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章節內容 生產可能集合 財貨價格,要素價格及要素投入量之間的關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章節內容 生產可能集合 財貨價格,要素價格及要素投入量之間的關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章節內容 生產可能集合 財貨價格,要素價格及要素投入量之間的關係
財貨價格,要素價格,要素投入量與產出數量之間的關係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要素價格均等化 所得分配與所得不均 實證證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 前言 勞動生產力的差異只能解釋一部份貿易產生的原因,各國之間的生產資源差異亦為貿易形成的因素。
Heckscher-Ohlin 理論主張各國勞動、勞動技術、實體資本、土地以及其它要素投入的生產性差異可以解釋貿易為什麼會發生。 各國生產要素的相對豐富程度。 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的相對密集程度。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 兩要素的 Heckscher-Ohlin 模型
勞動與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要素。 各國的勞動與土地稟賦不同,遂導致生產力也不同。 勞動與土地供給固定不變。 各國均生產並消費衣服與食物。 由於生產要素會往高報酬的部門移動,在完全競爭均衡下,均衡的要素價格將會是要素生產力與財貨價格的函數。 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 生產可能集合 1/8 當生產要素不只一種時,生產財貨的機會成本不再是常數,而生產可能線也不再是一條直線。為什麼?
以下就第三章的單要素模型加以延伸,假定生產財貨須同時使用兩種要素,勞動和土地。 aTC =每生產一碼布所需的土地畝數 aLC =每生產一碼布所需的勞動時數 aTF =每生產一卡食物所需的土地畝數 aLF =每生產一卡食物所需的勞動時數 L =經濟體系的勞動供給量 T =經濟體系的土地供給量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6 生產可能集合 2/8 生產可能集合將受勞動與土地稟賦的影響(要素需求): 土地資源的總供給量 每生產一單位食物所需的土地投入量 食物產量
衣服產量 每生產一單位衣服所需的土地投入量 勞動資源的總供給量 每生產一單位食物所需的勞動投入量 每生產一單位衣服所需的勞動投入量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7 生產可能集合 3/8 假設生產每單位衣服時,相對上必須密集地使用勞動,而生產食物時,相對上必須密集地使用土地:
aLC/aTC>aLF/aTFo or aLC/aLF >aTC/aTF 或者我們可稱衣服相對上為勞動密集財,而食物相對上為土地密集財,即LC/TC > LF/TF 上述假設將影響生產可能線的斜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8 圖4-1:要素無法替代之下的生產可能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9 生產可能集合 5/8 以食物為單位所衡量的衣服生產機會成本並不是固定的: 當經濟體系生產很多食物與少許衣服時,衣服的單位成本較低
當經濟體系生產很多衣服與少許食物時,衣服單位成本較高 為什麼?因為當經濟體系投注所有資源進行單一產品的生產時, 這些要素的邊際產出將會很低而機會成本將變得很高。 於此例中,某些資源若轉移至其他部門生產其他財貨將會更有效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0 生產可能集合 6/8 上述生產可能線並不允許勞動和土地這兩種生產要素可以有相互抵換或替代的空間。
根據這兩個部門 (食物與衣服) 拗折的生產可能線可知,單位要素需求在特定的範圍內為常數。 如果容許土地與勞動投入有抵換空間,生產可能線將會是一條曲線。 例如,聚集許多人在狹小的土地上,和少數分布在寬闊的土地上,均能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出。 此時單位勞動需求將隨著衣服及食物的產量變動而變動。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1 圖4-2:要素相互替代之下的生產可能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2 圖4-4:生產食物的要素投入曲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3 財貨價格與產出 1/4 生產可能線旨在描述可供經濟體系選擇的生產組合,而經濟體系生產的最適選擇,必須由財貨的價格來決定。
一般來說,經濟體系將以極大化產出總值V的方式進行生產: V= PCQC + PFQF 其中PC為衣服價格而PF為食物價格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4 財貨價格與產出 2/4 等價值線上任何生產組合所獲致的產出總值均會相等 V= PCQC + PFQF PFQF = V – PCQC
QF = V/PF – (PC/PF)QC 等價值線的斜率為 – (PC/PF)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5 圖4-3:財貨價格與產出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6 財貨價格與產出 4/4 給定財貨產出的價格,通過Q點的等價值線可使體系產出總值達到最大,經濟體系將選擇在該點進行生產。
與生產可能線Q點相切的切線斜率為–(PC/PF),此時多生產一單位衣服的機會成本等於衣服的相對價格。 換言之,要素投入抵換替代的機會成本將在均衡時與市場相對價格相等。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7 要素價格,財貨價格與要素投入量 1/9 生產者可選擇不同的要素投入組合來生產食物或衣服。
