修正他的理論。例如說,雖然他年輕時間定地認為只有激烈的革命才能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與政府,但在晚年時,他修正觀點,並認為像英、美那種國家,社會主以的實現可以經由政治活動與選舉達成。
21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主要代表人物:馬克斯 他批判資本主義的不理性化。 他先進行對資本主義的分析:
他批判資本主義的不理性化。 他先進行對資本主義的分析: 1.社會的基礎在於勞動(唯物的觀念)。 社會的唯物基礎包含: 生產手段:原料、土地、能源 生產力量:工廠、機器、科技 生產的社會關係
22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2.生產的社會關係分析:
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但是財產的集中造成擁有生產手段的人對沒有生產手段的人的剝削。 剝削的人造就出上層結構。(法律、政治、藝術、宗教、哲學) 下層結構:生產手段、生產力量、生產的社會關係。
23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3.國家機制: 在封建時代以土地控制平民百姓。 在工業生產時代以資本控制勞工大眾。
封建領主與資本家之間會因為生產工具的改變與不同而產生爭奪。 雖著科技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新型態的統治關係,也就是那種越來越依附在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生產關係,益形壯大,取代原有貴族與奴工的封建關係。
24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資本主義的不理性: 1.工具上的不理性: 2.實質上的不理性:
為利益、不為生產,資本家降低成本,造成消費能力低弱,造成生產過剩,導致飢荒。 2.實質上的不理性: 疏離。這是對生產過程的分析:人基於自願從事生產(例如,我創造一件作品),這就是將一個內在的理念『外化』成為事實的過程;人從『外化』中獲得快樂。
25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但是,如果外化某一件作品的出現,不是來自於欲望的滿足,不是來自於自願與快樂,而是來自於被壓迫的過程的話,那麼,這個壓迫下的外化只能生產出「疏離」(Alienation)(原意出自「外國人」這個名詞)。「疏離」是資本主義中所出現的不理性。
26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馬克斯的解決方案:革命,或社會革命 推翻擁有生產工具的制度。 滿足勞動者欲望。 以理性的分配制度:
集體擁有的生產工具。 為使用,不為利益而從事生產。 為需求,不為消費力而分配。
27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資產階級、普羅階級 布爾喬亞(bourgeoisie)/生產階級:
布爾喬亞階級是由廠長、商人、銀行家、財務人員等中產階級所構成。布爾喬亞這個字來自中世紀字『堡』,意指用牆圍起來的城市,其中『堡民』或『布爾喬亞』指的就是城市中的居民,他們之中的商人與廠商大老,形成城市中的精英,對抗立基於土地之上的貴族。在馬克斯的作品之中,無產階級指的是領薪水的工人。普羅階級一字來自古拉丁文中,形容在眾多城中最下層的人。
28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馬克斯主義:一種最初由馬克斯提出,並由其跟隨者更進一步發展的經濟、政治與哲學理論。雖然馬克斯認為他的理論是科學的,但他的跟隨者經常將它視為一種俗世宗教。
29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馬克斯主義的主要內容: 1.資本主義內在性的不穩定,容易造成經濟危機。
2.資本主義企業的利益來自於對工人的剝削,他們賺的薪資低於他們生產的付出。 3.當資本主義逐漸發展,工人將也逐漸會注意到他們的地位,這意味用武力推翻資本主義。 4.當資本主義被摧毀時,社會將成為社會主義的與民主的經濟政治組織。 Flickr Inmigrante a media jornada
30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疏離: 依照馬克斯的說法,疏離是人違反自我本質的狀態,尤其是自我的工作與工作同仁。馬克斯論證,資本主義貶抑了人創造與生產的能力,使人在工作中不快樂,無法發揮他們的潛力。馬克斯從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那兒推導出這個概念。
31
二、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判: 社會主義:
一種立基於生產集體擁有的社會制度,它強調經濟投資與發展的理性計劃、貨物與服務的平均分配,以及為了滿足需求而不是利益的生產。現代的社會主義來自19世紀法國哲學家的教導,但是最具領先地位的社會主義哲學家依然是馬克斯。
32
小結論 社會主義者像馬克斯,因為剝削勞動階級關係而批判資本主義。他認為,工作的過程在剝削的方式下,使得工作變成了傷害與痛苦的來源,而不是滿足人期望的來源。他認為這樣的過程反而導致經濟陷入一種出現更多危機的可能。因此,馬克斯宣稱,社會主義革命將透過轉交企業所有權與控制予勞工階級的方式,終結資本主義。
33
讓‧雅克 盧梭 讓‧雅克 盧梭 ( ),出生於日內瓦,是現代歐洲文藝界中饒賦爭議的一位哲學家。早年因為母親早逝,父親離家的緣故,度過一段寄人籬下的日子,甚至在16歲時,轉宗改信天主教(日內瓦是新教克爾文教派的創始地)。在38歲以前,盧梭以抄寫樂章以及教授音樂為生,然後在1750年,因為參加徵文比賽,寫出論文〈論科學與藝術〉而轉為哲學家。盧梭的作品中出現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對立。他的自傳《懺悔錄》、《愛彌爾》、小說《新愛洛伊絲》都從感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人性本善,但是文明發展阻撓,以致於出現變壞的趨勢。人應該認清這一個事實,儘量排除文明構成的限制。但是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認為正義的國家與道德來自於理性的力量。無論如何,盧梭對於人性先天重視個人自由勝於一切的遠見,使得他的著作在政治哲學的歷史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34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主要問題是國家的定義 兩點共同屬於國家的特性: 1.以權力(power)來執行命令。
2.合法性權力 (legitimacy)。 合法的命令=法律 法律有效與法律善良是兩回事。
35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真正的問題比國家本身更為根本,任何團體有命令人的權利嗎? 我有義務要去服從國家的法令嗎?
