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 张彦华 QQ:919011463 Tel: 1593629823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 张彦华 QQ:919011463 Tel: 1593629823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 张彦华 QQ: Tel:

2 一、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

3 2018年全国卷历史必做题内容结构(通史) 范围 必做题分值 考查比重 2017年考查比重 选择 非选择 合计 中国古代史 Ⅰ卷 16 12
28 32.9% 25.9% 27.8% Ⅱ卷 27.0% Ⅲ卷 30.5% 中国近现代史 13 29 34.1% 29.4% 40.0% 14 30 35.2% 33.0% 世界史 44.7% 38.0% 11 27 31.8% 36.5%

4 上表显示,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7年相比,中国古代史增加了5. 1%,中国近现代史持平,世界史下降5
上表显示,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7年相比,中国古代史增加了5.1%,中国近现代史持平,世界史下降5.1%,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态势。但Ⅰ卷、Ⅱ卷、Ⅲ卷分开来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考查比重增减情况不一,这体现了命题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重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特点。

5 2018年全国卷历史必做题内容结构(模块) 范围 必做题分值 考查比重 2017年考查比重 选择 非选择 合计 必修一(政治) Ⅰ卷 24
25 49 57.6% 34.9% 36.5% 27.1% Ⅱ卷 20 23.5% 18.8% Ⅲ卷 16 4 25.9% 必修二(经济) 12 28 32.9% 48.6% 38.8% 42.7% 37 53 62.4% 48.2% 27 43 50.5% 41.1% 必修三(文化) 8 9.41% 16.8% 24.7% 30.2% 14.1% 6 22

6 从模块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体现三个突出特点:第一,Ⅰ卷非选择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表中的统计数字难以十分精确。这一特点符合高考命题的“综合性”考查要求。第二,继承了以往命题习惯,经济史比重明显高于政治史与文化史的内容,尤其是Ⅱ卷的必考非选择题考查的都是经济史。注重对经济史的考查,符合当今世界注重经济发展的现实。第三,与2017年相比,三份试卷文化史的考查比重都大幅下降,整体下降13.4%。

7 1.聚焦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 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四个自信”。
(2018全国I,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8 (2018年全国I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9 (2018全国I,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0 (2018年海南卷,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5分)

11 1.聚焦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 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依法治国、乡村振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教兴国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2018年全国III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12 (2018年全国III卷,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13 (2018年海南卷,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表2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时间 事件 1918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 1941年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 1946~1948年 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11分)

14 1.聚焦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必备品格。
(2018年全国III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5 (2018全国I,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6 2.深化内容改革,聚焦四层四翼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强化探究意识,给不同水平学生充分展现才华空间,助推素质教育。

17 2.深化内容改革,聚焦四层四翼 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2018年全国历史试题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这对优化教学内容、减轻课业负担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高考强调“必备知识”,并不是进行单纯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将“必备知识”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能力、素养等紧密联系,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考试题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的能力,重点考查独立思考、信息处理、逻辑推理和准确表达等关键能力。

18 (2018全国I,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9 (2018年全国III卷,34)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20 2.深化内容改革,聚焦四层四翼 增强综合性,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迁移能力,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设计,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 试卷渗透着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涉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1 (2018全国I,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 2.深化内容改革,聚焦四层四翼 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把考试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紧密结合,设置“真实”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如III卷41题对上海和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城市的发展问题。这些试题都设置了比较“真实”的问题场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

23 (2018年全国II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4 2.深化内容改革,聚焦四层四翼 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是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采取多种形式、多角度设问和开放性的材料,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降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的收益,为“减负”创造条件。 如全国I卷、II卷和III卷中的42题,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入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类开放性试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一直推动着中学历史教学的进步,引导着师生在求真和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25 (2018年全国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6 (2018年全国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科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7 (2018年全国I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 孟子、屈原、荀子 子贡、范蠡、廉颇 老子、商鞅、韩非 齐恒公、吕不韦、荆轲 秦始皇、李斯、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8 3.信息载体多样,设计推陈出新 以材料形式的多样性考查思辨的灵活性。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阅读要求,命题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载体形式,即文字、表格、地图、图像等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面对多类型材料的发现、分析、评鉴等信息处理能力。 大部分试题采用文字史料,即使是纯文字材料,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一是呈现出考文化史用科技材料和政治材料的趋势。例如Ⅰ卷24题引用《墨子》关于科技成就的记载,Ⅱ卷45题引用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材料,Ⅲ卷28题引用西学东渐中严复看待西方进化论的材料。二是呈现出学科交叉、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考查学科素养的趋势。例如Ⅱ卷42题关于汉阳铁厂发展历程的启示,也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对汉阳铁厂的选址进行探究。