生產者的投入選擇和勞動的價格(工資率W)及土地的價格 (地租 r )有關。 如果地租高而工資低,生產者將投入較少的土地及較多的勞力。相反地,如果地租低而工資高,則生產者將少用勞力而多用土地。 請記得食物為土地密集財而衣服為勞動密集財。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8 圖4-5:要素價格與投入選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19 要素價格,財貨價格與要素投入量 3/9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財貨生產的價格必須等於成本,而生產財貨成本則取決於工資率與地租。
財貨價格變動對工資率的影響和財貨的生產是否勞動密集有關。 財貨價格變動對地租的影響和財貨的生產是否土地密集有關。 由於食物為土地密集財,所以食物價格變動對地租/工資比率的影響更甚於衣服價格變動。 在完全競爭下,地租/工資比率w/r的變化和財貨相對價格 PC /PW 有直接的關連。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0 圖4-6:要素與財貨的價格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1 要素價格,財貨價格與要素投入量 5/9 財貨價格,要素價格與生產要素投入間有一定的關係存在:
Stolper-Samuelson 定理:如果某財貨的相對價格提高,生產該財貨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實質價格將隨之上升,而其他非密集使用要素的實質價格將隨之下降。 在競爭均衡下,實質工資或實質地租將等於勞動或土地的邊際產出。 要素邊際產出會隨著要素投入量增加而遞減。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2 圖4-7:由財貨價格來看投入的決策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4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Suppose the price of cloth relative to the price of food is calculated as (PC/PF)1. If we also know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output prices and relative factor prices given by the SS curve, then we can determine relative factor prices--the wage/rental ratio. Once we determine the wage/rental ratio and determine the CC and FF curves, we can determine the land to labor ratio in both the cloth and food industries. In sum, given output prices, we can determine not only factor prices, but factor levels in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3 要素價格,財貨價格與要素投入量 7/9 當財貨相對價格因為貿易而變動時,同時也將影響所得分配 當衣服相對價格 PC /PF 上升時:
相對於地主來說,勞工的工資將會增加. 衣服與食物部門的土地/勞動投入比率將會增加,如此將導致勞動的邊際產出增加而土地的邊際產出遞減。 提高勞工實質工資並降低地主實質地租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4 要素價格,財貨價格與要素投入量 8/9 各部門生產要素的配置取決於財貨產值的極大化(生產點位於PPF上)
圖4-8有助於標註生產不同財貨所需使用的要素投入數量: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5 圖4-8:資源的配置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6 要素價格,財貨價格,要素投入量與財貨產出 1/4
經濟體系的要素稟賦變動時,財貨產出組合將如何變化? 如果某要素稟賦變動時財貨的價格不變,則生產過程中密集使用該要素的財貨,其產量將會提高;生產過程中並未密集使用該要素的財貨,其產量將會下降。 此一性質稱為 Rybczynski 定理。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7 圖4-9:土地供給的增加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8 圖4-10:資源與生產可能曲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29 要素價格,財貨價格,要素投入量與財貨產出 4/4
土地/勞動稟賦比例相對較高的國家,其食物/衣服的產出比例也較高,具有較低的食物相對價格。 該國在食物的生產上具有相對的比較利益。 該國在衣服的生產上不具相對的比較利益。 經濟體系生產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財貨,相對上是比較有效率的。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0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1/12
