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陳麗欣
2
大綱 壹、社會認知 貳、基模 參、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肆、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伍、影響社會判斷的因素
陸、社會認知的正確性: 柒、結論
3
壹、社會認知 一、意義 (一)指個人對一些社會性刺激(包括人、事、物)的認識、了解或判斷;
(二)人們如何選擇、解析以及利用資訊,來對社會世界做判斷與決定。
4
壹、社會認知 二、社會認知的一般觀念 (一)對刺激物體身上所知覺到的某些一致及有意義的訊息處理過程。
(二)知覺者對知覺範圍內特別顯著的特質給予特殊的注意。即主要人物或個人的主要特質比背景更受注意,如下雨天在十字路口的警察,黃色雨衣比警察本身更受注意。 (三)將知覺範圍內的刺激加以分類。我們所看到聽到的事物並非個別知覺,而是試圖將其視為某一類別或團體的一份子,如保時捷是一部車,穿白色實驗外套的是一位醫生等等。 (四)將刺激物知覺為某種架構的一部分,這與我們對於架構環境的認識及對刺激物本身的印象有很大的影響。如一女孩正在滑雪,基於我們對滑雪比賽規則的知識,及對其滑雪時的表現,我們把她置於較複雜的認知架構中,把她視為她正將參加一項滑雪比賽。
5
壹、社會認知 三、社會知覺的相關因素 (一)突顯(distinctiveness) (二)分類
6
社會知覺的相關因素 (一)突顯(distinctiveness)
1.意義:知覺範圍內突出的特質稱之。 2.決定突顯因素: (1)鮮明度(vividness)—穿紅色運動衫。 (2)吵雜、移動—上課中大叫並離開。 (3)新奇—穿新潮、怪異服飾。 (4)促發(引發)(priming)—先前環境對訊息提取的效果。將先前被激發(activate)出來的基模應用到以後不相關的情境中。。
7
社會知覺的相關因素 (一)突顯(distinctiveness)
3. 突顯如何影響知覺? (1)把人看成是「認知的吝嗇者」(Congnitive miser),試圖以認知上最少的努力來對周圍的人、事形成最正確而又具意義的印象,其中一條最有效的捷徑,就是對最突顯的刺激作反應,而不必處理所有可能獲得的訊息。 (2)突顯能影響對因果關係的知覺,因為越突出的人被認為對他所處的社會環境較有影響力。如坐在教室前排並偶然提出問題的學生,遠較坐在後排說同樣話的學生更受重視。 (3)對突顯者的評估,比對不突顯的評估還極端。例如在玩遊戲,把男女各半一起玩,但有時候全部男生中只放進一個女生一起玩,則這個單獨的女生所被注視評價的,遠比團體中其他成員為多。 (4)突顯能增加印象的整體一致性如果一個突顯的人是隸屬於某個團體,而該團體在社會上具有刻板印象,則該突顯的人即被認為具有該團體所有的典型刻板印象。
8
社會知覺的相關因素 (二)分類 知覺者並不將突顯的刺激物當成獨立個體,他們會立即並自動將之歸於某一類別或某一團體的一部份;我們不會將在公園裡看到的一名鬍鬚未剃、骯髒、頭髮蓬亂、穿著破鞋、背著一對破舊的購物袋的人,僅僅當成是一個人,而會立即將他歸類為被遺棄者。
9
社會知覺的相關因素 (二)分類 1. 決定分類的因素 (1)原型 (2)促發(priming)
1. 決定分類的因素 (1)原型 (2)促發(priming) (3)浮現速度、易得性(accessibility)。 短暫易得性(情境、場域)。 長期易得性(信念、穩定之類別)
10
社會知覺的相關因素 (二)分類 2. 對「人」的分類
由最基本的層面上說,我們常以外表的自然相似性為基礎來分類。例如,我們最常以身體特徵—通常是第二性徵或各文化對外表差異的定義(如頭髮長短、有無化粧、衣服式樣等)為基礎將人們分類為「男人」或「女人」,我們也常把別人歸類於其他社會團體,如某一種族等。 分類有何重要性呢? 正如「認知的吝嗇者」此一觀點所說,它加速訊息處理時間。例如,在布魯爾(Brewer) 等人 (1981) 的一項研究裡,他們呈現三種不同類別者的相片給受試者看,同時相片下冠以該類的名稱,使受試很清楚地能辨別出各類,這三類分別是,「祖母」、「少婦」及「老年人」。然後,讓受試者看一些有關各類人的額外訊息,並測量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將這些訊息合併到原來的印象內。結果發現,與原來某一類的典型範例(原型)相一致的訊息(如「和藹的」對「祖母」)被處理的較快,不一致的訊息(如「攻擊性」對「祖母」)則較慢。
11
社會知覺的相關因素 (二)分類 3. 團體間的差別待遇
研究顯示,如果分類牽涉到將人分成「我們」(團體內成員)及「他們」(團體外成員),則僅僅是分類這個行為就會產生差別待遇,即,就算只是完全隨意的將某人分類為這個團體內或另一相對團體的成員,你對他的行為就有了差異。 例如一旦某人覺得他屬於某一團體,他有時會不惜犧牲非團體成員(或稱:其他團體的成員)的利益而讓同一團體的其他成員受益。這種傾向可從他對團體內成員總是做較好的評估,對團體外成員則否,或對團體內成員的酬賞分配較多等等事實看出。甚至當這種團體內成員關係的發生是完全隨意的,或這個人從團體裡根本得不到或只能得到極少的有形利益,還是可以看到這種偏袒、徇私的現象。
