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6週:Immanuel Kant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6週:Immanuel Kant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6週:Immanuel Kant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社會正義與民主公民 第6週:Immanuel Kant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2 前 言 反恐戰爭用酷刑 唐獎得主批猶如納粹 西方國家在反恐戰爭中使用酷刑逼供,引起爭議, 一派學者主張在法律規範下,適度地開放酷刑。 唐獎法治獎得主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卻認為, 此舉猶如納粹,罔顧了法律背後的人權精 神。…… 阿爾布爾在演講中,不斷強調法律應積 極地保護人權、維持正義。尤其在當下,法治國 家正面對「安全」與「自由」的取捨,更不該太 過傾斜,過份濫用法律權力,威脅更為根本的人 權。…… [中央社 ] 請問:有什麼道德理由可支持人權的重要性?

3 前 言 捍衛人權(human rights)的道德理由: 福祉(welfare):效益主義→長期可使整體幸福極 大化。
前 言 捍衛人權(human rights)的道德理由: 福祉(welfare):效益主義→長期可使整體幸福極 大化。 自由(freedom): 極端自由主義→自我所有權。 康德(Immanuel Kant)的義務論→人是理性存有 者,擁有尊嚴且值得尊重。

4 前 言 (一)關於康德: 他一生過著極嚴謹的規律生活。 代表著作:
前 言 (一)關於康德: 他一生過著極嚴謹的規律生活。 代表著作: 《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 《道德的形上學基礎》(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1785) 《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88) 《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 1790)

5 前 言 (二)康德對效益主義的批判: 1.奠基在幸福最大化的計算,讓權利變得很脆弱。
前 言 (二)康德對效益主義的批判: 1.奠基在幸福最大化的計算,讓權利變得很脆弱。 2.從偶然擁有的欲望來推導道德原則,是思考道德 的錯誤方式。 道德不能奠基在經驗考量(例如一時的利益、需 求、欲望、偏好)。 透過發揮「純粹實踐理性」(pure practical reason), 可得出最高道德原則。

6 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1.康德論自由:自由跟自主(autonomy)的關連。 2.康德論道德:
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1.康德論自由:自由跟自主(autonomy)的關連。 2.康德論道德: 道德價值(moral worth)的判斷:善意志(good will) 道德對錯的判斷: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3.康德理論的應用:性、謊言與政治 4.康德論正義

7 一、康德論自由 (一)什麼是自由? 趨樂避苦不是自由的行動。 例如:選擇吃什麼口味的冰淇淋。
自由的行動=自主地行動,即按照自我施加的法 則來行動。

8 一、康德論自由 (二)自主(自律)與他律: 1.他律(heteronomy):根據外在於自己的決定因素 (生理決定、社會制約)來行動。
出於他律,人成為欲達成目的之工具。 2.自主/自律:根據自我施加的法則來行動。為了那 個行為本身所以做它(目的自身)。 自主行動的能力構成「人」與「物」的差別。

9 一、康德論自由 (三)自主與自由: 自由≠能做想做的事,不受阻礙地追求欲望。 只有當意志是被自主地決定,人才是自由的。
當「理性」決定意志時,人便能擺脫欲望和喜好, 遵守自訂的法則,自由於是成為可能。 理性=純粹實踐理性。

10 二、康德論道德 同情拾荒老婦送回收物 2清潔員被依貪汙罪判刑 新竹市環保局的顏姓清潔員,發現陳姓老婆婆靠拾 荒度日,私下和同事廖男將部分回收物品交給陳婦 變賣換錢,遭檢舉並依貪污治罪條例起訴判 刑。…… 顏男在法庭上供稱,回收物品變賣後的 款項會轉入環保局專戶,隊員將可以平分回饋金, 他們的行為是犧牲自身利益幫助陳婦,即便違法但 動機並無不良。 …… [三立新聞網 ] 請問:對這兩人幫助拾荒老婦的行為,你給予什 麼樣的道德評價?