假設相對於土地面積而言,本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稟賦。 本國是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而外國是土地相對豐富的國家:L/T > L*/ T* 同樣地,本國為土地稀少的國家,而外國是勞動稀少的國家。 假設這兩個國家均擁有相同的生產技術與消費偏好。 由於衣服是勞動密集財,而本國是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本國生產衣服相對上較有效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1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2/12
由於衣服是勞動密集財,所以相對上本國的生產可能曲線會偏向衣服而外國則偏向食物。 在任一財貨相對價格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本國所生產的衣服/食物比例會較外國為高。 本國所生產的衣服/食物比例將會比外國高。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2 圖4-11:貿易後使得兩國相對價格趨於相等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3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4/12
如同 Ricardian 模型, Heckscher-Ohlin 模型預測兩國貿易後,財貨價格將趨於相等。 貿易後,勞動豐富國家(本國)的衣服相對價格將會上升;勞動稀少國家(外國)的衣服相對價格將會下降。 本國衣服相對價格上升後導致衣服相對於食物的消費減少,而衣服相對產出增加,因此成為衣服的出口國及食物的進口國。 外國衣服相對價格下降後導致該國成為衣服的進口國及食物的出口國。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4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5/12
經濟體系生產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財貨(於此部門具有比較利益),是比較有效率的做法. 經濟體系會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生產的財貨,並進口密集使用其稀少要素生產的財貨。 此一性質稱為 Heckscher-Ohlin 定理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5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6/12
各國的財貨消費總值必須等於其產出總值。 PCDC + PFDF = PCQC + PFQF 其中DC代表本國的衣服消費需求,而DF代表本國食物的消費需求 (DF – QF) = (PC /PF)(QC – DC) 進口量 出口相對於進口的價格 出口量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6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7/12
(DF–QF) = (PC/PF)(QC–DC) 此一等式為經濟體系的預算限制式,其斜率為–(PC /PF) (DF – QF) – (PC /PF)(QC – DC) = 0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7 圖4-12:貿易經濟體系的預算限制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8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9/12
由於預算限制線和PPF線相切,所以一個經濟體系至少消費得起自己生產的財貨。 然而透過國際貿易,一國商品與勞務的消費不見得要等於商品與勞務的產出。 亦即出口和進口可以大於零。 此外,一國貿易後所消費的食物和衣服有可能比貿易前還要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39 圖4-13:世界貿易均衡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0 圖4-14:貿易擴大經濟體系消費的可能性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1 Heckscher-Ohlin 模型之下的貿易 12/12
由於經濟體系在貿易後可以消費更多財貨,所以整個國家的福利提高了。 然而有些人並未從貿易中得到好處,除非模型能將所得重分配的效果計算在內。 貿易改變了財貨的相對價格,而價格的變動將影響勞工和地主的的實質所得。 衣服價格增加將提高本國勞工的購買力,但降低本國地主的購買力。 本模型主張,一國豐富要素的擁有者將因貿易而受益,但稀少要素擁有者則因貿易而受損。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2 要素價格均等化 1/4 不像 Ricardian 模型,Heckscher-Ohlin 模型主張各國的要素均衡價格在貿易後會趨於相等。
由於貿易後各國財貨的相對價格相等,而要素均衡價格又和財貨價格有直接的關連,因此各國要素價格也會相等。 貿易會增加密集使用豐富要素的財貨的需求,連帶也間接地增加豐富要素的需求,因此國際間豐富要素的價格將會提高。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3 要素價格均等化 2/4 實際上各國的要素價格並不相等。
H-O模型假設各國相互貿易並生產相同種類的財貨,因此這些財貨的價格將會相等;然而,這些國家也可能生產不同的財貨。 H-O模型也假設各國具有相同的生產技術,但是倘若各國生產技術不同,同一要素的生產力也隨之不同,自然也就導致這些要素的報酬不盡相等。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4 要素價格均等化 3/4 H-O模型也忽略了貿易障礙與運輸成本的影響,這兩個因素將導致各國國內的財貨價格不相等,因而造成要素價格不均等。