中世紀從古代共和轉為尤貴族、神職人員與中產階級所組成的三級權力。 從此之後,歐洲政體從神權轉為君權神授,再轉為民約論。 教宗的三重冕(tiara),象徵教宗之訓誨、聖化、治理三項神權
36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可以在服從命令中依然保有我的自由與自立嗎? 社會契約論的基本觀念之中講求的是,我用我的自由交換了什麼?
立法人與受約人(守法人)合而為一
37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合法權威:合法權威是對其他人有服從義務、發號施令的權利。國家在有權通過公民或居民必需遵守的法律時,才可以宣稱擁有合法權威,無論他們是否因違法被捕而處於危險的狀態之中。民主國家立基於合法權威的事實,來自於她為她所統治的人民選舉產生,並因而為選民喉舌。
38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社會契約:一個由社會中所有人民達成的協議,根據它,所有人結合成為一個政治社群,並遵守他們集體選出來的政府頒佈的法令。在17,18世紀的政治理論之中,國家合法性可以說是奠基於真實的與假設的社會契約。
39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公共意志:這是一個盧梭所發明的字,用來形容共和國之中所有人排除私人與黨派利益,並將目標集體地放在共同利益之上。根據盧梭的說法,說一個社會擁有公共意志,就是說,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有公共精神,透過政治行為來達成公共利益,但盧梭對於達成公共意志的可能性感到悲觀。
40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社會契約的閱讀心得: 1.社會契約的公正無私性,如果一旦違反了契約,其結果是由約定自由回到自然自由。
2.社會契約要求每一個人對於社群犧牲他所有的權利。 3.這個與自然自由的疏離是絕對的,因為如果維持任何一點權利會導致自然狀態的延續。 4.每一個人處於相同的局面,共享約定的自由。
41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原則: 每一個人在公共意志下,將個人與權利交出,並共同形成一個合體,在這個合體之中,每一個人都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42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結論:合體中包含團結、自我、生命、意志,形成一個『公共人』,其中包含所有人,被稱為『城邦』、『共和』、『共和體政治』,被動為國家,主動為主權,與其他合體比較時,它是『權力』。 兩個問題: 1.如何讓一個非立法人遵守不是他所制訂的法律? 2. 如何在爭議中達成協議?
