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2 第4章 进给伺服驱动系统 4.1 概述 4.2 位置检测装置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4.4 进给伺服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方法

3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CNC装置发出的位移指令信号,由伺服驱动装置作一定的转换和放大后,经伺服电机和机械传动机构,驱动机床的工作台等执行部件实现工作进给或快速运动. 进给驱动系统的组成: 驱动器和电机。 进给电机的类型: 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和直线电机。

4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步进电机及驱动 驱动器每向步进电机输入一个电脉冲信号,步进电机转动一个角度,称为步距角,通过齿轮和丝杠带动工作台移动。 步进式进给伺服驱动系统属于开环控制系统。 步进电机转过的角度与电脉冲信号个数成正比,转动速度与电脉冲信号的频率成正比。 优点:电机具有自锁能力; 每转一周都有固定的步数,理论上说步距误差不会累积。 缺点: 在大负载和速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失步,能耗较大。 应用:步进电机的速度不高,在脉冲当量为1μm/脉冲时,最高移动速度为2m/min,主要用于速度和精度要求不太高的经济型数控机床和旧机床改造。

5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6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1. 步进电机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按相数、按产生力矩的原理、按输出力矩的大小和结构进行分类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1. 步进电机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按相数、按产生力矩的原理、按输出力矩的大小和结构进行分类 按相数分:有三相、四相、五相、六相等。相数越多,步距角越小,输出转矩越大,但结构也越复杂。通电方式采用m相m拍、双m拍和m相2m拍等。 按力矩产生的原理分:有反应式、永磁反应式和混合式三类。 按输出力输出力矩的大小分:快速步进电机(0.07Nm~4Nm)和功率步进电机(5 Nm~50 Nm)两类。 按结构分类:有轴向分相式(即多段式)和径向分相式(即单段式)。

7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反应式步进电机的定子上有磁极,每个磁极上有激磁绕组,转子无绕组,有周向均布的齿,依靠磁极对齿的吸合工作。 定子 转子 定子绕组

8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A IA 定子 B IB 转子 IC 两个相对的磁极组成一相。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两个相对的磁极组成一相。 A B 定子 转子 IA IB IC 注意:这里的“相”和三相交流电中的“相”的概念不同。步进电机通的是电脉冲,主要是指线图的联接和组数的区别。

9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通电顺序)可分为: 三相单三拍、三相单双六拍、三相双三拍等。 1)三相单三拍: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通电顺序)可分为: 三相单三拍、三相单双六拍、三相双三拍等。 1)三相单三拍: 三相绕组联接方式:Y 型 三相绕组中的通电顺序为 A 相  B 相  C 相 通电顺序也可以为: A 相  C 相 B 相

10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B' A' C C' B A 3 4 1 2 A 相通电 B相通电 C相通电 B '

11 7.2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三相单三拍的工作特点: 每来一个电脉冲,转子转过 30;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三相单三拍的工作特点: 每来一个电脉冲,转子转过 30; 转子的旋转方向取决于三相线圈通电的顺序; 每次定子绕组只有一相通电,在切换瞬间失去自锁转矩,容易产生失步; 只有一相绕组产生力矩吸引转子,在平衡位置易产生振荡 。

12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三相六拍工作方式 通电顺序为: A→AB→B→BC→C→CA→A…(逆时针)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三相六拍工作方式 通电顺序为: A→AB→B→BC→C→CA→A…(逆时针) A→AC→C→BC→B→CA→A…(顺时针)

13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三相六拍工作特点: 每步转过15°,步距角是三相三拍工作方式的一半,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三相六拍工作特点: 每步转过15°,步距角是三相三拍工作方式的一半, 电机运转中始终有一相定子绕组通电,运转比较平稳。 3)双三拍工作方式 定子绕组通电顺序: AB→BC→CA→AB…(转子逆时针旋转) AC→BC→CA→…(转子顺时针旋转) 有两对磁极同时对转子的两对齿进行吸引,每步仍旋转30°。 双三拍工作特点:始终有一相定子绕组通电,工作比较平稳。避免了单三拍通电方式的缺点。

14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3. 步进电机实际结构: 转子齿数很多,齿数越多,步距角越小。定子磁极上的齿的齿距与转子的齿距相同,但各极的齿依次与转子的齿错开齿距的1/m(m电机相数)。 每次定子绕组通电状态改变时,转子只转过齿距的1/m(如三相三拍)或1/2m(如三相六拍)达到新的平衡位置。

