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莊子的逍遙無待之道
2
其生卒年為369B.C.-286B.C.,與孟子同時。
3
莊子的哲學觀點見於其所著《莊子》(又稱《南華經》一書),分為內、外、雜三篇,內七篇是莊子自著,最足以代表其思想。注釋可參考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中華書局出版社)。
4
一 老莊哲學異同 老、莊哲學異同: 同屬道家哲學的主要代表,都以講求精神自由作為其哲學核心。 不同之處: /老子-道體義較突出
一 老莊哲學異同 老、莊哲學異同: 同屬道家哲學的主要代表,都以講求精神自由作為其哲學核心。 不同之處: /老子-道體義較突出 -有較多關於政治的討論(入世意味較重) \莊子-道體義幾全被內在化為主體義 -很少對政治方面作出討論(入世意味較輕)
5
莊子以許多不同的名稱來稱謂其最高主體(理想人格),主要者為「至人」、「神人」、「聖人」和「真人」等。對這種最高主體作出直接的描述,最主要者見諸首篇〈逍遙遊〉中: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 /無己-不受物質軀體或物欲的束縛(或限制) -無功-不受功業的束縛(或限制) \無名-不受名譽的束縛(或限制)
6
可用「無待」一詞來表示主體完全沒有倚待,亦即不受束縛的絕對自由的狀態。此詞在《莊子》中未曾出現,只是〈逍遙遊〉中隱含此義: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到郭象注莊時,才以「無待」一詞來表示主體的絕對自由的境界。 此詞的意義與老子的「自然」、「無為」義大體相當。
7
另外,莊子的「逍遙」一詞亦是描述主體的絕對自由的重要用語。
∵莊子以此詞與老子的「無為」相提並論: 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大宗師) 逍遙,無為也。(天運) 此詞與老子「自然」、「無為」及上述「無待」一詞不同之處,是一文學性語言而非哲學性語言,純粹描述、摹狀主體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
8
二 自由精神的具體實踐 I 去除形軀的束縛 a 外形骸
二 自由精神的具體實踐 I 去除形軀的束縛 a 外形骸 外形骸指價值主體能不受形外在形軀的限制,能超越於其之上而得到自由。莊子曾以寓言表示此種精神: 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也。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閒而無事,跰(足鮮)而鑑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豈更駕哉!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大宗師)
9
莊子在〈德充符〉一篇中,以一系列外形殘缺、醜丑不堪但精神修養圓滿(「才全德不形」)的人物為實現逍遙無待之道的理想人物,包括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斷足)、哀駘它(醜陋)等。如: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子產曰:「子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也。今子與我游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德充符〉
10
b 超生死 超生死指不受軀體的生成與毀壞所累,而能得到主體的自由。 莊子著名的逸事之一,是關於其妻死時之表現。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徙無形也,而本無氣。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11
另一次,莊子借老子的朋友秦失之口再講出其對生死的看法: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養生主) 外形骸、超生死兩種思想是相通的。〈大宗師〉中有段說話講出了形軀與生死都是自然一部分: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師) 生死亦可歸諸形軀,故外形骸與超生死兩者可合而為一。
12
II 去除知識的束縛 a 輕妄知 經驗知識固然有其重要性,然而,如果追求知識的態度不正確,或者執虛妄的知識,這時候,不但沒有價值,還障蔽主體的自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養生主) 人的生命有限而經驗知識無限,∴於汲汲以求是危險的事情。 另外,人生的價值超越經驗以外,∴拘泥於經驗知識及概念,便不能把握人生價值的道理。他說: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齊物論)
13
莊子進一步指出以經驗知識來了解人生價值的不足之處。首先,經驗知識限制於現實的領域,不能涉及價值的理想。他說: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秋水)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
14
其次,經驗知識往往預設了思想的二分法。但人生的價值卻不受此限制,∴經驗知識往往不能真實反映價值世界。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齊物論)
15
b 重真知 莊子反對的只是虛妄的經驗知識,卻十分重視真實的價值知識。 有真人然後有真知。(大宗師) 「真知」,並非經驗知識,亦非邏輯知識,而是直覺知識(非經驗的直覺empirical intuition,而是智的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
16
《莊子》以兩則寓言說明此種真知,一是齊桓公讀書的故事: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天道) 借喻真知只能以價值心加以把握,而不能以語言文字來了解。
17
另一寓言是莊子與惠施遊濠梁時的對話: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惠施-重視經驗與邏輯分析 \莊子-重視直覺的觀賞
18
魚樂之辯 / 濠梁之辯
19
III 去除禮教的束縛 莊子以為,儒家所講的仁義道德等觀念,是人的造作,故應去除。莊子實則只能反對一些腐儒所過於強調的不合理的禮教。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胠篋) 這裏是莊子對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的控訴。
20
有一次,莊子虛構出孔子與顏淵的對話,表達出其對禮教的不滿: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而後也。」(大宗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