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西 医 学 基 础 ——实 验 诊 断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邓 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西 医 学 基 础 ——实 验 诊 断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邓 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西 医 学 基 础 ——实 验 诊 断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邓 梅

2 第三篇实验诊断 教材 分析 教与学 重难点 实验诊断是诊断的依据,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做什么实验确诊,所以学会利用实验帮助我们诊断认识疾病
教:理论联系实际 学:主动学习,分组学习 重难点 重点:掌握→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数值、意义。 ↘肾小球功能3项检查正常值、异常的临床意义。 ↘乙肝的检测项目、临床意义,蛋白正常值、意义 ↘血糖各项检查正常值,异常的临床意义 难点:异常的临床意义

3 第三篇 实 验 诊 断 实验诊断概述 一、概念 实验→认真→询问病史→从实际出发→运用→物理、生物学→技
第三篇 实 验 诊 断 实验诊断概述 一、概念 实验→认真→询问病史→从实际出发→运用→物理、生物学→技 诊断↗ ↘体格检查↗合理选择项目↗ ↘化学、免疫性↗术 —→对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检验获得→病原体—等资料 ↘排泄物、组织细胞——↗ ↘病理变化↗ ↘脏器功能状态↗ →医生→分析→进行诊断、制定防治措施→的方法。 ↘综合↗观察病情、判断预后——↗

4 第三篇 实 验 诊 断 二、内容 血液学检测 临床常用肾功、肝功相关检查 3 1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2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4

5 第三篇 实 验 诊 断 三、应用 健康普查 健康咨询 为—— 提供服务 公共卫生 为——提供资料 疾病防控 判断预后 鉴别诊断
第三篇 实 验 诊 断 三、应用 健康普查 健康咨询 公共卫生 疾病防控 诊断 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 判断预后 为—— 提供服务 为——提供资料 为——提供依据 为——提供依据

6 第三篇 实 验 诊 断 四、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检验的临床意义, 学会选择检查项目。 2、熟悉常用检验的参考值,
第三篇 实 验 诊 断 四、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检验的临床意义, 学会选择检查项目。 2、熟悉常用检验的参考值, 了解检验项目的方法和原理。 3、学会临床思维, 运用检验结果→综合分析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

7 第三篇实验诊断 第十章血液学检查 重点: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值及异常值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数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第三篇实验诊断 第十章血液学检查 重点: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值及异常值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数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临床意义 1 2 难点: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

8 新 课 内 容 第十章血液学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二、出血与止血检查 三、血液鉴定,与交叉配血实验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

9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一、 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检测 二、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复习旧课:提问神经系统练习题个别回答 导入新课:入学体检实验室检查导入新课 新课内容:第十章血液学检查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一、 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检测 二、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三、白细胞WBC计数 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10 新 课 内 容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一、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检测 (一)参考值 成年 血红蛋白 120~160g/L; 男性
新 课 内 容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一、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检测 (一)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4.0~5.5)×1012/L, 血红蛋白 ~160g/L; 成年 男性 红细胞计数 (3.5~5.0)×1012/L, 血红蛋白 ~150g/L; 成年女性 红细胞计数 (6.0~7.0)×1012/L, 血红蛋白 ~200g/L。 新生儿

11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 、血红蛋白↑ (1)相对: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 (2)绝对:肺心病、高心病、高山居民。
2.红细胞↓ 、血红蛋白↓ (1)生理:儿童、老人、妊娠; (2)病理: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缺铁性贫血。

12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3.贫血分度(据血红蛋白减少程度) (1)轻度正常低限~90g/L; (2)中度90~60g/L;
极重度 重度 轻度 6 <30g/L 60~30g/L 90~60g/L 中度 正常~90g/L 低限

13 贫血临床分级

14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4.贫血分类(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比例) (1)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如急性失血性贫血; (2)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 (3)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 大细胞性贫血, 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5 小 结 增多 减少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小 结 红 细 胞 计 数 和 血 红 蛋 白 检 测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 g/L 新 生 儿 6.0~7.0×1012/L 170~200 g/L 红细胞、血红蛋白检测改变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 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 绝对 肺心病、高心病、高山居民 减少 生理 儿童、老人、妊娠 病理 出血、再障、缺铁性贫血 据Hb减少程度将贫血分四度 分度 Hb含量(g/L) ≥90 90~60 60~30 极重 <30

16 小 结 据RBC和Hb减少的比例判断贫血的类型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数和绝对值 常见病 减少比例 类型 RBC↓=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小 结 据RBC和Hb减少的比例判断贫血的类型 减少比例 类型 常见病 RBC↓=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RBC↓<Hb↓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RBC↓>Hb↓ 大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分类 百分数(%) 绝对值(×10/L) 中性粒细胞(N)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

17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二、 网织红细胞Ret(晚幼RBC→成熟RBC的过渡C)计数 (一)参考值 1.百分数——0.005~0.015。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二、 网织红细胞Ret(晚幼RBC→成熟RBC的过渡C)计数 (一)参考值 1.百分数——0.005~0.015。 2.绝对计数——(24~84)×109/L。 (二)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造血 (1)增多:骨髓造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失血; (2)减少: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白血病。 2. 判定疗效:用药时 (1)升高:有效; (2)不高:无效。

18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三、白细胞计数 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参考值 1. 白细胞计数 (1)成人: (4.0~10.0)×109/L;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三、白细胞计数 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参考值 1. 白细胞计数 (1)成人: (4.0~10.0)×109/L; (2)新生儿: (15.0~20.0)×109/L; (3)6个月~2岁:(11.0~12.0)×109/L。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数(%)、绝对值(×109/L) (1)中性粒细胞(N): 50~70, ~7; (2)嗜酸性粒细胞(E):0.5~5, ~0.5;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1; (4)淋巴细胞(L): ~40, ~4; (5)单核细胞(M): 3~8, ~0.8。

19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二)临床意义 白细胞↑ :成人高于10.0×109/L; 白细胞↓ :成人低于4.0×109/L。 1.中性粒细胞↑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二)临床意义 白细胞↑ :成人高于10.0×109/L; 白细胞↓ :成人低于4.0×109/L。 1.中性粒细胞↑ (1)急性感染:极重感染→白细胞总数→反而会↓ ; (2)严重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手术外伤烧伤、急性心梗; (3)急性大出血或中毒; (4)某些肿瘤及白血病:恶性肿瘤晚期核左移,呈类白血病。 2.中性粒细胞↓ 核左移:周围血 (1)感染:细菌、病毒; 不分叶核 (2)血液病;再障; 粒细胞↑ (3)慢性理化损伤:X线、苯、铅、磺胺等; 见于各种感染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核右移:核分5叶 (5)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上>3% 见于恶性贫血

20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3.嗜酸性粒细胞↑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 (2)寄生虫病:蛔虫病; (3)皮肤病:湿疹。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3.嗜酸性粒细胞↑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 (2)寄生虫病:蛔虫病; (3)皮肤病:湿疹。 4.嗜酸性粒细胞↓ (1)伤寒; (2)副伤寒; (3)应激状态; (4)休克。

21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5.嗜碱性粒细胞↑ (1)过敏性疾病:肠炎、药物; (2)血液病; (3)恶性肿瘤:转移癌;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5.嗜碱性粒细胞↑ (1)过敏性疾病:肠炎、药物; (2)血液病; (3)恶性肿瘤:转移癌; (4)传染病:水痘、流感。 6.嗜碱性粒细胞↓ 无临床意义。