29 3.信息载体多样,设计推陈出新 “选择题主观化”的命题风格日益凸显。
选择题的测量功能由考查客观历史事实和现成历史结论转向考查学生的主观认识,其主旨在于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及思维过程。这需要学生对历史事物的深度理解和辨别能力。 试卷选择题命题的落脚点不是单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而是围绕考查目标呈现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突出新认识、新观点和新思想,进而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 3.信息载体多样,设计推陈出新 非选择题呈现“综合性”和“开放性”两大特点。
试题围绕一个主题采用古今贯通的手法或中外比较的手段,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流变和阶段特征,具有较强综合性。I卷41题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从古代乡约制度到近代地方自治观念再到今天的基层民主建设,古今贯通,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Ⅱ卷和Ⅲ卷41题以大豆在中国的种植、美洲的推广及近现代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通过中外比较考查对世界市场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近几年全国卷历史命题强化“问题意识”。2018年继续采用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去年相比,开放性试题突破了“自拟论题”式的设问,问题导向更加灵活。

31 3.信息载体多样,设计推陈出新 对史学研究方法和规律的考查又有创新。
I卷34题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切入,列举了“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君主立宪制度的政治条件,煤铁等自然条件。但是,题目考查的落脚点并不是工业革命的这些条件,而是从不断拓展研究视角的角度,得出研究成果趋于全面的结论,落点是史学研究方法和规律的考查。

32 2018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命题细目表(还原)
题型 题号 分值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难度 考点 专题模块 通史体系 HJ DY MC LT 史观 时空 实证 解释 情怀 程度 系数 24 4 《墨子》中记载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 文化 古代中国 3 1 0.70 25 唐后期藩镇割据 政治 2 0.47 26 北宋时期四川研县竹筒井的雇工情况 经济 0.49 27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麒麟外交” 0.71 28 甲午战前日本的舆论宣传战术 近代中国 0.73 29 五四运动后实业救国“社会主义”之争 0.57 30 建国前夕中共对西方的外交方略 31 1953年资源勘探队深山勘探的漫画 现代中国 0.55 32 梭伦诗中的人文精神 古代世界 0.62 33 1847年正义者同盟名称、口号及目的变化 近代世界 0.32 34 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原因的几种观点 现代世界 0.76 3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图 0.64 小计 48 21 0.61

33 非选择题 41 25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政治 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 8 9 5 3 0.48 42 12 《鲁宾逊漂流记》故事梗概 经济 近代世界 2 0.50 小计 37 10 7 0.49 非选择题选做 45 6 汉武帝年号改革 改革 古代中国 4 0.67 46 中共对二战性质的看法变化 战争 现代世界 0.33 47 罗斯福的“睦邻政策” 人物 0.47 全卷合计 100 38 11

34

35

36

37

38 2018年高考三套全国卷考点指向与难度概览 考点指向 试题难度 选 择 题 题型 题号 I卷 II卷 III卷 24
《墨子》中记载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 商汤捕鸟对小鸟网开三面 战国以前陨铁铁器实物分布图 0.70 0.5 25 唐后期藩镇割据 汉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兼并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0.47 0.73 0.64 26 北宋时期四川研县竹筒井的雇工情况 武周时期中央机构的改革 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0.49 0.72 0.66 27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麒麟外交” 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 明中期社会上流行个人出书之风 0.71 0.58 0.69 28 甲午战前日本的舆论宣传战术 地方督抚对日阻琉球向中国进贡的建议 赫胥黎和严复对进化论是否适用于人类社会 0.63 29 五四运动后实业救国“社会主义”之争 孙中山1923年对俄、法、美革命的看法 五四后的“社会改良”与“根本改造”之争 0.57 0.31 30 建国前夕中共对西方的外交方略 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政策的记述 1956年刘少奇讲话中强调法制建设 31 1953年资源勘探队深山勘探的漫画 1956年的漫画《两把尺》 1982和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 0.55 0.34 0.32 32 梭伦诗中的人文精神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0.39 0.68 33 1847年正义者同盟名称、口号及目的变化 16-18世纪奴隶贸易数量变化图 18世纪前半期巴黎的沙龙活动 0.62 0.75 34 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原因的几种观点 果戈里《钦差大臣》梗概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 0.76 0.53 0.77 3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图 欧洲一体化启动后法德农村实现机械化 1959年苏共通过七年经济计划 0.56 0.54

39 题号 考点指向 试题难度 I卷 II卷 III卷 41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大豆在中国的发展和传到美国后的广泛种植 近代以来上海和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情况 0.50 0.52 0.46 42 《鲁宾逊漂流记》故事梗概 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 《汉书·古今人表》中部分人物等级划分 0.49 0.54 0.48 45 汉武帝年号改革 年中国的科技改革 19世纪后期湖南保卫局的创办 0.67 0.62 46 中共对二战性质的看法变化 联合国的成立和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 二战爆发前后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 0.33 0.43 0.45 47 罗斯福的“睦邻政策” 三娘子 唐宪宗与“元和中兴” 0.47 0.55 全卷 0.53 0.56