11 二、康德論道德 (一)道德價值取決於動機:
1.義務動機(motive of duty):善意志—為了履行道 德法則,「出於對的理由」而行動。[有道德價值] 2.喜好動機(motive of inclination):為了滿足需求、 欲望、喜好、利益。 [無道德價值] 例子:誠實換商譽、活著的義務、助人。 助人行為的動機若是善意志,最後產生壞結果或 助人後感覺快樂,無損其道德價值。

12 二、康德論道德 (二)道德對錯取決於行為本身特性: 1.定言令式和假言令式(hypothetical imperative):
準則(maxim):為行動賦予理由的規則或原則。 假言令式的形式:如果想要得到某結果,那麼你 就應該做某個行為。 定言令式的形式:你應該做某個行為。 要在自主的意義下成為自由的,必須按定言令式 來行動。

13 二、康德論道德 2.定言令式的普遍法則形式(the formula of the universal law):
只有當你可以同時意願行動的準則成為一個普遍 法則時,才按該準則來行動。 可普遍化的測試(universalizing test):是否願意自 己的行為準則成為所有理性人都採取的行為依據? 判斷方式:行為準則普遍化以後是否會產生觀念 上或意願上的矛盾?

14 二、康德論道德 以「做假承諾跟朋友借錢」為例: 行為準則普遍化後,會產生觀念上的矛盾:行為 者想要借錢的目的將無法實現。
結論:做假承諾的準則無法通過可普遍化的測試, 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道德上錯誤的。 假承諾是錯的,原因不在它普遍化後的壞結果 (破壞社會信任),而是錯在自我矛盾。

15 二、康德論道德 3.定言令式的目的自身形式(the formula of humanity as an end):
行動時對待人性的方式是,不論對自己或任何他 人,絕對不能當成只是手段,而永遠要同時當成 是目的。 什麼是把人當成“只是”手段?把人當成目的? 判斷方式:行為有沒有把自己或他人當成有尊嚴、 本身有價值的「人」看待? 例子:為了從痛苦中解脫而自殺。

16 二、康德論道德 以「做假承諾跟朋友借錢」為例: 把對方當作解決自己財務需求的手段,沒有同時 把他當成有尊嚴的人,本身就值得尊重。
結論:做假承諾的準則無法通過目的自身形式的 測試,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

17 二、康德論道德 詹詠然世大運暈眩棄賽 網友目擊在美網練球
有網友在美國紐約美網練習場看到詹詠然,形容她 活蹦亂跳、練球精神奕奕,並質疑「世大運賽前打 包票她絕對會打完全程,結果獎金到手,卻疑似裝 病捨棄國家的榮耀,在銅牌戰棄賽,罔顧搭檔的權 益」,…… 但也有網友支持詹詠然,……「他真的 去醫院吊點滴一整晚啊!中暑暈眩是要躺一個月才 對得起國家逆? …… 」。 [聯合新聞網 ] 請問:康德會如何評價詹詠然的棄賽行為?有沒 有道德價值?是道德上對或錯的行為?

18 二、康德論道德 (三)可能的疑問與澄清: 1.定言令式=黃金律(Golden Rule)? 黃金律:要別人怎麼待你,你就要怎麼待人。
[回答]:定言令式不同於黃金律,考量的不是人在 特殊情境裡想要如何被對待的偶然事實。 例子:哥哥死於車禍意外,該不該把真相告訴老 母親?

19 二、康德論道德 2.自主行動是服從法則,如何相容於自由?
[回答]:在「我是法律的制訂者,有遵守的義務」 的情況下,遵守道德法則和自主(自由)行動相 容。 做為自由人的尊嚴來自我是道德法則的制訂者, 且基於這個理由而服從它。

20 二、康德論道德 3.如何保證所有人都會選擇相同的道德法則? [回答]:如果所有人都以理性存有者的身份來選擇, 就會得出相同的道德法則。
使用純粹實踐理性,就能擺脫特殊利益、欲望和 目的,達成相同結論(單一、普遍的定言令式)。 思考:面對當代社會各種具爭議的公共議題,康 德的這個主張能否成立?為什麼?

