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molecular epidemiology)
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molecular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教研组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2 内容提要 概述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 应用前景
内容提要 概述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 应用前景

3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一)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人群和相关生物群体中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生物标志(biological markers,简称M或BM):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物质。 分子生物标志( molecular biomarker):指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特征,如DNA、RNA、蛋白质等,是生物标志的主要部分。 相关生物群体:是指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具有较密切关系的生物群体。

4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血清流行病学(seroepidemiology):是应用血清学的方法对血清中各种成分(包括抗原、抗体、代谢产物、生化物质、营养成分及 遗传因子等)的出现和分布进行研究以阐明疾病及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后应用血清学方法考核其效果。

5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三)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基因或基因变异及其相应编码的产物)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领域。

6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分子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1.疾病防制中的新问题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分子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1.疾病防制中的新问题 一些传统的表型(phenotype)检测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传染性疾病传染来源与传播途径精确辨别的需要; 不能完全适应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及其致病机制的探讨。

7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分子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2.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分子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2.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理论上:DNA双螺旋模型、基因表达调 控理论、遗传中心法则、遗传密码、 RNA逆转录等 技术上:凝胶电泳、体外核酸扩增、DNA测序、分子杂交、基因克隆、色谱分析等

8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 1.分子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 1.分子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 最早使用的是Kilbourne博士(1972),他在一篇关于流感病毒抗原的变异与流感大流行的关系的论文中首次应用了分子流行病学这一术语。 Higginson(1977)给分子流行病学下定义为:应用复杂精细的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 1997年俞顺章教授提出一个简明的解释。 199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本专著,由美国的 Schulte所著。 国内首部分子流行病学专著是由徐德忠教授主编完成的,出版于1998年。

9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 2.分子流行病学现状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
第一节 概述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 2.分子流行病学现状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 1)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2)研究手段越来越多 3)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0 第一节 概述 三、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1.探索病因 2.危险因素致病机理的研究 3.疾病易感性的测定 4.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三、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1.探索病因 2.危险因素致病机理的研究 3.疾病易感性的测定 4.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 5.疾病防制措施的研究

11 四、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传统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 Exposure Cancer

12 (health-disease continuum,HDC)
┏━━━━┳━━━━━╋━━━━━┳━━━━┓ 健康态←→ 潜在疾病态←→临界疾病态←→亚临床态←→临床态 ┗━━━━┻━━━━━╋━━━━━┻━━━━┛ 机体易感性因素 健康态←→ 亚健康态←→ 潜在疾病态←→ 临界疾病态←→ 亚临床态←→ 临床态 模式II 健 康 疾 病 主观感觉 健康指标 客观指标 疾病指标 图 健康-疾病连续带示意图 (health-disease continuum,HDC)

13 图16-2 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EDC模型) (Schulte,1993)
暴露 疾病 前瞻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 传统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 疾病 暴露 图16-2 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EDC模型) (Schulte,1993)

14 图16-3 传统流行病学主要是探讨E-D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但无法解释此类关联的机制
图16-4 暴露标志: 血清可替宁或者尿液中的NNAL衡量吸烟者的暴露水平,PAH加合物估计吸烟产生致癌物的实际剂量 图16-5 易感性标志: GSTM1遗传缺陷导致的代谢能力的改变 图16-6 疾病或效应标志: 包括抑癌基因的突变,细胞学或表遗传的改变,表达异常等 (Elston RC, 2002)

15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 (一)生物标志的种类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 (一)生物标志的种类 1.暴露标志(exposure marker,ME):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其包括外暴露标志和内暴露标志。如EEM、IEM、BAM。 暴露剂量:指个人所处直接环境(空气、水、土壤或食物)中的某物质浓度或强度。是通过环境监测来估计。 体内剂量:外源性物质于暴露后在体内可测量到的剂量标志,是外源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可靠证据。 生物学效应剂量:表示已与靶组织细胞内D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其反应产物的含量。