22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7.淋巴细胞↑ (1)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2)恶性肿瘤:淋巴瘤; (3)传染病恢复期;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7.淋巴细胞↑ (1)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2)恶性肿瘤:淋巴瘤; (3)传染病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8.淋巴细胞↓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免疫缺陷病; (3)长期放射线损伤。

23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9.单核细胞↑ (1)感染: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 (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10.单核细胞↓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9.单核细胞↑ (1)感染: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 (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10.单核细胞↓ 无临床意义。

24 白 细 胞

25 小 结 据RBC和Hb减少的比例判断贫血的类型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数和绝对值 常见病 减少比例 类型 RBC↓=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小 结 据RBC和Hb减少的比例判断贫血的类型 减少比例 类型 常见病 RBC↓=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RBC↓<Hb↓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RBC↓>Hb↓ 大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分类 百分数(%) 绝对值(×10/L) 中性粒细胞(N)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

26 小 结 各类白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分类 增多 减少 中性 粒细胞 急性感染(感染极重白细胞总数反而会低)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小 结 各类白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分类 增多 减少 中性 粒细胞 急性感染(感染极重白细胞总数反而会低)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手术外伤、烧伤、急性心梗)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某些肺病及白血病 感染(G杆菌 病毒) 血液病 慢性理化损伤(X线、铅、磺胺)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 嗜酸 性粒 细胞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 寄生虫病(蛔虫病) 皮肤病(湿疹)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伤寒、副伤寒 应激状态 休克 嗜碱性 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 传染病 一般无临床意义 淋巴 病毒感染、恶性肿瘤、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缺陷性疾病、长期放射线损伤 单核 感染(肺结核)、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无临床意义

27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一、血小板(PLT)检测 (一)参考值 (100~300)×109/L。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一、血小板(PLT)检测 (一)参考值 (100~300)×109/L。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消耗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产生减少:再障; (3)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2. 血小板增多 慢性白血病、炎症、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等。

28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二、血管壁检查 (一) 血管病抵抗力试验(束臂试验) 1.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二、血管壁检查 (一) 血管病抵抗力试验(束臂试验) 1.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 男性<5个,女性及儿童<10个。 2.临床意义:新出血点超出正常范围为阳性。 (1)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缺陷, 如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2)PLT数量和功能异常, 原发和继发PLT减少症、PLT增多症; (3)血管性血友病; (4)其他:糖尿病、败血症、维生素C缺乏症。

29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二)出血时间(BT) 将皮肤刺破,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1.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9min异常 2.临床意义 (1)BT延长:①PLT明显↓: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PLT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 ③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DIC; ④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⑤药物影响:如服用阿司匹林。 (2)B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30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障碍筛查试验 (一)凝血时间(C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障碍筛查试验 (一)凝血时间(C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静脉血离体发生凝固所需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筛查试验之一。 1.参考值:试管法:4~12min;硅管法:15~32min。 手工法32~43Ѕ,较正常延长10Ѕ以上为异常。 2.临床意义 (1)APTT(CT)延长 ①凝血因子Ⅷ、Ⅸ、Ⅺ严重↓:如重症甲、乙、丙型血友病; ②凝血酶原严重↓:如严重肝损害、阻塞性黄疸; ③纤维蛋白原↓:如纤维蛋白减少症、DIC; ④血中抗凝物质↑:如用肝素、双香豆素治疗期。 (2)APTT(CT)缩短:同BT缩短。

31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二)凝血酶原时间(PT) 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后,血浆凝固需 要的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第二节 出血与出血检测 (二)凝血酶原时间(PT) 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后,血浆凝固需 要的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1.参考值:11~13s,>3s异常。 2.临床意义 (1)PT延长: 凝血因子(Ⅱ、Ⅴ、Ⅶ、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DIC、药物影响。 (2)PT缩短:同BT、CT缩短。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PT测定首选。

32 第三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 鉴定ABO血型和 Rh血型。
第三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 鉴定ABO血型和 Rh血型。 选择相同血型的→供血者和受血者,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只有→ABO和Rh→血型相合→方可输血。 ↘交叉配血试验→阴性——↗ 一、ABO血型系统(有四种血型) ABO血型系统,据RBC膜表面具有A或B凝集原(抗原)而定,血清中有抗A、抗B凝集素。 A型: A抗原,抗B; B型: B抗原,抗A; AB型:只有A、B抗原 ; O型: 只有抗A、抗B。

33 第三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二、Rh血型系统 Rh阴性→不能再次接受→Rh阳性者血液, ↘首次输血产生抗体,再次输血溶血。
第三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二、Rh血型系统 Rh阴性→不能再次接受→Rh阳性者血液, ↘首次输血产生抗体,再次输血溶血。 Rh阳性→大部分人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 三、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 输血时→首选同型输血, ↘即使是同型,也必须事先做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相混合,为主侧(直接配血); 且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为次侧(间接配 血)。如两侧都无凝集反应→方可输血; 如出现主侧凝集反应→不能输血。 A型人输A型血,B型人输B型血。紧急时,AB型人为万能受血者 ,O型人为万能输血者,但必需是少量、缓慢。

34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定义: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 数目、百分率, 有无病理性细胞(如白血病细胞和癌细胞等)。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定义: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 数目、百分率, 有无病理性细胞(如白血病细胞和癌细胞等)。 二、临床应用 (一)适应症 1.血液病诊断、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如白血病、再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不明原因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3.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 血沉明显加快; 4.诊断骨髓的原发性、继发性转移癌; 5.诊断某些原虫性传染病。

35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二)禁忌症 (1)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2)严重血友病; (3)妊娠晚期妇女。

36 小 结 增多 减少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小 结 红 细 胞 计 数 和 血 红 蛋 白 检 测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 g/L 新 生 儿 6.0~7.0×1012/L 170~200 g/L 红细胞、血红蛋白检测改变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 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 绝对 肺心病、高心病、高山居民 减少 生理 儿童、老人、妊娠 病理 出血、再障、缺铁性贫血 据Hb减少程度将贫血分四度 分度 Hb含量(g/L) ≥90 90~60 60~30 极重 <30

37 小 结 据RBC和Hb减少的比例判断贫血的类型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数和绝对值 常见病 减少比例 类型 RBC↓=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小 结 据RBC和Hb减少的比例判断贫血的类型 减少比例 类型 常见病 RBC↓=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RBC↓<Hb↓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RBC↓>Hb↓ 大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分类 百分数(%) 绝对值(×10/L) 中性粒细胞(N)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

38 小 结 各类白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分类 增多 减少 中性 粒细胞 急性感染(感染极重白细胞总数反而会低)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小 结 各类白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分类 增多 减少 中性 粒细胞 急性感染(感染极重白细胞总数反而会低)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手术外伤、烧伤、急性心梗)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某些肺病及白血病 感染(G杆菌 病毒) 血液病 慢性理化损伤(X线、铅、磺胺)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 嗜酸 性粒 细胞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 寄生虫病(蛔虫病) 皮肤病(湿疹)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伤寒、副伤寒 应激状态 休克 嗜碱性 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 传染病 一般无临床意义 淋巴 病毒感染、恶性肿瘤、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缺陷性疾病、长期放射线损伤 单核 感染(肺结核)、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无临床意义

