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RFID課程主題五 RFID應用—物流管理
2
課程內容 物流管理基本概念 物流管理流程 EPC網路架構 RFID與物流管理系統之整合 物流業應用RFID之現況
3
採購物流 (Physical Supply) 銷售物流(狹義) (Physical Distribution)
廣義、狹義的物流 資訊活動、全公司整體資訊系統 採購市場 採購物流 (Physical Supply) 經營活動 原料 生 產 銷售 銷售市場 生產物流 (Production) 銷售物流(狹義) (Physical Distribution) 廣義的「物流」
4
傳統物流與其發展 由企業角度出發 1961年後,有人提倡: 1980年,整合為兩大系統: 目前亦逐漸整合 探討運輸、存貨、倉儲等相關活動
起初為各自獨立發展 1961年後,有人提倡: 將各個物流活動整合為一 獲得整體系統之最大效用 1980年,整合為兩大系統: 實體供給(原料物流) 實體分配(銷售物流) 目前亦逐漸整合
5
需求預測 採購 需求計畫 生產計畫 半製品存貨 倉儲 物料搬運 包裝 製成品存貨 配銷計畫 訂單程序 運輸 顧客服務 物流管理 實體供給 (原料物流) 實體分配 (銷售物流)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6
資訊流(Information Flow)
供應鏈管理 由顧客角度出發 探討商品如何由原料,經生產、配送等附加價值服務,傳遞至最終使用者。 供應商 製造商 批發商 零售商 消費者 資訊流(Information Flow) 物流(Product Flow) 金流(Cash Flow)
7
今日物流的定義 今日物流包含供應鏈的觀念 定義: 物流是一種物品(或服務活動)流通的行為
從原料產地至消費地的流通過程中,透過規畫、執行及管理的程序,並有效結合顧客服務、訂單處理、運輸、倉儲、存貨控制、搬運、包裝、設施選址、加工、退貨處理等功能性活動,以創造附加價值,滿足顧客與社會需求
8
國際物流的興起 原因 定義 貿易自由化、全球化資本市場 多國企業(Multinational Companies)之發展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生產效率之追求 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 顧客需求的快速回應……等 在在都是為了增進企業競爭力 定義 即從事國際間之物流活動,強調提供整合型服務,包括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及資訊等
9
國際物流 vs.國內物流1 國內物流之分析著重於 而國際物流呢? 原料成本 生產過程的存貨處理 製成品之存貨水準及存放地點
至物流中心之運輸成本 從物流中心到顧客手中的送貨成本 物流中心及生產設備的營運成本…………等 而國際物流呢?
10
國際物流 vs.國內物流2 面對全球市場,尚須考慮: 國際市場區位的影響 海運或空運的國際運輸費用 匯率和國際貨幣兌換的風險 關稅的存在與否
稅款及稅率結構 不同的通貨膨脹率 重點在於將不同市場、工廠區位連結 達到效率的生產、快速的顧客回應
11
國際物流管理模式1 符號說明: E:出口商 H:海外子公司 (或配銷商) DC:物流中心 S:轉運站 (僅策劃活動) C:顧客
學者Picard提出,計有4種 典型系統模式 轉運系統模式 符號說明: E:出口商 H:海外子公司 (或配銷商) DC:物流中心 S:轉運站 (僅策劃活動) C:顧客 E DC C H E DC C S
12
國際物流管理模式2 符號說明: E:出口商、H:海外子公司(或配銷商) DC:物流中心、C:顧客 直接配銷系統模式 多國配銷系統模式 E C
13
國際物流管理模式3 以上模式並不互斥,可根據實際需要交叉運用 以產品的需求型態決定物流模式 如部份產品直接運送
而高周轉率之貨品,則保留在當地物流中心 以產品的需求型態決定物流模式 見下頁圖表所示
14
(Efficient Supply Chain) (Responsive Supply Chain)