短期下,要素生產力將由使用該要素的生產部門來決定,所以各國的工資或地租很可能不同。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5 表4-1:國際工資的比較(美國工資率=100)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6 貿易是否增加了所得不均的現象? 1/3 在過去40年間,像南韓、墨西哥、中國這些國家所出口至美國的產品都是非技術勞力密集地產品(如衣服、鞋子、 玩具等組裝產品)。 於此同時,美國所得不均的現象正在惡化當中,非技術性工人的薪資成長緩慢,遠不及技術性勞工的薪資成長之快。 是否因為開發中國家的非技術性密集產品大舉出口至美國,從而導致美國的所得分配不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7 貿易是否增加了所得不均的現象? 2/3 Heckscher-Ohlin 模型主張,豐富要素的擁有者將因貿易而受益,但稀少要素擁有者則因貿易而受損。 然而支持此一論調的實證研究卻很少。 根據模型,所得重分配背後的原因來自於財貨價格的變動,但是沒有佐證可以證明技術密集產品相對於非技術密集產品的價格產生了變化。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8 貿易是否增加了所得不均的現象? 3/3 根據模型預測,開發中國家的非技術性勞工相對技術性勞工的薪資應該會增加,但在某些情況下結果卻恰好相反:
墨西哥技術性勞工的相對工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 但是和美國及加拿大相比,墨西哥是一個非技術性勞工相對豐富的國家。 即使模型所預測的是正確的,對外貿易佔美國經濟的比重並不高,所以對美國工資和價格的影響很小。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49 貿易與所得分配 1/2 所得分配產生變化的原因和經濟因素有關,不僅僅是因為國際貿易。
生產技術、消費偏好、能源消耗的改變以及新能源的開採均會影響所得分配。 經濟學家將大部分美國所得分配產生變化的原因,歸咎於生產技術的改變以及教育支出的提升。 與其杜絕貿易,不如補償那些因貿易而受損(基於任何經濟變化而起)的人們。 整個經濟體系還是會因為貿易而變得更好。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0 貿易與所得分配 2/2 貿易政策所遭遇的政治難題是:因貿易而受損的人們比受惠者更容易進行政治性動員並組織起來。
貿易損害通常由少數人承受;而貿易的利益則由多數人分配。 美國人因為糖的限額每年需付出 8 美元,但是限額政策每年招致的損失是20億美元。 貿易限額可使廠商得到約10億美元的好處,但這些利益卻集中在少數企業的手中。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1 Heckscher-Ohlin 模型的實證檢驗 1/13
美國資料的檢驗 Leontief 發現,即使美國被認為是一個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美國的進口產品卻比出口產品還要更加資本密集,此一發現稱為 Leontief 矛盾。 全球資料的檢驗 Bowen, Leamer, 以及 Sveikauskas 藉由27個國家的資料檢驗Heckscher-Ohlin 模型,確信Leontief 矛盾的確存在。 檢驗高所得與中低所得國家的製造業資料 這些資料傾向於支持Leontief 矛盾。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2 表4-2:1962年美國出口及進口財貨的要素投入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3 表4-3:Heckscher-Ohlin模型的檢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4 表4-4:技術與效益估計 (1983年資料,美國水準為1)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5 Heckscher-Ohlin 模型的實證檢驗 5/13
換言之,在既定的貿易量之下,生產要素中的勞務貿易量也可以被具體化。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6 Heckscher-Ohlin 模型的實證檢驗 6/13
但是國際間的要素價格並不均等。實際的要素貿易量比預期的低許多。 此一 “貿易迷失” 由 Daniel Trefler 所發現。 貿易迷失發生的原因似乎是因為模型假設各國生產技術相同所致。 生產技術影響勞動生產力以及這些勞力付出之後可以得到的回報。 具有高技術且勞動力眾多的國家,不見得會由低技術勞動力稀少的國家進口大量商品。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7 圖4-15:技術密集程度與美國進口貿易的型態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8 圖4-16:比較利益的型態如何改變 1/2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59 圖4-16:比較利益的型態如何改變 2/2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60 圖4A-1:選擇最適的勞動──土地比例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61 圖4A-2:工資──地租比率的變化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62 圖4A-3:工資──地租比率的決定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63 圖4A-4:布的價格上漲的效果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Download ppt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章節內容 生產可能集合 財貨價格,要素價格及要素投入量之間的關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