39 作 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嗜酸粒细胞增多不见于( D ) A.寄生虫 B.湿疹 C.猩红热 D.急性感染 E.过敏反应
作 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嗜酸粒细胞增多不见于( D ) A.寄生虫 B.湿疹 C.猩红热 D.急性感染 E.过敏反应 2.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不见于( E ) A.急性感染 B.大出血 C.正常新生婴儿 D.急性溶血 E.病毒感染 3.凝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述疾病,但哪项除外( D ) A.纤溶亢进 B.抗凝物质过多 C.血友病 D.血栓性疾病 E.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40 作 业 4.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下述疾病,但哪项除外( B ) A.严重肝病 B. 血友病 C.纤维蛋白原缺乏
作 业 4.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下述疾病,但哪项除外( B ) A.严重肝病 B. 血友病 C.纤维蛋白原缺乏 D.阻塞性黄疸 E.维生素K缺乏症 5.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引起网织红细胞增多( C ) A.缺铁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大细胞性贫血 二、填空题 1.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之间存在三种关系RBC与Hb成比例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RBC减少< Hb减少为大细胞性贫血;RBC减少> Hb减少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正常人白细胞数量成人男性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109/L 婴儿 (11.0~12.0)×109/L 。

41 作 业 3.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 增多,而病毒性感染时淋巴细胞增多。 三、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BT)
作 业 3.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 增多,而病毒性感染时淋巴细胞增多。 三、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BT) 2.凝血时间(CT) 四、简答题 1.简述贫血的分度? 2.简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数(%)和绝对值(×109/L)?

42 第三篇实验诊断 第十一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重点:粪便性状异常的临床意义, 多尿、少尿、无尿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尿液化学检查项目的正常值即临床意义, 痰液性状改变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查项目及临床应用 1 2 难点:尿液检查项目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43 新 课 内 容 第十一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新 课 内 容 第十一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一、粪便检查 二、尿液检查 三、痰液检查 四、脑脊液检查

44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第一节粪便检查 一、 检测项目 二、 临床应用 复习旧课:提问神经系统练习题个别回答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复习旧课:提问神经系统练习题个别回答 导入新课:入院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导入新课 新课内容:第十一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第一节粪便检查 一、 检测项目 二、 临床应用

45 第一节 粪便检查 概述: 粪便——→直观了解→胃肠→病理现象, 检查 ↘间接判断→消化道、肝、胆、胰→功能状况。 一、检测项目
第一节 粪便检查 概述: 粪便——→直观了解→胃肠→病理现象, 检查 ↘间接判断→消化道、肝、胆、胰→功能状况。 一、检测项目 (一) 一般性状检查 1.量与气味 (1)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次,约100~300g, 因含硫化物、粪臭素→有臭味。 (2)异常: ①胃肠功能紊乱或病变、胰腺病变:便量或次数增加; ②慢性肠炎或胰腺炎、直肠癌、溃疡继发感染:有恶臭。

46 第一节 粪便检查 ★2.颜色与形状 (1)正常:成人黄褐色柱状软便,婴幼儿黄色或金黄色糊状。
(2)异常:①硬、柱状→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为痉挛性便秘; ②扁带状→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肿瘤挤压; ③糊状→过量饮食及消化不良; ④液状→食物中毒、急性肠炎; ⑤淘米水样→霍乱; ⑥白陶土样→胆汁淤积性黄疸; ⑦柏油样→消化道出血; ⑧脓血便→痢疾; ⑨鲜血便→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 3.寄生虫:较大虫体:粪便可见蛲虫、蛔虫、绦虫或片段。

47 2、粪便颜色与性状 异常 粪便 正常:成人黄褐色柱状软便,婴幼儿黄色或金黄色糊状 脓血便→痢疾 柏油样→消化道出血
鲜血便→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癌 羊粪粒状→痉挛性便秘 扁带状→肛门直肠狭窄 糊状→过食及消化不良 淘米水样→霍乱 液状→食物中毒、急性肠炎 硬、柱状→习惯性便秘 白陶土样→胆汁淤积性黄疸

48 第一节 粪便检查 (二) 镜下检查 1.细胞 (1)正常: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 (2)异常:
①红细胞:见于结肠炎、痢疾、息肉、肿瘤、痔出血; ②白细胞:<15个/HP →小肠炎; >15个/HP或满视野→急性菌痢; ③嗜酸性粒细胞:见于过敏和寄生虫; ④巨噬细胞:见于菌痢和直肠炎; ⑤癌细胞:见于大肠癌。

49 第一节 粪便检查 2.食物残渣 (1)正常:可见少量淀粉、肌纤维、脂肪滴。 (2)异常:增多,提示消化吸收不良, 如:慢性胰腺炎、胰头癌。
3.其他 (1)寄生虫病:可见虫卵,如蛔虫、蛲虫。 (2)肠菌群失调:可见白色念珠菌。

50 第一节 粪便检查 (三) 隐血试验 1.定义:消化道出血少、肉眼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出血。 2.正常:隐血试验→阴性。
3.异常:⑴持续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 ↘如结肠癌、胃癌; ⑵间歇阳性→消化性溃疡。 4.意义:鉴别消化道出血、肿瘤过筛实验。

51 第一节 粪便检查 (四) 细菌学检查 1.肠道正常菌群检测:预防菌群失调; 2.肠道致病菌检测:病原诊断,药敏试验,治疗参考依据。
(1)霍乱孤菌:霍乱; (2)志贺菌:菌痢; (3)伤寒沙门菌:伤寒; (4)沙门菌、弯曲菌、葡萄球菌:见于食物中毒。

52 小 结 异常粪便: ①硬、柱状→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为痉挛性便秘; ②扁带状→肛门直肠狭窄; ③糊状→过食及消化不良; ④液状→食物中毒、急性肠炎;⑤淘米水样→霍乱; ⑥白陶土样→阻塞性黄疸; ⑦柏油样→消化道出血; ⑧脓血便→痢疾; ⑨鲜血便→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癌。

53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一、常规检查 (一) 一般性检查 1.尿量: (1)正常:成人1000~2000ml/24h,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一、常规检查 (一) 一般性检查 1.尿量: (1)正常:成人1000~2000ml/24h, (2)异常: 日:夜=(3~4):1。 ①多尿:>2500ml/24h。 a.暂时性:饮水或输液多、用利尿剂。 b.病理性:糖尿病、尿崩症、急性肾衰竭多尿。 ②少尿:<400ml/24h或<17ml/h。 a.肾前性: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 b.肾性: 急性肾炎、肾衰竭。 c.肾后性:结石、前列腺肥大。 ③无尿:<100ml/24h。

54 第二节 尿液检查 2.外观 正常:淡黄透明液体。 异常: (1)肉眼血尿:洗肉水样 见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出血性疾病;
第二节 尿液检查 2.外观 正常:淡黄透明液体。 异常: (1)肉眼血尿:洗肉水样 见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出血性疾病; (2)Hb尿:浓茶或酱紫色为大量溶血; (3)胆红素尿:深黄为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4)脓尿: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 (5)乳糜尿:乳白为丝虫病。

55 第二节 尿液检查 3.气味 (1)正常:酸味、久置后氨味。 (2)异常: ①刚排出即氨味:慢性膀胱炎、尿潴留; ②蒜味:有机磷中毒;
第二节 尿液检查 3.气味 (1)正常:酸味、久置后氨味。 (2)异常: ①刚排出即氨味:慢性膀胱炎、尿潴留; ②蒜味:有机磷中毒; ③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比重 (1)正常:1.015~1.025,尿比重∝尿量。 ①增高:急性肾炎、糖尿病; ②降低:尿崩症、慢性肾衰。

