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振动和波
2
第一部分 振 动 . . 一、简谐振动基础 1. 弹簧振子理想模型 理想振子:弹簧无质量、点质量、无摩擦、弹性范围内 k F m o x v
第一部分 振 动 一、简谐振动基础 1. 弹簧振子理想模型 理想振子:弹簧无质量、点质量、无摩擦、弹性范围内 m X o k . x F k . v t X T F x m X o k
3
2. 振动的规律 1)动力学规律: 质点在某位置受力为零 —平衡位置 —取为坐标原点 离开平衡位置,质点受的力总是与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并指向平衡点。 或线性回复力 ——弹性力 根据牛顿定律: 即: 令: 得: ——理想振子的动力学方程 任意物理量 广义地 Q作简谐振动
4
即求方程: 的解 显然方程的解: A、 为待定系数,由初始条件来确定: 振幅 初位相 t A -A 振动曲线 —— o
2)运动学规律 (1)弹簧振子的位移 即求方程: 的解 显然方程的解: A、 为待定系数,由初始条件来确定: 如当 t=0,x=xo,v=vo时 振幅 初位相 若已知A、0、 就唯一确定了一个简谐振动 x t A -A 振动曲线 —— o
5
(2) 振子的振动速度及加速度 速 度: 加速度: 可见: 振子的速度v、加速度a 均随t按余弦函数规律变化 v、a —— 作简谐振动 3. 振动特征参数: (1) 振幅 正值 位移振幅A 速度振幅Aw0 加速度振幅Aw02 (2) 角频率w0、自然频率f0、周期T (3) 位相w0t +j、初位相j
6
固 有 周 期 振动周期T —— 一次完整振动所需的 时间 由余弦函数的周期得: 固有圆频率 固有频率: 由系统本身性质决定 振幅 A ~~ 决定振动的范围; 0、T 、f0 ~~ 决定振动的快慢; ~~ 决定质点的运动状态。
7
二、简谐振动描述 —— 旋转矢量法 简谐振动参量: 振动方程+初始条件; 旋转矢量法 1. 旋转矢量与位移 x . . . . . . . . . . 设 t=0 时: . . . X . . . . . . . 旋转矢量的端点在X轴上的投影: 即:投影点的运动就是一特定的简谐振动。 三特征量的几何意义: 振幅A ——圆周半径 固有频率0——匀角速度 位相 ——旋转矢量与X轴的夹角
8
. . 2. 旋转矢量与速度 v、加速度a 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X v 在X轴上的投影: 旋转矢量端点的投影坐标: 投影点的速度:
投影点的加速度: . X 旋转矢量端点的加速度: an在X轴上的投影:
9
结论 r 旋转矢量作匀速转动时,其端点的位置、速度、 加速度在X轴上的投影,等于一特定的简谐振动的 位移、速度、加速度。 w
w A r j X 旋转矢量图 o 一般地,给定A、0、 三个特征量 就唯一确定一个简谐振动。 注: 1)仅在旋转矢量法中,A、0、才有 几何意义。 2)此方法只是直观描述简谐振动的工具。 引申(问题思考): 旋转矢量法为什么可以表示简谐振动? 纵轴y代表什么?