40 二、试题分析与命题规律

41 (1)先秦时期 (2018全国I,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评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以《墨子》中记载的科技成就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出身于手工业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其弟子及追随者编成《墨子》一书传世。《墨子》反映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学派的思想,题干中所提到的科技成果,是墨子总结自己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所得,故C项符合题意。《墨子》仅反映了墨子一家的思想,不包含诸子百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中的这些记载仅仅是当时生产经验的零星总结,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排除D项。 本题难度偏低,为0.70;区分度较好,为0.34 。 【答案】C

42 先秦-四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5 2016 2017 2018 全国I卷 24.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24.西周初年分封卫、鲁、燕等诸侯国的作用 24.《墨子》中记载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 全国II卷 24.儒家学者的政治诉求(理想化) 24.春秋战国商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24.商汤对小鸟网开三面 全国III卷 24.商周青铜器铭文的变化 24.西周到战国文字字形变化 24.战国以前陨铁铁器实物分布图

43 先秦史是高考历史选择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模块来讲,以考查经济史、文化史为主,政治史偶尔命题;从内容上讲,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表现,先秦儒家思想萌芽、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先秦时期汉字的发展,以及宗法制和分封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等等。 2019年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先秦诸子思想产生的根源、特点、共性和意义;对分封制、宗法制度、礼乐制度、世官制、井田制、小农经济等重要历史概念的深度理解和把握;要注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44 (2)秦汉魏晋

45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8年全国II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评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发展的条件,试题以文景时期的经济现象为情境材料,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文景时期,延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向农民征收田租和人头税,征收实物的田租很少或免除,而征收钱币的人头税则因为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负担沉重,自耕农纷纷破产,结果造成土地兼并,农户被迫流亡,故B项符合题意。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指出富商大贾操纵物价,造成农户流亡,而不是简单的抑制生产热情,排除C项;材料中的富商大贾是操纵物价,而不是操纵税收,排除D项。 本题难度0.73,区分度0.31。 答案:B

46 秦汉魏晋-四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5 2016 2017 2018 全国I卷 25.“汉家之制”与外戚专权
24.儒家经典“五经”与《论语》的解读; 25.画像砖上的汉代的庄园经济 25.西汉中央直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 全国II卷 24.曹魏《三体石经》所反映的历史内涵 25.汉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兼并 全国III卷 25.萧何重视档案文献搜集与汉承秦制 25.《史记》中关于西汉经济发展的记载

47 综合四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情况可以看到,秦汉魏晋史的考查以汉代历史为主,秦代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很少涉及。从知识模块来看,主要考查汉代的政治史和经济史;从具体内容上看,主要考查西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用人制度,以及西汉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2019年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秦汉之际历史的重大变革及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秦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两汉时期主要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汉代的经济政策;汉代小农经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汉至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思想界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等等。

48 (3)唐宋史

49 (2018年全国I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50 评析:本题考查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试题以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情况为情景材料,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朝后期尽管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但除了河朔七镇外,绝大部分藩镇还是承认和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领导,由此可知藩镇割据期间,由于藩镇间尚未出现力量失衡,出现了藩镇之间相互制约,谁也不敢公开灭掉唐政府的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河朔外,其他藩镇或多或少还是向中央上缴赋税的,中央财政尚能维持,排除A项;表中只反映了藩镇割据,并未体现他们之间的和战关系,排除B项;依据表中“藩镇自擅”“不上供”“少上供”“拥重兵以自立”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排除C项。 答案:D 本题难度0.47,区分度0.34。

51 唐宋-四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5 2016 2017 2018 全国I卷 26.宋代东南沿海的民间崇拜 26.宋太祖对史官记载的畏惧
26.关于泾州之战的不同记载 26.北宋时期四川研县竹筒井的雇工情况 全国II卷 26.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25.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26.宋代主户和客户比例变化与土地政策 26.北朝至唐北方饮茶风俗变化 26.武周时期中央机构的改革 全国III卷 26.唐太宗与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 26.唐代后期敦煌地区的自耕农经济 27.史籍中宋太祖驾崩前晋王活动记载 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52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唐宋史是命题专家特别偏好的内容。考查重点是唐宋时期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唐宋时期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唐宋时期史书编撰与君主的政治活动的相互影响、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影响,等等,都成为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重点。 2019年复习备考,要注意隋唐至宋中央机构的演变及影响;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及其作用;唐宋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社会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要注意租佃制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生活和传统观念的变化及其影响;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及积极意义,以及科技文艺的全面繁荣,等等。