56 第二节 尿液检查 1.酸碱度 (1)正常pH5.0~7.0, 也可中性或弱碱性;肉食→偏酸,素食→偏碱; (2)病理性: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二) 化学检查 1.酸碱度 (1)正常pH5.0~7.0, 也可中性或弱碱性;肉食→偏酸,素食→偏碱; (2)病理性: ①酸性尿:酸中毒、高热、脱水; ②碱性尿:碱中毒、泌尿系感染。

57 第二节 尿液检查 2.尿蛋白 (1)参考值:定性试验(-); 定量试验:0~80mg/24h。 (2)临床意义
第二节 尿液检查 2.尿蛋白 (1)参考值:定性试验(-); 定量试验:0~80mg/24h。 (2)临床意义 ①定义:尿蛋白定性试验(+)———→称为蛋白尿。 定量试验>150mg/24h尿↗ ②分类: a.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 b.病理性蛋白尿:肾炎、肾病、高血压、糖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58 第二节 尿液检查 3.尿糖 (1)参考值:定性试验(-); 定量试验:0.56~5.0mmol/24h尿。
第二节 尿液检查 3.尿糖 (1)参考值:定性试验(-); 定量试验:0.56~5.0mmol/24h尿。 (2)临床意义:糖尿(血糖高于肾糖阈8.89mmol/L /血糖正常肾糖阈降低)。 ①暂时性:摄糖多、强烈精神刺激。 ②血糖增高性: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甲亢。 ③血糖正常性:慢性肾病、肾炎、间质性肾炎、 家族性糖尿。

59 第二节 尿液检查 4.酮体 (1)参考值(-)。 (2)临床意义: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发热、严重呕泄、
第二节 尿液检查 4.酮体 (1)参考值(-)。 (2)临床意义: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发热、严重呕泄、 ↘肾结核引起的糖代谢障碍。

60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 (1)红细胞:正常0~3个/HP。 镜下血尿:>3个/HP为肾炎、肾结石、肾结核。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 (1)红细胞:正常0~3个/HP。 镜下血尿:>3个/HP为肾炎、肾结石、肾结核。 (2)白细胞:正常0~5个/HP。 大量为→泌尿系感染。 (3)上皮细胞:正常少量。 大量为→泌尿系感染、肿瘤。

61 第二节 尿液检查 2.管型:尿中出现管型为管型尿,是肾脏疾病主要指征。 (1)概念: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 白聚体。
第二节 尿液检查 2.管型:尿中出现管型为管型尿,是肾脏疾病主要指征。 (1)概念: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 白聚体。 (2)类型 ①透明管型:偶见→清晨浓缩尿, 一过性增→剧烈运动、发热, 增多→肾炎、肾病、心衰。 ②颗粒管型:粗或细→肾炎、肾小管损伤。 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损伤、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红细胞管型→同血尿; 白细胞管型→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62 第二节 尿液检查 ④蜡样管型:肾小管坏死。 ⑤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 ⑥肾衰竭管型:肾衰。 3.结晶体
第二节 尿液检查 ④蜡样管型:肾小管坏死。 ⑤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 ⑥肾衰竭管型:肾衰。 3.结晶体 盐类结晶,伴红细胞:见于泌尿结石。

63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二、特殊检查 (一)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1.参考值 (1)尿胆红素:定性(-);定量≤2mg/L。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二、特殊检查 (一)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1.参考值 (1)尿胆红素:定性(-);定量≤2mg/L。 (2)尿胆原:定性(-)或弱(+);定量≤10mg/L。 2.临床意义 鉴别黄疸类型。 (1)溶血性:尿胆红素(-),尿胆原(+)或强(+); (2)肝细胞性:尿胆红素(-),尿胆原(+); (3)阻塞性:尿胆红素强(+),尿胆原↓。

64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二)尿淀粉酶 1.参考值 Somogyi法<1000U/L。 2.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管阻塞。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二)尿淀粉酶 1.参考值 Somogyi法<1000U/L。 2.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管阻塞。 (三) 本-周蛋白(BJP)检测 1.参考值 加热凝固法,阴性。 阳性→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者。

65 小 结 尿量:正常:成人1000~2000ml/24h 日:夜=(3~4):1。 概念: 多尿: >2500ml/24h。 少尿: <400ml/24h或<17ml/h。 无尿: <100ml/24h 蛋白尿:正常尿蛋白总量20-80mg/24h 尿蛋白定性试验(+)———→称为蛋白尿(PRO)。 定量试验>120mg/24h尿↗

66 小 结 尿液化学检查: 1.酸碱度正常:pH5.0~7.0 病理:酸性尿:高热、脱水;碱性尿:泌尿系感染。
小 结 尿液化学检查: 1.酸碱度正常:pH5.0~7.0 病理:酸性尿:高热、脱水;碱性尿:泌尿系感染。 2.尿蛋白参考值:定性(-);定量:0~80mg/24h。 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 病理性蛋白尿:肾炎、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尿糖参考值:定性(-);定量:0.56~5.0mmol/24h尿 暂时性:摄糖多、强烈精神刺激。 血糖增高性:糖尿病、嗜铬细胞瘤、胰腺病。 血糖正常性:慢性肾病、肾炎、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 4.酮体参考值(-)。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发热、严重呕泄、 ↘肾结核引起的糖代谢障碍。

67 第三节 痰液检查 一、一般检查 (一)痰量 1.少:正常; 2.多:慢性呼吸系炎症、细菌感染; 3.更多: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二)性状
第三节 痰液检查 一、一般检查 (一)痰量 1.少:正常; 2.多:慢性呼吸系炎症、细菌感染; 3.更多: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二)性状 1.粘液性:灰白粘痰→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早期。 2.浆液性:粉红泡沫样→急性肺水肿。 3.脓性痰:量多、臭,静置分三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4.血性痰:鲜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5.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性肺炎。

68 第三节 痰液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一)直接涂片 1.大量红细胞:肺、气管、支气管出血。 2.大量白细胞:呼吸系统炎症。
第三节 痰液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一)直接涂片 1.大量红细胞:肺、气管、支气管出血。 2.大量白细胞:呼吸系统炎症。 3.大量上皮细胞: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心衰细胞: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梗死、肺出血。 5.寄生虫:肺吸虫病。

69 第三节 痰液检查 (二)染色涂片 1.巴氏染色:查癌细胞。 2.革兰氏染色:查肺炎球菌、葡萄球菌。 3.抗酸染色:查分支杆菌,如结核。 三、 病原体培养 疑似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查细菌、真菌、支原体。

70 小 结 痰液性状改变 粘液性:灰白粘痰→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期 浆液性:粉红泡沫样→急性肺水肿。
小 结 痰液性状改变 粘液性:灰白粘痰→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期 浆液性:粉红泡沫样→急性肺水肿。 脓性痰:量多、臭,静置分三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血性痰:鲜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性肺炎。

71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一、一般检查 (一) 颜色与透明度 1.正常:无色透明液体; 2.异常 (1)均匀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2)初几滴血性:穿刺时损伤; (3)黄色: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 (4)混浊、脓性、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

