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apter 5 青少年的自我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apter 5 青少年的自我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5 青少年的自我發展

2 章節介紹 第一節 青少年性別發展的主要特徵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性別發展的可能因素與理論 第三節 青少年性別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 青少年性別發展的主要特徵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性別發展的可能因素與理論 第三節 青少年性別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第四節 對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之可能協助

3 第一節 青少年性別發展的主要特徵

4 性別發展相關概念的釐清 性(sex)與性別(gender) 「性」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的類別詞
「性別」除了生理上的性特徵,還包括性別角色上的不同,即個人或社會所認同的性別 社會性別受後天社會規範及期待的影響 在心理學上所指的性別,是由生理與環境交互作用後的結果 過去所引用的「兩性」概念,已無法對所有不同性格或行為表現的人歸類,因此已逐漸被「性別」一詞所取代

5 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 性別角色(sex role or gender role)
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 性別角色(sex role or gender role) 個體為因應社會或文化的不成文規範,扮演出符合其生理性別的一套行為或特徵

6 性別識別(gender identity)與性別角色認同(gender role identity)
性別識別:認為自己或別人是男或女的認定 性別角色認同: 將自己歸屬在自己所認定的社會性別當中的一類,進而表現出符合該社會所要求的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認同的性別,不必然與生理性別一致 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 一種將性別角色僵化、過度簡化及類化的看法

7 性別間是否存在著差異 許多探討性別差異的研究中,很容易犯了確認性誤差的問題
確認性誤差(confirmation bias):由於研究者本身既存的偏見,使研究過程容易只注意符合自己立場、而忽略不符合自己立場的訊息

8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性別發展的可能因素與 理論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性別發展的可能因素與 理論

9 就發展心理學來說,遺傳和環境如何交互作用來影響個人的發展,是目前較為關注的課題
天生(nature) vs. 養育(nurture)的論戰 在性別差異原因的研究中,性別角色發展與性別角色認同的理論,是目前最受重視的研究趨勢

10 精神分析理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
Freud最早對性別發展提出系統性的理論 3-6歲的性器期(phallic stage),才是決定的關鍵 青春期是生殖期(genital stage)開始發展的階段,而性器官的成熟會伴隨一股強烈的性渴望,其中最明顯的轉變是性本能驅力的增加 性本能的衝動會直接衝擊青少年的理性與良心力量,也反映了自我、本我及超我之間的衝突 此衝突的張力需要外在的媒介來緩解,因此青少年變得容易去尋找異性這個「對象」來紓解性張力

11 Anne Freud形容青少年期是一段內在衝突、心靈失衡且行為不穩定的時期
精神分析理論所假定的性發展理論及性格三層面理論,常受到許多的質疑與批判 尤其是Freud以天生的性驅力為一切行為發展之動力這一論點,更受到許多後續研究者的挑戰

12 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主要由Mischel (1966)及Bandura (1986)所提出,認為性別認同主要透過兩種歷程: (1)兒童早期藉由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模 仿(modeling)成人,來形塑自己的性別角色 (2)藉由強化(reinforcement)歷程與外界給予的不同 獎懲方式,增強其性別合宜行為(gender­appropriate behaviors) 觀察學習與強化歷程,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歷程,能使個人合宜於社會的習慣與反應型態得以形成和發展。

13 社會學習論者可以說是徹底的環境論者,認為個體的行為與特質完全是由於環境的型塑
社會學習理論最受批評的部分,就是其預設小孩是被動的接受者(passive pawns),而不是能夠自主選擇環境或自行判斷好壞的自我決定者 此觀點常受到認知發展理論的挑戰

14 認知發展理論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Kohlberg (1969)主張個體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奠基於兒童早期對性別做自我分類(self-categorization)的結果 透過自我分類,小孩會為自己貼上男孩或女孩的標籤,然後依照社會對不同性別的行為規範,表現自己認為合宜的行為 兒童對性別活動的偏好,是因兒童本身先對性別作了判斷與認定後所致 兒童對外在世界的分類與認同,決定了其性別角色的發展與學習方向;他們是主動地選擇社會化,而不是如環境論者所述「被動地由社會所塑造」

15 與社會學習論的主要差異: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會先觀察與模仿同性父母,而後發展出性別類型的認定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當兒童了解到自己是男生或女生時,會開始注意到環境中與男(女)性化有關的特質,並根據自己所認同的性別,表現出社會認為適當的性別角色行為 即使父母不希望子女太過於注重性別分化,但子女卻不一定會遵從 這是一種自主認知而後社會化的結果

16 社會角色理論 (social role theory)
Eagly和Steffen(1984)認為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影響力,仍占較重要的地位,個人很難去抵抗或突破 由於傳統社會文化「假定」男、女內在的特質與能力是有差異的,於是促使兩性從事不同的工作與扮演不同的角色,並導致他們發展出不同的信念與技巧,最後所表現出的社會行為也因而不同 這些不同的行為表現,又會進一步強化人們對於男、女內在特質與能力差異的設定,使得性別間的行為差異,就變成了一套不易改變的循環

17 社會角色理論強調性別角色形成,既非單純來自父母所給予的增強作用,也不是單純地由於個體自己對性別的分類所造成,而主要是來自於整體社會、文化的影響
社會學習理論中,父母對於不同性別之子女,常會有不同的期望;社會角色理論認為父母這些期望的形成,是受社會文化所塑造的 於是,當子女表現出符合特質之行為,父母會給予口語上或實質上的獎勵,反之則是責罰