12
四、社會認知的歷程 (一)最初的分類運用已有的原型(prototype)、劇本(script,事件基模)自動地將目標對象分類
(二)肯定偏誤以確認類別分類。 (三)再分類以產生子類型。 (四)訊息統合(個體化反應) (五)錯誤與偏誤
13
四、社會認知的歷程 (一)最初的分類運用已有的原型(prototype)、劇本(script,事件基模)自動地將目標對象分類(∵人是認知吝嗇鬼),其影響因素包含突顯、促發與易得性等。 (二)肯定偏誤以確認類別分類。 (三)再分類以產生子類型(額外屬性和最初類別無關時,會促成再分類)。 (四)訊息統合(個體化反應)—將片段訊息加以整合p106。 1.加成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權平均模式—評價目的、負面評價、核心特質、背景形容詞、初始訊息。
14
四、社會認知的歷程 (五)錯誤與偏誤 肯定偏誤(confimatory bias)—人們尋找與我們已有信念一致之訊息的傾向。
1. 思考經驗法則(heuristic)—當人們在訊息不足或不確定的情況下,採用的捷徑或經驗法則。 (1)代表性(象徵性)的經驗法則(representiveness heuristic)—例如長、短智力測驗時會認為長的智力測驗(較好);25名藝術家,5名工程師,Henry是炫耀的、富創造力、蓄鬍且很少穿西裝,Henry是藝術家或工程師?(人們常忽視base rate information,而只採用其相似性來分類) (2)易記取性(現成;便利)經驗法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AIDS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藝術家是窮人或富人?
15
四、社會認知的歷程 (五)錯誤與偏誤 2.虛假共識偏誤(false consensus bias)—認為他人與我們共享態度、價值與行為。
3.依據/調整經驗法則(anchoring/adjustment heuristic)—人們在做判斷時常會考慮一個起始值,再決定如何在此值上做調整。 4.偏差抽樣(biased sampling) 5.共變評鑑(covariation assessment)—由一個變項預測另一個變項。
16
貳、基模 基模是一種認知結構,它是個人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也就是說,它是儲存於記憶中的有組織的訊息 一.基模的種類
(一)自我基模 (二)人的基模: (三)角色基模: (四)性別基模 (五)事件基模
17
一.基模的種類 (一)自我基模 1. 自我基模是個人對於自我的認知結構,它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心理表徵(representation)。 2. 自我基模中包含的訊息,除了有與自我有關的人格屬性外,還有與之相關的事例(instances)。 3. 自我基模蘊含的訊息豐富 4. 訊息就是存在於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個節點(node) ,一旦此人想到其中一個節點,其它與之聯結的節點也會同樣被觸發 (activate
18
一.基模的種類 (二)人的基模:除了自我基模外,我們對於某個特定的人,如:室友、同事、心理學教授,也會有所認識,這些認識也會被組織成有結構的訊息,進而影響我們與對方的社會互動。
19
一.基模的種類 (三)角色基模:社會角色是我們預期某個社會位置上的人所應該要具有的一套行為,而角色基模就是將我們對這些行為的知識組織起來的認知結構,即我們對於特殊角色者都有一種組織及抽象的印象(雖然有時這種基模並不實際),如牛仔、教授、招待員等。如認為教授對學生應有無限耐心及關懷,但有時因家庭因素,很可能對學生亂發脾氣等。。
20
一.基模的種類 (四)性別基模 1. 性別基模就是根據所知覺到的男性與女性特質來處理訊息的一種心理結構
1. 性別基模就是根據所知覺到的男性與女性特質來處理訊息的一種心理結構 2. 孩童除了會把文化的性別基模融入自我概念之外,他們也會根據性別基模,評價自己的表現是否恰當 3. 多數文化中,男性活動比女性活動擁有較高的社會評價
21
一.基模的種類 (五)事件基模 1. 事件基模又稱腳本(script),它是描述發生在某個情境中的一連串活動
2. 相同的事件放在不同的文化裡,就會有不同的腳本內容
22
二、基模的功能 (一)基模可以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基模讓人將新的訊息和過去的經驗連結在一起,這不但可以節省處理訊息的時間,也可以使人的生命經驗產生連續性,而不再只是斷簡殘篇 (二)基模有助於模糊訊息的解釋:當訊息模糊有多種可能的解釋方式時,基模可以幫助一個人如何解釋這些訊息 (三)基模有助於回憶 1. 基模會引導人的回憶 2. Cohen (1981):區辨圖書館or服務生 3. 基模雖然有助於回憶,但是它有時也會產生錯誤的回憶,因為當訊息不夠完整時,人會依其基模填補上缺漏的細節 ●搶劫犯是否戴口罩 ●Carli(1999):芭芭拉與傑克的故事(p.059)(求婚VS強暴) 基模會漏失資訊(將不一致的資訊去除) 5. 基模的修訂
