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當代社會分析 Ch4 社會與行動者的關聯-台灣的社會發展(二) 林蓬榮 通識教育中心 大葉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當代社會分析 Ch4 社會與行動者的關聯-台灣的社會發展(二) 林蓬榮 通識教育中心 大葉大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當代社會分析 Ch4 社會與行動者的關聯-台灣的社會發展(二) 林蓬榮 通識教育中心 大葉大學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1

2 台灣社會的階級 社會階級:兩性不同酬 職場男性衰退 女主管當道 2

3 台灣社會的階級 Erikson及Goldthorpe (1992:25)社會階級(class)
1)專業階級:專業人士、經理人、高階技術人員等。 2)行政階級:辦公室行政及商務人員、業務員等。 3)自營階級:小雇主及一般商家等自營工作人員。 Erikson, Robert and John Goldthorpe The Constant Flux: A Study o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P.2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3

4 台灣社會的階級 Erikson及Goldthorpe (1992:25)社會階級(class) 4)務農階級:農、林、漁、牧等從業人員。
5)技術工:技術人員、現場監督、技術勞工等。 6)非技術工:體力工、機器操作員、工廠作業員等。 這些階級構面影響資源與機會的多寡,也影響子女地位高低。 Erikson, Robert and John Goldthorpe The Constant Flux: A Study o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P.2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4

5 台灣社會階級 階級現象 階級省思 小康社會->貧富差距逐漸跨大 薪資男高女低->男性衰退 階級M型化社會 政府政策 家世背景
個人努力與教育來脫貧 5

6 階層化與不平等 每個社會中都有一種按照個人出身(ascribed)背景或後天成就(achieved),將其成員區分為各種社會類別(categories)的特殊社會結構。 社會學家Peter Blau(1977)將這些社會類別分為名目類別(nominal)(如性別、種族、階級)及連續性的地位(status)(如長幼尊卑的輩分或收入地位等),分析不同社會類別所形成的社會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與不同地位所形成的不平等(inequality)如何影響個體行為與整體社會變遷。 Peter Blau(1977)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p.34 1st edition. 1.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6

7 階層化與不平等 階層化(stratification)是一個社會的成員,不平均地分布在與資源取得攸關的不同社會類別或地位上的情形。一個社會的上、下層級的距離越遠、資源差異越大,表示社會的階層化程度越高。 社會不平等(social inequality)形容社會中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財富、權力、及聲望的情形。社會階層化在於描述一個社會中的各種不平等,並解釋為什麼不平等的現象可以持續不斷的存在(Grusky, 2001)。 David B. Grusky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Race and Gender Sociological Perspec tive 2nd edition, pp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7

8 階層化與資源取得 這些類別或排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身分會影響個人取得社會中有價值之資源的能力與機會。 經濟性資源:如土地、流動資產等;
政治性資源:如工作場所的權威、政治影響力等; 文化性資源:對文學藝術品味、符合上流社會的言談舉止; 社會性資源:社會關係、社團成員; 尊榮性(honorific)資源:聲望、名譽、他人的敬意與順服;知識技能,如專業、學經歷等。 8

9 階層化理論 -衝突論觀點 〈一〉階層化理論的古典傳承
馬克思(Marx and Engels, 1978)認為在資本主義中,擁有生產工具的資本家(capitalist),支付給勞工的工資,遠低於其實際生產的價值,而將「剩餘」以資本的形式儲存,並用來產生更多的「價值」,形成階級間的對立與剝削。 Marx and Engels (1978) The Marx-Engels Reader, Norton & Company, Incorporated,P.23. W. W. 9

10 階層化理論 -功能論的觀點 當代階層化學者以多面向的架構來分析現代社會中的階層化現象。
大多數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聲望、文化、與權力等不同地位面向之間的重疊性並不高,經常出現地位不一致(status inconsistency)的現象,如經濟地位高但職業聲望低的暴發戶、文化地位高但經濟地位低的知識分子等。 10

11 階層化的當代理論 不平等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在現代社會分工之下,不同職位的報酬差異甚多。
在社會分工體系下,每個分工位置的工作條件不同,有些職位的功能較重要,有些則需要特殊才能、或經長期訓練才能勝任,因此社會提供不同的誘因,才能吸引合適的人才來就任。這種報酬的不平等對社會的正常運作有一定的「功能」,未必會造成不公義的現象。 11