18 生物社會理論 (biosocial theory)
生物社會理論認為,胎兒所具有的特殊基因型態(XY或XX)會影響其對環境刺激的感受及學習,進而激發大腦的成熟與發展,並且進一步刺激個體去選擇環境刺激;而被選擇的環境則會更進一步地刺激個體的大腦,使其對環境刺激更加熟悉或喜愛,形成了一個循環的回饋系統

19 性別基模理論 (gender schema theory)
性別基模:個體所建構的性別概念,是一種經過動態歷程而逐漸形成的認知結構 性別基模理論認為2-4歲的小孩已經可以用性別去分類並解釋外界的訊息,且將之應用在自己身上 藉由性別區分內、外團體,促使兒童產生男女內、外團體的認同,而建立起自我性別基模,進而引導兒童扮演好性別相符的角色與行為 當個體產生性別基模後,對於有關性別方面的訊息,其花費的注意力、記憶的程度皆會依其所認定的性別類型,而有所選擇及偏重

20 若個體經常用性別來同化及調適訊息時,往往就會將特定的特質或行為與特定的性別相互連結,於是就會認為某些特質比較屬於女性、另外某些則是較屬於男性
性別基模理論同時包含了社會學習理論與認知發展理論的部分觀點,並強調了社會角色理論中文化的重要性 個體既無法完全主動操控其對性別角色的分類,卻也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外界的操弄 大部分的性別角色類型化(gender typing),是過度使用性別基模來處理訊息所產生的

21 整合理論 (integration theory)
整合理論認為各家理論的論述均能描繪性別角色發展的歷程,但似乎各有其最適當的應用時期 社會生物理論:適用於胎兒與嬰兒時期,因為該時期的發展較受基因與荷爾蒙的影響 在胎兒出生後,環境、社會等各種外在因素的介入,透過性別的標籤化,傳遞社會對兩性不同的期待,使得大人以性別相符的方式來教導小孩(社會學習理論與社會角色理論) 當小孩逐漸成長,有了自己的體認與選擇及習慣化的訊息處理模式後,其特定的性別角色認同及認知結構,便逐漸穩固(認知發展理論與性別基模理論)

22 第三節 青少年性別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23 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對人事物所持的觀念或態度有著僵固不變的傾向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男女兩性行為所做刻板區分的心理傾向
通常不是以親身經驗或事實資料為根據,而單憑一些人云亦云的間接資料或偏見,即對某人事物做武斷的評定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男女兩性行為所做刻板區分的心理傾向 認為男性就應該如何、女性又應該要如何的一種態度或想法。

24 依性別基模理論的推論,當性別角色形成時,個體也可能間接地產生性別刻板印象
當性別基模越來越穩固,就越來越會依賴此基模來運作同化相關訊息 基模往往會讓個體容易忽略一些與原本認定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訊息,甚至會讓產生固著效應(perseverance effect) 即使原先的基模不足以解釋新的訊息,或者即便知道原本基模有誤時,個體仍會堅持保有原來的基模,將事物本貌解釋得與其原有基模或期望一致

25 性別刻板印象可能產生的影響 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目前對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所關注的現象有二:
如果個體已經對性別角色存在某些既定的態度和想法,那麼在扮演這個角色時,必然會增強先前已存在的態度和想法 和社會角色理論呼應: 個體越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產生性別角色刻板化之行為的可能性就越會提升 目前對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所關注的現象有二: 青少年的能力(尤其是學業能力),是否有性別差異 面臨生涯選擇的青少年,他們的選擇是否有性別差異

26 大專校院學生人數:按三大分類科系及性別分(百分比)

27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自身所處內團體的負向刻板印象,會讓個體產生壓力與困境,擔心自己的表現會被用來證實其內團體的負向刻板印象,因而影響個體在此事件上的行為表現,而這些較差的行為表現,又會一次又一次地加深自己的刻板印象 類似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以及「自驗預言」 當誘發個體刻板印象的作用突顯時,被負向期待團體之個體,其能力表現就會變差;而當誘發此個體刻板印象的作用消失時,其能力表現較差的結果就會消失

28 第四節 對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之 可能協助

29 性別強化:青少年早期時,個體在性別分化的概念有忽然加劇的趨勢。原因包括:
第二性徵的出現,促發了性別意識的突顯 自我認同的發展需求 相同性別之同儕的影響

30 兩性化特質的培養 發展本性,珍重自身特質 超越性別角色
Bem以性別角色量表(Sex­Role Inventory)對青少年進行施測,發現所謂的男性化與女性化特質,其實是兩個互相獨立的向度 發展本性,珍重自身特質 Gilligan不認為所有的女孩,都會樂於往兩性化特質的方向發展;即使形成了兩性化的特質,也不一定對青少女及整體社會是有利的 超越性別角色 超越性別角色(gender­role transcendence)的主張 打破性別的疆界,不要去顧忌男、女必須區分的界定,每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或貢獻,不應該因為他是男性或女性,而獲得較多的尊重或貶抑;尊重每一個個體就是一個「人」


Download ppt "Chapter 5 青少年的自我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