53 (4)明清史

54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2018年全国I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图6 评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外贸易,试题以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进献的“麒麟”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图中的奇珍异兽明显是长颈鹿,从未见过长颈鹿的明朝君臣却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仙兽“麒麟”,这显然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读外国使臣的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符合题意。图中的绘画集绘画、书法和篆刻(印章)于一体,明显属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宫廷画),排除A项;明朝的“海禁”政策禁止的是私人对外贸易,朝贡外贸并未受到限制,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传统观念更新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B 本题难度0.71,区分度0.35。

55 明清-四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5 2016 2017 2018 全国I卷 27.唐至清河南、江苏状元人数变化
27.明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三司与巡抚) 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冲击 27.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麒麟外交” 全国II卷 27.明成祖迁都北京 27.清福建入台族裔请祖先牌位现象 27.明代对宦官文化政策的演变 27.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 全国III卷 27.明人对明代江南租佃关系变化记载 26.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27.明中期社会上流行个人出书之风

56 高考全国卷文综第27题考查的都是明清史,命题重点集中在明史,清史(鸦片战争前)考查的很少。从上表可以看出:明朝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及中外关系,是命题专家关注的重点内容。 2019年复习备考要将明清史作为复习重点,要关注明清时期中央决策机构和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演变的原因和影响;明清之际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原因和影响;明清时期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的时代特色及其成因;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东西方的思想文学成就比较,等等。

57 (5)晚清史

58 【评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口,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73.1%)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8.2%) 【评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口,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题干表明,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充分运用舆论宣传工具和公关手段,成功地引导国际舆论倒向日本;相反,清政府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无所作为,造成了中国在外交上的被动,从而影响了战局。这是清政府因昏庸腐败不谙熟近代外交手段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舆论导向只对战争起辅助作用,并不能决定战争进程,排除A项;日本发动舆论战,是服务于其侵略和掠夺中国的需要,并非为变更中国政体,排除B项;材料中西方舆论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这只是对战争结果和影响的推测,并非鼓动中国革命,排除D项。 【答案】C (难度0.73,区分度0.29) “讲好中国故事”

59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24.8%)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24.8%)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63.1%) 【评析】本题以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中国地方官员的反应为材料,考查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题目对考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提出较高要求,考生须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对材料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中国传统的外交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宗藩体制”,藩属国要定时向中央王朝“进贡”,并从中央王朝获得政治册封和经济回报,即朝贡体系。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确立,传统朝贡体系逐渐瓦解,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题干材料中中国地方官员认为应借助国际力量,并按照国际法反驳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说明当时清政府的官员有国际法的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是中国使臣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共同谴责日本,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说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尚未解体,故B项错误;地方督抚有向朝廷上奏和建议的权力,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误。 【答案】D(难度0.63,区分度0.51) 国家关系体系包括三种:朝贡体系、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

60 晚清-四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I卷 II卷 III卷 28.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近代外交水平
28.开平煤矿出口减税 29.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28.中国市场上洋货日益增多 29.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军备优势 28.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II卷 28.朝贡体系和中国外交近代化观念的形成 28.福州船政局造船费用的变化 28.中国市场上洋货日益增多(同I卷) 28.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29.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维新 III卷 28.严复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8.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28.甲午战后“诗界革命”救亡图存 29. 《奏定学堂章程》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61 晚清史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分析上表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变化(瓦解和抵制)、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宗藩体系到条约体系)、洋务运动(贡献和局限,变与不变之间艰难前行)、甲午战争(近代化的国际性局部战争)、维新思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斗争、通商口岸问题(危害和贡献)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 2019年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近代列强对华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双重作用和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经济、思想观念、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全方位的影响,以及晚清时期中国现代化的艰难探索和成就。要特别注意对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理性认识和评价。

62 (6)北洋政府时期

63 (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36.1%)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条件(57.1%)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评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以中共成立的背景为切入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即1919年1923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围绕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进行论战,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二者指导思想上的分歧,斗争的结果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故选项C正确。题干材料并非探讨欧美社会制度,也不可能消除知识分子的分歧,选项B、D错误。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般认为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形成一个科学体系则要到抗日战争时期。所以,选项A错误。 【答案】C(难度0.57,区分度0.51)

64 北洋政府时期-五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I卷 2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 II卷
29. 《申报》“时评”栏目评述时局 30.20年代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II卷 29.孙中山学习俄国革命的意图 29.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 29.各地军阀标榜各种主义 III卷 2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5 通过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命题重点,主要集中在思想领域的变革方面,尤其是三民主义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方面。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民主共和取代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经济上民族工业持续发展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为中国革命的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文化上新思想传入并不断深入发展,为从根本上改造中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外交上收回利权的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高考备考复习时,建议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66 (7)国民政府时期