23
三、影響基模使用的因素 (一)影響是否採取基模處理的因素
1. 理論取向 (theory-driven) vs.資料取向(data-driven) 2. 時間壓力會使人傾向於使用基模(理論取向) 3. 結果依存性(outcome dependency) 與責信 (accountability)使人採用資料取向
24
三、影響基模使用的因素 (二)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 1. 突顯性 (salience): 2. 可觸接性 (accessibility):
3. 初始性 (primacy): 4. 角色 (role)
25
三、影響基模使用的因素 (二)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
1. 突顯性 (salience):情境中突顯的刺激不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它也會讓人傾向於使用某一特定基模。 2. 可觸接性 (accessibility): (1)可觸接性是指某種想法或基模容易被激發 (activated)起來的程度,它是針對想法或基模本身而言。 (2)將之前被激發起來的基模應用到之後不相干的情境,稱為引發 (促發)(priming) 。 (3)引發(促發)效果的發生往往是自動的 (automatic),它不需要當事人有意識的察覺就能夠發生。 3. 初始性 (primacy):初始的訊息會將相關的基模激發出來,接下來這個基模就會影響你對後續訊息的解釋。
26
三、影響基模使用的因素 4. 角色 (role) (1)社會分類 (social grouping)或角色線索比特質分類可以產生更多的人名,其速度也比較快。 (2)角色基模由於可以產生比較多、也比較獨特的聯結,因此它提供的訊息會比較清楚而豐富。 (3)個人通常同時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哪一個角色較易突顯往往取決於當時特定的情境,而在特定情境下被觸發的基模稱為「運作的自我基模」(working self-schema)。
27
參、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一、基模對知覺的影響 二、基模對記憶的影響 三、基模對人際行為的影響
28
參、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一、基模對知覺的影響
(一)許多事情的真相 (reality)雖然只有一個,但是人對真相的知覺 (perception of reality)卻不相同,因為一個人擁有的基模往往會影響他對人、事、物的知覺。例如種族基模、我善敵惡基模、後見之明基模(66頁) (二)基模就像是一個過濾器,會將與之不一致的訊息過濾掉,而使人只注意到與基模一致的訊息。 (三)當訊息模糊不清或時間不夠時,一個人就愈會依靠他的基模來解釋相關訊息。 (四)在事情發生之後,過度高估自己有能力預測未來的傾向,稱作「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
29
參、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二、基模對記憶的影響 (一)基模會影響一個人的記憶。
(二)人的記憶會傾向於與基模一致。(團體基模與自我基模) (三)一般而言,人們對於與基模一致的訊息比不一致的訊息有較佳的記憶。 (四)時間之影響(時間壓力)
30
參、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三、基模對人際行為的影響 (一)證實性偏誤
1. 以知覺者本身所受的影響來說,我們在與他人互動前,如果已經對對方形成假設,我們往往會將焦點放在能夠證實此假設的訊息,而忽略與此假設不一致的訊息,此稱為「證實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 2. 除了回憶時提取的訊息會受影響外,我們也會選擇性地尋找能夠證實我們假設的訊息。
31
參、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三、基模對人際行為的影響 (二)自我實現預言
1. 「自我實現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我們預期互動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時,我們的預期就會影響我們如何對待他,而此對待方式又會使對方表現出他被預期的行為,從而使原來的預期成真。(皮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雕刻家,名叫畢馬龍 (Pygmalion),他雕刻一個美女。他每天全心專注在這座石雕上,後來這個石雕美女就會笑、會說話。女神因他的全神灌注而感動的說:「你既然這麼愛她:我就賦給他生命,你就娶她當妻子吧!」後來,這個石雕女孩就成了他太太。