15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若转子40个齿,通电为三相三拍方式。当转子齿与A相定子齿对齐时,转子齿与B相定子齿相差(3°),与C相定子齿相差(6°)。

16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4. 步进电机的主要特性 1)步距角α 每给一个脉冲信号,电机转子转过角度的理论值。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4. 步进电机的主要特性 1)步距角α 每给一个脉冲信号,电机转子转过角度的理论值。 m—定子相数;z—转子齿数;k—通电系数, m相m拍,k=1;m相2m拍,k=2。 α一般很小,如:3°/1.5°,1.5°/0.75°,0.72°/0.36°等

17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静态矩角特性 静态:步进电机处于通电状态,转子处在不动状态。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静态矩角特性 静态:步进电机处于通电状态,转子处在不动状态。 静态转矩Mj :在电机轴上施加一个负载转矩M,转子会在载荷方向上转过一个角度θ(失调角),转子因而受到一个电磁转矩Mj的作用与负载平衡。 矩角特性:步进电机单相通电的静态转矩Mj随失调角θ的变化曲线。

18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4.3.2 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 伺服驱动的发展历程: 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4.3.2 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 伺服驱动的发展历程: 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 旋转式电机→直线电机→… 理由:闭环提高精度。 直流伺服电机调速方便,90年代以前(交流在性能成本方面不占优)大量使用。但直流伺服电机的容量小、结构复杂、有电刷、体积大和重量重,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随着交流伺服驱动性价比提高,交流伺服驱动电机已渐渐取代了直流伺服电机。

19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1. 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1) 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及特点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1. 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1) 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及特点 交流伺服电机有同步型和异步型两大类。异步型交流电机指的是交流感应电机。同步型交流电机按转子结构不同可分电磁式及非电磁式两大类。非电磁式又分为磁滞式、永磁式和反应式多种。数控机床中多用永磁式同步电机。

20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异步型交流伺服电机: 优点:与同容量的直流电机相比重量轻(1/2),价格便宜(1/3);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异步型交流伺服电机: 优点:与同容量的直流电机相比重量轻(1/2),价格便宜(1/3); 缺点:转速受负载的变化影响较大,不能经济地实现范围较广的平滑调速,效率较低、功率因数低 应用:主轴驱动系统。 永磁式同步电机: 优点:比直流电机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约小1/2,质量减轻60﹪,转子惯量可减小到1/5、 效率高。 缺点:启动特性欠佳、控制复杂 应用:进给驱动

21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结构:电机由定子、转子和检测元件组成。 脉冲编码器 转子 定子 接线盒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结构:电机由定子、转子和检测元件组成。 VS 脉冲编码器 转子 定子 接线盒 定子三相绕组

22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nr=ns=60f1/p ns—同步转速, θ θ—转子磁极的轴线与定子磁极的轴线夹角, nr—转子旋转转速,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nS N ns nr θ S nr=ns=60f1/p ns—同步转速, θ—转子磁极的轴线与定子磁极的轴线夹角, nr—转子旋转转速, f1—交流电源频率(定子供电频率), p—定子和转子的极对数 通过调节频率和极对数实现调速。

23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 交流同步电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交流电机的电动势方程、转矩方程: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 交流同步电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交流电机的电动势方程、转矩方程: U1 —定子每相相电压;E1 —定子每相绕组感应电动势; N1 —定子每相绕组匝数; K1 —定子每相绕组匝数系数; —每极气隙磁通量;Tm—电机电磁转矩; Ia —转子电枢电流; —转子电枢电流的相位角。

24 7.4 交流伺服电机及其速度控制系统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在变频调速的同时,要求供电电压也随之变化,即满足U1/ f1为定值,以确保磁通量不变。 因为变频调速时,当U1不变,增加频率f1,则磁通量减小,导致电机输出转矩Tm下降。电机负载能力降低;若减小频率f1,磁通量增加,定子电流上升,导致铁损增加。 变频调速控制方式: 基频以下调速——当电机在f1的额定参数下运行时,供电频率低于额定值。 基频以上调速——当电机在f1的额定参数上运行时,供电频率高于额定值。

25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3.交流同步伺服电机的变频器 变频器将交流恒压恒频的供电电源转变为变压变频的供电电源。 (1)变频器类型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3.交流同步伺服电机的变频器 变频器将交流恒压恒频的供电电源转变为变压变频的供电电源。 (1)变频器类型 变频器可分为交—交变频器(直接变频器)和交—直—交变频器(间接变频器)两种。 应用最多的是交—直—交变频器。 根据变频电源的性质,又可分为电压源变频器和电流源变频器。