10
3. 旋转矢量与位相 . A r X X 利用旋转矢量的位置可推出振动系统各时刻的状态: 振子在最大位移 v =0 演 示
11
r r x2 2)位相差 设两频率相等的简谐振动: A2 A1 j D 它们的位相差: ——初位相差 由比较两振动的步调:
= 2k 或 0 2=1+2k X t A1 -A1 A2 -A2 x1 x2 T x 两振子同时到达同方向各 自最大位移处,同时过平衡 点向同方向运动两振动步调 一致。 ——同相
12
两振动 ——反相 若 > 0 例如: 一般说,x2的振子比 x1的落后 的位相
(2) = (2k+1) 2=1+ x2 X o A1 -A1 A2 - A2 x1 t 两振动 ——反相 (3) k 则两振动不同相, 若 > 0 则:2>1 x2比x1较早达到正向最大, 称x2比x1超前 的位相 (或x1比x2落后)。 注: 位相的周期是2,一般的值限制在 以内, 例如: 一般说,x2的振子比 x1的落后 的位相
13
(4) 0不同相的两振动,达同一运动状态存在一时间差
两振动运动状态相同: 即: 对同一振动,从 1=ot1+ 到 2=ot2+ ,所需时间: 说明:比较两个振动的步调时,必须将所比的简谐振动 化成标准表达式: 初位相
14
简谐振动的速度 v 和加速度 a 相对于位移 x 的位相关系 结论:一次微分相位超前 /2, 两次微分相位变成反相。
问 简谐振动的速度 v 和加速度 a 相对于位移 x 的位相关系 不同物理量也可比较振动的步调 v 比 x 超前 /2 a 比 x 超前 —反相 x>0 v<0 a<0 Ax Av Aa t x<0 a>0 v>0 结论:一次微分相位超前 /2, 两次微分相位变成反相。
15
三、机械简谐振动系统的能量 1.简谐振动系统的动能和势能 m X o =0 则得:Et =常量 任意时刻 t: 动能 随时间 变化 势能
(1)水平弹簧振子的能量 =0 则得:Et =常量 任意时刻 t: 动能 随时间 变化 势能 =常量 总机械能
16
(2) 单摆系统的能量 l m h 任意时刻 t: 动能: 势能: =常量 总能量
17
即:简谐振动的过程正是动能与势能相互转换的过程
2.简谐振动系统能量的特点 EK、Ep各自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E E=(1/2)kA2 Ek、Ep 总是 此大彼小 Ek Ep T x o t Et=常量 即:简谐振动的过程正是动能与势能相互转换的过程 动能与势能的时间平均值:
18
结论: E E E k E Et A 2 = o A kA 1 E ) ( = 4)Et正比于振幅的平方A2
能量与位移关系 E 2 kA 1 E ) ( = p E 4)Et正比于振幅的平方A2 k E X k E Et A 2 = A - o A 结论: * 弹簧振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平均值相等,且 等于总机械能的一半; ** 任一简谐振动总能量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 振幅不仅给出简谐振动运动的范围,而且还反 映了振动系统总能量的大小及振动的强度。 这些结论同样适用于任何简谐振动!!!
19
复习 简谐振动方程和解 简谐振动表述方法 简谐振动的能量 t=0,x=xo,v=vo时
20
例 一物体沿x轴作简谐振动,A=12cm,T=2s。当t=0时位移为+6cm,且向x轴正向运动。求(1)物体振动位移表达式;(2)t=0.5s时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x=-6cm处且向负方向运动时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从该处运动到平衡位置处所需的最短时间。 解: (1) t=0时,x =0.5A,振子向X轴正向运动,由旋转矢量法易得 =+p/3。 . X 或 (2) t=0.5s (3) x=-6cm
21
四、 振动的一般情形—阻尼振动 F弹 f阻 X x m o 1. 谐振子的阻尼振动 1)动力学方程 根据牛顿定律: 则: ——动力学方程
即: 其中: ——阻尼系数 阻尼项 注意:b量纲 (1/s) ——品质因数
22
2)运动学特征 (1)阻尼较小时, 0,称为弱阻尼 解: 特点 t T *振幅随 t 按指数衰减 经一周期两振幅之比:
X 频率 T *振幅随 t 按指数衰减 经一周期两振幅之比: 阻尼减缩因子 **是准周期运动 位相改变2 所经历的时间~~周期 出现两次极大的时间间隔: 周期变长,振动变慢 * ** 机械能E 随振幅A的减小而衰减
23
) ( t x t (2)阻尼较大时 >o,称为过阻尼 方程的解: 其中C1 、C2是积分常数,由初始条件来决定。 振动特点
*非周期运动 *无振动发生 运动一开始,便逐渐回到 平衡位置。 t 临界阻尼 (3) =0,称为临界阻尼 方程的解: C1、C2由初始条件决定 振动特点同上, 但很快回到平衡位置。 是从有周期性因子 到无周期性的临界点。
25
x m o F弹 f阻 F外 则有: 系统的稳定振动状态 反映系统的暂态行为