67 (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71.1%)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20.9%) 【评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试题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中共的外交策略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材料表明,面对西方国家的外交试探,中共为了防止西方国家提出“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并不急于争取西方国家的外交承认,这表明中共即将成立的新政府与西方国家建交的条件、时机、步骤等皆由自己自主决定,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西方国家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的信息,排除B项;1949年夏,中共的新政权还没有成立,并不存在美国对新政权的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中“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说明新政权也需要国际支持,排除D项。 【答案】A (难度0.71,区分度0.26)

68 国民政府时期-五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I卷 II卷 III卷
30.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共的外交策略 30.陕甘宁边区政府政策 30.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年,国民政府修筑军事要塞 II卷 30.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政策的作用 30.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党的建设 29.鄂豫皖根据地粮食增产原因 30.抗战后国民政府接收日伪纱厂成立中纺公司 30.日本侵略者发行“联银券”等伪币的目的 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各国维护远东和平 III卷 29. 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集体婚礼 30.渡江战役时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 年出产的抗敌牌火柴

69 通过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情况,可以看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抗战的准备、三支力量的主要活动及抗战对世界的贡献)、根据地的建设(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的统治(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外交政策的酝酿等几个方面,命题特点是打破教材的局限,通过挖掘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在巩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得出新认识。 2019年高考复习,要强化对革命史和抗战史的复习,突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共领导全国人民为此目的所做的努力。

7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71 (2018全国卷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7.9%)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31%)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55.1%) 【评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试题以“一五”计划时期的漫画为情景材料,考查学生从漫画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依据题干所示的时间及漫画中的信息可知,1953年时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矿产勘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体现了“一五”计划开展后国家实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故D项符合题意。1957年的“一五计划”完成才初步改变中国工业落后局面,排除A项;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国古来有之,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C项。 【答案】D (难度0.55,区分度0.53)

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五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I卷
31.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深山探宝》 31.借鉴罗斯福新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报告 31.60年代中国与西方贸易额比重大幅上升的外交背景 31.一五计划期间中、美、英主要工业指标增长速度的比较 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II卷 31.妇女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31.各类高校入学人数的大幅增长 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 年我国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原因 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III卷 30.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治建设 31.乡镇企业行业分布变化的影响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但总产量却增加的原因

73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每年都有1-2道试题,其中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曲折是中国现代史命题比较集中的区域。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教育的发展等等,都是命题专家比较关注的内容。 2019年高考备考复习时,本阶段内容仍要充分关注。要注意以下内容: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成就、影响及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统购统销)确立的背景、作用;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的目的、措施和历史作用;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包产到户、乡镇企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还要注意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及成就,等等。

74 (9)古代世界

75 (2018年全国I卷,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评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试题以梭伦的诗作为基本史料,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材料表明,梭伦谴责作恶的富人,同情贫穷的好人;在“财富”与“道德”的选择上,梭伦更珍视道德,这种能够认识和强调人自身价值的思想,显然属于古典的人文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作为奴隶主政治家,梭伦不反对奴隶制度,梭伦改革也只是取缔了债务奴隶制,排除A项;梭伦改革中实行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财产多寡享受的公民权利不同,据此可知梭伦并不主张权利平等,排除B项;材料中梭伦反对的是“作恶”“致富”,可见其并不反对不违背道德的“致富”,据此推断梭伦不反对贫富差别,排除C项。 答案:D 本题难度0.62 区分度0.38

76 古代世界-五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Ⅰ卷 32.雅典民主政治
32.罗马法(司法公平原则) 32.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法律的影响 32.古代雅典的人文思想 32.梭伦诗中的人文精神 Ⅱ卷 32.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原则 32.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32.雅典公民的参政义务 32.梭伦改革——民主政治是人心所向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 Ⅲ卷 3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32.雅典民主政治——宣誓仪式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77 世界古代史教材内容只有希腊与罗马,考查重点是相对集中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制,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考生对雅典民主与罗马法制的专业化理解,提高认识。考点主要分布在雅典的城邦、直接民主、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特质、罗马法的原则及罗马法的精神,等等。 世界古代史的高考命题角度相对稳定,在2019年高考复习时特别要注意肯定雅典的民主原则而否定民主形式;辩证看待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和人文主义的两面性;考查雅典民主和罗马法(扩展)的形成、发展、特征、原则、程序、影响。要防止在非选择题出现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法律问题。对于希腊民主政治,在理解其创造性之后,更要了解其落后性,比如“公民是城邦的动物”,特别强调公共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和自由;又如直接民主带来的程序正义,而结果上的非正义。对于罗马法,注意其积极性,如私法精神,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如理性精神,强调公平、平等。

78 (10)近代世界

79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2018年全国I卷,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评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试题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名称、口号、目的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根据题干时间“1847年6月”可知题干描述的现象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夕,同盟口号的变化突出了同盟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的联合组织,而同盟的目的则明显体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这表明同盟已经接受了马克思的政治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47年,排除B项;工人运动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始于工业革命期间,排除C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现代社会的对立阶级的出现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排除D项。答案:A 本题难度0.32 区分度0.62