26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交—交变频: 利用可控硅整流器直接将工频交流电(频率50Hz)变成频率较低的脉动交流电,正组输出正脉冲,反组输出负脉冲,脉动交流电的基波就是所需的变频电压。 该方法所得的交流电波动比较大,且最大频率即为变频器输入的工频电压频率。

27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交—直—交变频: 先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然后将直流电压变成矩形脉冲波电压,矩形脉冲波的基波是所需的变频电压。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交—直—交变频: 先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然后将直流电压变成矩形脉冲波电压,矩形脉冲波的基波是所需的变频电压。 该调频方式所得交流电的波动小,调频范围比较宽,调节线性度好。

28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正弦波脉冲调制(SPWM)逆变器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正弦波脉冲调制(SPWM)逆变器 脉宽调制(PWM)变频——是通过脉冲信号控制逆变器开关元件的导通和关断时间比(即调节脉冲的宽度)来控制输出电压的大小和频率,从而实现调速。 u u t t U U t t

29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正弦脉宽调制(SPWM)——是利用有正弦波特性的脉冲信号去控制逆变器开关元件的通、断时间比。此时,变频器输出近似于正弦波的电流,使得电机电源近似为正弦交流电。 SPWM变频器是目前数控机床应用最广泛的变频器。

30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SPWM原理 单相调制原理 正弦脉宽调制(SPWM)波形:与正弦波等效的一系列等幅不等宽的矩形脉冲波。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u ωt O a) b) SPWM原理 单相调制原理 正弦脉宽调制(SPWM)波形:与正弦波等效的一系列等幅不等宽的矩形脉冲波。 等效原理:把正弦波分成n等分,每一区间面积用与其相等的等幅不等宽的矩形面积代替。 正弦波的正负半周均如此处理。

31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三相SPWM变频器的主回路结构图 整流器:将三相工频交流电变成直流电 逆变器:将整流输出的直流电压变成三相交流电

32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直线电机及驱动 直线电机直接驱动工件台直线运动。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中间传动环节,即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故这种传动方式又称为“直接驱动”,也称“零传动”。适用于进给驱动速度高于60m/min以上,加速度1g以上的高速数控机床。

33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优点: 电机惯量小,系统响应快、速度高,速度和加速度都可提高10倍以上(700m/min,40G)。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优点: 电机惯量小,系统响应快、速度高,速度和加速度都可提高10倍以上(700m/min,40G)。 运动更加平稳、噪声低、传动效率高,动态刚度高。 可设计成均布对称,工作台运动时受力均匀分布,运动推力平衡 可无限延长定子的行程,运动的行程不受限制 并可在全行程上安装使用多个工作台 缺点: 没有机械联接或啮合,垂直轴传动需要外加一个平衡块或制动器 磁铁对电机部件的吸力很大,需解决防护、隔磁问题

34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直线电机的类型和结构 如果将旋转电机沿过轴线的平面剖开,并将定子、转子圆周展开成平面,便形成了扁平形直线电机。固定不动的部分称为定子,动作部分称为动子。 由感应式旋转电机演变的直线电机称感应式直线电机。 由永磁式旋转电机演变的直线电机称永磁式直线电机。

35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感应式直线电机的演变:

36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永磁式直线电机的演变:

37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旋转电机演变为圆筒型直线电机的过程

38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弧型直线电机 圆盘型直线电机

39 7.5直线电机及其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简介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直线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2.直线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直线电机不仅在结构上相当于是从旋转电机演变而来的,而且其工作原理也与旋转电机相似。 动子 定子 定子 光栅 动子

40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同步线速度vs: 初级的运动速度: 直线电机的电磁推力公式: —初级的极距; f —电源频率 S—滑差率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同步线速度vs: —初级的极距; f —电源频率 S—滑差率 初级的运动速度: 直线电机的电磁推力公式: 1-初级 次级 3-行波磁场

41 7.5直线电机及其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简介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3.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
4.3 进给电机及驱动 3.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 原理与旋转型电机相同,只是在端部由于磁场不均匀,推力与电流呈非线性、且有波动,控制难度增加。

42 课后思考: 1. 步进伺服驱动系统、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组成,及各单元的功能; 2. 步进电机与交流同步电机调速方法;
3. 查阅关于直流电机相关资料,了解与掌握直线电机的特性及应用。

43 结束


Download ppt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