2. 谐振子的受迫振动 X x m o F弹 f阻 1)谐振子的受迫振动方程 F外 设强迫力 则有: ——动力学方程 方程的通解=齐次微分方程的解+非齐次的一个特解 系统的稳定振动状态 反映系统的暂态行为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稳态解:
26
即:稳态时的受迫振动按简谐振动的规律变化 振幅: 稳态频率: w =
稳态解 即:稳态时的受迫振动按简谐振动的规律变化 振幅: 稳态频率: 外 w = 将稳态解代入方程可得: 位相: 2) 稳定受迫振动与简谐振动的区别: * 受力不同: 弹簧振子— F弹, 受迫振动—F外 **三特征量的本质不同: —外力决定 —系统固有 弹簧振子 由初始 条件决定 受迫振动 解方程 求得 * ** 能量情况不同: 简谐振动系统能量守恒 受迫振动系统阻力消耗的能量=外力作功
27
共振频率 Ar f0/(2 0 ) ~~称尖锐共振
3. 共振 —— 位移共振 在一定条件下, 振幅出现 极大值, 振动剧烈的现象。 令: r= —共振振幅 共振频率 w外 Ap b 减小 wr r<0 ,与 有关 大, r 小 Amax—小 小, r大 Amax—大 若 << 0, 则 r o Ar f0/(2 0 ) ~~称尖锐共振 若 0 Amax 实际上不可能
28
w外 Ap b 减小 wr 结论: 隔振概念
29
当 弱阻尼时 共振发生在固有频率处, 称为尖锐共振。
2 tg 外 w w外 - = 当 弱阻尼时 共振发生在固有频率处, 称为尖锐共振。 共振时,受迫振动相位落后于强迫力相位p/2,即振动速度与强迫力同位相,那么外力始终对系统作正功,对速度的增大有最大的效率。这正是振动振幅急剧增大的原因。 但是,随着振幅的增大,阻力的功率也不断增大,最后与强迫力的功率相抵,从而使振幅保持恒定。从能量观点看在共振时,这能量转变为共振质点的能量,也叫共振吸收。
30
结论: 五、简谐振动的合成与分解 r r r 1. 同振动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设两简谐振动为: 用旋转矢量法: A w y2
1. 同振动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设两简谐振动为: 用旋转矢量法: A r o w y2 y1 j r A2 o w j2 在X轴的投影: 由几何关系得: x = x1+ x2 x1、 x2的合振动就是 x ) cos( j w + = t A o 即: X A1 r o w j1 x1 x2 x 合振动的振幅为A: 合振动的初位相: 结论: (1)合振动仍是同频率的简谐振动。 (2)合振幅不仅与分振幅有关还与有关。
31
r r r r ? 2. 同振动方向、不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A 设两振动为:x1、x2 A2 A1 与 以不同的角速度旋转 A2
与 以不同的角速度旋转 A2 r w2 A1 r 它们之间的夹角为: t ) ( 1 2 w - w1 o X 则合运动不是简谐振动。 讨论一特例: ) cos( 1 j w + = t A x ( cos 2 则两振动为: 合振动: ? 合振动的振幅 由旋转矢量图可得:
32
(1)拍现象只在两分振动的频率相差不太大时才 显出来。 即: 现象才明显
合振动方程 振幅A按余弦函数变化,变化范围: 这种振幅出现加强 和减弱现象称为~~拍。 X 可见 改变 时, A就重复出现一次变化 t 2 1 w - t 拍的周期 和拍的频率: 注: (1)拍现象只在两分振动的频率相差不太大时才 显出来。 即: 现象才明显 (2)与合振动位移变化的频率是完全不同的
33
3. 振动方向相互垂直、频率相等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设两振动为: 消去t 讨论几种特殊情况: 则有:
34
小结: 为任意值时,合振动的轨迹为一般椭圆 j D = 0 /2 3/4 /4 5/4 3/2 7/4 =
35
w N y = x w N x y
36
x1 x2 例:弹簧连接体 k m1 m2 哈密顿量 x 正则方程 迭代公式 牛顿力学
37
设质心位置坐标为yc,两质量块相对位置坐标为yr
x1 x2 哈密顿量 k m1 m2 x 设质心位置坐标为yc,两质量块相对位置坐标为yr 正则方程 END
38
第二部分 波 动 一、 前 言 1.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1)波 源:产生振动的机构 2)弹性媒质:无穷多质点通过相互之间的弹性力作用
第二部分 波 动 一、 前 言 1.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1)波 源:产生振动的机构 2)弹性媒质:无穷多质点通过相互之间的弹性力作用 组合在一起的连续介质 分子间的作用势能 x x0 u0 u o 结论:分子力是准弹性力。
39