16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的种类 一、生物标志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的种类 一、生物标志 2.效应标志(effect marker,MEF):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的生物标志。包括疾病标志(disease marker,MD)和健康状态标志(health marker,MH)。HCM、EBEM、ASFM、PCM、SCCM、CDM等代表效应标志。 3.易感性标志( susceptibility marker,MS):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易感性主要与宿主的遗传特征及生长发育、营养、免疫、机体活动状态等有关。包括遗传性易感标志和获得性易感标志。

17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1.生物标志的筛选 那些能够被研究的生物标志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生物标志 (二)生物标志的选定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 (二)生物标志的选定 1.生物标志的筛选 那些能够被研究的生物标志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2)检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3)检测方法快速、简便。

18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2.生物标志的特性 分子特性、时相特性、个体内变异、 个体间变异、群体间变异、储存变异。 一、生物标志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 (二)生物标志的选定 2.生物标志的特性 分子特性、时相特性、个体内变异、 个体间变异、群体间变异、储存变异。

19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3.检测方法的实用性和可信性 生物标志检测的“最佳”方法:成熟稳定、操作简便、标本容易采集。 一、生物标志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 (二)生物标志的选定 3.检测方法的实用性和可信性 生物标志检测的“最佳”方法:成熟稳定、操作简便、标本容易采集。

20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 (二)生物标志的选定 4.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生物标志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21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二、暴露测量 (一)外暴露研究 生物性因素 外暴露主要指环境因素暴露 非生物性因素 (二)内暴露研究 感染状况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二、暴露测量 (一)外暴露研究 生物性因素 外暴露主要指环境因素暴露 非生物性因素 (二)内暴露研究 感染状况 1.传染性疾病: 传染源追踪 内剂量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生物效应剂量

22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三、效应测量 (一)传染病 免疫效应、病理性效应 (二)NCD 基因表达异常和代谢异常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三、效应测量 (一)传染病 免疫效应、病理性效应 (二)NCD 基因表达异常和代谢异常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三)健康状态

23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四、易感性测量 (一)遗传性疾病 Huntington病(HD) (二)NCD apoE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四、易感性测量 (一)遗传性疾病 Huntington病(HD) (二)NCD apoE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有密切关系。 (三)传染病 可以利用基因标志对病原体致病的遗传易感性进行评判。

24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五、疾病防治效果评价 (一)传染性疾病防治效果评价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和预防接种相关发病研究 (二)NCD防治效果评价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五、疾病防治效果评价 (一)传染性疾病防治效果评价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和预防接种相关发病研究 (二)NCD防治效果评价 分子流行病学中最早的生物标志作为结局进行测量,缩短了效果评价的时间,对于不同措施的效果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25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选择测量指标 (一)一般原则: 1.生物标志应特异、稳定。 2.标本采集、 储存方便。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选择测量指标 (一)一般原则: 1.生物标志应特异、稳定。 2.标本采集、 储存方便。 3.检测方法比较简单、实用,而且操作 规范,便于与同类研究结果比较。 4.灵敏度和特异度高。

26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选择测量指标 (二)测量指标: 1.暴露指标: (内暴露和外暴露) 2.效应指标:最早期的生物效应指标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选择测量指标 (二)测量指标: 1.暴露指标: (内暴露和外暴露) 2.效应指标:最早期的生物效应指标 3.易感性指标: 传染性疾病 抗体水平 NCD 易感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27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般要求: 二、标本的采集和储存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二、标本的采集和储存 一般要求: 1.在采集和储存过程中不能受到“污染”,包括外界生物的、化学的和其他标本的“交叉污染”。 2.储存的生物标本在任何时候进行检测都可以获得一致的结果。 3.所有生物标本都应有详细的背景资料和鉴别标识。 4.储存时应注意储存条件,一般为冷藏保存。

28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指标检测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样本宜小不宜大。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三、现场调查研究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指标检测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样本宜小不宜大。 常用的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等都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所应用,描述性研究多为小样本的抽样调查,分析性研究中以病例对照研究较为常见。