72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二) 凝固物 1.正常:24h不凝固; 2.异常:(1)静置1~2h:有凝块或沉淀 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二) 凝固物 1.正常:24h不凝固; 2.异常:(1)静置1~2h:有凝块或沉淀 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2)静置12~24h:液面纤细薄膜涂片结核杆菌(+) 为结核性脑膜炎。 二、 化学检查 (一)蛋白质检查 1.参考值:定性(-) , 定量0.20~0.45g/L,要腰椎穿刺。

73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2.临床意义:定性(+)或增多见于 (1)脑膜炎或脑炎; (2)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脑炎;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2.临床意义:定性(+)或增多见于 (1)脑膜炎或脑炎; (2)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脑炎; (3)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4)脊髓灰质炎、脑肿瘤。 (二)葡萄糖测定 1.参考值 成人2.5~4.5mmol/L。 2.临床意义 (1)正常:病毒性脑膜炎、脑肿瘤; (2)减少或缺如:化脓性脑膜炎; (3)减少:结核性脑膜炎。

74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三)氯化物测定 1.参考值 120~130mmol/L。 2.临床意义 (1)<102mmol/L:结核性脑膜炎;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三)氯化物测定 1.参考值 ~130mmol/L。 2.临床意义 (1)<102mmol/L:结核性脑膜炎; (2)102~116mmol/L:化脓性脑膜炎。 三、显微镜检查 (一)红细胞 1.正常:(-); 2.异常: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

75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二)白细胞 1.参考值 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2.临床意义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 (二)白细胞 1.参考值 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2.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1000~20000)×106/L,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结核性或病毒性脑膜炎:<500×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 (3)脑肿瘤: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四、细菌学检查 正常:无菌; 异常:病原菌。

76 小 结 脑脊液检查(一般、化学、显微镜) 1、一般无色、透明、不凝固; 2、蛋白定性(-),定量0.20~0.45g/L;
小 结 脑脊液检查(一般、化学、显微镜) 1、一般无色、透明、不凝固; 2、蛋白定性(-),定量0.20~0.45g/L; 糖成人2.5~4.5mmol/L; 氯化物120~130mmol/L 3、RBC(-) WBC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77 小 结 脑脊液检查的应用 化脑:混浊、脓性、1-2h有凝块; 蛋白(+)/ ↑ ,糖↓,氯化物102-116mmol/L; WBC :(1000~20000)×106/L,以中性粒为主; 有化脑菌。 结脑:12-24h液面纤细薄膜,TB杆菌(+); 蛋白(+)/ ↑ ,糖↓,氯化物< 102mmol/L; WBC <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有结核菌。 蛛网膜下 均匀血性或黄色(旧) 腔出血: 蛋白(+)/ ↑ ,RBC →大量

78 脑脊液检查的应用 脑脊液检查 结 脑 化 脑 12-24h液面纤细薄膜, 混浊、脓性、1-2h有凝块 TB杆菌(+);
化 脑 混浊、脓性、1-2h有凝块 蛋白(+)/ ↑ ,糖↓ 氯化物102-116mmol/L WBC (1000~20000)×106/L, 以中性粒为主;有化脓菌。 结 脑 12-24h液面纤细薄膜, TB杆菌(+); 蛋白(+)/ ↑;糖↓; 氯化物< 102mmol/L; WBC <500×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有结核菌。

79 作 业 一、单项选择题 1.霍乱.副霍乱患者的大便性状为( B )。 A.脓血便 B. 米泔样便 C.柏油样便
作 业 一、单项选择题 1.霍乱.副霍乱患者的大便性状为( B )。 A.脓血便 B. 米泔样便 C.柏油样便 D.羊粪粒状便 E. 白陶土样便 2.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镜检不应有( D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巨噬细胞 D.阿米巴滋养体 E.肠黏膜上皮细胞 3.蛋白尿是指尿蛋白测定为( E ) A. >40mg/24h B. >50mg/24h C. >80mg/24h D. >100mg/24h E.>150mg/24h

80 作 业 4.引起乳糜尿最常见的原因是( C )。 A.腹膜结核 B.肾病综合征 C.慢性丝虫病 D.肾小管变性疾病 E.先天性淋巴管畸形
作 业 4.引起乳糜尿最常见的原因是( C )。 A.腹膜结核 B.肾病综合征 C.慢性丝虫病 D.肾小管变性疾病 E.先天性淋巴管畸形 5.铁锈色痰常见于( A )。 A.肺炎 B.肺脓肿 C.肺结核 D.支气管扩张 E. 慢性支气管炎 6.痰液涂片找结核菌最常选用的染色法(B )。 A. HE染色 B.抗酸染色 C. 巴氏染色 D. 革兰氏染色 E. Wright染色法

81 作 业 7.关于化脓性脑膜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 A.脑脊液压力较高 B.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降低 C.脑脊液氯化物含量降低D.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 E. 脑脊液静置后可出现凝固物 8.关于结核性脑膜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 A.脑脊液压力较高 B.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升高 C.脑脊液氯化物含量降低D.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 E.脑脊液静置后可出现凝固物

82 作 业 二、填空题 1.细菌性痢疾粪便镜下典型特点是 红细胞 、 白细胞 、巨噬细胞同时增加。 2.鲜血便见于 下消化道出血 ,柏油样便见于 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样变见于 阻塞性黄疸 。 3.隐血试验主要用于 消化性溃疡 和 消化道恶性肿瘤 的诊断。 4.尿液呈浓茶或酱紫色为 Hb 尿,提示 大量溶血 。 5.对痰进行巴氏染色涂片可查 癌细胞 。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如脑脊液均匀血性见于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脑出血 ;黄色见于 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 ;混浊.脓性.有凝块见于 化脓性脑膜炎 。 三、名词解释 1.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150mg/24h尿量,称为蛋白尿。

83 第三篇实验诊断 第十二章临床常用肾功、肝功及相关检查
重点:掌握肾小球功能3项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掌握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掌握蛋白质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肝脏血清酶学的正常参考值的临床意义 1 难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2

84 新 课 内 容 第十二章临床常用肾功、肝功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 三、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85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复习旧课:提问神经系统练习题个别回答 导入新课:入院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导入新课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复习旧课:提问神经系统练习题个别回答 导入新课:入院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导入新课 新课内容:第十二章临床常用肾功、肝功及相关检查 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查 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 1 血肌酐检测 2 血清尿素氮检测 3

86 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查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Ccr) (一)定义:肾脏单位时间内将若干血浆中的内生肌 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二)参考值 80~120ml/min。 (三)临床意义 1.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成人Ccr降为50ml/min,血清尿素氮、肌酐仍正常。

87 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查 2.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 Ccr可将肾功能分为4期: (1)肾衰竭代偿期 Ccr 80~51ml/min;
3.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 (1)Ccr<30~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 (2)Ccr<10ml/min需结合临床透析治疗。

88 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查 二、血清肌酐(Cr)检测 (一)概念: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排出,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Cr浓度增多。
(二)参考值 成年男性53~106umol/L; 女性 44~97umol/L。 (三)临床意义 Cr升高→各种肾衰。

89 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查 三、血尿素氮(BUN)检测 (一)概念: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经肾小球排出,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BUN浓度增多。
(二)参考值 成人 3.2~7.1mmol/L; 儿童1.8~6.5 mmol/L。 (三)临床意义:BUN增多→临床称氮质血症。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 肾动脉硬化症、肿瘤晚期等。 2.肾前性少尿:肾血流量减少:严重脱水、休克、心力衰竭。 3.肾后性因素: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肿瘤等。 4.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 大面积烧伤等。