80 近代世界-五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Ⅰ卷 33.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众议员名额及各州人数的规定 33.18世纪中期英国内阁成员关于议会和国王权力的发言 33.18世纪初英王尚拥有行政权力(任免官吏) 33.第一次工业革命(贫富差距加大) 年正义者同盟名称、口号及目的变化 34.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原因的几种观点 Ⅱ卷 33.华盛顿关于改变邦联制主张的信件 33.第一次工业革命 32.茶叶在英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变化 33.19世纪末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在世界所占比例变化 33.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环境污染导致人口死亡率提高) 33.13世纪佛罗伦萨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世纪奴隶贸易数量变化图 Ⅲ卷 33.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美国铁路轨距建设) 33.《九三年》中描述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公会 33.18世纪前半期巴黎的沙龙活动

81 综合上表分析可知,世界近代史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和生活城市化的辩证理解,对此,政治学知识要求比较高。政治史方面,主要考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特点和影响(弊端),考查美国、英国、法国的比多一些,德国政治考的较少,但不可忽视。经济史方面,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广泛影响。 2019年高考备考,要注意以下内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渐进性、时代性和国情决定的独特性。比如英国的《大宪章》与议会传统、1701王位继承法、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美国的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和运行机制、两党制的弊端;法国的代议制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德国“错位的现代化”,等等。要注意全方位解读新航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全球化、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和马克思主义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反映等;《资本论》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尤其要关注:14-18世纪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及相互关系;工业革命及其对经济、政治(立法)、思想、文学、科技、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的全方位的影响;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等。

82 (11)现代世界

83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018年全国I卷,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评析: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是工业革命,试题以学术界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的认识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对某一历史事物的解释会出现不同,这是由于解释者受到时代条件、占有史料、立场、研究方法和视角等方面存在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历史解释会日趋完善合理,题干材料中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原因的解释,就反映了这一变化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视角不同,对历史现象的解释也会存在差别,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英国最早具备了”等信息,表明已经从时间、经济、政体、资源等方面与其他欧洲国家进行了比较,排除C项。 答案:B 本题难度0.76 区分度0.25

84 (2018年全国I卷,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85 评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试题以1945、1955、1965、1975年四个年份联合国成员国组成情况变化切入,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从图中可以看出,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在联合国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亚洲、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明显增多,在联合国中的比重也由1945年不足四分之一上升到1975年的一半以上,这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新独立国家的逐渐崛起,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没有反映欧共体的发展情况,更没有反应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状况,排除B、C、D三项。 “第三世界”这个名词最先由人口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等级。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亚非拉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3年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 答案:A 本题难度0.64 区分度0.46

86 现代世界-五年高考命题回顾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Ⅰ卷 Ⅱ卷 Ⅲ卷 34.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35.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4.新经济政策 欧洲一体化(欧元) 35. 34.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 3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34.新兴独立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35.马歇尔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 34.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35.两极格局瓦争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图 Ⅱ卷 35.斯大林模式 34.大危机与电影艺术 35.欧洲一体化(欧盟 34.斯大林模式 35.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 34.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显著成就 35.美苏争夺中间地带(黑人爵士乐) 35.赫鲁晓夫回忆录价值 34.果戈里《钦差大臣》梗概 35.欧洲一体化启动后法德农村实现机械化 Ⅲ卷 34.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年法国政治体制的变化 34.赫鲁晓夫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5.20世纪70年代美国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 年苏共七年经济计划

87 从上表可以看出:世界现代史一般出两道选择题,一道是1917-1945年的历史,另一道是在1945以后至今,但也有偶然。
年:主要是两次世界大战及之间、两大经济体系、经济大危机与新政等,对苏联主要考查经济建设的探索。考点分布侧重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斯大林模式;柯立芝繁荣、30年代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 1945以后至今:考查重点是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制度化、体系化;福利国家;两极化与多极化下的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法德关系。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经济体系、冷战格局和多极化趋势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内容。

88 2019年世界现代史复习考要关注以下内容: 1.柯立芝繁荣、经济危机前后的贸易纠纷及其结果、罗斯福新政(资本管控、关税和市场开拓、货币发行)的因果逻辑关系。 2.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和影响;战后的苏联经济建设、斯大林模式以及苏联改革。 3.全球化和集团化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关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的前世今生;东盟的发展及其演变)。 4.关注两极化与多极化的认知(冷战与中美苏的大国博弈;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和英国脱欧;第三世界与国际新秩序;国际组织的发展变化)。 5.经济思想(政策)问题:战后英国等西欧、日本和美国出现的新的经济政策(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 6.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世界分工以及世界市场的影响。