12 階層化理論-剝削及機會阻隔 衝突論者認為報酬的分配未必依循個人的貢獻,還有可能是權力支配、階級宰制的結果。例如Charles Tilly(1998)指出剝削(exploitation)及機會阻隔(opportunity hoarding),是造成不平等的兩個重要社會過程。 剝削是指某些社會成員努力創造出來的價值,部分或全部被其他成員占有的情形,如佃農的收成,必須部分繳納給地主;工人生產的價值,部分被資本家侵占。 機會阻隔是指社會中的某些成員,透過排除過程(process of exclusion)限制其他人的機會,壟斷取得社會資源的管道;例如社會中的精英階層,在社交和婚配上多與相同地位的成員往來,也造成隱性的社會排除。 Charles Tilly,1998, Durable Inequality,P.4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12

13 不平等的因素 社會學分別從個體(individual)及結構的角度來探討不平等的因素。
個體的分析主要探討出身背景、個人特質或經歷,如何影響個人的生命機會及社會流動過程。例如為何有些人會陷入貧窮?個人透過何種方式可以取得地位? 結構的分析認為社會中有「好」、「壞」不同的位置,這些位置會影響個人取得資源的管道(access)、機會(opportunity)、及結果(outcomes)。 13

14 造成不平等的因素? 「分配與機會」「個人與結構」
社會學從「分配」與「機會」兩方面來討論不平等的現象。 分配的不平等是指具有價值的資源,如財富、聲望、及權力等在社會中分布不均的情形; 機會的不平等指的是個人在社會階梯位置中,上下流動的可能性。 14

15 造成不平等的因素? 「分配與機會」「個人與結構」
這兩種不平等都與「資源」及「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分布有關。 前者是討論資源在不同「社會位置」的分布,後者則涉及人在「位置」上的分布過程。例如一個社會中有錢人與窮人財富的差異有多大,是分配問題;窮人是否有「翻身」的機會,則是機會的問題。 15

16 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一個人在不平等階梯上,上下移動的情形。 代間流動:是不同世代之間,階級地位的變化; 16

17 社會流動 代內流動:是不同時間點,個人社會位置的變化。
一個社會的流動性越高,代表社會的機會結構越開放。相反的,如果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大部分都是與生俱來的,很難透過後天的努力而改變,則我們說這個社會是一個階級界線十分嚴峻的社會。 17

18 社會流動 (1)階級繼承 留在原階級的機率高於流動至其他階級的機率,如小雇主可以透過資本及財富的移轉,農人可以透過土地的繼承,讓子女留在原來的社會階級地位。 (2)跨級流動障礙 流動到鄰近階級的機率高於跨越層級的流動。例如無論哪一個社會中,農家子弟要成為勞工階級的可能性較高,但要向上流動至專業階級則比較困難;而專業階級子女向下流動至農工階級的機會也不大。 18

19 社會流動 (3)產業區隔 從農業流動至非農業階級的阻力,因為農業技術不易移轉成都市工作有用的技能,工作機會資訊欠缺,及缺乏都市人脈等社會資本所產生的額外阻礙。 19

20 階級流動 階級流動(class mobility)從宏觀結構的角度來探討工業化與流動機會的關係。
Blau及Duncan(1967)指出,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同時為影響向上流動及地位再製(reproduction of status)的重要因子。 學校可以增加向上流動的機會,因為其他非背景因素對教育及個人成就的影響(從U到C的影響,如教育擴張增加了女性的就學機會,進而增加其向上流動的機會),可能超過家庭背景(如父親的職業與教育程度)透過教育來影響子女地位成就的力量(從A到C的影響)。 Blau, Peter M. and Duncan, Otis Dudley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P17. New York: Wiley and Sons. 20

21 版 權 聲 明 作 品 授 權 作 者/來 源 頁碼 社會階級…高低。
作 品 授 權 作 者/來 源 頁碼 社會階級…高低。 Erikson, Robert and John Goldthorpe The Constant Flux: A Study o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P.2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3、P4 每個社會…變遷。 Peter Blau(1977)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p.34 1st edition. 1.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6 階層化…的存在。 David B. Grusky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Race and Gender Sociological Perspec tive 2nd edition, pp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P7 馬克思…剝削。 Marx and Engels (1978) The Marx-Engels Reader, Norton & Company, Incorporated,P.23. W. W. P9 衝突論…社會排除。 Charles Tilly,1998, Durable Inequality,P.4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P12 階級流動…力量。 Blau, Peter M. and Duncan, Otis Dudley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P17. New York: Wiley and Sons. P20 21 21


Download ppt "台灣當代社會分析 Ch4 社會與行動者的關聯-台灣的社會發展(二) 林蓬榮 通識教育中心 大葉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