32
參、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三、基模對人際行為的影響 (二)自我實現預言
2. Rosental & Jacobson:師生互動(隨機抽選學生告知老師此係大器晚成型學生) 3. Sntder, tanke & Berscheid:電話溝通
33
肆、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社會推論 (social inference),包括收集訊息、決定使用哪些訊息來形成判斷、以及整合這些訊息做成判斷等步驟,為了追求效率,我們往往會利用一些心理捷徑(mental shortcuts)來做判斷或決定,心理學家將這些心理捷徑稱為「捷思法」(heuristics) 一、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s) 二、代表性捷思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s) 三、定錨捷思法(anchoring heuristics) 四、模擬性捷思法(simulation heuristics) 捷思法不是笨方法,而是有用的方法
34
肆、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一、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s)
(一)人在判斷事件發生的次數或機率時,如果他是依照是否可以快速、容易的想到一些例子(instance) 來做判斷,他便是在使用「可得性捷思法」。 (二)「錯誤的同意性效果」 (false consensus effect) :個人高估其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或行為一致的傾向。
35
肆、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二、代表性捷思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s)
(一)「代表性捷思法」:當我們在判斷某人屬於某一團體的可能性有多少時,會根據此人的特性與該團體成員的「典型」或者「平均」相符合的程度來決定。 (二)運作機制與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恰好相反。 (三)代表性捷思法 使用錯誤之因:忽略基本率的訊息 (base-rate information) 。 (四)研究者將這種「忽略基本率訊息,而過度重視鮮明顯眼但不一定有關訊息」的現象,稱為「基本率謬誤」(base-rate fallacy)
36
肆、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三、定錨捷思法(anchoring heuristics)
(一)人們在做社會推論或判斷時,由於社會情境的訊息模糊不清,所以常常會找一個參照點為起點,然再以此為依據做上下調整,這就是定錨捷思法,定錨就是參照點的意思。 (二)任意地使用某個參照點為起點,而之後的調整也往往會過於貼近此參照點,而發生調整不足的問題。 (三)定錨捷思法不只是發生在數字的估計與判斷上,我們也常常以個人的經驗來判斷其他事情。 (四)以「自己」為參照點所做的判斷會有樣本偏差 (sampling bias)的問題(即以一個有偏差的樣本資料類推至整個母群)。
37
肆、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四、模擬性捷思法(simulation heuristics)
(一)「與事實相反的思考」 (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二)人們對於過去已發生的事情,在心中模擬想像其他的可能狀況,此即「模擬性捷思法」。 (三)對於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只差一點就可避免發生的事情,人們特別會使用這種「模擬性捷思法」。
38
伍、影響社會判斷的因素 一、被知覺者因素 二、情境因素 三、知覺者因素
39
伍、影響社會判斷的因素 一、被知覺者因素 這是顯然會影響社會知覺的因素。一個身高八呎的人和一個身高五呎的人給我們的印象顯然不會相同,美麗的人和醜陋的人我們喜歡的程度不會一樣,而一張哭臉,一個友善的微笑相對於一個鄙夷的冷笑;一個快樂的聲音相對於悲傷的語調給我們的感受也不會一樣,除了這些身高、長相美醜、臉部表情、音調之外,甚至一個人的名字、性別、省籍、口音、家世、畢業學校、從事的工作、先生的職業等都會影響人們對他們的知覺、判斷、和喜好。