43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第一個問題: 盧梭不同於以往,他不認為「代議士制度」是對的。在小國之中,人數不至於太多的情況中,人人關心自己的政治事務,是為了自由所須付出的代價(政治的理想應當發生於「小國寡民」中)。
44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第二個問題: 盧梭不同於以往,他反對多數決。但是他卻也強調人必需放棄個人對自由進行詮釋的可能性,遵守在多數議決之下所通過的法律。 Flickr shone
45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盧梭的邏輯:每一個人都追求自由,所以所有人的總和,也就是公共意志,所追求的就是大家都應當追求的自由。如果這是可以成功的,那麼這就表示,所有的人都應該為大家的自由而努力,其中少數不追求自由的人,都應該受到追求自由的限制。
46
三、盧梭與社會契約理論 這明顯是有問題的,但是要如何解釋它呢?如何說出盧梭的心情呢? 1.他認為小國寡民是政治理想。
2.政治神學是解決政治世俗化的辦法。 3.他企圖以設計制度的方式作補救。
47
約翰 洛克 約翰 洛克( ),生長於英國內戰期間的人,卻在政體的選擇上,追求限制均全與強化國會的權力。1689年,也就是光榮革命後的那一年,洛克出版兩篇有關國家權威基礎的論文,第二篇《政府論》(The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成為民主憲政史中最為重要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中,洛克寫出他一貫的理想,企圖將君權限制在國會的監督下。1690年,洛克出版了他在知識論中的名著,《有關人性理解的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影響了所有有英國經驗主義者,甚至包含一世紀以後的康德。
48
四、國家的多元理論 現行政治的主流思維是民主憲政,這是洛克思想所啟發出來的成果。
民主憲政原先的理論理想是社會契約論,支持這種理論的人有洛克與盧梭。 社會契約論假設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就像是一群個人基於自己長遠利益的著想,所以願意放棄部分的權利,締定契約,形成國家 但是實際上,民主政治運作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團體。。
49
四、國家的多元理論。 政治的理想與現實有極大的差異。 民主政治的運作以團體為實際上爭取政治權力的單位。
這些單位包含:鄉里、教區、勞工團體、農民團體、婦女團體、商業團體、種族團體、少數團體、利益團體等等。 對於以社會契約論為建國初衷的美國而言,這種以「團體」利益為主的民主政治,在理想上不符合全民利益。
50
四、國家的多元理論。 如何面對這種理想(社會契約)與現實(利益團體)之間的問題,成為現行民主制度(以美國為例)真正實際的政治問題。
社會契約論的問題在於選民每3-4年投一次票時,只能「整體地」表達意見,卻無能針對政治權力實際的日常運作表達意見。 利益團體的問題在於違反了公平原則,因為每一個人能夠參與政治的時間與財力都不同。 美國政治的實際運作,以多元主義為主,卻無法真正解決利益團體違反公平原則的問題。
51
五、對於社會契約論的種族批判 民主憲政的多元理論帶來了現實問題:誰是社會契約論中的主體? 是發明了社會契約論的英、法、德國人嗎?
還是所有的人? 這原先不是發明理論的人所想到的問題,所以歐洲人所訂定的社會契約論,並不以所有人為締約者,而是以她們心目中的「人」(歐洲人)為締約者。 有色人種在現實政治中的反抗,「多元化」了民主政治的風貌。
52
問題 根據彌爾所說,我們應該依照為最多數人追求最大利益的原則來評價公共政策。讓我們選擇一個在美國獲得激烈爭辯的議題,例如說,有關毒品的政策、墮胎政策、預算分配的政策。然後,讓我們去分析這些政策的同時,將競爭的利益團體納入追求最大利益的理念之下。如此,請問公共政策有沒有可能透過這種方式進行分析呢?這種方式有什麼問題呢?彌爾的理論對於釐清這些問題有什麼幫助呢?
53
問題 彌爾宣稱,作為公眾的我們,在有關消費物資上是很好的判斷者,但在關於文化資產方面是很差的判斷者,例如在書籍、音樂與藝術方面。你同意嗎?就你個人經驗而言,判斷一項消費性產品,例如汽車、DVD、或是一罐牛奶,它們的價值是比較容易判斷的嗎?或者說,一本小說、一場電影的價值是比較好判斷的呢?在這個充滿廣告的時代,面對上百萬各式各樣競爭的宣傳,我們是否需要政府的規定來保護我們呢?有關醫療資源與藥物呢?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夠針對醫療與藥物做出好的判斷嗎?如果我們把評價這些商品的工作交給政府的話,又有什麼東西可以向我們保證國家會保護我們呢?
54
問題 在今日的美國,只有半數的人會在總統大選時投票。在不選總統的時候,投票率更低。面對這種情形盧梭與洛克會說什麼呢?這種現象會不會導致被選出來的官員缺乏合法性呢?如果我不想投票,那麼我在道德上是不是必須遵守那些由被選出來的立法人所制訂出來的法律呢?在代議民主政治政策的理念中,最重要的假設就是,選民所選的對象有時會當選有時會落選。但是讓我們假設有一些少數族群的選民,他們所選的對象經常落選。他們投票,但是他們所投的人經常不會當選,因為許多人是依照多數族群的觀念來投票;那麼在這種情況中,你認為他們還有沒有理由遵守那些被選出來的立法人所制訂的法律呢?如果你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什麼樣的轉變可以使社會中所有人都能擁有他們所選出來的代議士?
55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wikipedia
Flickr fserow2006 台灣大學 苑舉正 維基資源網
56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wikipedia
Picasa ChinaFree Flickr Inmigrante a media jornada
57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wikipedia
Flickr shone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