90 小 结 概念 1、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脏单位时间内将若干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小 结 概念 1、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脏单位时间内将若干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80~120ml/min 血肌酐:Cr成年男性53~106umol/L; 女性 44~97umol/L。 血清尿素氮:BUN参考值 成人 3.2~7.1mmol/L; 儿童1.8~6.5 mmol/L BUN增多→临床称氮质血症

91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 (一)参考值 1.尿量 正常1000~2000ml/24h,日:夜=(3~4):1。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 (一)参考值 1.尿量 正常1000~2000ml/24h,日:夜=(3~4):1。 夜尿量≤750ml。 2.比重 最高比重>1.020,最高比重减最低比重>0.009。 (二)临床意义 1.尿少比重高、固定在1.018±(差值<0.009), 急性肾小球肾炎。 2.尿多比重低,夜尿增多或比重固定在1.010, 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 其他继发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92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二、尿渗量测定(Uosm) (一)概念:尿渗量指尿的质量渗透压, 代表溶液中一种或多种溶质的质点数,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二、尿渗量测定(Uosm) (一)概念:尿渗量指尿的质量渗透压, 代表溶液中一种或多种溶质的质点数, 与质点的种类、大小、电荷无关, 比尿比重更能反映肾浓缩、稀释功能。 (二)参考值 正常禁饮后Uosm:600~1000mOsm/kgH2O, 平均:800mOsm/kg H2O。 血浆渗量Posm:275~305mOsm/kg H2O, 平均:300mOsm/kg H2O。 Uosm/Posm:(3~4.5):1 。

93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三)临床意义 1.判断肾浓缩功能 (1)等渗尿:禁饮Uosm=Posm约300mOsm/kgH2O; (2)低渗尿:若Uosm<300mOsm/kgH2O ; (3)肾浓缩功能障碍:Uosm<600mOsm/kgH2O 且Uosm/Posm比值≤1, 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炎后期,急、慢性肾衰竭累 及肾小管和间质。

94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2.一次性Uosm检测的意义 可用于鉴别肾前性或肾性少尿。 (1)肾前性少尿:肾小管浓缩功能正常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2.一次性Uosm检测的意义 可用于鉴别肾前性或肾性少尿。 (1)肾前性少尿:肾小管浓缩功能正常 尿渗量较高>450mOsm/kgH2O; (2)肾性少尿:肾小管坏死所致 尿渗量降低 <350mOsm/kgH2O。

95 小 结 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 1.尿量 正常1000~2000ml/24h, 夜尿量≤750ml。 日:夜=(3~4):1。
小 结 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 1.尿量 正常1000~2000ml/24h, 夜尿量≤750ml。 日:夜=(3~4):1。 2.比重 最高比重>1.020, 最高比重减最低比重>0.009。 3.尿渗量 正常禁饮后Uosm:600~1000mOsm/kgH2O, 平均:800mOsm/kg H2O。 血浆渗量Posm:275~305mOsm/kg H2O, 平均:300mOsm/kg H2O。 Uosm/Posm:(3~4.5):1 。

96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概述: 肝脏在人体→蛋白质、糖、脂质→等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胆汁酸、胆红素——↗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概述: 肝脏在人体→蛋白质、糖、脂质→等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胆汁酸、胆红素——↗ ↘维生素、激素————↗ 肝脏具有→合成、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重要功能。 二、蛋白质功能检测 (一)血清总蛋白(STP)和白蛋白(A)、球蛋白(G)测定 1.参考值 成人 STP:60~80g/L; A:40~55g/L; G:20~30g/L; A/G比值:(1.5~2.5):1。

97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临床意义 (1)A减少 ,G增加,STP不变→肝脏受损; (2)A︰G<1.25→肝功能异常;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临床意义 (1)A减少 ,G增加,STP不变→肝脏受损; (2)A︰G<1.25→肝功能异常; (3)A︰G<1或A/G比值倒置→肝功能严重受损。 (二)血清蛋白电泳 1.参考值 醋酸纤维薄膜法:A,0.62~0.71; G,α ~0.04; α ~0.10; β ~0.11; γ ~0.18。

98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临床意义 (1)肝病 ①无异常:急性或轻症肝炎; ②A降低,α1、α2、β减少,γ增加: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临床意义 (1)肝病 ①无异常:急性或轻症肝炎; ②A降低,α1、α2、β减少,γ增加: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③γ增多:慢性肝炎、失代偿肝硬化。 (2)M蛋白血症:A降低,γ与β增多,偶α增多: 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3)肾病、糖尿病:因血脂增多,致α2及β增高, A及γ降低。

99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二、血清酶学检测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参考值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0~40U/L,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二、血清酶学检测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参考值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0~40U/L, 分布肝、骨骼肌、肾、心脏。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10~40U/L, 分布心肌、肝、骨骼肌、肾。 (3)ALT:AST≤1。

100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临床意义 (1)肝细胞损害 ①ALT、AST显著升高,ALT/AST>1 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临床意义 (1)肝细胞损害 ①ALT、AST显著升高,ALT/AST>1 急性病毒性肝炎; ②ALT、AST轻度上升,ALT/AST>1 慢性病毒性肝炎; ③AST升高>ALT,ALT/AST<1 慢性肝炎活动期; ④AST升高,ALT正常 酒精性肝炎。 (2)心肌细胞损害:AST升高为主,如急性心梗、心肌炎。 (3)其他损害:转氨酶轻度升高, 如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等。

101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1.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成人40~110U/L;儿童<250U/L。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1.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成人40~110U/L;儿童<250U/L。 2.临床意义 ALP增高见于: (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黄疸型肝炎、肝癌等。 (2)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转移癌和 骨折修复期等。 (3)儿童或妊娠:生理性增高。

102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 1.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正常人<50U/L。 2.临床意义 GGT升高见于: (1)胆道阻塞性疾病:GGT增多>10倍,如肝癌。 (2)肝炎、肝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及药物性肝炎。 (3)其他:脂肪肝、胰腺炎。

103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三、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检测 (一)甲肝 甲型肝炎病毒HAV, 机体感染HAV后→产生相应的→IgM→类抗体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三、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检测 (一)甲肝 甲型肝炎病毒HAV, 机体感染HAV后→产生相应的→IgM→类抗体 ↘ IgA↗ ↘IgG↗ 抗HAV–IgM→诊断甲肝的重要指标, 抗HAV–IgG→可保存多年甚至终生, ↘是保护性抗体,曾经感染的标志。

104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二)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二)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1)HBsAg阳性→HAV感染指标: 急性乙肝→潜伏期或急性期、慢性/迁延性乙肝→活动期 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HBsAg携带者。 (2)抗-HBs是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 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消除, 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105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乙肝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1)HBcAg在受染肝细胞核内,血中无游离,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2.乙肝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1)HBcAg在受染肝细胞核内,血中无游离, HbcAg(+):血清中HBV较多,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差。 (2)抗—HBc阳性:HAV近期感染/病毒仍在繁殖, 乙肝急性期血清中检出。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1)HBeAg阳性:乙肝处于活动期, 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 (2)抗-HBe阳性:HBV大部分被消除,传染性较小。