40
伍、影響社會判斷的因素 二、情境因素 惰境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對所觀察到行為的判斷。例如老板是否在辦公室,會影響我們對一個努力工作的員工所作的原因判斷。如果老板不在辦公室,我們較會相信員工努力工作是因為他真正的喜歡這個工作,或者他基本上就是一個勤於工作的人;如果老板正好在辦公室裡,那麼我們很容易就認為就是因為老板在,難怪這個員工會埋頭努力工作。朋友對你的友好行為,因為情境不同,你也會作不同的判斷。當你窮困潦倒時,仍然沒有棄你而去的人,比較會被認為是真正的朋友;而當你升官發財時,才四處湧出的朋友,很難不令人覺得他們只是來攀權附貴,圖利自己的。
41
伍、影響社會判斷的因素 三、知覺者因素 對社會刺激的認知較對物理刺激的認知來的複雜,除了因為社會刺激較物理刺激來的多變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社會認知較物理認知更容易受到知覺者本身信念、態度、特質、智力、過去經驗、情緒、喜好等的影響。一張桌子不論觀察者是誰,觀察時間是什麼時候,看起來都是一張桌子,而一個同樣表情的臉孔,卻可能因為觀察者心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心情好時覺得這個表情是友善親切的,而心情不好時,可能判斷這個表情是不懷好意的。因此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中就有非常不一樣的形象,這些都是因為知覺者本身特質而產生的差異。
42
陸、社會認知的正確性: 一般對他人之知覺,正確性到底有多高呢?在上一節裡,我們發現對別人形成印象時,往往受到個人信念,包括人性的哲學觀、刻板印象、隱含的人格理論、及認知基模的影響而產生一些評估及認知的偏誤,亦即個人的知覺不是完全正確的。但不可否認的,社會知覺仍有相當的正確性,否則人與人間的互動就無法順利的進行。 人們對於外在可見的社會刺激,判斷較為正確,例如判斷一個人的身高、體重、性別、甚至職業(例如警察、消防隊員、醫生)等。但是推論一個人的內部狀況,例如情緒、感覺、動機、人格就較為困難。主要的原因是內在狀態無法直接觀察,必須由各種線索加以推論,這些線索越不明顯,知覺的正確性就越低。
43
陸、社會認知的正確性: 一、情緒的認知 二、人格特質的認知
44
陸、社會認知的正確性: 一、情緒的認知 早期有關知覺正確性的研究主要都是以情緒的判斷為主。一般都是呈現一些男人或女人臉部表情的照片或圖畫,請受試者來判斷此人在經驗那一種情緒。研究結果並不是非常一致,有些發現人們無法正確的判斷情緒,有些則發現人們可以正確的判斷情緒,後來的研究則顯示人們雖然不一定能辨認出所有個別情緒,但卻能區辨幾類主要情緒。主要原因同一類型內的情緒,因為非常類似,所以特別難以區分,例如:愛、快樂或高興的表情常易混淆,而屬於不同類別的情緒,則距離越近,越不容易分辨,距離越遠,越容易區別。
45
陸、社會認知的正確性: 一、情緒的認知 為什麼人們在判斷他人情緒,尤其是較不相同的情緒時,有相當高的正確性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人們事實上是有相同的表情的,例如高興時都會微笑,而擔心時都會皺眉。 但是情緒的表達也會因為社會文化、性別的差異而有不同,例如快樂、喜歡的表情可以表達,厭惡、輕視的表情則要加以隱藏,女性被容許有較多的情緒表達等。再加上有時候我們會故意隱藏自己的情緒,例如傷心的時候假裝自己是快樂而無所謂的,這些都使我們在辨認別人情緒時,有時候會產生一些困難。
46
陸、社會認知的正確性: 二、人格特質的認知
人們對人格特質的定義分歧,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很難決定判斷是否正確,再加上人格特質的表現往往是受情境影響的(稱做situation-specific),亦即每個人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不同的人格特質,很少是在所有的情境下都表現同樣特質的,因此對人格特質的判斷是否正確更難定論。例如「守時—不守時」為一永久的人格特質,因此我們可以用它們來描述一個人。有些人約會時不守時,上課卻很守時。這種特定人格特質僅在特定情況下才發生的現象,使觀察者更難做正確的判斷。 研究發現,在人格特質的判斷方面,大概只有對智力的判斷較為正確(相關達0.94),對其他人格特質判斷的正確程度則幾乎等於零。
47
柒、結論 社會認知乃是一個人用來整理和組織社會性刺激的許多有關的思想和概念,這些思想和概念可以說是先入為主的,這也就是說每個人經過以前生活上所見所聞,往往對於周遭的許多人、事、物等建立有一套特別的看法,這許多看法在組織新經驗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這一知識結構是一種廣泛通盤性的看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