2. 波的分类 电磁波: 引力波: 按性质分类 机械波: ? 横波: 按振动方向与 传播方向分类 纵波: 混合波: ——传播的是运动状态
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过程 电磁场周期性变化在空间的传播 ? 时空形变,以C的速度在空间传播 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如 电磁波 如 声波 如水波、地震波 按振动方向与 传播方向分类 纵波: 混合波: 各种类型的波有其特殊性, 但也有普遍的共性。 ——传播的是运动状态 注: 波动与振动是两个概念 振动是波动的基础,波动是振动的传播 例:水波、水中树叶、冲浪
40
二、 波动方程 1. 弹性介质的应力与应变 F l0 l 胡克定律(线性应力应变区间) 应力作功 正应力、正应变 正应力、面应力 正应变
二、 波动方程 正应力、正应变 1. 弹性介质的应力与应变 F l0 l 正应力、面应力 正应变 胡克定律(线性应力应变区间) 杨氏模量 应力作功
41
2. 一维简谐波的动力学方程 u A 以弹性细棒传播的纵波为例: x x+x 取棒中一小段原长为x F F x
1 F 2 F x 设 y 表示各处质点相对平衡位子的位移 在左端 x处, 应变为: 设棒的截面积为A 在右端 x+x 处, 应变为: 根据胡克定理: 左端受到左边材料的拉力为: 右端受到右边材料的拉力为: 长x的棒受合外力为:
42
u A x+x F x 一维简谐波的 化简得: 动力学方程 其中: 波速: 推广到三维空间: 与媒质的惯性 和弹性有关 S为质点的空间位移
1 F 2 u 一维简谐波的 动力学方程 化简得: 其中: 波速: 推广到三维空间: 与媒质的惯性 和弹性有关 S为质点的空间位移 波动方程的解为 A、j由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决定
43
3. 波的物理量描述 (1) 波长: x (2) 周期 T: (3) 频率: 空间周期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两相邻的位相差为 2 的质点间的距离 。 (2) 周期 T: 波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所用的时间 x1点的振动位相比x2超前2 则: T波 T振 时间周期 (3) 频率: 单位时间内,波推进的距离中包含的完整的波长的数目.
44
注 (4) 波速 u: 波速的大小决定于媒质的性质 ——媒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 (5) 波数 k: 空间圆频率 (6) 波的传播方向 u p
振动状态(位相)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相速) 波速的大小决定于媒质的性质 ——媒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 注 (5) 波数 k: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 2 长度内包含的波长的个数 空间圆频率 (6) 波的传播方向 o p u x 右行波 p o u x 左行波
45
(7) 波阵面(波面):振动位相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平面波 波前 波前 波线 波面 波面 波线 点波源产生球面波 (8) 波前:传播在最前的波面 (9) 波线: 发自波源,与波面垂直指向波的传播方向的射线
46
媒质中各质点都作简谐振动,并且向一个方向传播
三、 一维平面简谐波 媒质中各质点都作简谐振动,并且向一个方向传播 不同时刻,任意质点的振动情况 1.一维简谐波的波函数 同一时刻,每一质点的振动情况 以横波为例: y 设一简谐波波源在坐标原点O处 以速度u向x轴方向传播, t=0时,波源的振动方程为: p x O x 任选一点 P (OP=x),P的振动情况? 注:波传播的是质点的振动状态 ——传播波源的位相 即: 波速=位相传播的速度=相速 P点的振动是从O点振动传过来, O点t时刻的位相,经 传到P点 P点的位相总是落 后于O点的位相
47
一维简谐波的波函数 P点的位相总是落后于O点的位相,相应落后时间为Dt=x/u y p x wt+j w (t-Dt)+j
O点t 时刻的振动: 位相为: wt+j P点t 时刻的位相=O点t–t时刻的位相 即P点在 t 时刻的位相: w (t-Dt)+j 任意点P的振动为: 一维简谐波的波函数 t 确定,x 取不同的值,就给出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在t时刻的振动状态。 x 确定, t 取不同的值,就给出确定质点(例如P点)在任意时刻的振动状态。
48
波函数讨论: (1)上式给出波源在原点并向x轴正方向传播的情况 o p x y 若波向x轴负方向传播,y=? o p x y l o P l y x 若波源不在原点, 例如在 处 o 向x正向传播 若向x负向传播?