29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核酸技术 四、常用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简介 1.核酸电泳图谱 2.核酸酶切电泳图谱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四、常用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简介 (一)核酸技术 1.核酸电泳图谱 2.核酸酶切电泳图谱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例:HaeIII识别DNA特异序列是 GG CC CC GG PstI CTGCA G G ACGTC

30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示意图 纯合未切开型 杂合型 纯合切开型

31 限制性酶切结果 SacI Digestion of HLA-DQB1 Gene
实 验 结 果 HLA-DQB1基因片段经Sac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可分出三种基因型:未突变纯合子(基因型为CC),基因序列中无SacI 限制性酶切基因座,所以仅见一条电泳带;突变纯合子(基因型为GG),可见两条电泳带;突变杂合子(基因型为GC),可见三条电泳带. 2000bp 1000bp 750bp 500bp 250bp 100bp GC GC GC CC GG Marker SacI Digestion of HLA-DQB1 Gene

32 3.核酸分子杂交: 原位杂交、斑点杂交、 转印杂交(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 4.核酸体外扩增 5.核酸序列分析

33 2700型PCR扩增仪

34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四、常用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简介 (一)核酸技术 (二)蛋白质技术 (三)酶学技术 (四)生物芯片技术 (五)其他

35 PCR扩增目的基因 PCR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80V电压电泳30分钟,溴化乙锭(EB)染色,紫外灯下观察扩增结果。
实 验 结 果 PCR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80V电压电泳30分钟,溴化乙锭(EB)染色,紫外灯下观察扩增结果。 2000bp 1000bp 750bp 500bp 241bp 250bp 100bp Marker HLA-DQB1 gene Fragment of PCR

36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确定研究目的 2.确定测量指标 3.确定适宜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确定研究目的 2.确定测量指标 3.确定适宜的测量方法 4.调查方法与样本量 5.结果与分析 6.质量控制 7.注意事项

37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二)资料分析 1.传统流行病学指标 如:生物标志发生率、检出率、危险度估计等。

38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二)资料分析 2.血清流行病学指标 如:抗体几何平均滴度、阳转率、感染率。

39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3.遗传关系分析 五、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二)资料分析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二)资料分析 3.遗传关系分析 基因型(genotype):某(些)基因相同的生物,称为同一基因型。 克隆(clone):许多生物特征(表型或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虽然分离来源、地区、时间可能不同,但它们的这些特征几乎只能解释为共同来源,则这些生物体称为一个克隆。 克隆群(clone cluster):遗传关系非常紧密的多个生物克隆,可以划分为一个克隆群。 克隆关系:一个克隆(或遗传关系非常紧密,只能解释为一个克隆)的生物,称它们之间具有克隆关系。

40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二)资料分析 4.遗传多态性分析 遗传多态度 等位基因频率 平均遗传多态度 遗传杂合度

41 题目:6号染色体MHCⅡ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筛查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六、研究实例 题目:6号染色体MHCⅡ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筛查研究 测量指标:SNPs(DQB1、DRB1、DRB3等 测量方法:PCR,限制性酶切,电泳等 研究对象: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 结果分析:DQB1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X2=4.112,P =0.043) 结论:DQB1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42 2222 1111 1111 技术路线 拟合优度X2检验 Hardy-Weinburg平衡。 SPSS10.0软件 HRR和TDT检验。
采用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在人类基因库中检索6号染色体MHCⅡ类抗原区的SNPs,从中选出DRB3、DRB1、DQA1、DQB1、DQB2位点上已知的SNPs 选择位点 2222 引物设计 DNA提取 1111 1111 PCR扩增 拟合优度X2检验     Hardy-Weinburg平衡。 SPSS10.0软件      HRR和TDT检验。 Transmit软件       单倍型分析。 HaeⅢ SacⅠ HhaⅠ TaqⅠ MspⅠ 酶 切 电 泳 基因分型 数据分析

43 第四节 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前景 分子流行病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几十年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传染病、NCD及健康状态的研究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先进的生物标志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的不断深入,分子流行病学会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Download ppt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