106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补4.血清HBV-DNA检测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补4.血清HBV-DNA检测 血清HBV DNA是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的直接标记。慢性乙肝为(+) ,≥105拷贝/ml(20000IU/ml)。 5.大三阳、小三阳 (1)大三阳: 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为阳性。 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肝损坏严重、症状明显。 (2)小三阳: HBsAg、抗-HBe和抗-HBc三项阳性。 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107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三)丙肝 丙型肝炎病毒(HCV) 是慢性肝炎的重要原因,半数以上感染者为慢性肝炎。 抗-HCV需2个月~1年才出现,是目前诊断丙肝的主要依据。 (四)丁肝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缺陷病毒, ∵需HBV辅助才能复制,∴HDV与HBV同时/重叠感染。 血清检测标志物:IgM、IgG、RNA, HDV- RNA(+) 诊断. (五)戊肝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HEV可产生IgM和IgG两种抗体,其中抗HEV IgM是诊断戊肝的重要指标。 (六)庚肝 血液传播, 血清检测标志物:抗HGV——感染过、 HGV-RNA——确诊,是诊断庚肝的重要指标。

108 小 结 蛋白质功能检测 名 称 参 考 值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STP) 白蛋白(A) 球蛋白(G) 成人STP:60~80g/L
小 结 蛋白质功能检测 名 称 参 考 值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STP) 白蛋白(A) 球蛋白(G) 成人STP:60~80g/L A:40~55g/L G:20~30g/L A/G比值(1.5~2.5):1 A↓,G↑,STP不变:肝脏受损; A︰G<1.25:肝功能异常; A︰G<1或A/G比值倒置:肝功能 严重受损 醋酸纤维薄膜法: A,0.62~0.71; G, α1,0.03~0.04; α2, 0.06~0.10; β,0.07~0.11; γ ,0.09~0.18。 肝病:急性或轻症肝炎:无异常;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A↓,α1、α2、β↓,γ↑; 慢性肝炎、失代偿肝硬化:γ↑ M蛋白血症: 骨髓瘤、原发 性巨球蛋白血症: A↓,γ与β↑,偶α↑ 肾病、糖尿病:因血脂增多, 致α2及β↑,A及γ降↓

109 小 结 血清酶学检测 名 称 参 考 值 临床意义 血清氨基 转移酶(ALT) ALT为10~40U/L 分布肝、骨骼肌、 肾、心脏。
小 结 血清酶学检测 名 称 参 考 值 临床意义 血清氨基 转移酶(ALT) ALT为10~40U/L 分布肝、骨骼肌、 肾、心脏。 AST为10~40U/L 分布心肌、肝、 骨骼肌、肾 ALT:AST≤1 肝细胞损害 ①ALT、AST均↑↑↑,ALT/AST>1为急性病毒性肝炎 ②ALT、AST轻度↑,ALT/AST>1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③AST↑>ALT,ALT/AST<1为慢性肝炎活动期 ④AST↑,ALT正常为酒精性肝炎 心肌细胞损害:AST↑为主,如急性心梗、心肌炎 其他损害:转氨酶轻度↑,如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 血清碱性 磷酸酶 (ALP) 连续监测法: 成人40~110U/L 儿童<250U/L。 ALP↑见于: ①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黄疸型肝炎、肝癌等 ②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期等 ③儿童或妊娠:生理性增高 血清γ- 谷氨酰 转移酶 (GGT) 正常人<50U/L GGT↑见于: ①胆道阻塞性疾病:GGT增多>10倍,如肝癌 ②肝炎、肝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及 药物性肝炎 ③其他:脂肪肝、胰腺炎

110 小 结 乙肝+五项 ①③④(+)——大三阳: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肝损坏严重、症状明显。
小 结 乙肝+五项 系统 检查 项目 目的 临床意义 乙肝表面 ①抗原HBsAg HAV 感染指标 急性乙肝潜伏期/急性期,慢性/迁延性乙肝活动期, 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HBsAg携带者 ②抗体抗-HBs 保护性 抗体 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消除, 注射过乙肝疫苗/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乙肝核心 抗原HBcAg 在受染肝细胞核内, 血中无游离,一般查不到。 血清中HBV较多,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差 ③抗体抗-HBc 近期HBV感染/病毒仍在繁殖,乙肝急性期血清中检出 乙肝e ④抗原HBeAg 乙肝处于活动期,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 ⑤抗体抗-HBe 大部分病毒被消除,传染性较小 ①③④(+)——大三阳: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肝损坏严重、症状明显。 ①③⑤(+)——小三阳: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111 作 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能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是(A )。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血尿素氮 C.血肌酐 D.尿比重 E.昼夜尿量
作 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能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是(A )。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血尿素氮 C.血肌酐 D.尿比重 E.昼夜尿量 2.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应开始限制蛋白质摄入( C )。 A.<80~120ml/min B.<40~70ml/min C.<30~40ml/min D.< 60~100ml/min E.<50~80ml/min 3.在肾小管功能试验中,能真正反映肾浓缩稀释功能的是( A) A.尿渗量试验 B.尿比重试验 C.昼夜尿比重试验 D.酚红排泄试验 E.对氨马尿酸盐清除试验

112 作 业 4.一慢性肾炎患者,血肌酐184µmol/L,血尿素氮13mmol/L应考虑( D )。
作 业 4.一慢性肾炎患者,血肌酐184µmol/L,血尿素氮13mmol/L应考虑( D )。 A.肾功能正常 B.肾功能损害 C.肾衰竭代偿期 D.肾衰竭失代偿期 E.尿毒症期 5.某患者HbsAg持续阳性,HbeAg阳性( E ),抗HBc阳性,ALT升高,提示为。 A.肝炎恢复期 B.肝炎恶化期 C.曾感染过HBV D.慢性HbsAg携带者 E. 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 6.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D )。 A.e抗原 B.核心抗体 C.表面抗原 D.表面抗体 E.DNA多聚酶

113 作 业 7.继发性肝癌,血清酶检查结果为( A ) 。 A.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B.r-谷氨酰转移酶增高
作 业 7.继发性肝癌,血清酶检查结果为( A ) 。 A.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B.r-谷氨酰转移酶增高 C.脯氨酰羟化酶明显增高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增高 E.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明显增高 二、填空题 1.正常人内生肌酐清除率为 80~120ml/min 。 2.正常成人血清肌酐男性为 53~106µmol/L,女性为 44~97µmol/L 。 3.正常血尿素氮成人 3.2~7.1mmol/L 儿童 1.8~6.5 mmol/L 。

114 作 业 三、名词解释题 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脏单位时间内将若干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作 业 三、名词解释题 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脏单位时间内将若干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2.尿素氮( BUN ):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经肾小球排出,肾小球滤过率减少,BUN浓度增多。 四、简答题 1.如何通过测内生肌酐清除率,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 答:Ccr可将肾功能分为4期: (1)肾衰竭代偿期 Ccr80~51ml/min; (2)肾衰竭失代偿期Ccr50~20ml/min; (3)肾衰竭期Ccr19~10ml/min; (4)尿毒症期或终末期肾衰竭Ccr<10ml/min。

115 作 业 2.简述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答: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
作 业 2.简述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答: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1)HBsAg阳性为HAV感染指标:急性乙肝潜伏期或急性期.慢性或迁延性乙肝活动期.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慢性HBsAg携带者。(2)抗-HBs是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消除,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2.乙肝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1)HBcAg在受染肝细胞核内,血中无游离,HbcAg阳性:血清中HBV较多,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差。 (2)抗—HBc阳性:近期有HAV的感染或病毒仍在繁殖,乙肝急性期血清中检出。