21 二、康德論道德 4.假設科學發現人沒有自由意志,於是證明人沒有 自主行動的能力,便可否證康德的道德哲學?
[回答]:科學無法回答道德問題,不能證明或否證 自由意志。 兩種看待自己的觀點: (1)自然存有者:屬感官界(sensible world)(他律)。 (2)理性存有者:屬理智界(intelligible world)(自主) →自由和道德(定言令式)是可能的。

22 三、康德理論的應用 (一)不允許婚姻關係以外的性行為:
理由:它把彼此的人性(humanity)當成只是滿足性 慾的工具,對雙方都是降格(degrading)和物化 (objectifying)。 弔詭:自主對人可以如何對待自己設下限制。 康德依相同理由反對牙齒買賣和賣淫。 請問:你同意康德的主張嗎?為什麼?

23 三、康德理論的應用 (二)跟殺人犯說謊是錯的?
朋友被地下錢莊的角頭暴力討債,情急之下躲到你 家。這時候角頭持開山刀來你家按門鈴,問那個朋 友是不是躲在你家。這時候,你應該怎麼回答? 貢斯當(Benjamin Constant):說實話的義務僅適用 值得說實話的人,不包括殺人犯。 康德:道德看的不是結果,而是原則。無論如何 都要說實話。

24 三、康德理論的應用 桑德爾(Michael Sandel)為康德的觀點辯護: 兩種回答殺人犯的方式:
1.徹底的謊言(outright lie):違反定言令式,道德 上不允許。例如,善意的謊言。 2.誤導性的真話(misleading truth):不違反定言令 式,道德上可允許。

25 三、康德理論的應用 (三)柯林頓的緋聞: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爆出跟白宮實習生 魯文斯基(Monica Lewinsky)的緋聞後,向人民發 表聲明:「我跟那位女士,魯文斯基小姐沒有性 關係」。後來證實他們曾有口交。 柯林頓的律師克雷格(Gregory Craig):總統沒有說 出真相,但他不認為自己有說謊。因為「他心目 中的性關係就是字典裡定義的那種」。 請問:康德會如何評價柯林頓的聲明?

26 三、康德理論的應用 誤導性的真話 V.S.徹底的謊言: 相同點:動機之一都是為了保護朋友。
相異點:誤導性的真話還有另一動機(遵守說實 話的義務),且可通過可普遍化的測試。 思考:桑德爾的主張可以成立嗎?為什麼?

27 四、康德論正義 康德在倫理學裡的道德觀和自由觀,對他如何看 待正義有重要影響。 他的政治哲學拒絕效益主義,支持基於社會契約 的正義理論。
正義的政體來自一想像的契約(假設性同意)。

28 結 語 康德的義務論奠基在四個對比: 1.道德價值:義務 vs 愛好 2.自由:自主(自律) vs 他律
結 語 康德的義務論奠基在四個對比: 1.道德價值:義務 vs 愛好 2.自由:自主(自律) vs 他律 3.理性(道德對錯):定言令式 vs 假言令式 4.觀點(兩重世界):理智界 vs 感官界 人有理性所以應獲得尊重,被視為目的自身來對 待,由此可推出普遍的人權主張。 進一步思考:除了行為的結果、自我所有權和同 意、動機和行為本身特性,還有什麼是道德判斷 的重要考量?

29 小組討論 2007年九月,德國政黨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 (CSU)的一名政治人物Gabriele Pauli提議修法,讓 婚姻具有七年的「有效期限」,時間一到,伴侶 們須主動「續約」否則婚姻關係即失效。由於和 保守的基督教倫理相衝突,這個修法提議使得 Pauli受到許多批評。 支持者認為,傳統的婚姻觀要求伴侶在整個人生 中佔有彼此,在性與情感上忠誠是不合理的,感 情很難永久不變,「有效期限」的設計更合乎人 性。然而反對者質疑,因為情感因素就讓單方能 拒絕「續約」,將會破壞婚姻和家庭的價值。

30 小組討論 請問: 1.根據康德提出的「定言令式的目的自身形式」, 傳統的婚姻觀要求伴侶承諾性與情感的忠誠,在 道德上是否合理?
2.考量到前一題的分析,你們認為是否應該實施 「婚姻具七年效期」的制度?為什麼?

31 閱讀教材 指定閱讀: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Chapter 5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 Immanuel Kant. 延伸閱讀: 1.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2009。第一篇第三章〈康德的道德學說〉。 2.Immanuel Kant,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 Mary Gregor trans. and ed.,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Download ppt "第6週:Immanuel Kant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