89 (12)高考第41题(大综合题)命题规律

90 试题来源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12年 材料627字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背景类 内容类 古今贯通:综合考查工业革命。 反思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社会的影响。 2013-I卷 材料708字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特点类 比较类 启示类 古今贯通:我国古代海洋利用。 反思中国的海权意识。弘扬海洋开发观。 2013-Ⅱ卷 材料675字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原因类 评析类 中外关联:考查新文化运动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反思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方文明。 2014-Ⅰ卷 材料542字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中外关联:分析宋应星、牛顿二人的科技成果。 反思东西方科技特点及原因。 强调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2014-Ⅱ卷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作用类 古今贯通:分析着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 宣扬民族开拓精神。

91 试题来源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15-Ⅰ 材料478字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比较类 认识类 古今贯通:考查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反思儒学传统文化及态度。正确对待孔子和儒学。 2015-Ⅱ 材料417字 据《孟子》、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内容类 背景类 中外关联:比较孟子和苏格拉底不同法制观念。 反思东西方不同的法治观念。弘扬依法治国的理念。 2016-I 材料542字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据《康有为全集》等 原因粪 影响类 概括类 评价类 古今贯通:分析近代中国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反思人口政策及人口观。依据国情合理解决人口问题。 2016-Ⅱ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编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变化类 原因类 中外关联: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及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 宣扬移民的爱国精神。 2016-Ⅲ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目的类 中外关联:反思中外救济制度的差异、完善救济制度 反思中外救济制度的差异;吸取历史经验,完善救济制度。

92 试题来源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17-I 材料417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朝研究》 作用类 比较类 原因类 中外关联: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宣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017-Ⅱ 材料542字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据《建追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特点类 意义类 古今贯通:中国近现代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 通过国家的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17-Ⅲ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背景类 目的类 内容类 古今贯通:荷兰侵占台湾与清 朝收复台湾 宣扬祖国统一、民族认同。 2018-Ⅰ 材料594字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变化类 古今贯通: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村民自治 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2018-Ⅱ 材料537字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中外关联:我国种植大豆的特点和作用、大豆在美国种植的原因 世界经济(物种)的交流,上升到文明传播的高度来认识 2018-Ⅲ 材料587字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条件类 启示类 中外关联: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相比上海的有利条件、曼彻斯特城市化的问题 城市化的条件;注意解决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93 历史高考41题能力立意趋向度明晰,设问立意趋高,融入核心素养要素,呈现强调唯物史观导向的命题特点,以我国或世界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现实主题为切入点,以历史视角拓展或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认知,形成热点问题冷思考的思维加工,体现了古今贯通(纵向)或中外关联(横向)的形式,设问类型分为“概括类”、“比较类”和“说明类”等类型。如2016年关注的是计划生育国策的社会热点主题,2017年41题是在东西方民族主义重新抬头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逆全球化潮流的情况下,特别命制了中法民族主义的比较题,展现出民族主义的多样性和东西方民族主义深刻的内涵共性。2018年命题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的背景下设计命题的,实现了古代、近代、现代三段历史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节点贯通与关联,蕴含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文明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大热点。

94 41题命题特点分析 A.分值:25分基本固定,两问到三问。 B.命题方式:围绕主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古今贯通——纵向概括说明
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 C.命题材料: 取材于经典史学著作,以综述性著作为主,涵盖史实、史论、分析,并且著作本身在学术界具有引领作用。 D.问题设计: 问题之间关联性较强,有一定的逻辑递进的关系。设问方式基本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E.设问要求: “概括”“指出”“说明”,命题角度有“原因(背景)”“变化(发展)”“特点”“认识(启示)”等。 F.答案特点: 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学术化;答案角度周全且聚焦,既强调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又重视答题的逻辑性、针对性。

95 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
G. 命题聚焦: 以我国或世界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现实主题为切入点,以历史视角拓展或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认知,形成热点问题冷思考的思维加工,契合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世界文明多元化的社会热点,以达到以史为鉴和以史论今的目的。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基本学科素养。考查内容以历史小专题为主,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甚至是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使考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价值体现:思想建设、道德构建和依法治国;世界的统一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和团结,宣扬祖国统一;近现代化和国富民强的政策、途径;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排他性和趋同性;发展中的政策、出现的问题局、及解决和反思。 说明了今后历史高考题非常重视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紧扣问题,逐句分析材料,调动相关历史知识体系是解题关键。 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