116 作 业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作 业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1)HBeAg阳性:乙肝处于活动期,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2)抗-HBe阳性:大部分病毒被消除,传染性较小。 4.大三阳、小三阳。 (1)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为阳性。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肝损坏严重、症状明显。

117 第三篇实验诊断 第十三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第三篇实验诊断 第十三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重点:掌握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的正 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脂、脂蛋白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 难点: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的正 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

118 新 课 内 容 第十三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一、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查 二、血脂和脂蛋白检查

119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复习旧课:提问神经系统练习题个别回答 导入新课:入院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导入新课
【教 学 课 程 设 计】 复习旧课:提问神经系统练习题个别回答 导入新课:入院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导入新课 新课内容:第十三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查 空腹血糖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三、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二、 一、

120 一、空腹血糖(FBG)检测 (一)参考值 葡萄糖氧化酶法:成年人3.9~6.1mmol/L。 (二)临床意义 FBG是糖代谢紊乱最常用、最重要的指标。 1.病理性升高 (1)各型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 (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外伤、中枢感染、心梗; (4)其他,药物、严重肝病、坏死性胰腺炎、高热、癫痫。 2.病理性降低 (1)胰岛素过多,如注射过量、胰岛B细胞增生; (2)抗胰岛素H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减少; (3)其他,肝糖原贮存缺乏、急性乙醇中毒、恶病质。

121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 (一)概念 1.糖耐现象 正常人→一定量→血糖→暂时→但短时间→空腹水平。
口服↗葡萄糖 ↘升高 ↗内降至 2.糖耐量减低 糖代谢紊乱→一定量→血糖→急剧→经久不→空腹水平。 口服↗葡萄糖 ↘升高↗恢复至↗ (血糖升高→虽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降至→原空腹水平) 3.OGTT 测空腹血糖及——→30min、1h、2h、3h的血糖及尿糖, 口服葡萄糖75g ↗ 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尤其对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偶有尿糖。

122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 (二)参考值 1.健康成年人→空腹血糖→ 3.9~6.1mmol/L;
2.服糖后0.5~1h →血糖→7.8~9.0mmol/L, 峰值< 11.1mmol/L 3.服糖后2h →血糖≤7.8mmol/L; 4.服糖后3h →血糖→恢复→空腹水平; 5.同时测各时间点→尿糖均为→阴性。 (三)临床意义 1. 诊断的依据 服糖后2h→血糖≥11.1mmol/L。 2. 糖耐量减退 服糖后2h→血糖≥7.8mmol/L,但<11.1mmol/L。

123 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 血糖参考值 临床意义 成年人空腹 3.9~6.1mmol/L 服糖后0.5~1h →
服糖后2h →血糖≤7.8mmol/L 服糖后3h →血糖恢复→空腹水平 同时测各时间点→尿糖→均为阴性 诊断 依据 服糖后2h→ 血糖≥11.1mmol/L 糖耐 减退 7.8mmol/L≤血糖<11.1mmol/L

124 三、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 (一)参考值 HbA1 :5%~8% ;HbA1c:4%~6%。 (二)临床意义 1.糖尿病控制程度
2.筛检糖尿病 HbA1<8% →排除糖尿病。 3.预测血管并发症 HbA1>10% →严重并发症,预后差。

125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临床意义 HbA1 :5%~8% HbA1c:4%~6% 糖尿病程度 HbA1c增多→ 近2~3个月→血糖控制不好
筛检糖尿病 HbA1<8% → 排除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HbA1>10% → 严重并发症,预后差

126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一、血清脂质检测 (一)定义:血脂是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磷脂PL 与游离脂肪酸FFA的总称。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一、血清脂质检测 (一)定义:血脂是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磷脂PL 与游离脂肪酸FFA的总称。 (二)血清总胆固醇(TC) 1.参考值 合适水平:<5.20 mmol/L; 边缘水平:5.23~5.69 mmol/L; 升高:>5.72mmol/L。 2.临床意义 (1)TC增多,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①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黄疸、肾病、肾衰、糖尿病; ③口服避孕药、吸烟、饮酒。 (2)TC减少,严重肝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127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三)血清甘油三酯(TG) 1.参考值 0.56~1.7 mmol/L。 2.临床意义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三)血清甘油三酯(TG) 1.参考值 ~1.7 mmol/L。 2.临床意义 (1)TG增多: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 肾病。 (2)TG减少:严重的肝病、甲亢、低β-脂蛋白血症。 二、血清脂蛋白检测 (一)分类 据脂蛋白密度不同分为→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VLDL、 ↘低密度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128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1.高密度脂蛋白(HDL) 常用HDL胆固醇(HDL-C)反映HDL水平。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1.高密度脂蛋白(HDL) 常用HDL胆固醇(HDL-C)反映HDL水平。 (1)参考值:1.03~2.07mmol/L; 合适水平:>1.04mmol/L;减低:≤0.91mmol/L。 (2)临床意义 降低: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生率升高,呈负相关。 2.低密度脂蛋白(LDL) (1)参考值:合适水平:≤3.12mmol/L; 边缘水平:3.15~3.16 mmol/L;升高:>3.64mmol/L。 ①LDL增高,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生率增高,呈正相关, 也见于肾病、甲减。 LDL降低,甲亢、肝硬化。

129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检测 参考值(mmol/L) 临床意义 ↑ ↓ 血脂 脂蛋白 血清总 胆固醇(TC) 合适水平:<5.20
边缘水平:5.23~5.69 升高:>5.72 ①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黄疸、肾病、肾衰、糖尿病 ③口服避孕药、吸烟饮酒 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严重肝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血清甘油三酯(TG) 0.56~1.7 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 严重的肝病、甲亢、低β-脂蛋白血症 脂蛋白 高密度 脂蛋白(HDL) 1.03~2.07 合适水平:>1.04 减低:≤0.91 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生率升高, 呈负相关 低密度 脂蛋白(LDL) 合适水平:≤3.12 边缘水平:3.15~3.16 升高:>3.64 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生率增高,呈正相关, 也见于肾病、甲减。 甲亢、 肝硬化

130 小 结 掌握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脂、脂蛋白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31 作 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血糖病理性增高见于( C ) A.胰岛细胞增生 B.甲状腺功能减退 C.糖尿病 D.精神紧张 E.急性乙醇中毒 2.下列哪项血糖不升高( E )。 A.糖尿病 B.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C.颅外伤 D.精神紧张 E.胰岛B细胞增生 3.除哪项外血清总胆固醇都升高(E )。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糖尿病 C.肾病综合征 D.动脉硬化 E.肝硬化

132 作 业 二、名词解释题 1.糖耐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暂时升高,但短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
作 业 二、名词解释题 1.糖耐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暂时升高,但短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 2.糖耐量减低: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葡萄糖,血糖急剧升高,经久不能恢复至空腹水平或血糖升高,虽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降至原水平。 3.血脂:血脂是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磷脂PL与游离脂肪酸FFA的总称。 4.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测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75g后30min.1h.2h.3h的血糖及尿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尤其对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偶有糖尿者。

133 西医学基础 ——实验诊断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西 医 学 基 础 ——实 验 诊 断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邓 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