49
* ** * ** (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当x =xc=常数 x=xc A t -A —振动方程 当 t =tc=常数 t =tc x
y A 表示 xc处质点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 t -A —振动方程 ** 当 t =tc=常数 y t =tc x 给出tc时刻传播方向上 所有质点的振动状态 —媒质形成的波动状态 波形曲线 ** * x 常数,t 常数 描写不同时刻,不同位置质点的振动状态,每一时刻都有一波形曲线。 注:此波向x轴正向传播
50
. . * ** x = x1,t = t1,都是常数 = yc=常数 y t1 t2= t1+t u y1 x1 x2 x
表示 t1时刻,x1处质点的振动位移。 . . y1 当 t = t1+t = t2时, x1 x2 x x2= x1+x= x1+ut处质点的振动位移为: x = u t =y1 即:t2时刻,x2质点振动的位移恰是 t1时刻x1质点的位移 结论 经t时间,整个波形向前移动了一段路程x=ut 波形传播的速度 = u = 波速=相速
51
可将纵波的密积区看成波峰,疏区看成波谷。 讨论?
(4)波函数的几种等价表式: 向 x轴正向传播的波 以上讨论对纵波也适用 可将纵波的密积区看成波峰,疏区看成波谷。 讨论? 单位时间内等位面传播的距离
52
3 . 5 - = m y s t Q 3 2 5 . p j ± = + \ ) 2 cos( 6 . j p + = t y m )
x y -0.3 -0.6 20 44 t = 0.5s 例2.6.1 一平面简谐波在t =0.5s时的波形如图所示,该波以12m/s的速度沿x轴负向传播,求波函数 O 解:先求原点处的振动方程 A = 0.6m ) 2 cos( 6 . j p + = t y 原点处振动方程: 3 . 5 - = m y s t Q 3 2 5 . p j = + \ 由运动趋势判断 —> 下一时刻向负的最大位移运动 3 2 5 . p j = + 12 5 p j = p ) 12 5 2 cos( 6 . + = t y 波函数为: m ) 12 5 24 2 cos( 6 . p + = x t y
53
四、 波的能量 x x+x u y y+△y S 1. 波的能量 (以纵波为例) 设平面简谐波 在密度为ρ的弹性细棒中传播。
1. 波的能量 (以纵波为例) 设平面简谐波 在密度为ρ的弹性细棒中传播。 设平面简谐波 在密度为ρ的弹性细棒中传播。 考察平衡位置在x—x+△x处,体积为△V的质元的能量 其动能: E—杨氏模量 其势能: 波的总能量 传播因子
54
(1) 每一质元m的总能量是时间和位置的函数! ——能量也以速度u随波一起传播; 结论
x = x0 Wp 固定x Wk 2A2/2 Wk、Wp均随 t 周期性变化 W k = W p o y T t 固定t u t = t0 Wk、W p随x周期分布 o x 2A2/2 Wp Wk y =0W k W p最大 y y 最大 Wk W p为 0
55
. . (2) 质元m的动能和势能同相变化,而且始终具有相同数值,质元在平衡位置时,具有最大能量; 例如:如图所示某t 时刻
a、b两点处的质元 x y 某t 时刻 a . . c d b 其速度: 形变: Wk= Wp= 0 c、d两点处的质元处在平衡位置 最大值 Wk= Wp=WMax
56
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形式。 进一步理解波的能量
体元V中能量密度从0到rw2A2表明外部能量的输入,当V中能量密度从rw2A2减小到0表明向外输出能量。整个过程(周期),介质不积累能量,而是传播能量。 简谐波 简谐振子 能量不守恒! 能量守恒 极大 能量极小 E=(1/2)kA2 E t Ek Ep T x o
57
20 < < 20000 Hz. I下 < I < I上 (13个量级)
2. 能量密度: 媒质单位体积内的能量 3. 能流密度 (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传播方向的单位截面上的能量) 4. 波的强度 平均能流密度 (一个周期内能流密度的平均值): 波强 例2.6.2:声波强度(声强)(W/m2) 正常人听声范围 20 < < Hz I下 < I < I上 (13个量级)
58