96 (13)第42题(开放性试题)命题规律

97 2011-2018年高考全国卷开放性试题概览 年份/卷 类别 主题 字符数 材料呈现 设问 答案示例 2011 观点评析
关于西方崛起的两种观点 材料:423 设问:52 答案:0 历史观点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 解释历史的“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110 设问:70 历史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3·I 信息说明 汉唐政治地图变迁 材料:21 设问:38 答案:51 历史地图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3·II 18世纪中英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材料56 设问34 答案106 建筑物图片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I 抗日战争的目录研究 材料:285 设问:57 答案:110 教材目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4·II 不同时期教材目录比较 材料:330 设问:77 答案:231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98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无
年份/卷 类别 主题 字符数 材料呈现 设问 答案示例 2015·I 学术探究 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公式 材料:110 设问:103 答案:0 公式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2015·II 信息说明 现代中国节假日变迁 设问:40 答案:95 节假日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I 自拟论题 制度构想与实践 材料:156 设问:74 思想主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2016·II 中外文明交融 材料:233 设问:57 答案:135 图文结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2016·III 信息解读 自开商埠 材料:83 设问:26 答案:80 历史地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99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有
年份/卷 类别 主题 字符数 材料呈现 设问 示例 2017·I 自拟论题 14-17世纪中外大事年表 材料:395 设问:73字答案:215 大事年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2017·II 钟表的演变 材料:271 设问:60字答案:126 年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2017·III 近代西方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142 设问:54 答案:162 历史观点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2018·I 现象评述 《鲁宾逊漂流记》 材料:295 设问:95 答案:170 故事梗概 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2018·II 历史启示 汉阳铁厂发展历程 材料:249 设问:79 答案:265 企业案例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以说明。 2018·III 信息说明 《汉书·古今人表》 材料:113 设问:57 答案:247 人物表格 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100 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揭秘 观念升华:答案多元→问题多元 创新教学:史料研习新思路 激活思维:多角度理解和设计

101 (14)高考第45题(选考-改革)命题规律

102 2010-2018年高考全国卷选考-改革试题概览 考查范围 时间及卷别 关联知识 命题角度 难度 中 古 史 汉武帝年号改革
2018·全国I卷 汉代中央集权的巩固 说明区别;简析意义 魏晋法律改革 2014·新课标卷I 汉至魏晋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概括特点;说明影响 0.45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2014·新课标卷II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概括背景;说明作用 0.56 孝文帝庙号改革 2016·新课标卷III 北魏孝文帝改革 概括内容;简析意义 唐初币制改革 2015·新课标卷I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0.51 隋代法律改革 2017·新课标卷III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概括特点;简析意义

103 考查范围 时间及卷别 关联知识 命题角度 难度 唐初谱牒改革 2016·新课标卷I 必修古代选官制度和选修模块的唐太宗 指出内容;说明意义 0.50 第五琦与刘晏盐法改革 2010·新课标卷 唐朝后期政局、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指出不同之处;说明意义 0.42 两税法改革 2013·新课标卷II 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概括背景;说明作用 0.56 北宋租佃制规定及青苗法 2009·新课标卷 宋代的土地制度和王安石变法 概括目的;分析背景 0.39 盟旗制度 2011·新课标卷 清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指出区别;简析作用 0.47 清养廉银制度 2015·新课标卷II 概括原因;简析作用 0.61

104 概括共同之处;分析结果差异原因,指出实质
考查范围 时间及卷别 关联知识 命题角度 难度 湖南保卫局的创办 2018·II 戊戌变法 简析原因;说明不同 清末军事改革 2016·II 辛亥革命的背景 指出特点;简评影响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2017·II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概括原因;简析困难及启示 清末新政 2013·课标I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概括共同之处;分析结果差异原因,指出实质 0.42 20世纪80年代工资制度改革 2017·I 国有企业改革 概括特点;说明意义 年科技体制改革 现代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说明背景;概括内容及影响

105 年高考全国卷选修-改革 命题规律 年间全国卷共命制了18道题,其中中国古代史12道,中国近代史4道,中国现代史2道。从时间上来看,中古史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3道)、隋唐(5道)和清朝(含晚清,6道)三个时期;从选材内容来看,政治改革占了7道,经济改革占了8道;从材料与教材的关系上来看,材料均出自教材之外,但与教材必修模块中的重点知识联系密切;从能力考查的方向来看,重点考查学生在理解史料基础上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比较和评价能力;从设问角度来看,改革的背景、原因、目的、内容、特点、影响(意义)、实质、异同比较等都有涉及,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背景、特点和影响(包括作用、意义)的考查。

106 联系近十年全国卷的命题情况,可以预见今后改革模块的命题仍旧会坚持上述做法,尤其是关注中外古今改革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的借鉴意义。全国卷在坚持能力考查的前提下,会关注以唯物史观为先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命题中的体现。因此,对改革背景、特点、影响和成败原因的分析评价仍然会成为命题的重点;同时,联系近年海南卷的命题情况,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明显增加(十年六考),对改革的纵横对比和类比,尤其是新材料和必修模块内容与选修教材内容的结合(如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等),也是命题专家关注的一个方面,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注意。

107 祝老师们2018年 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心想事成!


Download ppt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 张彦华 QQ:919011463 Tel: 1593629823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