SC 特性 效率式供應鏈 (Efficient Supply Chain) 回應式供應鏈 (Responsive Supply Chain) 產品特性 功能性產品,如日用品 創新性產品,如電腦 主要目標 以最低成本、 有效率滿足可預測的需求 對不可預測的需求, 作快速回應,以達成缺貨最小,存貨最少 存貨策略 產生高的存貨週轉率 與減少存貨 規劃零件或最終產品的 緩衝存貨 挑選 供應商方法 依成本或品質 依速度、彈性與品質 產品設計 策略 績效最佳化與成本最小化 注重彈性,使用模組化設計與延遲客製化組裝 國際物流 模式建議 典型系統模式 直接配銷系統模式
15
成功的國際物流管理 必須在企業內部、上下游協同企業間達成: 但欲達成上列的目標,將遭受下頁的困難 各環節有效配合及整合
著重於客戶端附加價值的提供 削減不必要的產銷成本 建構最佳化配銷網路 以最低成本,在正確時間、地點,向客戶交貨 成為企業營運致勝的關鍵 但欲達成上列的目標,將遭受下頁的困難
16
國際物流管理之挑戰 顧客日趨多元的需求不易掌握 商品供應管道多元化,管理複雜度增加 市場規模擴充,存在文化、語言、法制
貨幣流通、關稅的差異性 組織規模愈形龐雜,溝通協調不易…等 因此,需借重下列的觀念及技術
17
相關技術與概念之應用1 越庫作業(cross-docking) 電子資料交換(EDI) 足夠的人員、設備,有效處理貨物
避免貨物儲存,減少入庫、撿貨等作業時間 減少倉庫設施,加快流通速度及降低成本 電子資料交換(EDI) 建立跨組織的資訊連結系統、標準文件交換格式 有效整合供應端、客戶端的資訊 瞭解最新訂單、存貨及配送狀況
18
相關技術與概念之應用2 有效消費者回應(ECR)、快速回應(QR) 外包-第三物流服務公司(TPL) 供應者、運送者、銷售者間有效整合
短時間內滿足顧客需求 加速商品流通速度以減少存貨的投資 外包-第三物流服務公司(TPL) 透過專業物流者進行運輸、倉儲、存貨管理
19
相關技術與概念之應用3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 企業資源規畫(ERP) 藉EDI資訊瞭解銷售點的存貨
增加產品周轉率、降低存貨,提高服務品質 請見後續個案說明 企業資源規畫(ERP) 將傳統各獨立的部門整合為單一的系統 例如整合多點的工廠或部門管理
20
相關技術與概念之應用4 客戶關係管理(CRM) 大量客戶化(mass customization) 企業整合所有的接觸點,如客戶、供應商
以加強銷售、客戶服務,保持與客戶的關係 大量客戶化(mass customization) 針對客戶不同的需求,在不減少生產效率下, 調整產品或服務
21
國際物流管理發展趨勢1 經營環境的國際化、上列的技術概念,催化了下列的潮流: 由對立轉向聯合 由預測轉向快速反應 企業不再以自我為中心
追求整體供應鍊的最佳績效 由預測轉向快速反應 傳統預測易產生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透過資訊系統連結市場及生產資料 通路合作解決預測問題,快速反應需求變化
22
國際物流管理發展趨勢2 由功能整合轉向程序整合 由垂直整合轉向虛擬整合 傳統的部門別組織易造成本位主義
國際物流要求跨部門別、程序整合的作業系統 由垂直整合轉向虛擬整合 傳統進行通路的垂直整合,如自有物流中心、經銷商 今日企業經營專注核心能力 專業物流、資訊服務公司出現 虛擬整合的供應體系得以成形
23
國際物流管理發展趨勢3 由絕對價值轉向相對價值 由訓練轉向知識學習 傳統財務評量只看絕對數值,如市場佔有率
新評量方式著重企業在通路中相對價值的創造 由訓練轉向知識學習 全球化增加物流人力管理的複雜度 員工除自身技能外,需再融通其他相關知識 例如: 卡車司機除了駕駛能力外, 還須具備客服、企業資料庫搜尋等相關知識
24
EPC網路架構1
25
EPC網路架構2
26
EPC網路架構3
27
EPC網路架構4
28
EPC網路架構5
29
RFID與物流管理 Internal Operations Shipping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Receiving Internal Operations
30
RFID與物流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