· 声强级 单位:分贝(dB) I0=10-12 W/m2 语言:30-70dB 振幅与波阵面(无吸收的理想媒质) 平面波 球面波
1000 o 20 20000 I (W / m2) I上=10 I下=10-12 (Hz) 以1000 Hz 时的I下作为基准声强I0 I0=10-12 W/m2 单位:分贝(dB) 语言:30-70dB 振幅与波阵面(无吸收的理想媒质) 一周期内穿过各波面(S1, S2...) 的总能量相等 平面波 球面波
59
五、 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 1. 引 言 波阵面(等位相面)、 波 前、 波 线
1. 引 言 波阵面(等位相面)、 波 前、 波 线 平面波 波前 波前 波线 波面 波线 波面 点波源产生球面波 2. 惠更斯原理:媒质中任一波阵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阵面。
60
球面波 平面波 . . . . . . . . 波源 . . . . . 惠更斯原理提出子波概念,并借此解决波形成过程,几何上解决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注: 惠更斯原理解决了波的传播方向、而各子波的强度分布未能定量给出。还有后退波问题? 惠更斯原理对任何波动过程都是适用
61
六、 波的叠加原理与干涉 波的叠加原理(独立性原理) 复波 若 、 分别是它的解,则 也是它的解, 即上述波动方程遵从叠加原理。
波动方程: 是各种平面波所必须满足的线性偏微分方程。 若 、 分别是它的解,则 也是它的解, 即上述波动方程遵从叠加原理。 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正是这个原因;叠加原理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将任一复杂的波分解为简谐波的组合。 复波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就不满足线性方程,所以叠加原理不适用。
62
波的叠加原理含义 1)波传播的独立性: 当几列波同时在同一媒质中传播时,每一列波不受同时存在的其它波的影响,各自保持原有特性(振幅、频率和波长)继续沿原来的传播方向前进。 2)波的叠加原理: 在几列波相遇的区域中,质元的振动是各个波单独在该点产生的振动的合成。 即: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移是各个波在该点引起的分位移的矢量和。 实质 波的叠加 空间不同位置处各质元振动的叠加 波的干涉 讨论叠加的一特例
63
4. 波的干涉 1)什么是波的干涉? 当几列波同时在某一区域传播时,使空间某些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点的振动始终减弱,重迭区呈现有规则的稳定分布的现象。 2)产生的条件: 相干波源发出的波在空间相遇时产生干涉。 (1) 频率相同; 相干波源必满足 (2) 振动方向相同; (3) 相位差相同或恒定; 在相遇区,哪些点的振动是加强?哪些点是减弱?
64
两波源的相同方向振动的振幅相近或相等时干涉现象明显。
相干条件 补充说明: 满足相干条件的波源 称为相干波源。 两波源具有相同的频率 具有恒定的相位差 有相同振动方向 (或称为具有 相同的偏振面) 两波源的相同方向振动的振幅相近或相等时干涉现象明显。
65
. r 设两相干波源S1、S2,其振动方程为: P r1 u S2 S1 波 源 考察P点的振动情况 r2 有: u P点的合振动: o y
A1 r w A2 波程差r 可见: 对于空间不同的点,合振动的振幅A不同, 并且A不随时间变化 ——合振幅形成稳定的分布. 这个稳定分布就称之为两列波的干涉现象。
66
结论 干涉加强 或干涉相长 干涉减弱 或干涉相消
1) 振幅: 干涉加强 或干涉相长 波强: 2) 振幅: 干涉减弱 或干涉相消 波强: 3)若: 则: 当: 干涉加强 当: 干涉减弱
67
LIGO: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68
AIGO: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69
LISA: Laser Interferometric Space Antenna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